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了一项《关于规范网约车平台经营价格行为的通知》。该文件针对治理两种价格行为,一是要求停止低价营销,严禁“一口价”“特惠价”活动,二是要求明码标价,不得大数据杀熟,规范收费行为。
要求明码标价,保障消费者利益,这是市场的应有之义。何以平台低价营销也要禁止呢?查看文件第一句话,有“出租汽车驾驶员集中投诉平台实施低价营销和恶意竞争”等字样,一切就很清楚:出租车司机不满网约车低价抢生意,于是要求禁止。
网约车兴起初期,这样的事情就出现过。当时的普遍做法是,将网约车定义为“黑车”,再扣车罚款。出租车司机举报,管理部门执法。此后相关法规出台,网约车获得正式身份,这种事情才减少。
很多人都渴望政府出台整顿内卷的政策。这个词很流行,意思却很含混,放在网约车行业就是“低价竞争”。平台“低价营销”,为的是刺激乘客多打车,提高订单量。大平台偶尔为之,巩固优势;小平台更是长期将低价作为竞争利器,以此抢夺市场。
竞争的结果,是乘客获利。目前全国除一线城市,多数城市网约车平峰期的起步价,都在13元以下,10元以下也很普遍。乘客是网约车价格战的最大获利者,他们的出行成本降低——这也足以证明,价格战并非很多人所说的毫无意义,因为大多数人是消费者。出租车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借政府之手干预。
网约车司机如何看待平台的低价促销策略?和行业人士交流了解到:司机的态度很复杂。有的反对,认为客单价降低,收入减少;也有司机认为: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低价还是有意义的。特别在平峰期,与其空车闲逛,不如多拉些便宜订单,以此补充收入。在客户端能看到,多数优惠卡券和套餐,使用时间都指向平峰期。
简单指责平台低价竞争,认为其“毫无意义内卷”,未必准确。当前经济环境下,平台降价促销利好消费者,稳住市场大盘,才能容纳更多司机。网约车司机对收入很敏感,这个行业的流动性很高,平台低价促销到一定临界点,他们就会跑掉,或到其他平台。
8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和网信办三部门联合起草《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公众意见。这份文件也提到,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依法行使自主定价权,合理制定价格。同时鼓励其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惠及广大消费者,并合法获得利润。
对网约车平台低价促销的关注,应集中在一个点:司机是否拥有选择权,他们能否拒绝“一口价”“特惠单”这样的选项?平台派发此类订单,边际成本低,多赚几块也是赚。司机则要付出更多精力成本,他们很多人对一些只赚几元钱的订单,是相当抵触的。
新出台的《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也明确这一点,禁止“平台强制或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降价促销”。若平台强制派发此类订单,司机无法拒绝,很可能构成违法。
当前,主流网约车平台都设置“是否接受特价订单”选项,这既是在适应法律新规,也有利于维护平台氛围,保障乘客权益。网约车司机也渴望休息,部分司机宁愿平峰期空车少跑,也不想赚低价订单的钱。很多司机想碰运气遇上高价单,不愿停车休息——这时平台给他们派发低价单,无疑会增加他们的怨气。
这股怨气无处发泄,很可能与乘客发生冲突。在火车站趴活的出租车,对这种事情就很熟悉。车站排位的司机没法“挑客”,他们在长时间等待后,遇上短途乘客,往往一肚子怒火。乘客无端遭遇坏脸色,对司机也不客气,双方关系难免剑拔弩张。最近,上海虹桥火车站就发生了这样一起乘客与出租车司机之间的矛盾。
而对网约车来说,司机可以提前看到乘客的上车点和目的地,如果认为订单不够理想,可以不接单。理论上可以减少司乘冲突的发生。
但近期,部分地区的网约车平台不知出于何故,取消司机选项,改为强制派单。司机怨言迭起,个别司机选择不干。竞争对手有机可乘,监管部门也可能介入整顿,甚至开出罚单。从舆论看,平台强制派送低价订单,让司机被压榨的形象变得具象化。从合规和商业策略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法都并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