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nAI在当地时间9月30日正式发布Sora 2及独立应用Sora。
从产品功能来看,Sora应用实现了生成式AI与社交动态的无缝衔接:用户只需输入文字提示、上传面部图像,就能轻松创建个性化视频。
在应用发布后的24小时内,有人将朋友插入新奇有趣的场景,让他们唱歌、跳舞甚至 “飞翔”,享受创作乐趣。Sora 2形成了快速传播的网络效应。
如果OpenAI能够凭借Sora将“AI生成内容与短视频社交深度融合”,构建一个全新的“AI原生平台”——既要成为高效的内容生产工厂,又可以成为抢占注意力经济的新入口。
Sora的未来想象力,就是成为“AI界的TikTok” 。
01.从ChatGPT到Sora应用:万亿美元成本下的战略转向

OpenAI的崛起与ChatGPT同步,2022年底推出的该对话模型吸上亿用户并获微软超百亿美元投资。但模型升级和规模化部署推高算力成本,成其重大挑战。据报告,OpenAI当前年化收入仅130亿美元,远难覆盖未来十年万亿美元级数据中心支出,单靠企业API和部分订阅费无法支撑发展。
不同于谷歌、Meta有数字广告“现金牛”,OpenAI寻找触达海量消费者且具大规模商业化潜力的产品。短视频赛道是优选: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YouTube用户日均使用超 80分钟,TikTok全球月活超15亿、2024年广告营收预计超200亿美元,是强注意力赛道和广告主重点投入领域。
分析指出,OpenAI进军社交媒体是为分食数字广告蛋糕,广告被视为资助其巨额支出的 “唯一途径”,目标2030年从非消费者订阅收入(多来自搜索和社交媒体广告)创收约 800亿美元业务。
Sora 2与Sora的推出契合需求,它们不只是视频生成工具,更是嵌入社交信息流的生态系统,用户内容可在平台内流通。这与ChatGPT Pulse 形成协同,后者能分析用户聊天历史提供每日更新,或成广告 “黄金地段”。
综上,OpenAI从文本向视频社交转向,是财务压力下的选择,其赌注是AI原生内容能重塑短视频生态,助自身从 “工具提供者” 升级为 “平台所有者”。
02.商业模式分析:AI原生广告与生态闭环
Sora应用的商业模式是OpenAI应对万亿美元支出的核心,核心逻辑是以AI原生能力重构内容生产与变现链路,凭低成本、高适配性颠覆传统广告,同时搭建多层变现体系与生态闭环。
广告是其商业模式基石,AI原生广告与传统平台有本质区别:广告可由AI直接生成,兼具低成本与高定制化。例如耐克无需高额拍摄成本,几分钟就能生成数百条虚拟运动员短片,还能依据用户数据适配不同市场投放,或引发广告行业结构性转变。
分析师赖茨斯称,Sora整合ChatGPT信息的个性化信息流是“广告黄金地段”,如用户生成科幻视频时,可无缝插入AI生成的科幻产品广告。但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诺瓦克警告,OpenAI需靠“差异化好体验” 吸引用户,才能突破Meta、谷歌的竞争护城河。
广告之外,分级订阅与增值服务是另一变现核心。OpenAI延续ChatGPT付费经验,采用 “基础免费 + 增值付费” 策略,专业订阅含高分辨率输出等权益,对创作者和企业需求刚性;还计划开放API接口,为B端客户提供定制化视频生成能力,实现 B2B 变现。
生态闭环是长期竞争力关键,通过与ChatGPT、Pulse深度联动,形成“创作-发布-营销” 完整链路:用户在ChatGPT写剧本,Sora将其可视化,Pulse负责推广,且Pulse 可植入Sora广告,形成“自主强化生态”。这能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增强用户留存,品牌也可借相关玩法发起共创,放大商业价值。
不过该生态仍存挑战:社交所需“关系链沉淀” 未形成,免费用户的算力成本压力、AI 内容版权争议,或影响生态稳定性。
03.增长潜力预测:零门槛与病毒式传播的乘数效应

苹果应用商店截屏
Sora的增长核心,在于消除内容创作门槛与“入镜”功能的病毒式传播特性,二者叠加成用户与影响力扩张的关键动力。
“零门槛” 是其核心竞争力:无需拍摄、剪辑经验,输入文字指令即可创作高质量视频,推动视频创作 “民主化”,大幅扩大潜在创作者群体。
“入镜” 功能让用户将自身或亲友形象植入任意场景,强互动与个性化易引发链式传播,如学生生成《哈利.波特》场景视频在社交圈扩散,“奥特曼马桶说唱” 等爆火也印证其对用户生成内容(UGC)循环的驱动,形成用户 “消费-参与-传播” 的自驱动增长闭环。
行业对其前景普遍乐观:若解决版权、低质内容等问题,三年或吸引2-3 亿用户;若能覆盖TikTok 20%月活用户,基数将超3亿。收入端,乐观情景下按每千次展示成本( CPM )5美元计算,年广告营收或达50-100亿美元,成OpenAI核心营收支柱。
但增长亦有阻碍:初期仅在美加iOS端以邀请制开放,“小范围测试” 虽降风险,却拖慢增长、或加剧数字鸿沟;且依赖iPhone的限制可能影响潜在用户转化。不过,娱乐领域是AI落地易、用户接受度高的领域,待功能完善、覆盖扩大,Sora的增长曲线仍有望持续攀升。
04.病毒式传播的悖论:零门槛创作、“AI垃圾”和版权争议

AI生成的加拿大CN塔失火视频
Sora虽凭“零门槛”创作爆发,但也引发安全、隐私与内容质量争议。尽管OpenAI设规则禁模仿诈骗并加安全防护,可应用发布初期,用户就找到绕过限制的办法。
典型案例是YouTube博主贾斯汀.伊扎里克开放Cameo面部使用权后,“JustineLover” 账号用其肖像生成露骨暗示视频,虽账号被移除,却印证技术恶意使用速度远超平台审核。

Sora应用生成的虚假奥特曼视频
版权争议是Sora推广的又一大难题。OpenAI采用 “默认允许、版权方主动退出”(Opt-out)模式,引发巨头集体反对。虽OpenAI称会应版权方要求,阻止受版权保护角色的使用,但这种“先使用后移除”的策略,与迪士尼立场截然相反。后者今年9月就向Character AI发停止函,要求移除用户定制的迪士尼角色聊天机器人,

Sora应用生成的虚假奥特曼视频截图
此外,专家们对“AI Slop”(AI垃圾)泛滥的担忧达到了顶峰。萨姆森预测,AI视频可以更快地制作,并且正变得越来越难以分辨。当低质、猎奇的算法批量生成内容主导信息流时,可能会导致信息环境降级,加剧“死互联网理论”的担忧。萨姆森总结道:“即使观众更偏爱真实性,但如果真实性变得难以辨别,那么它将几乎没有优势。”

Sora生成的各种类型的视频
Sora推出不仅是技术革新,更严峻考验社会信任与信息生态,极大模糊真实与虚构边界,让“真实性”成信息时代奢侈品。
《The Verge》称其为“传播深度伪造内容的TikTok”:普通用户难辨 “奥特曼喝巨型芒果汁盒” 等视频真伪。这种技术还可能让信息武器化,政治学教授马里查尔警告,若所有内容都可能是AI生成,信息生态将“极度脆弱”,虚假视频或用于政治宣传、操控舆论,加剧社会分裂,甚至威胁民主治理根基。
05.行业格局重塑与竞争反击:数据护城河与好莱坞的结构性冲击

OpenAI 的 Sora 2 演示中包含了一个使用提示词“Vikings Go To War — North Sea Launch”制作的维京风格视觉效果。
Sora的推出,将短视频战场升级为“AI军备竞赛”,既挑战Meta、谷歌等巨头的数据护城河,也对传统广告业和好莱坞形成结构性冲击。
OpenAI的竞争者迅速反击:Sora上线前,Meta推出嵌入Meta AI的AI短视频Feed,依托30亿用户和千万广告主构建“数据护城河”;谷歌Veo 3强调生产级现实主义,更坐拥YouTube日均80分钟使用时长与海量用户生成内容,成Sora难越的壁垒。
Sora对好莱坞和创作者经济的冲击更深远:专家指出,Sora 标志行业从 “数字化分发”转向 “生产自动化”。制作门槛降低后,或只剩顶级人才(如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凭稀缺创造力立足,多数内容沦为“AI垃圾”,形成 “质量不平等”,类似经济中“中产阶级死亡”问题。工作室或被迫从“生产模式”转向“IP管理模式”,用AI做IP模因化与概念验证,而非传统高价制作。
06.未来展望:三种可能路径
Sora应用的未来并非既定结局,而是商业执行能力、监管环境变化与技术迭代速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当前行业趋势与潜在风险,也许未来会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路径:
第一条是“AI Tiktok”的乐观路径,成为全球第二大短视频平台。若Sora能完善商业模式,有效解决版权争议与监管合规问题,同时精准捕获年轻人对 “想象力即生产力” 的需求,其用户规模有望突破2亿。届时,它将成为OpenAI实现800亿美元营收目标的核心支柱,重塑全球短视频行业的竞争版图。
第二条是“AI好莱坞合作”的中性路径,转型为内容分发新渠道。若Sora选择避开纯社交赛道的激烈竞争,转向B2B模式,成为好莱坞工作室、广告公司与影视工作室的 “预制作工具”,帮助其快速生成创意原型、场景片段,OpenAI则可借此成为新的内容概念验证与分发枢纽。通过API授权与企业级订阅服务,平台能获得数十亿美元的稳定营收,但在大众社交领域的影响力将受到限制,难以撼动现有短视频巨头的地位。
第三条是“AI垃圾场”的悲观路径,陷入低质内容泛滥的快速衰退。若Sora无法遏制低质内容的泛滥,导致用户体验持续恶化,再叠加深度伪造丑闻引发的监管 “铁拳”,以及主要IP方的联合抵制,平台将陷入 “质量不平等” 的泥潭。随着优质创作者流失,普通用户被低质内容裹挟,最终用户规模难以突破5000万门槛,成为AI商业化浪潮中“泡沫破裂”的典型案例。
在这个“注意力即货币”的时代,Sora应用真正需要证明的,并非“AI能否生成视频”这一技术命题,而是它能否在TikTok、YouTube已牢牢占据的市场中,凭借 AI 原生内容的独特性与创新的社交模式,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路。最终是成为“AI Tiktok”,还是沦为“AI垃圾场”?答案尚未揭晓,但这场关乎AI行业未来走向的赌注,早已正式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