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意间,翻看着李咏生前主持的《非常6+1》片段。
那个标志性的手势,那句熟悉的"恭喜你",仿佛就在昨天。
七年了,这个带给我们无数欢笑的主持人,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七年。
直到今天,想起他最后的那些选择,心里还是会泛起一阵酸楚。
记得小时候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非常6+1》的日子吗?
李咏那一头标志性的卷发,夸张的花西装,还有永远活力四射的主持风格,成了多少人的童年记忆。
谁能想到,这个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男人,小时候竟然是个说话结巴的孩子。
新疆乌鲁木齐的冬天特别冷,小李咏就站在医院走廊里,哈着白气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习发音。
医生说他嗓子不行当不了歌手,他就转战播音系;刚进央视时没人看好,他就从最基层的西藏电视台开始磨练。

2017年那会儿,网上突然爆出李咏全家移民美国的消息,骂声一片。
有人说他"崇洋媚外",有人说他"捞够钱就跑",话说得一个比一个难听。
现在想想真是讽刺,那些键盘侠们根本不知道,这个被他们痛骂"不爱国"的男人,当时正在经历怎样的痛苦。
喉癌晚期的诊断书就摆在桌上,国内医院都说希望渺茫,他只能拖着病体远赴异国求医。
最让人心疼的是,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他还在担心公开病情会让粉丝难过,会让年迈的父母承受不住。

在美国治疗的17个月里,1米8的大个子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
化疗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可每次和父母视频,他都会强打精神说"我挺好的"。
哈文后来回忆,有次他疼得整夜睡不着,却还在惦记着没录完的节目。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敬业和温柔,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没改变。

选择安葬在美国,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忍心让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想让在那边读书的女儿将来扫墓时方便些。
这些用心良苦的安排,当时却被曲解成"忘本",现在想想真是让人心寒。

今天再看那些年的节目,会发现李咏的幽默里藏着一种特别的智慧。
他从不拿嘉宾的缺陷开玩笑,不会为了效果让人难堪,总是用一种温暖的调侃让每个人都能开怀大笑。
这种分寸感,在现在的综艺节目里已经很少见了。
记得有次采访,他说过:"生活已经够沉重了,我们何不轻松一点?"这句话现在想来,简直是他一生的写照。
即便面对死亡,他想的也是怎么让身边的人少些负担。

七年过去,法图麦应该已经长大成人了吧?
不知道她会不会在某个阳光正好的下午,去墓园给爸爸讲讲这些年发生的事。
而大洋这边的我们,或许该放下那些无谓的争议,记住他带给我们的欢乐,理解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担当。
每个人的选择背后,都可能藏着外人无法体会的苦衷。
少一些妄加评判,多一些善意理解,这或许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突然很想给爸妈打个电话,问问他们记不记得当年全家一起猜《非常6+1》题目时的场景。
生命无常,唯有珍惜当下,这大概就是李咏用他的一生,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