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北方古城潮到发绿,多少人急急急急坏了

北方古城潮到发绿,多少人急急急急坏了

文章来源: 新周刊 于 2025-10-21 08:39:0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北方古城潮到发绿,多少人急急急急坏了

在不讲常理的雨水湿气面前,文物保护早就不能再单纯靠天时地利。技术再先进,也只能照看得了“重点病房”,更多散落在城乡角落的老建筑、老塑像,还在风雨里硬扛。但潮气不等人,裂缝也不会自己愈合。

等到哪天问题肉眼可见,往往已经来不及修补。现在还能去看的,就别等它倒下才想起;能走近一点的古建、文物,就别拖到“修不回来”的那天。

北方的古城圈,最近可“潮”了。

本该秋高气爽的西安,公园椅子上冒出小蘑菇,古城墙也潮湿得长起了青苔。砖缝间的丛丛青绿里甚至开出几朵小花。

今年9月初以来,秋雨给古城硬塞了一个降水包月套餐,一连下了38天的雨。据陕西气象的统计,全省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1.6倍,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2多,仅次于2021年。换句话说,这是陕西半个多世纪里第二强的连阴雨。

2025年10月15日,西安市城墙和平门至建国门段,因墙面覆盖苔藓形成的 “绿色景观”,吸引众多市民与游客驻足观赏并拍摄记录。(图/视觉中国)

2025年10月15日,西安市城墙和平门至建国门段,因墙面覆盖苔藓形成的 “绿色景观”,吸引众多市民与游客驻足观赏并拍摄记录。(图/视觉中国)

单看一场细雨,降水量感觉不多,但一天天加起来却可能带来大影响。作为陕西黄河边上的邻居,山西也没逃过这波潮湿。晋城、运城等地多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不等国庆结束便闭门谢客,紧急开启修缮、维护。

一场秋雨,几多愁。人“潮”得发愁,文物古建也“潮”得浑身难受。当天气不似预期、当秋雨季猛然变长,那些没有腿的历史见证者,又能到哪里躲雨去湿?

北方古城潮到发绿,多少人急急急急坏了

最土的宝贝,“潮”得吓人

错峰旅游的朋友们,最近兴许能在西安古城里看到奇景——水柱沿着古城墙哗啦啦地冲下来。遥看像岭南山间飞瀑,近看原是城墙在排水。游人拿手机记录的同时,不禁担忧起来:这老砖头老泥巴,能扛得住吗?

城墙飞瀑,古城秋日限定奇观。(图/@西安城墙)

城墙飞瀑,古城秋日限定奇观。(图/@西安城墙)

不用太担心。这古城墙在几百年前就设下了“排水机关”。城墙顶部并不是平的,而是略微向两侧倾斜,雨水打上去会顺势流走。顺着垛墙底部的排水槽,水一股脑儿倾泻出去。不容易积水,也就不容易渗进墙体。

除了古人的手艺,现代人也给它装上了一整套“防御系统”。城墙上布着三千多个24小时工作的监测点和感应装置,连天气预报、降雨量、护城河水位都接入了平台。只要哪个地方冒险情,马上就有人去疏排水、铺防雨布。

对于砖石材质的古建,这点连阴雨比较好对付;对于软泥材质的文物,那可就要敏感多了。山西运城新绛县三官庙有一尊网红神像,人称“小土豆”。国庆期间,它的淋雨模样,惹得不少文保爱好者心疼。

这“小土豆”原是一尊元代彩色泥塑,是真武元帅的人间代表。近700年的水汽侵蚀,使它的彩衣褪去,露出泥黄结构,脸部仅留下黑色豆豆眼,仿似沾满泥巴的土豆。

“小土豆”的状况前后对比。(图/小红书截图)

“小土豆”的状况前后对比。(图/小红书截图)

今年国庆期间,新绛阴雨不断,雨水经瓦缝渗漏下来,砸在“小土豆”的脸上。土豆脸竟然垮掉一大半,可爱的豆豆眼也随之黯淡。虽然正殿里放有这神像的复原品,但没看到网红“小土豆”的萌样,还是让不少爱好者感到遗憾。“访古要趁早”,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再次喊出这句熟悉的口号。

据封面新闻报道,三官庙工作人员在10月6日当即用塑料膜拉起临时天幕,为“小土豆”遮雨。新绛县文物保护中心也发布通告,三官庙从10月12日起至30日暂停开放。主要原因是建筑屋面渗漏,湿度较高,对部分塑像造成损伤。

新绛三官庙正殿的三官彩塑。(图/视觉中国)

新绛三官庙正殿的三官彩塑。(图/视觉中国)

除了惨遭雨水毁容的“小土豆”,别的神级古建文物也在风雨中告急。今年10月7日至20日起,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的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都不得不临时闭馆。

据“风雅晋城”公众号的发布,这是出于雨天里的紧急应对。连着下了好些天的秋雨,文物建筑的屋顶瓦片喝饱了水,展厅里的空气也潮得过了警戒线,文保工作者只能赶紧上手做养护和修整,免得湿气伤到房子和文物。

山西晋城,府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泥塑像。(图/视觉中国)

山西晋城,府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泥塑像。(图/视觉中国)

青莲寺和玉皇庙,都是国保中的“国宝”单位。《黑神话·悟空》游戏里怒发冲天女神“亢金龙”,她的真身就静静矗立于玉皇庙的二十八星宿彩塑行列。作为玉皇大帝身边的侍从,每个星宿都有拟人相貌和独特造型,身边还跟着自己的小动物,堪称中国古神话IP化的杰作。

而青莲寺则是我国仅存的3个唐代寺院之一,里面保存了6尊唐代彩塑,其中垂足大佛更是全国唯一。寺内藏经阁顶部的清代琉璃组画,默默诉说着《西游记》故事近三百载,如今也成了游客争相观赏的对象。

山西晋城,青莲寺的“最强打工人”努力在风雨里扛住。(图/视觉中国)

山西晋城,青莲寺的“最强打工人”努力在风雨里扛住。(图/视觉中国)

今年的连阴雨,不禁让人想起四年前秋天那场反常的强降雨。2021年10月5日,山西省晋中市、吕梁市、临汾市等地遭遇特大暴雨。在持续的降雨中,山西共有1783处文物受到影响。作为三面环山的古刹,青莲寺更是千百年来都得与山间水汽与雨水做斗争。

据《中国日报》报道,2021年10月青莲寺门前山洪滚滚,寺内21座建筑全部漏雨,大部分的椽木无法继续使用,有些木板也严重腐烂。最近三四年,青莲寺都处于努力修缮的状态。部分佛殿外搭起支撑钢架,里面拉起雨棚。尽管如此,那几尊被大家称为“嘻嘻”“不嘻嘻”的角神,面目依然在水汽中逐渐模糊。

这年头雨又连续下起来,下得历史文保爱好者心头一紧。

北方古城潮到发绿,多少人急急急急坏了

湿度爆表,

谁也别想躲过

秋雨下得细水长流,看着温吞,却杀伤力不小。雨水总能暗戳戳地找到古建的微小破口:屋顶瓦缝先渗水,墙体跟着起裂,地基一旦松动,整座古建筑可能就站不稳。

更要命的是,雨停不等于结束。如果大太阳接着登场,把刚淋透的屋顶一晒,温湿度说变就变,彩绘和油饰就像干裂的泥皮,容易崩开。在山西这样木构建筑繁多的地区,木蜂、蛀虫本来就虎视眈眈,湿度一高,它们立刻开始活跃,把木头、砖雕、壁画全当作新上桌的自助餐。

2023年,山西大同,工人在修缮华严寺的瓦顶。(图/视觉中国)

2023年,山西大同,工人在修缮华严寺的瓦顶。(图/视觉中国)

真正磨人的,是那些年复一年的气候波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接受《科技日报》的采访时介绍,气候对古建筑的伤害,是按年份分层渗透的。

起初的一两年,湿热一轮轮地拱,墙皮起泡、漆面鼓包、梁柱微微变形;接着五到十年,裂缝扩大、装饰层成片脱落、材料本身开始变脆变弱;真要拖到10年以上,地基下沉、排水乱套,原本一体的建筑可能开始散架。

按理说,能留存千百年的文物古建,早已历经风雨。它们或幸运散布在干燥少雨的地方,或神奇地从修建起就带有高台和排水设计。无奈的是,现在的大气,已经不按规矩出牌了。

中国天气网把2012年—2021年的气候数据捋了一遍,结果挺扎心:这是有记录以来“史上最湿的十年”。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介绍,现在降雨天数虽有减少,但每一场都火力全开。大气升温后水汽含量暴涨,极端性降水说来就来。

1951年以来,我国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图/中国天气)

1951年以来,我国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图/中国天气)

华西秋雨本来就是季节性背景板,现在一待就不肯离开。雨还是那场雨,但累计降水量早就不是原来的路数。

今年降在山西和陕西的连阴雨,是华西地区的基础秋雨配置,只是持续时间、累计降水量不同寻常。受南北冷暖空气交汇的影响,这种秋雨的个性非常磨唧,偶尔又会用力过猛。例如2019年,就从8月27日一直下到11月30日,历时95天。

对于陕西省来说,秋雨通常从9月12日开始,到10月初结束,持续时间平均为25天。然而,今年陕西地区的秋雨8月底就抢着上线,比往年提早了近一个月。

在不讲常理的雨水湿气面前,文物保护早就不能再单纯靠天时地利。在杭州良渚,文保工作人员给古城的墙体抹上纯天然植物精油,抑制苔藓和微生物的滋生;在苏州园林,用石墨烯封住假山裂缝,却仍保留石头自由呼吸的空间;而晋城青莲寺,干脆联动气象监测,传感器随时上线,把空气湿度紧紧盯住。

极端湿的天气下,青莲寺的佛祖也需要文保工作者的保护。(图/视觉中国)

极端湿的天气下,青莲寺的佛祖也需要文保工作者的保护。(图/视觉中国)

技术再先进,也只能照看得了“重点病房”,更多散落在城乡角落的老建筑、老塑像,还在风雨里硬扛。但潮气不等人,裂缝也不会自己愈合。

等到哪天问题肉眼可见,往往已经来不及修补。现在还能去看的,就别等它倒下才想起;能走近一点的古建、文物,就别拖到“修不回来”的那天。

各位,访古要趁早。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传秦刚四中全会前露脸 分析:或有大事发生
广东青年对出莫言上联获奖10万 被赞绝对 好在哪?
中国人“25万移民日本”的时代,结束了
川普为何退缩?中国还有秘密武器未祭出 杀伤力超稀土
伊朗高官嫁女 新娘穿抹胸婚纱 他却强推“头巾法”




24小时讨论排行

“你妈”成特朗普政府新口头禅?“最强嘴替”引广泛争议
特朗普不满被说美第三优秀总统,回应被评不如华盛顿和林肯
双普会取消!俄罗斯拒绝即刻停火令谈判蒙阴影
任由普京摆布的川普,凭啥觉得自己能拿和平奖?
难以置信!哈马斯分子竟获美国绿卡 参与10·7屠杀事件
WSJ揭:中国让全球“上瘾”战略 就从这家大厂开始
白宫秘书和国防部发言人语出惊人,用"你妈"回怼记者
贵州峡谷大桥推“无绳蹦极” 文旅局:真人测过 安全
川普要乌克兰就地停火虽引争议 欧洲国家一面倒支持
“为人民服务”航标遭人为破坏!引发广泛关注
国家利益:川普败给中国 台湾要自救 慎防被牺牲
大西洋:美国人都在交“反觉醒税” 破产也比觉醒好
抢在中国之前!NASA:SpaceX或会被踢出登月计划
少年直播自杀 FBI挖出神秘组织:没啥目的 就是纯坏!
白宫开始拆了!一台大型机器已挖出巨大窟窿…
川普孙女蹭爷爷热度带货割韭菜 上白宫宣传被喷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北方古城潮到发绿,多少人急急急急坏了

新周刊 2025-10-21 08:39:09
北方古城潮到发绿,多少人急急急急坏了

在不讲常理的雨水湿气面前,文物保护早就不能再单纯靠天时地利。技术再先进,也只能照看得了“重点病房”,更多散落在城乡角落的老建筑、老塑像,还在风雨里硬扛。但潮气不等人,裂缝也不会自己愈合。

等到哪天问题肉眼可见,往往已经来不及修补。现在还能去看的,就别等它倒下才想起;能走近一点的古建、文物,就别拖到“修不回来”的那天。

北方的古城圈,最近可“潮”了。

本该秋高气爽的西安,公园椅子上冒出小蘑菇,古城墙也潮湿得长起了青苔。砖缝间的丛丛青绿里甚至开出几朵小花。

今年9月初以来,秋雨给古城硬塞了一个降水包月套餐,一连下了38天的雨。据陕西气象的统计,全省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1.6倍,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2多,仅次于2021年。换句话说,这是陕西半个多世纪里第二强的连阴雨。

2025年10月15日,西安市城墙和平门至建国门段,因墙面覆盖苔藓形成的 “绿色景观”,吸引众多市民与游客驻足观赏并拍摄记录。(图/视觉中国)

2025年10月15日,西安市城墙和平门至建国门段,因墙面覆盖苔藓形成的 “绿色景观”,吸引众多市民与游客驻足观赏并拍摄记录。(图/视觉中国)

单看一场细雨,降水量感觉不多,但一天天加起来却可能带来大影响。作为陕西黄河边上的邻居,山西也没逃过这波潮湿。晋城、运城等地多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不等国庆结束便闭门谢客,紧急开启修缮、维护。

一场秋雨,几多愁。人“潮”得发愁,文物古建也“潮”得浑身难受。当天气不似预期、当秋雨季猛然变长,那些没有腿的历史见证者,又能到哪里躲雨去湿?

北方古城潮到发绿,多少人急急急急坏了

最土的宝贝,“潮”得吓人

错峰旅游的朋友们,最近兴许能在西安古城里看到奇景——水柱沿着古城墙哗啦啦地冲下来。遥看像岭南山间飞瀑,近看原是城墙在排水。游人拿手机记录的同时,不禁担忧起来:这老砖头老泥巴,能扛得住吗?

城墙飞瀑,古城秋日限定奇观。(图/@西安城墙)

城墙飞瀑,古城秋日限定奇观。(图/@西安城墙)

不用太担心。这古城墙在几百年前就设下了“排水机关”。城墙顶部并不是平的,而是略微向两侧倾斜,雨水打上去会顺势流走。顺着垛墙底部的排水槽,水一股脑儿倾泻出去。不容易积水,也就不容易渗进墙体。

除了古人的手艺,现代人也给它装上了一整套“防御系统”。城墙上布着三千多个24小时工作的监测点和感应装置,连天气预报、降雨量、护城河水位都接入了平台。只要哪个地方冒险情,马上就有人去疏排水、铺防雨布。

对于砖石材质的古建,这点连阴雨比较好对付;对于软泥材质的文物,那可就要敏感多了。山西运城新绛县三官庙有一尊网红神像,人称“小土豆”。国庆期间,它的淋雨模样,惹得不少文保爱好者心疼。

这“小土豆”原是一尊元代彩色泥塑,是真武元帅的人间代表。近700年的水汽侵蚀,使它的彩衣褪去,露出泥黄结构,脸部仅留下黑色豆豆眼,仿似沾满泥巴的土豆。

“小土豆”的状况前后对比。(图/小红书截图)

“小土豆”的状况前后对比。(图/小红书截图)

今年国庆期间,新绛阴雨不断,雨水经瓦缝渗漏下来,砸在“小土豆”的脸上。土豆脸竟然垮掉一大半,可爱的豆豆眼也随之黯淡。虽然正殿里放有这神像的复原品,但没看到网红“小土豆”的萌样,还是让不少爱好者感到遗憾。“访古要趁早”,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再次喊出这句熟悉的口号。

据封面新闻报道,三官庙工作人员在10月6日当即用塑料膜拉起临时天幕,为“小土豆”遮雨。新绛县文物保护中心也发布通告,三官庙从10月12日起至30日暂停开放。主要原因是建筑屋面渗漏,湿度较高,对部分塑像造成损伤。

新绛三官庙正殿的三官彩塑。(图/视觉中国)

新绛三官庙正殿的三官彩塑。(图/视觉中国)

除了惨遭雨水毁容的“小土豆”,别的神级古建文物也在风雨中告急。今年10月7日至20日起,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的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都不得不临时闭馆。

据“风雅晋城”公众号的发布,这是出于雨天里的紧急应对。连着下了好些天的秋雨,文物建筑的屋顶瓦片喝饱了水,展厅里的空气也潮得过了警戒线,文保工作者只能赶紧上手做养护和修整,免得湿气伤到房子和文物。

山西晋城,府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泥塑像。(图/视觉中国)

山西晋城,府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泥塑像。(图/视觉中国)

青莲寺和玉皇庙,都是国保中的“国宝”单位。《黑神话·悟空》游戏里怒发冲天女神“亢金龙”,她的真身就静静矗立于玉皇庙的二十八星宿彩塑行列。作为玉皇大帝身边的侍从,每个星宿都有拟人相貌和独特造型,身边还跟着自己的小动物,堪称中国古神话IP化的杰作。

而青莲寺则是我国仅存的3个唐代寺院之一,里面保存了6尊唐代彩塑,其中垂足大佛更是全国唯一。寺内藏经阁顶部的清代琉璃组画,默默诉说着《西游记》故事近三百载,如今也成了游客争相观赏的对象。

山西晋城,青莲寺的“最强打工人”努力在风雨里扛住。(图/视觉中国)

山西晋城,青莲寺的“最强打工人”努力在风雨里扛住。(图/视觉中国)

今年的连阴雨,不禁让人想起四年前秋天那场反常的强降雨。2021年10月5日,山西省晋中市、吕梁市、临汾市等地遭遇特大暴雨。在持续的降雨中,山西共有1783处文物受到影响。作为三面环山的古刹,青莲寺更是千百年来都得与山间水汽与雨水做斗争。

据《中国日报》报道,2021年10月青莲寺门前山洪滚滚,寺内21座建筑全部漏雨,大部分的椽木无法继续使用,有些木板也严重腐烂。最近三四年,青莲寺都处于努力修缮的状态。部分佛殿外搭起支撑钢架,里面拉起雨棚。尽管如此,那几尊被大家称为“嘻嘻”“不嘻嘻”的角神,面目依然在水汽中逐渐模糊。

这年头雨又连续下起来,下得历史文保爱好者心头一紧。

北方古城潮到发绿,多少人急急急急坏了

湿度爆表,

谁也别想躲过

秋雨下得细水长流,看着温吞,却杀伤力不小。雨水总能暗戳戳地找到古建的微小破口:屋顶瓦缝先渗水,墙体跟着起裂,地基一旦松动,整座古建筑可能就站不稳。

更要命的是,雨停不等于结束。如果大太阳接着登场,把刚淋透的屋顶一晒,温湿度说变就变,彩绘和油饰就像干裂的泥皮,容易崩开。在山西这样木构建筑繁多的地区,木蜂、蛀虫本来就虎视眈眈,湿度一高,它们立刻开始活跃,把木头、砖雕、壁画全当作新上桌的自助餐。

2023年,山西大同,工人在修缮华严寺的瓦顶。(图/视觉中国)

2023年,山西大同,工人在修缮华严寺的瓦顶。(图/视觉中国)

真正磨人的,是那些年复一年的气候波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接受《科技日报》的采访时介绍,气候对古建筑的伤害,是按年份分层渗透的。

起初的一两年,湿热一轮轮地拱,墙皮起泡、漆面鼓包、梁柱微微变形;接着五到十年,裂缝扩大、装饰层成片脱落、材料本身开始变脆变弱;真要拖到10年以上,地基下沉、排水乱套,原本一体的建筑可能开始散架。

按理说,能留存千百年的文物古建,早已历经风雨。它们或幸运散布在干燥少雨的地方,或神奇地从修建起就带有高台和排水设计。无奈的是,现在的大气,已经不按规矩出牌了。

中国天气网把2012年—2021年的气候数据捋了一遍,结果挺扎心:这是有记录以来“史上最湿的十年”。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介绍,现在降雨天数虽有减少,但每一场都火力全开。大气升温后水汽含量暴涨,极端性降水说来就来。

1951年以来,我国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图/中国天气)

1951年以来,我国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图/中国天气)

华西秋雨本来就是季节性背景板,现在一待就不肯离开。雨还是那场雨,但累计降水量早就不是原来的路数。

今年降在山西和陕西的连阴雨,是华西地区的基础秋雨配置,只是持续时间、累计降水量不同寻常。受南北冷暖空气交汇的影响,这种秋雨的个性非常磨唧,偶尔又会用力过猛。例如2019年,就从8月27日一直下到11月30日,历时95天。

对于陕西省来说,秋雨通常从9月12日开始,到10月初结束,持续时间平均为25天。然而,今年陕西地区的秋雨8月底就抢着上线,比往年提早了近一个月。

在不讲常理的雨水湿气面前,文物保护早就不能再单纯靠天时地利。在杭州良渚,文保工作人员给古城的墙体抹上纯天然植物精油,抑制苔藓和微生物的滋生;在苏州园林,用石墨烯封住假山裂缝,却仍保留石头自由呼吸的空间;而晋城青莲寺,干脆联动气象监测,传感器随时上线,把空气湿度紧紧盯住。

极端湿的天气下,青莲寺的佛祖也需要文保工作者的保护。(图/视觉中国)

极端湿的天气下,青莲寺的佛祖也需要文保工作者的保护。(图/视觉中国)

技术再先进,也只能照看得了“重点病房”,更多散落在城乡角落的老建筑、老塑像,还在风雨里硬扛。但潮气不等人,裂缝也不会自己愈合。

等到哪天问题肉眼可见,往往已经来不及修补。现在还能去看的,就别等它倒下才想起;能走近一点的古建、文物,就别拖到“修不回来”的那天。

各位,访古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