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EC峰会将在韩国举行,预料特朗普与习近平将碰面。
如无意外,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本月底在韩国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期间会晤。这场磋商许久的美中领袖会面前夕,台湾议题再次浮上檯面,分析认为这显示台湾问题将成为双方碰面触及的重点。
美媒《华尔街日报》近日刊出独家报导称,北京正积极游说白宫做出重大让步,公开明确“反对台湾独立”,并称北京可能会以此作为交换美中贸易协议的条件,试图在美中谈判前夕,为北京眼中的“一个中国”原则定锚。之后,美国商务部提出的“50-50”半导体生产方案——要求台湾将美国所需先进晶片的50%产能移转至美国本土——引发台湾内部疑美论声浪又起,台湾行政院代表则直接表示台美双方没有谈过,台湾也不可能接受这项提议。
因此,外界关注中美两国领袖会面前,一连串有关台湾问题的浮现意味着什么?也有若干分析提出疑问,“特朗普2.0”似乎正试图将台湾的战略资产“内化”,以减轻美国在产业上依赖台湾的风险?而北京是否已掌握特朗普的“交易”风格,将台湾问题包装成经济谈判筹码,以拆解美台合作框架,从半导体到军售一一瓦解?
美智库太平洋论坛(Pacific Forum)兼任资深研究员蓝若思(Elisabeth Larus)教授向BBC中文强调,说到底,特朗普对台湾的态度取决于两件事:“谁能影响他”以及“美国国会允许他偏离既定美国对台政策到何种程度”。
研究美中台关系的她解释,自1979年以来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One China Policy),但同时也遵守《台湾关系法》,依法有义务透过出售防卫性武器协助台湾自我防御。现在,与前任总统一样,特朗普总统也维持了这两项政策。“我看到的危机是,若美国国会配合特朗普改变了政策——通常这不太可能,因为国会一直非常支持台湾,甚至比某些美国总统更甚——目前国会中的共和党人似乎异常愿意给特朗普总统他想要的,如果他们未能约束特朗普对中国有利的交易,那将伤害台湾。”她说。
华府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MF)印太计划主任葛来仪(Bonnie Glaser)则向BBC表示,不认为习近平相信自己能让“特朗普卖掉台湾”。但她强调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寻求美国总统明确声明并反对台湾独立,甚至支持中国主导的两岸统一:“如果习近平达成这一点,他将视之为重大胜利。”

台湾总统赖清德内外都面临许多挑战。
那么,就台北而言,处在强国之间,该如何应对美中潜在交易带来的挑战及压力?
据此,台湾国防部智库“国家安全研究院”钟志东博士向BBC中文分析,以特朗普与普京在阿拉斯加碰面为例,特朗普是一贯以“元首外交”视为其对外展示实力的要件,这也是一种吸引光环的外在式政治展演:会谈结果是什么也许并不重要,他说的跟做的可能不一样。
“台湾不需要因为他说了什么,就以为川普或美国对台湾态度改变了。”他说。
钟教授分析,从当代东亚历史及现下全球战略考量来看,华府如何定位美中关系,再据此订定对台关系,“说到底,这些都不是台湾所能影响”。他说这就像台湾无法要求美国,也就是或美国在台协会(AIT)之前公开主张“台湾地位未定论”一样。
他强调,台湾只能因势利导,利用美中矛盾中寻求台美共同利益。他认为,台湾选择“以美制中”向美国一面倒的亲美路线,反而是台北要“以小搏大”反制北京威胁的必要战略选择。
北京拆解美台关系?
今年九月底,美媒《华尔街日报》刊出一篇独家报导称,由于北京辨识出特朗普处理政治以“交易”为主要逻辑,因此,在APEC峰会中美领袖碰面之前,试图以市场准入、稀土供应等经济诱因,换取华盛顿表态从过去的“不支持”台独转向明确“反对”台独,试图为中南海拿下一场“外交大胜”。
此外,根据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于9月下旬公开敦促台湾“分享”半导体产能,强调这是强化美国供应链韧性的必要步骤,否则将面临潜在关税惩罚。
这两件事均在台湾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特别是台湾正在与美国持续进行关税谈判。台湾谈判代表、行政院副院长郑丽君对外强调台湾从未承诺,也不会同意此类条件,在与白宫的关税谈判也没有提及半导体产能分享一事。
尽管本月初美国国务院迅速澄清“对台政策未变”,但此类议题已让台湾与论警铃大作。台媒“台北时报”(Taipei Times)于10月3日社论直指:“美国是否正将台湾的‘矽盾’(silicon shield)拆解,为美中交易铺路? 台湾社会再次激起“疑美论”的涟漪。

美国国务院虽迅速澄清“对台政策未变”,但相关议题已让台湾舆论警铃大作,再次激起“疑美论”的涟漪。
事实上,“特朗普2.0”与台北的互动起起伏伏,今年是越来越明显。台湾媒体分析称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优先”政策的延续,譬如,今年七月赖清德外访过境美国一事突然被推辞;美媒《华盛顿邮报》称特朗普拒绝批准一批对台价值超过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计划。一些分析论断华盛顿对台态度已然转变——从盟友转向‘交易伙伴’。而美国对手北京也因此辨识出特朗普的“交易”施政风格——他在第一任期内曾以高关税逼中国让步,如今中国反客为主,试图让特朗普“将台湾交易出去”。
智库布鲁金斯学会(The Brookings Insitution)资深研究员莱恩·哈斯(Ryan Hass)在近期访谈中称台湾是美中“少数高风险议题”之一,北京藉谈判前夕的施压,试图迫使美国模糊防卫承诺,让台北陷入“战略焦虑”。 更多相关分析甚至断言北京摸透了特朗普的交易性格,施压台湾。
10月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确认:“美国应正式声明反对台独,这是缓和台海的基础。”
中国是否识破了特朗普的谈判战略 ? 甚至在APEC前掌握涉台议题的主动权?
回答这问题,蓝若思教授同意中国如今已熟稔特朗普的交易模式,因为习近平当局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四年中观察过他,并在特朗普今年就职后的几个月内目睹他急速推进若干政策。但蓝若思也向BBC强调,中南海或该注意到特朗普的决策时而“不可预测”,“而且他愿意被少数有影响力的声音改变想法,无论是史蒂芬·米勒 (Stephen Miller,现任白宫副幕僚长)、萝拉·卢默(Laura Loomer,特朗普的极右翼盟友),还是先前的马斯克。”
中国专家葛来仪则告诉BBC说,北京与美国谈判的目标,是说服华盛顿放宽出口管制、降低关税、获得更多美国对中国的投资。北京正扣留对美国农产品的采购,并限制/延迟对美国买家的稀土磁铁出口,以作为筹码。
葛来仪认为中国对美国的谈判“并未展现真正的灵活性”,但越来越自信“北京认为自己处于足够强势的位置来保护其核心利益。”她说。
多重挑战下台湾如何突围
面对美国商务部提出的“50-50”分工提案在台湾引发舆论焦虑,台湾官方急于灭火。经济部长龚明鑫在称此方案将严重损害台湾的“矽盾”效应——半导体产业不仅是经济支柱,更是对中国的战略威慑。
不过,布鲁金斯学会的哈斯今年4月的调查结果显示,仅37.5%的台湾受访者相信美国会在两岸冲突中介入,其分析称这反映出特朗普2.0施压台湾加剧的“效应”,也就是疑美论在台湾的发酵。
对此,台湾总统赖清德本周在台北接受美国保守派广播电视脱口秀主持人赛斯顿(Buck Sexton)时称,若有机会与特朗普直接对话台海情势,他会建议特朗普特别留意习近平目前不仅在台海进行越来越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在东海、南海也扩军。赖清德说:印太区域持续变化,情势不断变紧张,面对的不是只有并吞臺湾而已,“当台湾被并吞之后,中国会更有力量在国际上跟美国竞争,改变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最后也会冲击到美国的本土利益,所以希望川普总统能够持续维护印太的和平稳定。”
回答台湾如何在美中台三角关系中维持主动,一些专家建议“多元化”与“主动出击”。 英国查塔姆研究所10月文章呼吁台湾与欧洲应该深伙伴关系,共享民主价值与晶片利益,让台湾从‘棋子’变‘玩家’。” 兰德智库(RAND)马札尔教授则认为,台湾的回应之道是‘大胆自立’,“利用特朗普的交易本性,换取明确防卫保证,避免成为美中协议的牺牲品。”

美国商务部要求与台湾均分半导体产能,遭台湾拒绝。
不过,国际关系学者钟志东向BBC强调,分析特习会中的台湾议题,或许应该从美国怎么定义美中的大格局入手,在这框架里再来看台北的位置及美中台关系比较不会“见树不见林”。
他向BBC解释,从1949年以降,历经冷战时期到现在,美国不分党派,美台关系始终放在美中关系之下。因此,他认为从大格局来看,如同美防长刚说的中国是印太地区发生危机时期的制造威胁对象,在美国的定义之下,不管反对台独或支持台独,美国将中国视为安全上的对手的定性已经不会变。
他表示,特朗普就算在APEC给中国一个“lipservice (口头诺言),将反台独说出口”,但美国将中国视为威胁不会改变,在此框架内,台湾作为围堵中国的前线不会改变,半导体的战略价值也不会改变。“只要美国将中国定性为头号威胁没有改变,台湾作为太平洋第一岛链的核心及反制中国的角色也不会改变。”
“美中台三角关系不能从美台来看。美中关系不好,美台关系就会好;反之,若美中关系回温和解,台美关系就会动摇,就有被牺牲掉的危机。换言之,台湾从来就是美中竞争的获利者。”钟志东强调。
两岸问题专家葛来仪则向记者强调,赖总统应深化对台湾内部问题的关注例如薪资、高房价、能源安全,以及将台湾产业多元化,超越半导体和电子业:“赖总统或该寻求缓解与反对党的紧张关系,并在政府预算上建立结盟,包括国防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