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近日接受财经节目《华尔街话题》专访时指出,美国对进口商品课征高关税的实际压力,多数情况并未转嫁给消费者,而是由外国政府与企业自行吸收。其中,中国承担的份额最大,“中国商品平均支付
52% 的关税,但中国政府大部分自己吞下去了”。
卢特尼克进一步解释,美方的关税分担有明确模式:当关税低于 10% 时,制造商与分销商会自行消化,避免涨价影响销售;若在 10% 至
15% 区间,则由分销商与制造商以六比四分担,约反映在 2% 的售价调升。但一旦超过
15%,“没有人能承受,除非政府出手干预”。他举例,过去美国汽车产业面对
25%关税时,日本、韩国与欧洲政府都选择直接承担成本,以维持出口竞争力与国内就业。
虽然外界关注高关税可能推高通膨,卢特尼克却强调,美国消费者并未因政策而明显受害,“因为卖方不想涨价,他们宁愿自行消化,也不想影响销售量”。他表示,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准仍低于
15%。
至于贸易谈判进展,卢特尼克透露,美国即将与台湾达成“重大协议”,并与瑞士、印度等国保持积极接触。特别是印度,若同意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美印之间也可能出现新的协议。他提到,日本与欧盟早已成为稳定的贸易伙伴,美国与韩国则已达成协议,仅剩文书作业待完成。
卢特尼克举例,日本虽未放宽美国车辆进口,但在川普政府压力下,改以 5,500
亿美元投资美国基建项目取代,形成“以投资抵免关税”的安排。他认为,川普的关税战略已改变各国与美国谈判的方式,“总统在为美国下一盘大棋,而其他国家则多为短期利益打算”。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也表示,关税已为美国每月带来400亿美元收入。 图:翻摄自卢特尼克X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也表示,关税已为美国每月带来400亿美元收入。 图:翻摄自卢特尼克X
卢特尼克也表示,关税已为美国每月带来 400 亿美元收入,预计未来每年可增长至 7 千亿美元,最终达到 1
兆美元。他并预测,明年第一季度美国将迎来大规模建厂潮,金额上看 10 兆美元,“甚至在工厂启用前,GDP 就会先被推升”。
虽然联邦上诉法院曾裁定川普的关税措施违法,但卢特尼克强调,白宫有信心上诉成功,理由是“外交政策必须掌握在总统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