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中产最体面的崩溃方式:去KTV干饭

中产最体面的崩溃方式:去KTV干饭

文章来源: 凤凰WEEKLY 于 2025-10-13 20:05:1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一座城市中真正的美食隐秘角落,都掌握在打工老饕的手上。

从前,这些美食角落或许隐匿在夜市大排档、小区角落的苍蝇馆,但如今,从写字楼下班后,大量都市打工仔都会向一个地方聚集:

KTV包厢。

推门进去,第一件事不是点歌,而是熟练找到菜单页面,钦点打工人自己的顶配流水席。

中产最体面的崩溃方式:去KTV干饭

是的,时间来到2025年,饥饿的你走进任意一家稍有规模的KTV,都会被菜单上菜品的丰富程度吓一大跳。

过去KTV之间竞争的硬实力,或许还是麦克风音质、曲库的更新速度、欢唱时间的性价比......

如今的KTV,唱歌只是基础功能,娱乐与餐饮边界正在包厢里消融。判断谁是全城最好的KTV,已然有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标准:

哪家KTV的拿手菜更硬?

别怀疑,你没看错:

KTV包厢,正在成为打工人公认的美食城。



去KTV唱歌基础,吃饭就不基础

不常光顾KTV的人,对这里的印象基本还停留在“售卖市面最贵矿泉水”的层面上,很容易把果盘、薯片、鸡米花当成KTV的顶配套餐。

殊不知KTV内部的餐饮角逐,已经能平等和商场顶层和B1掰掰手腕。

烧烤、烤鱼、铁锅炖......在“KTV都能吃到什么”的问题上,永远不必限制自己的想象力。



放眼如今的KTV市场,我们甚至可以把各地区包厢拿手菜拎出来,凝汇成一份:

都市地域美食地图。

久居川渝地区享有丰富娱乐生活的打工人,看到KTV包厢里的嵌式电磁炉圆桌早已见怪不怪。哪怕是没有经过定制化改造的老式KTV,也有满满当当的冷吃串串菜单供人选择。

来到广西地区的KTV,你可以点到有4小时嗨唱嗨吃的“螺狮粉鸭脚煲”,味道还能收获本地人的一致好评。

误入东北沈阳,在KTV吃烧烤已经是一种old school,点一份四斤半羊腿边吃边烤才是包厢的正确打开方式。



〓小红书用户@小李是大王

而且在KTV包厢,等菜是个伪命题。

桌上炖着的铁锅炖+贴饼子没熟不要紧,唱上两首刚好暖场。

不知不觉间,“吃着火锅唱着歌”早已在KTV照进现实。

更妙的是,KTV包厢是宽容的,也是私密的。

会过日子的都市打工仔,也会在生活中每个节点精打细算。上学时候去KTV会偷偷揣包里点瓜子薯片,工作后也会嫌KTV里烤鱼的配菜太贵,偷偷溜出去买点回到包厢再下锅。



〓小红书用户@黑夜独奏

解锁过KTV美食城的白领,午休时会拉上平时办公室里关系最好的摸鱼搭子,一起团上一个最基础的小包。

人均几十块,点上简餐、小食加饮料,不用排队,有独立私密空间,吃完还能趁着晕碳在包厢睡上个半个小时。

等午休结束回到办公室被其他同事问及“中午吃什么了?”时,只敢含糊回答一句“就附近随便吃一口”。

资深打工人就是如此,力求控制午休的高性价比,并坚信核心机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小红书用户@美卷儿

深谙城市中改善伙食暗门的打工人,已经从色、香、味综合层面为各家KTV评选出了晚餐必吃榜。

精于此道的熟客甚至常常感慨:

KTV为什么不能专心做餐饮?



当然,看到这里,您千万不要以为KTV的餐食是现炒现做。

不负责任地说,来KTV吃饭,等于捅了预制菜的窝。

好在,选择在大城市当齿轮的年轻人,算是对预制菜最包容的一个群体了。

最诚实的非主营餐饮商家,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点,恰好遇到了最不挑的食客。

毕竟在每天都很忙碌的工作日里,大家都需要味道、便捷度、稳定性作为三餐的基石。

既然日常生活和餐饮发展都无法退回没有预制菜的时代,那在这个“后厨只有一个微波炉”的餐饮赛道中,预制菜也要分出个三六九等。甚至在KTV强势介入餐饮界后,预制菜的鄙视链也发生了一场新变革。

总的来说,提起预制菜,人们的接受程度大致如下:

KTV > 连锁高价快餐 > “重生之我在XX做翻炒饭” 系列外卖。

在大众眼中的预制菜体系中,廉价且有食品安全隐患的预制外卖永远垫底;

又贵又难吃的一类免不了被大众反复唾弃;

唯独味道好、选择多、有性价比的梯队,能让人在吃的当下暂时忘掉它的出身。KTV菜单就是这样,在满足情绪价值和日常刚需层面双管齐下,让人轻易接受它的用微波炉加热时留下的温热。

而KTV,也在一举成为都市牛马的预制菜天堂。



全是预制菜的KTV

怎么就成了「中式麦当劳」?

打工人的每一餐,都是难题。

无论吃午饭还是晚饭,都免不了要进行一场隐形的轻量计划。

对资深牛马来说,选择把什么东西填进肚子,是一场经验赛。



外卖要几点准时下单、堂食往返路程需要多久、唯一能吃的几家去晚了还有没有位子......都是工作日中虽小但麻烦的闹心变量。

在公司附近的商圈顶楼吃饭,人均150左右,还要和大量白领一起等位、拼桌,最后做到吃完就走;

如果想一餐里多尝试一些新菜品,需要至少在B1排至少3次队,或连凑3次外卖起送价、付3次配送费,最终再由同一个骑手送来。

资深牛马用餐的最常见结局,是被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反复拷打后,最终凑齐难吃的一餐。

同样的价格,却能在KTV买到集“吃、喝、玩、歇”于一体的体验。

哪怕是预制菜,也能获得额外的宽容。



在预制菜概念还不算普及的年代里,市面就流传着纯K内拥有纯度最高的台湾菜的说法,卤肉饭、盐酥鸡好吃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相比之下,公司周边人均30左右的难吃快餐,只会让人感叹猪都白死了。

同价位内,卤肉饭、牛肉面、台湾鸡肉饭每个单拎出来都能横扫一片。

连锁KTV在打工人心中的地位,正在无限接近中式麦当劳。



定力再高的人进了纯K也忍不住要点上碗卤肉饭。

只要你去吃上一顿就能理解,什么是当代白领版的“物质极大丰富”。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十分“校门口”式的味道,能让人从牛马生活中品味出一点不同的感觉。

或许辛苦打工赚钱的最大意义,大抵就是能在成人生活的间隙,在过去认定的“高消费”环境中,反复宴请小时候的自己。

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们对于食物的宽容度和评判标准总是在流动的。



就像大家都默认在KTV包厢内,所有食物的美味程度,都会一定程度被空间和氛围重置。

比如一份薯条,是在加班时被服用,还是选择去码头整点,两者也会在味觉体验上会有着天壤之别。

独立空间、灯光氛围、唱歌消食一系列组合拳的附加价值,甚至让它超越了餐厅本身的定义,别忘了KTV本身就是被用来解压的,参透其中要领的疲惫打工人,尤其爱在下班后批量涌向KTV。

不过KTV能胜在预制菜,同样也能败于预制菜。



用料理包能保证品控产出稳定的背面,也有很明显的弊端,偶尔吃一顿惊为天人,光顾的频率越高,越有种熟悉的“工业流水线”味。

总有一天,严谨克制一天的脑力流水线打工人,吃到同样标准化一餐,会感受不到进食的喜悦,只有给城市齿轮上润滑油的机械。

哪怕味道品控稳定,人为品控不稳定,料多料少,有没有腥味和过敏源都是未知数。

且即便在KTV吃了踩雷的一餐,大家也无法在菜品上较真。

毕竟KTV本身的主营业务就不是吃饭。

归根结底,所有外食场所的结局,也都要落回到“就那样”原则之上。

成熟的打工人只能和往常一样,在“刚需之上、满分之下”的区间中自我安慰。

预制菜,正在拯救KTV?

放眼如今的KTV巨头,各个都有一副进军餐饮化的势头。

例如KTV中被列入“必吃榜·台北大饭店”的纯K,在吃到在商战中暗暗取胜的甜头后,也大有乘胜追击的架势。

假如你想吃一碗纯K卤肉饭,甚至可以不用给包房费,在前台点单后就能直接在大厅用餐。



当越来越多人到KTV一解馋瘾过后,互联网中开始批量涌现怀疑论调:

“来了KTV没人唱歌只干饭,服务员会不会都觉得奇怪?”

“总来吃饭,KTV老板会不会不做唱歌生意了?”

在不少消费者看来,去KTV吃饭是自己误打误撞碰出的新生活方式。

殊不知,这完全是KTV们为了活下去做出的主动改良。

在去KTV吃饭、K歌减肥法、唱歌能有效解压之前,“年轻人抛弃KTV”基本是行业内共识,KTV中的连锁品牌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已接连倒闭近万家。

单靠优惠团购券把包房塞满年轻人,并不能让KTV有效盈利,过去真正的创收大头,酒水,也不再像过去一样畅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娱乐社交习惯,都市年轻人的日常娱乐只增不减。咖啡馆、精酿、live house、脱口秀、剧本杀的优先级总要排在KTV之上。

很长时间内,KTV们都被绊倒在“娱乐代沟”的门槛之上。



KTV对转型的需求有多迫切,对年轻群体的讨好就有多明显。连锁品牌已经清楚认识到:

想赚年轻人的钱,要先抓住他们的胃。

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的年轻人们,未必会为了便利店里卖5块、包厢里面卖20一瓶的工业啤酒买单,但面对包厢内一盘卖38块的速冻鸡米花,他们大概率会尝尝咸淡。

察觉到这点后,KTV一端也就顺势喜滋滋的踊跃上架2-4人菜单。毕竟都是预制菜,本身成本也高不到哪里去,小小包厢立刻挤满了利润空间。

已经摸清消费者需求的KTV商家,在点歌和点酒之间,选择了点菜。

留住年轻人的胃,只是KTV自救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年轻人解决“复合型需求”的空缺。

直到今天,国产打工人还是没有一个像样的“深夜食堂”。备受欢迎的日式深夜食堂本质是借助了大家填饱肚子的基本需求,满足了人们轻量级社交和情感寄托的综合需求。

当下的都市年轻人对这类场所空有旺盛的需求,但没有成规模的去处。

私人小店小众且承接力不强,凌晨才关门的面馆不存在娱乐性;

海底捞倒是有承接力,也满足年轻打工人爱深夜扎堆的习惯,但整体氛围也更偏向“公共场所”,如今在性价比方面的优势也在节节败退。

KTV爆改纯吃后,意外接住了“既要好玩、又要好吃、能社交、能解压、还要情绪价值”的复合型需求。



对打工人来说,比起传统餐厅,KTV的私密空间、多媒体娱乐活动再加上丰富的餐饮选择,显然提供了“放松休闲”和“情感宣泄”的附加值。

KTV的这场转型,恰好为年轻人提供了连接工作与生活的缓冲地带。

过去这条缓冲带是咖啡厅、精酿酒吧,现在轮到了KTV。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日本最美公主被批当众没穿内衣 日网友怒斥“辱日”
邓文迪翻盘!布局20年 2女躺赢上位 默多克3兄妹出局
现形!加州州长候选人霸凌员工视频曝光 民主党切割
疑因投资失败 越裔华女杀2女和丈夫后 在车库上吊…
中国女星鼓吹“中国统治日本论” 日本全网炸锅




24小时讨论排行

多久能摆脱稀土卡脖子?如何做?还要小心中国这招
小米电动车高速失控翻滚!车门难开 司机葬身火海
中国再打稀土牌 贝森特分析3种可能原因
一场突发的“爱国冲突” 爱国贼的表演算不算寻衅滋事?
胡锡进“宽容度变低 人们都不愿在网上发声了”引热议
激烈交火!中国反制美对华船舶征港口费 海关总署喊话
哈马斯已释放全部人质,以后要空着手上谈判桌了
“历尽沧桑无怨悔” 四通创始人 民运领袖万润南病逝
解密!中国成为“稀土王国”的战略野心 直攻美国咽喉
中国宣布免除美国拥有中国造船舶港口税,运价回跌
中国大规模抓捕锡安教会成员 近30人被捕或失联
鲁比奥赞扬特朗普却遭其当场质疑 迅速改口遭嘲讽
在报复与和解之间"拉锯":特朗普对中国的矛盾心态
美高官:稀土在握 中国能禁止任何国家参与现代经济
哈玛斯重掌加萨 街头行刑式处决异己
法国第一夫人站上法庭,证明自己不是男人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中产最体面的崩溃方式:去KTV干饭

凤凰WEEKLY 2025-10-13 20:05:19

一座城市中真正的美食隐秘角落,都掌握在打工老饕的手上。

从前,这些美食角落或许隐匿在夜市大排档、小区角落的苍蝇馆,但如今,从写字楼下班后,大量都市打工仔都会向一个地方聚集:

KTV包厢。

推门进去,第一件事不是点歌,而是熟练找到菜单页面,钦点打工人自己的顶配流水席。

中产最体面的崩溃方式:去KTV干饭

是的,时间来到2025年,饥饿的你走进任意一家稍有规模的KTV,都会被菜单上菜品的丰富程度吓一大跳。

过去KTV之间竞争的硬实力,或许还是麦克风音质、曲库的更新速度、欢唱时间的性价比......

如今的KTV,唱歌只是基础功能,娱乐与餐饮边界正在包厢里消融。判断谁是全城最好的KTV,已然有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标准:

哪家KTV的拿手菜更硬?

别怀疑,你没看错:

KTV包厢,正在成为打工人公认的美食城。



去KTV唱歌基础,吃饭就不基础

不常光顾KTV的人,对这里的印象基本还停留在“售卖市面最贵矿泉水”的层面上,很容易把果盘、薯片、鸡米花当成KTV的顶配套餐。

殊不知KTV内部的餐饮角逐,已经能平等和商场顶层和B1掰掰手腕。

烧烤、烤鱼、铁锅炖......在“KTV都能吃到什么”的问题上,永远不必限制自己的想象力。



放眼如今的KTV市场,我们甚至可以把各地区包厢拿手菜拎出来,凝汇成一份:

都市地域美食地图。

久居川渝地区享有丰富娱乐生活的打工人,看到KTV包厢里的嵌式电磁炉圆桌早已见怪不怪。哪怕是没有经过定制化改造的老式KTV,也有满满当当的冷吃串串菜单供人选择。

来到广西地区的KTV,你可以点到有4小时嗨唱嗨吃的“螺狮粉鸭脚煲”,味道还能收获本地人的一致好评。

误入东北沈阳,在KTV吃烧烤已经是一种old school,点一份四斤半羊腿边吃边烤才是包厢的正确打开方式。



〓小红书用户@小李是大王

而且在KTV包厢,等菜是个伪命题。

桌上炖着的铁锅炖+贴饼子没熟不要紧,唱上两首刚好暖场。

不知不觉间,“吃着火锅唱着歌”早已在KTV照进现实。

更妙的是,KTV包厢是宽容的,也是私密的。

会过日子的都市打工仔,也会在生活中每个节点精打细算。上学时候去KTV会偷偷揣包里点瓜子薯片,工作后也会嫌KTV里烤鱼的配菜太贵,偷偷溜出去买点回到包厢再下锅。



〓小红书用户@黑夜独奏

解锁过KTV美食城的白领,午休时会拉上平时办公室里关系最好的摸鱼搭子,一起团上一个最基础的小包。

人均几十块,点上简餐、小食加饮料,不用排队,有独立私密空间,吃完还能趁着晕碳在包厢睡上个半个小时。

等午休结束回到办公室被其他同事问及“中午吃什么了?”时,只敢含糊回答一句“就附近随便吃一口”。

资深打工人就是如此,力求控制午休的高性价比,并坚信核心机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小红书用户@美卷儿

深谙城市中改善伙食暗门的打工人,已经从色、香、味综合层面为各家KTV评选出了晚餐必吃榜。

精于此道的熟客甚至常常感慨:

KTV为什么不能专心做餐饮?



当然,看到这里,您千万不要以为KTV的餐食是现炒现做。

不负责任地说,来KTV吃饭,等于捅了预制菜的窝。

好在,选择在大城市当齿轮的年轻人,算是对预制菜最包容的一个群体了。

最诚实的非主营餐饮商家,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点,恰好遇到了最不挑的食客。

毕竟在每天都很忙碌的工作日里,大家都需要味道、便捷度、稳定性作为三餐的基石。

既然日常生活和餐饮发展都无法退回没有预制菜的时代,那在这个“后厨只有一个微波炉”的餐饮赛道中,预制菜也要分出个三六九等。甚至在KTV强势介入餐饮界后,预制菜的鄙视链也发生了一场新变革。

总的来说,提起预制菜,人们的接受程度大致如下:

KTV > 连锁高价快餐 > “重生之我在XX做翻炒饭” 系列外卖。

在大众眼中的预制菜体系中,廉价且有食品安全隐患的预制外卖永远垫底;

又贵又难吃的一类免不了被大众反复唾弃;

唯独味道好、选择多、有性价比的梯队,能让人在吃的当下暂时忘掉它的出身。KTV菜单就是这样,在满足情绪价值和日常刚需层面双管齐下,让人轻易接受它的用微波炉加热时留下的温热。

而KTV,也在一举成为都市牛马的预制菜天堂。



全是预制菜的KTV

怎么就成了「中式麦当劳」?

打工人的每一餐,都是难题。

无论吃午饭还是晚饭,都免不了要进行一场隐形的轻量计划。

对资深牛马来说,选择把什么东西填进肚子,是一场经验赛。



外卖要几点准时下单、堂食往返路程需要多久、唯一能吃的几家去晚了还有没有位子......都是工作日中虽小但麻烦的闹心变量。

在公司附近的商圈顶楼吃饭,人均150左右,还要和大量白领一起等位、拼桌,最后做到吃完就走;

如果想一餐里多尝试一些新菜品,需要至少在B1排至少3次队,或连凑3次外卖起送价、付3次配送费,最终再由同一个骑手送来。

资深牛马用餐的最常见结局,是被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反复拷打后,最终凑齐难吃的一餐。

同样的价格,却能在KTV买到集“吃、喝、玩、歇”于一体的体验。

哪怕是预制菜,也能获得额外的宽容。



在预制菜概念还不算普及的年代里,市面就流传着纯K内拥有纯度最高的台湾菜的说法,卤肉饭、盐酥鸡好吃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相比之下,公司周边人均30左右的难吃快餐,只会让人感叹猪都白死了。

同价位内,卤肉饭、牛肉面、台湾鸡肉饭每个单拎出来都能横扫一片。

连锁KTV在打工人心中的地位,正在无限接近中式麦当劳。



定力再高的人进了纯K也忍不住要点上碗卤肉饭。

只要你去吃上一顿就能理解,什么是当代白领版的“物质极大丰富”。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十分“校门口”式的味道,能让人从牛马生活中品味出一点不同的感觉。

或许辛苦打工赚钱的最大意义,大抵就是能在成人生活的间隙,在过去认定的“高消费”环境中,反复宴请小时候的自己。

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们对于食物的宽容度和评判标准总是在流动的。



就像大家都默认在KTV包厢内,所有食物的美味程度,都会一定程度被空间和氛围重置。

比如一份薯条,是在加班时被服用,还是选择去码头整点,两者也会在味觉体验上会有着天壤之别。

独立空间、灯光氛围、唱歌消食一系列组合拳的附加价值,甚至让它超越了餐厅本身的定义,别忘了KTV本身就是被用来解压的,参透其中要领的疲惫打工人,尤其爱在下班后批量涌向KTV。

不过KTV能胜在预制菜,同样也能败于预制菜。



用料理包能保证品控产出稳定的背面,也有很明显的弊端,偶尔吃一顿惊为天人,光顾的频率越高,越有种熟悉的“工业流水线”味。

总有一天,严谨克制一天的脑力流水线打工人,吃到同样标准化一餐,会感受不到进食的喜悦,只有给城市齿轮上润滑油的机械。

哪怕味道品控稳定,人为品控不稳定,料多料少,有没有腥味和过敏源都是未知数。

且即便在KTV吃了踩雷的一餐,大家也无法在菜品上较真。

毕竟KTV本身的主营业务就不是吃饭。

归根结底,所有外食场所的结局,也都要落回到“就那样”原则之上。

成熟的打工人只能和往常一样,在“刚需之上、满分之下”的区间中自我安慰。

预制菜,正在拯救KTV?

放眼如今的KTV巨头,各个都有一副进军餐饮化的势头。

例如KTV中被列入“必吃榜·台北大饭店”的纯K,在吃到在商战中暗暗取胜的甜头后,也大有乘胜追击的架势。

假如你想吃一碗纯K卤肉饭,甚至可以不用给包房费,在前台点单后就能直接在大厅用餐。



当越来越多人到KTV一解馋瘾过后,互联网中开始批量涌现怀疑论调:

“来了KTV没人唱歌只干饭,服务员会不会都觉得奇怪?”

“总来吃饭,KTV老板会不会不做唱歌生意了?”

在不少消费者看来,去KTV吃饭是自己误打误撞碰出的新生活方式。

殊不知,这完全是KTV们为了活下去做出的主动改良。

在去KTV吃饭、K歌减肥法、唱歌能有效解压之前,“年轻人抛弃KTV”基本是行业内共识,KTV中的连锁品牌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已接连倒闭近万家。

单靠优惠团购券把包房塞满年轻人,并不能让KTV有效盈利,过去真正的创收大头,酒水,也不再像过去一样畅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娱乐社交习惯,都市年轻人的日常娱乐只增不减。咖啡馆、精酿、live house、脱口秀、剧本杀的优先级总要排在KTV之上。

很长时间内,KTV们都被绊倒在“娱乐代沟”的门槛之上。



KTV对转型的需求有多迫切,对年轻群体的讨好就有多明显。连锁品牌已经清楚认识到:

想赚年轻人的钱,要先抓住他们的胃。

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的年轻人们,未必会为了便利店里卖5块、包厢里面卖20一瓶的工业啤酒买单,但面对包厢内一盘卖38块的速冻鸡米花,他们大概率会尝尝咸淡。

察觉到这点后,KTV一端也就顺势喜滋滋的踊跃上架2-4人菜单。毕竟都是预制菜,本身成本也高不到哪里去,小小包厢立刻挤满了利润空间。

已经摸清消费者需求的KTV商家,在点歌和点酒之间,选择了点菜。

留住年轻人的胃,只是KTV自救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年轻人解决“复合型需求”的空缺。

直到今天,国产打工人还是没有一个像样的“深夜食堂”。备受欢迎的日式深夜食堂本质是借助了大家填饱肚子的基本需求,满足了人们轻量级社交和情感寄托的综合需求。

当下的都市年轻人对这类场所空有旺盛的需求,但没有成规模的去处。

私人小店小众且承接力不强,凌晨才关门的面馆不存在娱乐性;

海底捞倒是有承接力,也满足年轻打工人爱深夜扎堆的习惯,但整体氛围也更偏向“公共场所”,如今在性价比方面的优势也在节节败退。

KTV爆改纯吃后,意外接住了“既要好玩、又要好吃、能社交、能解压、还要情绪价值”的复合型需求。



对打工人来说,比起传统餐厅,KTV的私密空间、多媒体娱乐活动再加上丰富的餐饮选择,显然提供了“放松休闲”和“情感宣泄”的附加值。

KTV的这场转型,恰好为年轻人提供了连接工作与生活的缓冲地带。

过去这条缓冲带是咖啡厅、精酿酒吧,现在轮到了K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