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华包围圈”的大战略上,谁是美国最可靠的盟友?它们又都发挥了什么作用?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EIP)日前发布一份报告,认为亚洲盟友中,日本的作用最为显著,相比之下,韩国更“不愿牵制中国”,反而会给美国带来“沉重的军事负担和风险”。
此外,澳大利亚能在帮美国遏制中国方面做出一定贡献,但规模相对有限。法国、德国、英国等主要欧洲盟友在印太地区的军事作用有限,但能为美国对华战略中的重要技术、外交及政治目标提供支持。菲律宾虽拥有优越的军事地理条件,但在其他方面并无明显益处,且在南海地区存在使美国卷入冲突的风险。
这份题为《遗产还是负担?评估美国盟友在对华竞争中的作用》的报告称,日本是美国的重要战略资产,不仅合作面广,并且与中国爆发冲突的风险极小。与之相反,韩国则给美国带来沉重的军事负担,特别是驻韩美军主要局限于防御朝鲜,卷入冲突的风险较高。
报告在谈到日本时还说,它在半导体、先进技术、军事基地和全球外交中都具有战略支柱地位。且美日关系在过去十年进一步深化:美日外交关系紧密,日本防务预算提高。但报告认为,日本不太可能与中国完全“脱钩”。
报告说,日本是美国全球最大海外驻军地,驻日美军约一半在冲绳,那里距台湾岛仅400英里(约643公里)。报告认为,日本卷入冲突的风险较低,风险主要来自钓鱼岛问题,但总体可控,中国对日本发动攻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老胡认为,由于中国力量在过去几十年猛增,日本已经单独构不成对中国威胁,但是日美关系不断紧密,日本视中国为威胁,中日关系疏远,这增加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对付中国可以调配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资源。
菲律宾的情况也有些类似,它比日本的规模小,但是它被美国利用的程度更深,成为南海地区干扰中国的一个突出因素。
韩国的力量中等,配合美国遏制中国的意愿也没有日本和菲律宾强烈,而且韩国对待中美博弈的态度相对犹豫、摇摆。
澳大利亚远离中国,政治上很亲美,但经济上跟中国联系紧密。它经常在政治上帮美国摇旗呐喊,军事上对美国有一定协助,但与中国经济关系稳定,难免左顾右盼。
欧洲国家帮美国主要是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它们的军舰有时来中国周边晃一圈,但那些属于象征性动作。那些盟友在中美之间相对最“中立”。
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世界已经很大程度上走出了冷战时期的地理概念,政治和军事包围也不再像半个世纪前那样名副其实。今天的包围很大程度是地图上的,心理上的,威慑性的,它们很难构成经济上的真实封锁,其军事意义也变得有些笼统和模糊不清。
所有美国的盟友都无力单独对抗中国,与中国发生战争是它们任何一个国家的噩梦。那种情况下,它们被打残将是毫无疑问的,而美国在多大程度上履行对它们的安全承诺,则是很不确定的。
中美都是核大国,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常规力量部署和可以投入的总火力已经超过美国。中美全面战争,美国的盟友也一起上,那将是一次比亚太地区二次世界大战还要惊悚的毁灭。
中美是否会军事对抗,主要是中美之间的事情,那些盟国提供的理由都将是有限的,换句话说,中美是否会发生战争,取决于美国是否有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与中国做一场殊死搏斗的意愿。
无论日本还是菲律宾,对于中国与它们只存在具体摩擦,而不会对它们发动大规模进攻的信心,一定大大高于它们在自己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时,美国会毫不犹豫加入战斗的信心。加上它们都有推动本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紧迫需求,而这需要保持与中国合作,那些盟友抱美国可以,但让它们出头严重挑衅中国,或在中美一旦摩擦时,直接为美国提供军事支持,它们都会有所忌惮。
所以,老胡主张,我们要看破美国与其盟国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早年的盟友关系已经有所不同,中国需要更多把美国盟友当正常的国家相处,而不应时刻用“美国盟友”的放大镜审视它们。
对中国来说,东亚只有一个大的战略问题,它就是中美博弈,其他都是中国与不同国家的具体问题,我们该怎么处理那些问题就怎么处理,不需太多顾及美国会如何反应。
友好与美国盟友国家相处,应当是我们的基本态度,但遇到与那些国家的争执,牵扯到原则问题时,我们更无需因为美国的因素做让步。一旦与那些国家发生避不开的尖锐摩擦,美国要介入就让它介入好了,就让中美力量在亚太地区碰一碰。在那样的碰撞中,中美自会有彼此之间的分寸。
我非常不相信,某个美国盟国敢于出格挑衅中国,一旦出现那种情况,它们就是欠揍,中国不必对之客气。但是我们不要因为它们是美国盟国,就过度揣测它们为虎作伥,想以小欺大,我们需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它们。而反过来,在做美国盟国的同时,不冒头挑衅中国,在对美国交差的同时,耍一耍滑头,也是它们自己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