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房企这半年:有些还在支撑,躺平的却过上了好日子

房企这半年:有些还在支撑,躺平的却过上了好日子

文章来源: 棱镜 于 2025-09-12 21:00:0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房企这半年:有些还在支撑,躺平的却过上了好日子

随着“中报季”结束,三百余家A股及港股上市房企交出了成绩单。

根据统计,95家A股上市房企中,净利润同比增长的占45%,239家港股上市房企中,净利润同比增长的占43.5%。

而行业深度调整之下,那些曾经名列前茅的房企,诸如阳光城、富力、佳兆业、龙光、荣盛发展等,几乎消失在人们视野之外;而一些曾经的龙头房企,目前仍在努力支撑。

这些房企如今日子如何?

据克而瑞发布的2025年1-8月房地产企业销售榜,目前出身民营的房企中,排名前十的仅剩万科一家。前8个月,万科实现销售额911.1亿元。紧随其后的是龙湖和融创,销售额分别为456.3亿元、304.8亿元,分别排名第12、16位。

“那些暴雷早的房企,实际上现在日子过得不错。”华南某头部房企内部人士如是说。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不少印证。

“躺平的过上了好日子”

“最早一批躺平的房企,不少管理层工资并没有降,在里面工作,日子过得滋润。”华北一位房企人士称,“反倒是仍在苦苦支撑的房企,顶着巨大的压力。”

总部位于香港的佳兆业集团,曾在内地房企销售额排行榜中位列TOP30。由于早年间投资了香港《星岛日报》,如今大量员工被“安置”到该媒体从事采编工作。

根据乐居财经6月27日的报道,曾任佳兆业集团副总裁的李大鹏,目前以星岛新闻集团海外事业部总裁、星岛环球网董事长的身份首次亮相。

“媒体转型做公关的很常见,公关集体转型做媒体的,还是头一遭听说。”一位房企品牌公关部门人士感叹。

据多方了解,不仅佳兆业,包括富力、阳光城在内的多个“暴雷”房企,目前内部员工薪资待遇并未受影响,公司总部人员保持稳定。

“在地产公司中,员工工资开支并不大,相比巨额债务,可谓‘九牛一毛’。即便暴雷,老板养活手下现有员工还是不成问题的。”上述华南房企人士说。

“举例来说,仍在苦苦支撑的房企,偿还100元面值的公开市场债券,需要支付100元及相应利息;而对于暴雷房企,根据债务重组的协议,可能只需要支付30、40元,甚至更少。”其解释说,“支撑到今天仍未暴雷的房企,相较最早暴雷的那一批,多付出了海量的资金用于偿债。”

然而,这些暴雷房企,在资本市场呈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

佳兆业在业内素有“旧改之王”的称号。最高峰时,其曾在深圳有44个旧改项目,货值约4500亿。

2022年,佳兆业宣布“暴雷”。“暴雷”后,佳兆业也尝试过自救。去年4月,佳兆业创始人郭英成曾低调返回内地推进境外债重组。今年,佳兆业超150亿美元的境外债重组迎来关键进展,并先后获批。

2024年,佳兆业合约销售67.57亿,同比减少62%,还不及2020年1435亿销售额的5%;归母净利润亏损285.3亿,创下历史纪录。

今年上半年,佳兆业归母净亏损100.3亿元。过去4年,佳兆业累计亏损超730亿。

另一家“暴雷”房企花样年,根据财报数据,如今的花样年净资产-110亿,4年累计亏损超300亿。

花样年起步于1996年,总部位于深圳。2009年,花样年控股在港交所上市。花样年于2021年官宣“暴雷”,如今同样连亏4年。

如今,净资产在-100亿元以下的房企还有中国奥园、泰禾、金科等。这些企业均是曾经的TOP30房企,相继在2021年至2022年间“暴雷”。

这些“暴雷”的房企,几乎成了资本市场上的“仙股”,失去了融资能力。截至9月11日收盘,佳兆业、花样年、中国奥园的股价分别为0.158港元、0.072港元、0.123港元。

“选择‘暴雷’的房企,损失的只是在资本市场中的信誉和再融资能力,但保住了不少‘真金白银’。”一位资深房企人士说。

其介绍称,不少粤系、闽系房企,老板自己除了上市的房企外,手上还有其他公司和产业。他们只是消失在了公众视野之外,但并不意味着“日子惨淡”。

部分房企仍在努力支撑

目前,曾经位居头部,且尚未“暴雷”的房企,还有万科、龙湖、新城控股、滨江等。他们这半年过得怎么样?

根据中报披露的数据,上半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1053.2亿元,同比下降2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19.5亿元,较去年上半年98亿元的净亏损有所增加。

对于业绩亏损,万科在公告中解释称,主要原因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结算规模显著下降,毛利率仍处低位,叠加行业、市场和经营环境变化,新增资产减值计提,以及部分大宗资产交易和股权交易价格低于账面值。

“考虑到当前行业的现状,万科期内的亏损基本已在预期之内。”一位参与业绩会的分析师表示。

公开市场债务的偿还和融资,始终是围绕万科的重点话题。截至8月末,万科已完成243.9亿元公开债务偿还,其表示,2027年之前已无境外公开债到期。

负债结构方面,截至上半年末,万科有息负债合计3642.6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30.5%,其中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1553.7亿元,占比为42.7%。

今年上半年,万科合并报表范围内,不含股东借款的新增融资和再融资共249亿元。股东借款方面,第一大股东深铁集团已累计提供238.8亿元的借款,新增股东借款的综合成本为2.34%。

金融机构借款方面,万科表示,2025年7月,新增银行借款5.6亿元,并按时偿还到期债务74.44亿元。截至6月末,万科持有货币资金740.02亿元。

另一家公开市场债券尚未暴雷的房企是新城控股。根据半年报,上半年新城控股实现营业收入22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5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9.47亿元,毛利率为26.85%。

新城控股由于前任董事长于2019年涉案卷入舆论风波,被动降低了负债,进而幸免于“暴雷”。

根据半年报,截至2025年6月末,新城控股融资余额为522.76亿元,较年初压降13.74亿元。合联营权益有息负债降至25.82亿元,相比年初下降6.91亿元。

截至6月末,新城控股在手现金余额91.83亿元,净负债率为53.4%,处于较低水平,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2.86亿元。

此外,2025年上半年,新城控股实现商业运营总收入为69.44亿元,同比增长11.8%。物业出租及管理业务毛利合计45.73亿元,占该公司总毛利的77.06%,同比增长近20个百分点。

同样依靠多元布局穿越行业低谷的还有龙湖。今年上半年,龙湖集团营业收入为587.5亿元,同比增长25.4%。归母净利润32.2亿元。上半年,龙湖由资产管理与商业投资组成的运营业务,实现运营收入70.1亿元。

央国企也“勒紧了裤腰带”

从公布的数据看,2025年房企在开发项目上要实现盈利,越来越难了。

以央企中的龙头房企保利发展为例,根据保利发展公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保利发展以1452亿元的销售金额,位列行业销售额排行榜榜首。但与此同时,保利的净利润却大幅下降。

上半年,保利发展实现营业总收入1168.57亿元,同比下降16.08%;归母净利润27.11亿元,同比下降63.47%;扣非净利润25.79亿元,同比下降64.32%。

对此,保利发展董事、总经理潘志华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由于房地产项目结转规模下降,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受行业和市场波动影响,结转项目盈利能力下降,相关利润指标相应同比下降。”

他表示,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保利发展虽已保持较大强度的增量投资,但存量项目较多,去库存与盈利改善仍然需要一定周期。

总部位于上海的老牌国企绿地控股上半年更是“转盈为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绿地控股实现营收944.96亿元,同比下降18.0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5.06亿元,去年同期为2.1亿元。

位于杭州的绿城中国也是营收、净利双降。今年上半年,绿城中国实现总收入533.68亿元,同比下降23%;净利润为12.11亿元,同比下降64%;股东应占利润仅为2.1亿元,同比下降89.74%。其中股东应占利润创下近两年来同期最差盈利表现。

绿城中国曾是民企,创始人为宋卫平。2014年,中交集团入主,成为控股股东。

今年上半年,绿城中国所有业务收入几乎都在下滑。其中,物业销售收入496.51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637.57亿元减少22.1%;项目管理服务收入13.61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6.4亿元减少17%。

曾经的央企房地产公司“利润王”中海地产业绩也开始下滑。

2025年上半年,中海实现营业收入832.2亿元,同比下降4.27%;归属母公司净利润85.99亿元,同比下降16.62%。

从销售额来看,今年1-8月,中海地产销售额1503亿元,从2024年的第二名跌至第三名。

营收和净利润仍保持增长的央国企有华润置地。从去年开始,华润置地取代了中海,当上了房地产行业新晋“利润王”。根据上半年财报数据,华润置地的归母净利润达到了118.8亿元,位居第一,与中海的85.99亿元拉开了差距。

不过,华润超越中海,靠的并非开发业务,而是运营性业务收入。其中,以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长租公寓等为主的经常性业务,虽然总营业额占比仅21.7%,但贡献了60.2%的核心净利润,达60.2亿元。

相较之下,开发销售型业务仅带来39.8亿元核心净利润,同比减少23.8%。

“在地产开发项目盈利难的情况下,央国企也勒紧了裤腰带。而无论是央企中的华润,还是民企中的新城控股、龙湖,他们的共性是购物中心、写字楼等业态带来的经营性收入,占比都大幅提升。这类业务为房企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一位券商地产分析师表示。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哈里斯一席话炸裂拜登圈子:暴露出她是多么浅薄
特朗普:柯克枪击案嫌疑人已被拘捕 希望他被判死刑
柯克被枪杀后,动画片《南方公园》紧急撤下这一集
吴京形象塌房了遭群嘲:可笑的“爹味老登”太自恋
解放军曾用电磁武器融化印军?美国议员语出惊人




24小时讨论排行

柯克遇刺案嫌犯父为警官 双亲象党 曾扮川普过万圣
柯克枪击案嫌犯:从四年总统奖学金优等生到枪手
印度欲弯道超车中国 抢先祭出“核动力航母”计划
遭美拘留韩国工人返国亲人泪迎 民团讽“不是朋友吗”
“有些人被枪杀”正常?说完,他被枪杀
人民日报整理采访内容成文署名“詹姆斯”引爆美舆论
杀害查理·柯克枪手的“狙击点位”被曝光,疑有枪手痕迹
对话西贝前后厨员工:究竟用没用预制菜?
重庆女生与博士老公比利时摆摊卖面 日入一千欧元
柯克被杀 阴谋论再度四起 这事儿和以色列有关?
韩海警为救中国老人殉职 李在明向其授勋 中使馆哀悼
外国“水果贵族”,集体沦为中国土特产
华府对内塔尼亚胡不满加剧:一有进展 他就会搞砸
以军72小时内袭击叙利亚、黎巴嫩等6国 胡赛武装回应
HPV疫苗终于免费,中国女性等了19年
罗永浩的直播回应结束了,西贝的夜静悄悄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房企这半年:有些还在支撑,躺平的却过上了好日子

棱镜 2025-09-12 21:00:05



房企这半年:有些还在支撑,躺平的却过上了好日子

随着“中报季”结束,三百余家A股及港股上市房企交出了成绩单。

根据统计,95家A股上市房企中,净利润同比增长的占45%,239家港股上市房企中,净利润同比增长的占43.5%。

而行业深度调整之下,那些曾经名列前茅的房企,诸如阳光城、富力、佳兆业、龙光、荣盛发展等,几乎消失在人们视野之外;而一些曾经的龙头房企,目前仍在努力支撑。

这些房企如今日子如何?

据克而瑞发布的2025年1-8月房地产企业销售榜,目前出身民营的房企中,排名前十的仅剩万科一家。前8个月,万科实现销售额911.1亿元。紧随其后的是龙湖和融创,销售额分别为456.3亿元、304.8亿元,分别排名第12、16位。

“那些暴雷早的房企,实际上现在日子过得不错。”华南某头部房企内部人士如是说。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不少印证。

“躺平的过上了好日子”

“最早一批躺平的房企,不少管理层工资并没有降,在里面工作,日子过得滋润。”华北一位房企人士称,“反倒是仍在苦苦支撑的房企,顶着巨大的压力。”

总部位于香港的佳兆业集团,曾在内地房企销售额排行榜中位列TOP30。由于早年间投资了香港《星岛日报》,如今大量员工被“安置”到该媒体从事采编工作。

根据乐居财经6月27日的报道,曾任佳兆业集团副总裁的李大鹏,目前以星岛新闻集团海外事业部总裁、星岛环球网董事长的身份首次亮相。

“媒体转型做公关的很常见,公关集体转型做媒体的,还是头一遭听说。”一位房企品牌公关部门人士感叹。

据多方了解,不仅佳兆业,包括富力、阳光城在内的多个“暴雷”房企,目前内部员工薪资待遇并未受影响,公司总部人员保持稳定。

“在地产公司中,员工工资开支并不大,相比巨额债务,可谓‘九牛一毛’。即便暴雷,老板养活手下现有员工还是不成问题的。”上述华南房企人士说。

“举例来说,仍在苦苦支撑的房企,偿还100元面值的公开市场债券,需要支付100元及相应利息;而对于暴雷房企,根据债务重组的协议,可能只需要支付30、40元,甚至更少。”其解释说,“支撑到今天仍未暴雷的房企,相较最早暴雷的那一批,多付出了海量的资金用于偿债。”

然而,这些暴雷房企,在资本市场呈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

佳兆业在业内素有“旧改之王”的称号。最高峰时,其曾在深圳有44个旧改项目,货值约4500亿。

2022年,佳兆业宣布“暴雷”。“暴雷”后,佳兆业也尝试过自救。去年4月,佳兆业创始人郭英成曾低调返回内地推进境外债重组。今年,佳兆业超150亿美元的境外债重组迎来关键进展,并先后获批。

2024年,佳兆业合约销售67.57亿,同比减少62%,还不及2020年1435亿销售额的5%;归母净利润亏损285.3亿,创下历史纪录。

今年上半年,佳兆业归母净亏损100.3亿元。过去4年,佳兆业累计亏损超730亿。

另一家“暴雷”房企花样年,根据财报数据,如今的花样年净资产-110亿,4年累计亏损超300亿。

花样年起步于1996年,总部位于深圳。2009年,花样年控股在港交所上市。花样年于2021年官宣“暴雷”,如今同样连亏4年。

如今,净资产在-100亿元以下的房企还有中国奥园、泰禾、金科等。这些企业均是曾经的TOP30房企,相继在2021年至2022年间“暴雷”。

这些“暴雷”的房企,几乎成了资本市场上的“仙股”,失去了融资能力。截至9月11日收盘,佳兆业、花样年、中国奥园的股价分别为0.158港元、0.072港元、0.123港元。

“选择‘暴雷’的房企,损失的只是在资本市场中的信誉和再融资能力,但保住了不少‘真金白银’。”一位资深房企人士说。

其介绍称,不少粤系、闽系房企,老板自己除了上市的房企外,手上还有其他公司和产业。他们只是消失在了公众视野之外,但并不意味着“日子惨淡”。

部分房企仍在努力支撑

目前,曾经位居头部,且尚未“暴雷”的房企,还有万科、龙湖、新城控股、滨江等。他们这半年过得怎么样?

根据中报披露的数据,上半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1053.2亿元,同比下降2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19.5亿元,较去年上半年98亿元的净亏损有所增加。

对于业绩亏损,万科在公告中解释称,主要原因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结算规模显著下降,毛利率仍处低位,叠加行业、市场和经营环境变化,新增资产减值计提,以及部分大宗资产交易和股权交易价格低于账面值。

“考虑到当前行业的现状,万科期内的亏损基本已在预期之内。”一位参与业绩会的分析师表示。

公开市场债务的偿还和融资,始终是围绕万科的重点话题。截至8月末,万科已完成243.9亿元公开债务偿还,其表示,2027年之前已无境外公开债到期。

负债结构方面,截至上半年末,万科有息负债合计3642.6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30.5%,其中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1553.7亿元,占比为42.7%。

今年上半年,万科合并报表范围内,不含股东借款的新增融资和再融资共249亿元。股东借款方面,第一大股东深铁集团已累计提供238.8亿元的借款,新增股东借款的综合成本为2.34%。

金融机构借款方面,万科表示,2025年7月,新增银行借款5.6亿元,并按时偿还到期债务74.44亿元。截至6月末,万科持有货币资金740.02亿元。

另一家公开市场债券尚未暴雷的房企是新城控股。根据半年报,上半年新城控股实现营业收入22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5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9.47亿元,毛利率为26.85%。

新城控股由于前任董事长于2019年涉案卷入舆论风波,被动降低了负债,进而幸免于“暴雷”。

根据半年报,截至2025年6月末,新城控股融资余额为522.76亿元,较年初压降13.74亿元。合联营权益有息负债降至25.82亿元,相比年初下降6.91亿元。

截至6月末,新城控股在手现金余额91.83亿元,净负债率为53.4%,处于较低水平,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2.86亿元。

此外,2025年上半年,新城控股实现商业运营总收入为69.44亿元,同比增长11.8%。物业出租及管理业务毛利合计45.73亿元,占该公司总毛利的77.06%,同比增长近20个百分点。

同样依靠多元布局穿越行业低谷的还有龙湖。今年上半年,龙湖集团营业收入为587.5亿元,同比增长25.4%。归母净利润32.2亿元。上半年,龙湖由资产管理与商业投资组成的运营业务,实现运营收入70.1亿元。

央国企也“勒紧了裤腰带”

从公布的数据看,2025年房企在开发项目上要实现盈利,越来越难了。

以央企中的龙头房企保利发展为例,根据保利发展公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保利发展以1452亿元的销售金额,位列行业销售额排行榜榜首。但与此同时,保利的净利润却大幅下降。

上半年,保利发展实现营业总收入1168.57亿元,同比下降16.08%;归母净利润27.11亿元,同比下降63.47%;扣非净利润25.79亿元,同比下降64.32%。

对此,保利发展董事、总经理潘志华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由于房地产项目结转规模下降,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受行业和市场波动影响,结转项目盈利能力下降,相关利润指标相应同比下降。”

他表示,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保利发展虽已保持较大强度的增量投资,但存量项目较多,去库存与盈利改善仍然需要一定周期。

总部位于上海的老牌国企绿地控股上半年更是“转盈为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绿地控股实现营收944.96亿元,同比下降18.0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5.06亿元,去年同期为2.1亿元。

位于杭州的绿城中国也是营收、净利双降。今年上半年,绿城中国实现总收入533.68亿元,同比下降23%;净利润为12.11亿元,同比下降64%;股东应占利润仅为2.1亿元,同比下降89.74%。其中股东应占利润创下近两年来同期最差盈利表现。

绿城中国曾是民企,创始人为宋卫平。2014年,中交集团入主,成为控股股东。

今年上半年,绿城中国所有业务收入几乎都在下滑。其中,物业销售收入496.51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637.57亿元减少22.1%;项目管理服务收入13.61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6.4亿元减少17%。

曾经的央企房地产公司“利润王”中海地产业绩也开始下滑。

2025年上半年,中海实现营业收入832.2亿元,同比下降4.27%;归属母公司净利润85.99亿元,同比下降16.62%。

从销售额来看,今年1-8月,中海地产销售额1503亿元,从2024年的第二名跌至第三名。

营收和净利润仍保持增长的央国企有华润置地。从去年开始,华润置地取代了中海,当上了房地产行业新晋“利润王”。根据上半年财报数据,华润置地的归母净利润达到了118.8亿元,位居第一,与中海的85.99亿元拉开了差距。

不过,华润超越中海,靠的并非开发业务,而是运营性业务收入。其中,以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长租公寓等为主的经常性业务,虽然总营业额占比仅21.7%,但贡献了60.2%的核心净利润,达60.2亿元。

相较之下,开发销售型业务仅带来39.8亿元核心净利润,同比减少23.8%。

“在地产开发项目盈利难的情况下,央国企也勒紧了裤腰带。而无论是央企中的华润,还是民企中的新城控股、龙湖,他们的共性是购物中心、写字楼等业态带来的经营性收入,占比都大幅提升。这类业务为房企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一位券商地产分析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