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查理·柯克的“人血馒头”,美国两派打算怎么吃?

查理·柯克的“人血馒头”,美国两派打算怎么吃?

文章来源: 国际观察 于 2025-09-11 07:40:2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美国保守派青年运动组织“美国转折点”的共同创办人、知名网红兼右翼意见领袖——查理·柯克在当地时间9月10日中午,于犹他州犹他谷大学参加校园活动时遭遇枪击,受伤后不治身亡。多家主流媒体及当地媒体已证实死讯。美国总统特朗普最先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确认了他的死亡,并已要求全国降半旗以示纪念。犹他州州长斯宾塞·考克斯在记者会上将此事定性为“政治暗杀”。

根据警方简报和已有信息,这次事件有一些关键细节初步被披露。枪击是从校内或附近建筑物的高处发动的,距离较远,但具体是否如部分媒体所称“200码外屋顶射击”尚有不同说法。目前可知的是,凶手只开了一枪,击中查理·柯克的颈部,引发人群恐慌和校园短暂封锁。联邦调查局局长曾在社交媒体表示“一名关注对象已被拘留”,但约一个半小时后,该人被释放,调查仍在继续。

白宫网站除了宣布降半旗外,也发布了总统行动文件。国会两党议员则从不同角度表态谴责政治暴力。

由于查理·柯克本身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也是美国青年MAGA运动中的知名代表人物,尽管他与特朗普在年龄、社会地位等方面差距较大,但双方在政治影响力和MAGA运动推动上属于直接政治盟友。因此,事件迅速被政治化。

媒体报道目前仍聚焦于如何抓捕嫌犯、嫌犯身份等问题,但在哀悼事件和线下讨论中,已有评论指出:若处理不当,此事可能成为“火药桶”,被各派政治力量进行竞争性解读和利用,进而对美国社会各群体、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目前,关于作案动机、是否单人作案、是否存在组织背景等关键信息,尚未得到官方披露。犹他州州长第一时间抛出“政治暗杀”的说法,从媒体分析角度看,与其说是官方定性,不如说更接近政治人物的直觉反应。

在社交媒体高度碎片化、美国国内政治高度对立的大环境下,先入为主的预期很难消除。“群体极化”可能会成为影响后续事态发展的舆论层面最重要的背景因素。

在当前美国“文化战争”的结构中,保守派大概率会将这起事件纳入“保守派言论自由遭遇暴力威胁”“传统价值观受攻击”的框架,进而呼吁更强硬的治安政策,以及此前备受争议的“打击国内极端主义”——当然,他们所指的是针对保守主义宣扬的价值观采取极端态度的那种“极端主义”。

而自由派和中间派则可能强调:极右翼言论本身煽动仇恨、导致社会失控。双方叙事针锋相对,进一步加剧撕裂,而非如某些美国以外,对美国有“特殊情感寄托”的人所期待的那样——美国将会“借悲痛事件寻求新共识弥合分裂”,这种大概率不会发生。

对保守派来说,查理·柯克之死还具有象征意义上的固化作用——他几乎成为一种“殉道者”,代表“捍卫言论自由”“保护保守派进入校园发声”的价值。预计将在MAGA群体中引发新一轮政治动员。当然,反过来也会刺激另一方推出“反政治暴力”“反仇恨”“控枪”等对立动员。结果不是消解冲突,而是让极化更明确。

从联邦到州层面,各级立法者和议员都已开始寻求政治资产和博弈的最大化。要么在默哀环节高喊“正义”,要么隔空喊话,围绕追责、动机、安保、控枪等议题展开高烈度撕扯。不过大概率仍会延续近年美国国会政治的特点:表态激烈、落地寥寥。

社会层面预计将出现两大影响:一是信息扩散的失控,二是安全与自由之间的经典悖论再度凸显。

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会导致“信息黑洞效应”——大量未经传统媒体深度核实的信息借助算法广泛扩散,挑战精英层对议程设置的掌控权,这对事态后续发展影响显著。

另一方面,由于事件发生在校园,既关联持枪自由,又涉及校园安保。如果后续加强安检、限制露天政治活动规模,可能引发“言论空间收缩”的担忧;如果保持高度开放,现实风险又摆在眼前。可以说,在现行美国政治框架下,别说最优解,连次优的、“程序自愿透明”的三方均衡都难以实现。

从治理角度看,枪支管控、校园安保、国内极端主义治理,都是老生常谈的议题。这件事之后,相关辩论预计将结构性回流国会,但由于党派分布与选民偏好的制约,原先达不成一致的这次依然很难达成一致。更可能出现的,仍是一些象征性议案、各州各自为政的老局面。

这不是单一事件的问题,而是当代美国政治结构与利益版图决定的。

具体执行层面,各州政府、高校及安保机构或许会在短期内加强安防投入,比如设置临时观察点、增强场馆遮断措施等——毕竟这是高强度刺激。但这也会带来成本上升和执行效能的新问题。还记得特朗普遇刺事件中,当地警察与其安保团队之间令人瞠目结舌的对接失误吗?这种低效的治理能力,也会再次向大家展现美国某些真实的场景。

总结来看,查理·柯克遇刺之后,保守派与自由派将会各自对他进行消费,构建对自己有利的叙事。双方可能都会打出“反政治暴力”的旗号,但归因完全相反。各地安保门槛或许会上调,但实际效果不用过度期待。

对于选举政治而言,虽然离美国比较重要的全国性选举为时尚远,但该事件已迅速议题化。自由派会强调控枪、反仇恨政治,保守派则会紧盯枪手身份——若凶手有自由派倾向,他们会立即将对方塑造成“传统价值的暴力威胁”。这种操作只会加深撕裂。

这就是政治极化撕裂的可怕之处,一旦极化形成,在选举政治框架下,它会自洽,自我激励,不断循环加剧,对整个社会和国家构成巨大风险。

治理层面,我们预计看到的仍是“稳定的低效”。除非出现极其罕见的真正共识,否则体系性改革——比如枪支筛查、校园安保的联邦资助、网络平台责任界定等等——无法出现。更可能发生的,还是各级政府、高校进行一些技术性、程序性的小修小补。这种事在美国反复上演,这次估计也不例外。

总的来说,这是一起高度敏感、尚在调查中的事件,但毫无疑问被普遍认为带有政治属性——用犹他州州长的话说,就是“政治暗杀”。它清晰反映出当前美国面临的三个结构性难题:

第一,政治派别之间极化叙事相互激荡、不断强化,形成螺旋;

第二,社交媒体带来碎片化信息传播,助长情绪扩散和仇恨言论行动化,线下风险持续升高;

第三,联邦及州层面的治理能力持续低效,难以应对现实挑战。

短期内我们或许会看到有关安全与自由、枪支与言论、校园与政治的激烈辩论,但大概率,这些辩论仍会流于互相指责、挖掘政治价值、服务选举目标,而非真正去消除风险、弥合分歧、治愈撕裂。

这是当代美国政治的悲剧,也向世界彻底展示:那一套曾被某些理论寄予厚望、被认为能自我校正和弥合分裂的制度设计,并未发挥理想中的作用,也不该再被过度光环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起事件是一个征兆,甚至可能产生显著的后燃效应,给美国的社会稳定带来深远而直接的冲击。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4)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柯克遭凶嫌从屋顶射杀 保守派愤怒:一场政治暗杀!
查理·科克遭枪击死亡 特朗普下令降半旗4天
知名巨头突然宣布裁员9000人,3个多月前刚炒了CEO
枪杀查理·柯克的“嫌疑人”已被释放,原因是...
法国新总理上台20万人上街 堵路放火 473人被捕




24小时讨论排行

查理柯克遇刺前正辩论枪支问题 曾说“被枪杀是值得的”
全美震惊!右翼名嘴柯克演讲时遭暗杀中枪已去世
川普追授柯克勋章 凶器上刻变性和反法西斯标记
柯克遭枪杀:川普狂粉 常入校园煽动学生上台对骂
亚航拟采购中国C919,冲击空客-波音垄断地位
纽约时报:我们正在目睹一个科学超级大国的自我毁灭
哈里斯:允许拜登竞选连任是鲁莽之举
走私生物材料 密大中国学者服刑 庭上痛哭:事业毁了
查理·柯克被枪杀:FBI公布嫌疑人照片
美夫妇好心帮陌生男手机充电 惨被虐5小时活活烧死
全球首富妻子生于沈阳 相差47岁 网民:邓文迪第二
"黑暗新常态":国家危险时刻 可怕美国模式已形成
高大帅气口若悬河 柯克被视为明日之星 川普接班人
特朗普要求对在美国杀害乌克兰难民的凶手判处死刑
37岁于朦胧被曝在北京坠楼身亡,疑小区现场曝光
墨西哥拟对中国汽车征收50%关税,分析:向川普示好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查理·柯克的“人血馒头”,美国两派打算怎么吃?

国际观察 2025-09-11 07:40:22



美国保守派青年运动组织“美国转折点”的共同创办人、知名网红兼右翼意见领袖——查理·柯克在当地时间9月10日中午,于犹他州犹他谷大学参加校园活动时遭遇枪击,受伤后不治身亡。多家主流媒体及当地媒体已证实死讯。美国总统特朗普最先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确认了他的死亡,并已要求全国降半旗以示纪念。犹他州州长斯宾塞·考克斯在记者会上将此事定性为“政治暗杀”。

根据警方简报和已有信息,这次事件有一些关键细节初步被披露。枪击是从校内或附近建筑物的高处发动的,距离较远,但具体是否如部分媒体所称“200码外屋顶射击”尚有不同说法。目前可知的是,凶手只开了一枪,击中查理·柯克的颈部,引发人群恐慌和校园短暂封锁。联邦调查局局长曾在社交媒体表示“一名关注对象已被拘留”,但约一个半小时后,该人被释放,调查仍在继续。

白宫网站除了宣布降半旗外,也发布了总统行动文件。国会两党议员则从不同角度表态谴责政治暴力。

由于查理·柯克本身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也是美国青年MAGA运动中的知名代表人物,尽管他与特朗普在年龄、社会地位等方面差距较大,但双方在政治影响力和MAGA运动推动上属于直接政治盟友。因此,事件迅速被政治化。

媒体报道目前仍聚焦于如何抓捕嫌犯、嫌犯身份等问题,但在哀悼事件和线下讨论中,已有评论指出:若处理不当,此事可能成为“火药桶”,被各派政治力量进行竞争性解读和利用,进而对美国社会各群体、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目前,关于作案动机、是否单人作案、是否存在组织背景等关键信息,尚未得到官方披露。犹他州州长第一时间抛出“政治暗杀”的说法,从媒体分析角度看,与其说是官方定性,不如说更接近政治人物的直觉反应。

在社交媒体高度碎片化、美国国内政治高度对立的大环境下,先入为主的预期很难消除。“群体极化”可能会成为影响后续事态发展的舆论层面最重要的背景因素。

在当前美国“文化战争”的结构中,保守派大概率会将这起事件纳入“保守派言论自由遭遇暴力威胁”“传统价值观受攻击”的框架,进而呼吁更强硬的治安政策,以及此前备受争议的“打击国内极端主义”——当然,他们所指的是针对保守主义宣扬的价值观采取极端态度的那种“极端主义”。

而自由派和中间派则可能强调:极右翼言论本身煽动仇恨、导致社会失控。双方叙事针锋相对,进一步加剧撕裂,而非如某些美国以外,对美国有“特殊情感寄托”的人所期待的那样——美国将会“借悲痛事件寻求新共识弥合分裂”,这种大概率不会发生。

对保守派来说,查理·柯克之死还具有象征意义上的固化作用——他几乎成为一种“殉道者”,代表“捍卫言论自由”“保护保守派进入校园发声”的价值。预计将在MAGA群体中引发新一轮政治动员。当然,反过来也会刺激另一方推出“反政治暴力”“反仇恨”“控枪”等对立动员。结果不是消解冲突,而是让极化更明确。

从联邦到州层面,各级立法者和议员都已开始寻求政治资产和博弈的最大化。要么在默哀环节高喊“正义”,要么隔空喊话,围绕追责、动机、安保、控枪等议题展开高烈度撕扯。不过大概率仍会延续近年美国国会政治的特点:表态激烈、落地寥寥。

社会层面预计将出现两大影响:一是信息扩散的失控,二是安全与自由之间的经典悖论再度凸显。

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会导致“信息黑洞效应”——大量未经传统媒体深度核实的信息借助算法广泛扩散,挑战精英层对议程设置的掌控权,这对事态后续发展影响显著。

另一方面,由于事件发生在校园,既关联持枪自由,又涉及校园安保。如果后续加强安检、限制露天政治活动规模,可能引发“言论空间收缩”的担忧;如果保持高度开放,现实风险又摆在眼前。可以说,在现行美国政治框架下,别说最优解,连次优的、“程序自愿透明”的三方均衡都难以实现。

从治理角度看,枪支管控、校园安保、国内极端主义治理,都是老生常谈的议题。这件事之后,相关辩论预计将结构性回流国会,但由于党派分布与选民偏好的制约,原先达不成一致的这次依然很难达成一致。更可能出现的,仍是一些象征性议案、各州各自为政的老局面。

这不是单一事件的问题,而是当代美国政治结构与利益版图决定的。

具体执行层面,各州政府、高校及安保机构或许会在短期内加强安防投入,比如设置临时观察点、增强场馆遮断措施等——毕竟这是高强度刺激。但这也会带来成本上升和执行效能的新问题。还记得特朗普遇刺事件中,当地警察与其安保团队之间令人瞠目结舌的对接失误吗?这种低效的治理能力,也会再次向大家展现美国某些真实的场景。

总结来看,查理·柯克遇刺之后,保守派与自由派将会各自对他进行消费,构建对自己有利的叙事。双方可能都会打出“反政治暴力”的旗号,但归因完全相反。各地安保门槛或许会上调,但实际效果不用过度期待。

对于选举政治而言,虽然离美国比较重要的全国性选举为时尚远,但该事件已迅速议题化。自由派会强调控枪、反仇恨政治,保守派则会紧盯枪手身份——若凶手有自由派倾向,他们会立即将对方塑造成“传统价值的暴力威胁”。这种操作只会加深撕裂。

这就是政治极化撕裂的可怕之处,一旦极化形成,在选举政治框架下,它会自洽,自我激励,不断循环加剧,对整个社会和国家构成巨大风险。

治理层面,我们预计看到的仍是“稳定的低效”。除非出现极其罕见的真正共识,否则体系性改革——比如枪支筛查、校园安保的联邦资助、网络平台责任界定等等——无法出现。更可能发生的,还是各级政府、高校进行一些技术性、程序性的小修小补。这种事在美国反复上演,这次估计也不例外。

总的来说,这是一起高度敏感、尚在调查中的事件,但毫无疑问被普遍认为带有政治属性——用犹他州州长的话说,就是“政治暗杀”。它清晰反映出当前美国面临的三个结构性难题:

第一,政治派别之间极化叙事相互激荡、不断强化,形成螺旋;

第二,社交媒体带来碎片化信息传播,助长情绪扩散和仇恨言论行动化,线下风险持续升高;

第三,联邦及州层面的治理能力持续低效,难以应对现实挑战。

短期内我们或许会看到有关安全与自由、枪支与言论、校园与政治的激烈辩论,但大概率,这些辩论仍会流于互相指责、挖掘政治价值、服务选举目标,而非真正去消除风险、弥合分歧、治愈撕裂。

这是当代美国政治的悲剧,也向世界彻底展示:那一套曾被某些理论寄予厚望、被认为能自我校正和弥合分裂的制度设计,并未发挥理想中的作用,也不该再被过度光环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起事件是一个征兆,甚至可能产生显著的后燃效应,给美国的社会稳定带来深远而直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