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7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到访利雅得,并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在会晤后签署了一份共同防御协议,该协议规定,对沙特阿拉伯或巴基斯坦的任何袭击都是对两国的袭击。
对于这份协议,国际社会相信并不陌生,类似的防御协议在美国与其盟友的合作内容中是比较常见的,其本质上就是沙特与巴基斯坦达成了军事同盟,当然这还仅仅是第一步,它给中东乃至世界所带来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首先,未来可能有更多的中东国家会加入这份共同防御协议。
在9月14日和15日,来自阿拉伯国家联盟和伊斯兰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代表齐聚卡塔尔,这场名为“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紧急峰会”的活动上,中东国家不仅一致谴责以色列袭击卡塔尔的野蛮侵略行为,多个国家代表还主动提出,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应该团结一致,组建一个类似于北约的军事联盟,共同对抗来自以色列的威胁。
而沙特与巴基斯坦这一次签署的共同防御条约,实际上就可以视为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其他对自身安全存在担忧的中东国家,极有可能逐步加入,最终通过共同防御机制,形成一个地区军事同盟。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东国家寻求共同防御是基于真实的外部威胁,这样类似北约的军事同盟实际上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是相悖的,中方也多次评价北约,是“冷战时期”过时的产物,其本质就是在世界各地制造对抗和事端。因此中东要组建类似的同盟,如何保证其坚守防御的初衷,不要挑动地区局势升温,是有待观察的。
其次,以色列的核威慑被打破。
在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协议的第一时间,路透社就采访了沙特官员,询问巴基斯坦是否有义务根据该协议向沙特提供“核保护伞”,而这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沙特官员没有否认,并强调:“这是一项涵盖所有军事手段的全面防御协议。”
在这之前,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虽然它是非法拥核,还被美国限制了导弹投射能力,但是其核武器的威慑力对周边国家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这也是以色列横行中东的资本之一。
而与以色列类似的是,巴基斯坦也是世界上四个“非法”拥核的国家之一,并且巴基斯坦还具备远程打击能力的弹道导弹系统。
因此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实际上就标志着以色列在中东独一无二的核威慑被打破,这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也是极大的吸引力。
此外,这也标志着美国的信用破裂。
沙特曾是美国在中东的坚定盟友,不仅有美国军事基地,也是美国武器的进口大户。但是如今却选择了与巴基斯坦结盟,实际上已经反映出对美国的不信任。
在以色列此前针对卡塔尔的袭击中,卡塔尔曾质问美国为什么会在以色列发动袭击的10分钟之后才通知自己,而美国则向卡塔尔解释,称以色列也是在袭击的前一刻才通报美国,他们来不及告知盟友。
但真正的问题不在这里,因为卡塔尔拥有美国在中东最大的乌代德空军基地,然而在以色列发动袭击时,美军基地的防空系统却全部没有任何反应。这一点不管美国怎么解释都是没用的,因为不论美国是否默许了以色列的袭击,它实质上已经标志着美国的安全保护承诺彻底破产。
也是基于对美国的不信任,中东国家才开始寻求组建地区性的共同防御机制,其目标就是要摆脱对美国安全保护的单一依赖,这一趋势已经无法改变。
最后,沙特与巴基斯坦威慑的不仅仅是以色列。
在签署协议后,一名沙特高级官员在被问及协议签署时机时,作出了这样的表态,他表示:“这项协议是多年讨论的成果,并非是针对特定国家或特定事件的回应,而是对两国之间长期深入合作的制度化安排。”
这个回应背后的内容就很值得玩味了,沙特没有说不是特定针对以色列,但肯定包含以色列。那么除了以色列外,这份协议还在威慑谁呢?
回顾近些年中东局势的发展,伊朗肯定是在答案之列。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沙特和巴基斯坦自身的安全利益出发,沙特与伊朗虽然已经达成了和解,但是双方此前长期的敌对,威胁早已经不仅仅来自对方,例如与沙特紧邻的也门胡塞武装,就是伊朗支持的重要势力,他们也是沙特最直接的安全威胁。而巴基斯坦与伊朗因为两国境内俾路支地区的分离主义势力的活动,时不时引发双方的边境冲突。因此沙特和巴基斯坦都对伊朗有防范心理。
不仅如此,在今年的以伊冲突期间,伊朗为了回应美军对其境内核设施的袭击,还对卡塔尔境内的美军基地发动了导弹袭击,而美国在沙特同样存在军事基地,难保未来伊朗再次卷入与美国以色列的冲突时,不会将这些基地视为打击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虽然与巴基斯坦也很不对付,不过沙特却在签署协议后释放出了明确友善的信号,称沙特与印度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稳固,并将继续发展这种关系,并尽一切可能为地区和平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