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以前的人,如何打工?“如此打工30年”

以前的人,如何打工?“如此打工30年”

文章来源: 新京报书评周刊 于 2025-08-27 00:41:5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为啥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了?”

在如今围绕“打工”的舆论场上,这个追问隔三差五就会引起一波讨论。年轻人宁愿送外卖、送快递,也不愿意下车间,正在成为传统制造业的困境。也许问题的答案未必在经济发展的“虹吸效应”中,也不在对“这代年轻人”的拆解中。在这些解答之前,还有一些无法绕开的问题,以前的“进工厂”“下车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曾经许诺给那一代打工者的“希望”是什么?以及那个“希望”是已经不存在了,还是对更年轻的打工人不再有吸引力了?

多年来一直在拍摄打工生活的占有兵也注意到了这个差异。他1995年到广东,先后在工厂、酒店做过保安、行政管理等工作。2006年起,他开始用相机记录工厂打工人的生存实况,截至目前,已累计拍摄150多万张照片。他从中选择了127张,写下照片背后的故事,于是有了《如此打工30年》这本书。

透过这些真实记录的照片,我们能够看到那个年代打工人的日常生活,消失的BB机、工牌和打卡表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激起同代人的共鸣,而那些物件早已在短短几年间完全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一同淡去的还有那时人们脸上的表情,那种氤氲在工厂上空的雾蒙蒙的憧憬与想象。八月,我们在北京见到了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占有兵。

以下图片均来自《如此打工30年》。

以前的人,如何打工?“如此打工30年”



《如此打工30年》

作者:占有兵

版本:东方出版社|真故 2025年7月

八月上旬,占有兵从广东东莞的长安镇北上,来北京密集参加新书的几场活动。他比几十年前在工厂做保安时更“忙”了,手头同时在写三本书,还在不断拍新的照片,搜集各种当年的实物,据说在东莞的出租屋已经有一个6吨的库藏。

那天采访时,他匆匆从室外走进来,脖子上挂着相机,镜头盖还没合上,手里还拎着一个鼓囊囊的大袋子。落座后,他熟练地掏出一个录音设备放在桌上,说“要记录录留存”,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设备之专业也让人一时恍惚这桌前的人物关系。交谈之中,占有兵是少有的那种不怎么需要提问的被采访者,他可以从一张照片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很多彼此串联的故事,还会不断在不同的照片之间来回跳跃;讲到兴头上,他俯身从脚边的那个“神秘”的大袋子里掏出一个个卷轴,展开后是各个主题之下相关照片的整理合辑。这些卷轴有着各自的编号,打开后还会有一整面的主题阐释,任谁都能看得出这背后所下的功夫。

是的,也许你也感受到了。那次采访中,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有一种扑面而来的表达“急迫感”。这很难不激起一种与这次的采访主题也许不太相关的好奇:他的这种“急迫感”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我们先后聊到了很多他拍的照片。在翻到这张写着“鸿图”的一页时,他无意中说起隔天的新书活动就用的这张做海报。“也许他们是从一个‘文化层次’的角度在理解这两个字。”占有兵笑了笑。的确,照片中央醒目的“鸿图”二字与前面蹲下来的五个打工人形成了一种反差。



正在吃晚饭的人们。

“但实际上,‘鸿图’凑巧是这个工厂的名字罢了。”占有兵回忆起他当年拍下这张照片时,感兴趣的既不是这两个字,也不是这种对比,而是“蹲着的这几个人”。“他们当时正好在厂门前吃晚饭。”

“注意看他们吃的东西,基本都是很快就能吃完的。”占有兵解释说,这对他们来说只是暂时充饥,吃完还要回去加班,等晚上10点加完班后,他们回到各自的出租屋才会再正式做个晚饭。

视角的差异不经意击中了如今关于打工人议题的讨论盲区。随着近些年相关深度报道和田野研究的出现,这个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在经历着“符号化”,甚至在一些时候成为分析那些被认为是“更重要的问题”的材料。但他们真实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占有兵说,他要拍的就是这些人的生活常态,“我关心他们怎么上班下班、一天中都吃些什么、怎么回家”。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间他会反复拍同一个主题,甚至在同一个场景反复举起相机,“一条路走过一千次后,你看到的东西一定不一样”。在他看来,只有这群人的处境被越来越多人看见的时候,改变才有可能发生。也许这是“最笨的办法”,但这是他唯一能找到的办法。

接下来,我们从他传播度最广的这张照片说起,走进去看看当年那群打工人日常的生活。



从一位女工的照片说起:

流水线的具象化



从无尘室回到更衣室休息的女工。

新京报:可能许多读者以前都看过这张照片。

占有兵:这是我拍摄的照片中目前传播度最广的一张。

新京报:当时为什么想记下这个瞬间?

占有兵:这张照片是在2011年初拍的,当时无尘室的一些女工正回到更衣室休息,她们脱下帽子和鞋子,让紧紧包裹了几个小时的身体能休息休息。按理说无尘室是不让拍照的,但那天我所在的工厂正好在举行安全消防检查,我是保安主管,需要拍一些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发给各个部门整改。

新京报:照片中正好有一位女工看向了镜头。

占有兵:是的。她原本是没有看过来的,但听到了快门声她就回过头来了。有人觉得这些脱下来的无尘服很像挂在那里烘干的腊肉。高科技生产流水线中人的生活状态,隔着照片似乎都能感受到。后来我一直很想联系到这位女工,但很遗憾,一直没联系到。



“密集”的打工生活与“希望”的年代

新京报:接下来我们看一些当年车间厂房的照片。这些照片里经常是“密密麻麻的”。比如这张,有很多厂牌的名字,好像生产什么的都有。



厂牌。

占有兵:这个在东莞过去叫工业区,20世纪80年代,许多村子里都盖了不少简易的厂房,然后开始向外招商。每来一个厂,就挂一块牌子,比如招了10个厂之后,就在外面竖很大一块牌子,可能有十几米宽、几米高的板子,作为这个厂区“竞争力”的体现。慢慢就挂满了,就说明厂子都租出去了。今天这些牌子早就都拆掉了,它们中绝大部分都是当年的“来料加工企业”。

你仔细看这些厂名,其实很有意思。当时一个厂子来了是不能生产的,比如做玩具的,它需要上游给它供应各种各样的材料,还需要有很多运输公司来为它服务。当它进驻时,就带来了以它为中心的一整条工业链,而每一环又有各自的链条,这些链条在这个厂区交织。过去有句口号叫“JIT(Just in Time)”,它强调的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能在10分钟内供应上是最好的。



工卡。

新京报:这些密集排列的纸片是做什么的?

占有兵:这是工厂的打卡区。

新京报:相当于现在的“钉钉”……

占有兵:当时的打卡方式就是点名,后来变成了这种。每个人一张卡片,正面打15天,反面打15天,每天要打六次——早、中、下午、晚上、晚上加班、晚上下班。人事的考核员每月就根据这个计时。工人每次来找自己的名字很麻烦,后面的人还会催你,于是大家会用黑色记号笔编号。

这就不得不提以前“流水线”似的工作方式。一个成品不可能只有一道工序,一旦这个“流水线”开动起来,线上的每个人都要同时工作。这意味着哪怕其中有一个中途想上洗手间,都需要找人代班才能去。线上有个专门的岗位叫“助拉”,这个岗相当于一个“万金油”,他/她每道工序都会,专门负责暂时顶替有突发情况的人。



卡、证。

今天的我们已经几乎无法直观感受到,一个流水线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手段来控制人的行为的。需要临时离开的员工需要领到“离岗证”才能出去。一般一条30多人的流水线上,最多只分配两张“离岗证”,并且还会规定上班后一小时、下班前半小时不能使用。因为这种走动的机会很稀缺,不少工人当时上工期间尽量少喝水。这也是为什么生产线上会有大量的结石患者的原因。

新京报:这个“离岗证”上还写着具体的名字。

占有兵:是的,这个是这条生产线上那个“拉长”的名字。拉长下面才是那几个“助拉”。图片中的“休息证”“流动卡”都是类似的功能。

这个“新员工证”也很有意思。新来的员工一般会胸前挂这张牌子,说明这是工厂里最新来的员工,“最容易犯错的人”,需要“重点关注”,他/她做的产品也需要特别跟进。



加班卡。

新京报:这还有“加班卡”……

占有兵:这是当时一个员工记录的他在一个月中每天加班的时长。像2号是那个月的节假日,加了10个小时,正常工作日一般8小时后再加2个小时。最后这里的1.5倍是指,周中1.5倍加班费一共22个小时,周末2倍加班费一共40个小时。

新京报:这上面好像没有看到相关的盖章或审核的标识,如果有编造怎么办?

占有兵:这一般是工人自己留存的,他们为了发工资的时候核对自己领到的钱有没有少,他们不放心工厂会不会骗自己的工时。这相当于“底账”。

这是我当年做保安时统计的。2001年到2010年间,我所在的工厂员工每月平均加班时长。这是真实的统计,没有任何虚假的成分。我们的《劳动法》要求工人一个月不能超过36个加班时,但你看,这一个月就把一年的干了(笑)。



工时统计。

这个数据还是很恐怖的,我们没看到这种统计时脑子里没有概念。实际上,劳工权益的保障是从一开始完全没有起步的。我妹妹1993年底来的,她当时从早上7点干到凌晨3点,第二天7点又得干,有时候甚至连续干48小时,中间只有吃泡面时闭一会儿眼睛,其他时间不能休息。要等出了货柜,才能集中放半天假休息,然后又接着干。一个月30天,只有发工资那天放一天假,让你去附近买东西、去邮局汇钱、写信,或者去照相馆照一张照片寄给家里报平安。

我有一个专题就叫“布景上面的中国”。那时深圳还没有什么高楼,但是已经建起了国贸大厦,照相馆的背景布上就画一个“国贸大厦”,上面写着“深圳”,每个人就站在前面照一张,寄回去告诉家人“到过深圳”。这就是那时的打工人对“城市”的一种想象。



招聘会。

新京报:你的照片中经常会有密集的人群。当时为什么想留存下这些画面?

占有兵:“密集”是很长时间里,打工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它既意味着资本的利用效率最高,也意味着个人的生存空间最小。你看这些流水线上的工人,为了让整体生产线的效率最大化,可能每个人只做固定的动作,做到最后哪怕是半打瞌睡的状态下凭肌肉记忆就能完成。这里面对工人的伤害不只是枯燥,比如过去我是一个鞋匠的学徒,跟着学三年,我一定会做一双鞋子,可是现在我如果是鞋厂流水线的工人,也许做了五年十年,我可能还是不会做鞋子,我只会系鞋带,不知道前面和后面的工序。流水线对人的管理,就是要让人知道的越少越好。



一工厂的各生产部门。

新京报:这些画面上的人如此密集,以至于可能眼睛扫一圈都未必能记得某个具体的人的样子。

占有兵:就像穿了无尘服一样。在生产车间里,穿无尘服的人只露出一双眼睛,别说是你,可能他们的父母来了都不一定能认出他们(笑)。但是,这条生产线的那个“拉长”肯定能认出来他,“拉长”天天观察那条生产线上每个工人的眼神。那时的工人和工人之间也彼此不太认识,因为他们上班的时候不能走动和讲话,说话就会分心,分心就会出错;下班的时候还要排队出去。说实话,和现在的“智能机器人”是一样的,只是不用写程序,简单培训就能快速上岗,而且吃饱饭就行。

可是那时候,那个“希望”也是真的存在的。1995年我出来打工,第一家工厂给我的工资是400块,而我姑父在我们县里当时是正科级干部了,他那时才200多块。



走出车间:

普通人如何在那个年代活下来?

新京报:车间之外,回到宿舍以后的生活呢?这些挂着的是宿舍钥匙吗?



宿舍钥匙。

占有兵:对,当时一般一间宿舍住12个人,但通常只有一把钥匙。谁最先回来,就领走钥匙去开门,同时把自己的工卡挂在这“抵押”。为什么不能人手配一把?因为当时的员工经常离职,如果每个人都配一把,宿舍的东西很容易被偷,更不可靠了。

新京报:你当时也负责工厂的安保,这个方法确实降低了偷窃案发的几率吗?

占有兵:当时工厂里分工非常细,高峰时一个厂子就有两万三千多人,比今天的“大厂”还要大。专门有一个“宿舍管理科”,大概十几号人,这是他们反复衡量后的方案。



宿舍。

新京报:你还拍了很多当时宿舍内部的照片。

占有兵:这是当时很多女工的生活。这个布当时最便宜是5元,现在可能8元到10元一个,用两到三块布把床位围起来,它虽然不隔音,但只有钻进里面时才是真正属于她的“个人空间”。在此之前,在车间里,她是“公共的”,在集体宿舍里,她是“公共的”,实际上,可以说一个人几乎一天中大部分的生活都展露在公共视野之下。

我也拍了很多当时的打工人的爱情。展出时有不少人询问,为什么他们都在大马路上搂搂抱抱?这和影视剧中呈现的法国街头的那种罗曼蒂克是不一样的。他们真的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

也不用觉得这有多么劳苦(笑)。这背后有个大的前提是,在1959年之前我们的人口还是可以自由流动的,直到开始实行城乡户籍管理,人就不能动了。这对我们来说就意味着人“锁死”在土地上了,无论如何耕作,土地就只有这么多,而家里的人口还在持续增加,每个人的口粮就越来越少,不论多么辛苦地耕作既有的土地,都只能最多保持在温饱之上一点点。只有当涌向城市后,我们才有钱回家翻修房子,有更好的生活待遇。实际上,不是我们自己要跑来城市的,是因为当时人人都觉得有机会改变生活的模样。



彩票站。

新京报:印象很深的是,当时不少厂区里有许多彩票站。

占有兵:那时候都是在广场上,叫“公开摸彩”,两元一张。一天的销售额是非常可观的。人在买彩票、盼中奖、开奖落空中重复。当时我拍这张照片时还有个插曲,我是爬上广场舞台边那个铁架台拍的,上去前我还特意询问广场的治安员,他说你可以爬。但当我爬上去后,又来了一个管治安的人,叫我下来,还要扯我脖子上的相机。当时我儿子也在,他只有6岁,吓得都哭了。我还安慰儿子:“别哭,你爸没有做坏事。”

当时的彩票刮开之后,有非常多的“10块”“20块”或是“一台电风扇”之类的小奖,时不时就会有人喊“我中了”,然后搞一个大舞台让你上去,再放一个礼花,全场人都看过来。这实际上也是制造一个假象,让人们觉得“很容易中”。

新京报:除了工作,当时工人们其他时间有哪些娱乐?

占有兵:我所在的工厂当时待遇是很好的,有台球厅、卡拉OK厅、投影厅,都是在厂区内部的。就像现在的大厂给员工盖健身房一样。



饭菜。

新京报:你还拍了很多具体的饭菜的照片。

占有兵:对,这些都是我们家的。当时每天回家,我老婆做午饭,菜都是我妈买的,我就会问一下菜价,然后有意识地用卡片机,每天拍一张。这就是我们家日常的生活,比如你看这道藕,一看还是湖北的做法,广东很少这么做藕。

为什么要拍这些?我总觉得,这么大的华夏历史,人们能记住的大多是“帝王将相”的历史,但普通人如何吃饭?如何穿衣?如何在这个时代活下来?这些是没有什么可考究的东西的,而我们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有很多便利的可以记录的工具,为什么不把它们保留下来?



补习班。

新京报:这些也很有意思。这是厂里面组织的“补习班”吗?

占有兵:不是,这是她们自己报的班,自己掏钱上夜校、周末班。当时有的教室的后墙上就直接挂着横幅,写着“告别流水线”。为什么那时的工人们有这么大的热情?是因为当你学好英语后,工厂很多国外订单就可以处理,老板就会提拔你,薪酬都会连带提升。那个上升的机制是非常明确的,只要这么做了,立马就会看到回报。它不像今天,可能你有“一身武艺”,但没地方施展。又或者现在的工厂对人的要求越来越多,但去了发现,干得又好像只是个螺丝钉的事儿。



打工人的“断代”:

失去基准的处境与不可触摸的人

新京报:你的拍摄其实横跨了几代打工人。你觉得相对更年轻一批的这些打工人,和你们当年出来时整体上有什么不一样?

占有兵:我们先聊聊,你觉得为什么90后和00后这批打工人出来后好像没那么愿意上流水线了?在我拍摄这些照片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感觉到更年轻的这些打工人面临着一种“失去基准”的处境。我们小时候,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和邻居同学都是固定的;而今天,父母可能一会儿在东莞打工,一会儿又换到新的地方,这代打工人的子女也跟着转学,周围可能没有一个朋友是从小联系到大的“比较对象”。再加上现在的人一打开手机就能接入短视频,上面每个人的生活千姿百态,但又好像没有一个人和自己有深刻的联结。

更多打工人的子女,他们从小都在一个父母缺位的环境中长大,那些本该由父母提供的“言传身教”都没有,隔代祖辈又经常是“要什么给什么”,没有什么克制,后来他们进入社会,一旦绑定了信用贷款,能够马上来钱,他们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我正计划做这样一个相关的“破产展览”,为什么一个人工资几千块,却能负债百万?这背后的数据是很恐怖的。

新京报:你在书中也询问了不同年龄段的一些打工人,问他们“人为什么活着”。在你接触到的上一代打工人中,几乎没有太多迷茫的感觉是吗?

占有兵:是的。那时候可能你和我都在一家工厂打工,月工资都是600块,这个月你借给我,我先集中寄回家,下个月再换我还给你,留给你寄。每个人很清楚寄回家多少钱,我们也很清楚哪家足够盖房子的、哪家买了电视……而今天,这些都是彼此不说的。一个人你看他表面上穿了很多名牌,但可能背后是连名牌都是信用卡刷来的。人与人都是不可触摸的。

新京报:聊了很多照片的背后,还没听你提过最初是怎么开始拍这些打工生活的?

占有兵:1995年,我从武警四川总队退伍后就开始到广东打工。那时我的老婆、孩子,还有丈母娘都在老家,每年回去,他们总会问起我在广东的生活。尤其是我的丈母娘,她一直想来广东看看,但很遗憾直到去世都没有来过。我很想跟他们讲清楚这里的生活,但无论用什么语言,都无法让他们感受到。于是我就想下次再回来时直接拍些照片,这比所有的语言都要直观些。

当时的工作也特别不安定。我最短的一份工作做了三个月,最长的(工作)也才做了一年。生活中有一种剧烈的不安全感,而人总是需要某个能够安定自己的东西。那这个东西是什么?不知道。那段时间我也一直在尝试和摸索,也试过用文字记录,但也没有坚持下来。我记得那阵子我也喜欢看报纸,但印象中当时几乎所有关于我们这个群体的报道都有些负面,比如“富士康员工跳楼”“智利玩具厂大火”,而实际上我们出来打工时,24岁就已经算年纪大了,在这些新闻报道之外,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很具体的。我就想用照片记录下这些。

新京报:如今你已经离开工厂,成了一名摄影记者。以“摄影记者”这样的身份再去到一线工厂去拍摄,和当年打工时的拍摄有没有什么不同?

占有兵:我一直是把每次去工厂的机会当作最后一次拍摄机会。有可能某天这家工厂倒闭了,有可能工厂老板起初愿意、后来又不同意你拍了,这些都很正常。

以前有人建议过我,为什么不找几个工人追踪一下,持续地拍摄?这会产生很大的成本,我又付不起这么多钱。我现在所用的是最笨的方法,只在长安镇这一个地方拍摄,持久地拍摄。一条路走过一千次后,你看到的东西一定不一样。

这么多年拍下来,我时常在想,从20世纪90年代到今天,有接近三亿人出来打工,人人都在说“中国制造”的东西已经触达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可是为什么这背后的三亿人如何工作的、如何生活的?我一张一张拍,至少可以让更多人在买到这些东西时,会有某一瞬间想起生产这些东西的人是什么样的,这才真正能让具体的人和这个大的时间段有一个完整的互动。只有我们的处境被越来越多人看见的时候,改变才会有可能发生。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2)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演员姚晨愤怒发文:无法无天,残忍至极
泰勒丝宣布结婚:你的英文老师和体育老师要结婚啰
23岁乌克兰美女赴美国过新生活 遭流浪汉乱刀残杀
日本呼吁各国不要参加九三阅兵,中方回应
结婚仅1年 华人妻向丈夫泼硫酸锁门 白人丈夫惨死




24小时讨论排行

川普自爆有“足以毁灭中国”的王牌 北京高官会哭死
特朗普:没有中国留学生,美国大学很快就会崩溃
美印裔司机酿3死 “300万人求情” 当地人“反向请愿”
美国财政部长:关税收入每年可突破5000亿美元
台法院审理偷渡案:大陆地区属于中华民国领土
可毁天灭地!中国哪些“超级大杀器”或首登场阅兵?
川普白宫受访时遭电话铃声打断 要求机主“滚出去”
紧急状态!剧毒中国农药流入加州 消防员都不敢靠近
还不起学贷,美国年轻人跑路?
古代王朝只干两件事,一是找百姓收钱,二是防百姓造反
让鲁迅先生不抽烟,没有什么不对的
川普炒掉Fed理事 美元汇价齐跌 金价上升 背后意义重大
内塔尼亚胡为保总理大位 让以色列沦为“贱民国家”
川普正式签令起诉烧国旗者 暗示“美国人喜欢独裁者”
川普开除Fed理事即刻生效震撼市场 央行独立性不保
川普:在华盛顿特区犯下谋杀案「就是死刑」!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以前的人,如何打工?“如此打工30年”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5-08-27 00:41:55

“为啥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了?”

在如今围绕“打工”的舆论场上,这个追问隔三差五就会引起一波讨论。年轻人宁愿送外卖、送快递,也不愿意下车间,正在成为传统制造业的困境。也许问题的答案未必在经济发展的“虹吸效应”中,也不在对“这代年轻人”的拆解中。在这些解答之前,还有一些无法绕开的问题,以前的“进工厂”“下车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曾经许诺给那一代打工者的“希望”是什么?以及那个“希望”是已经不存在了,还是对更年轻的打工人不再有吸引力了?

多年来一直在拍摄打工生活的占有兵也注意到了这个差异。他1995年到广东,先后在工厂、酒店做过保安、行政管理等工作。2006年起,他开始用相机记录工厂打工人的生存实况,截至目前,已累计拍摄150多万张照片。他从中选择了127张,写下照片背后的故事,于是有了《如此打工30年》这本书。

透过这些真实记录的照片,我们能够看到那个年代打工人的日常生活,消失的BB机、工牌和打卡表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激起同代人的共鸣,而那些物件早已在短短几年间完全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一同淡去的还有那时人们脸上的表情,那种氤氲在工厂上空的雾蒙蒙的憧憬与想象。八月,我们在北京见到了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占有兵。

以下图片均来自《如此打工30年》。

以前的人,如何打工?“如此打工30年”



《如此打工30年》

作者:占有兵

版本:东方出版社|真故 2025年7月

八月上旬,占有兵从广东东莞的长安镇北上,来北京密集参加新书的几场活动。他比几十年前在工厂做保安时更“忙”了,手头同时在写三本书,还在不断拍新的照片,搜集各种当年的实物,据说在东莞的出租屋已经有一个6吨的库藏。

那天采访时,他匆匆从室外走进来,脖子上挂着相机,镜头盖还没合上,手里还拎着一个鼓囊囊的大袋子。落座后,他熟练地掏出一个录音设备放在桌上,说“要记录录留存”,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设备之专业也让人一时恍惚这桌前的人物关系。交谈之中,占有兵是少有的那种不怎么需要提问的被采访者,他可以从一张照片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很多彼此串联的故事,还会不断在不同的照片之间来回跳跃;讲到兴头上,他俯身从脚边的那个“神秘”的大袋子里掏出一个个卷轴,展开后是各个主题之下相关照片的整理合辑。这些卷轴有着各自的编号,打开后还会有一整面的主题阐释,任谁都能看得出这背后所下的功夫。

是的,也许你也感受到了。那次采访中,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有一种扑面而来的表达“急迫感”。这很难不激起一种与这次的采访主题也许不太相关的好奇:他的这种“急迫感”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我们先后聊到了很多他拍的照片。在翻到这张写着“鸿图”的一页时,他无意中说起隔天的新书活动就用的这张做海报。“也许他们是从一个‘文化层次’的角度在理解这两个字。”占有兵笑了笑。的确,照片中央醒目的“鸿图”二字与前面蹲下来的五个打工人形成了一种反差。



正在吃晚饭的人们。

“但实际上,‘鸿图’凑巧是这个工厂的名字罢了。”占有兵回忆起他当年拍下这张照片时,感兴趣的既不是这两个字,也不是这种对比,而是“蹲着的这几个人”。“他们当时正好在厂门前吃晚饭。”

“注意看他们吃的东西,基本都是很快就能吃完的。”占有兵解释说,这对他们来说只是暂时充饥,吃完还要回去加班,等晚上10点加完班后,他们回到各自的出租屋才会再正式做个晚饭。

视角的差异不经意击中了如今关于打工人议题的讨论盲区。随着近些年相关深度报道和田野研究的出现,这个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在经历着“符号化”,甚至在一些时候成为分析那些被认为是“更重要的问题”的材料。但他们真实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占有兵说,他要拍的就是这些人的生活常态,“我关心他们怎么上班下班、一天中都吃些什么、怎么回家”。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间他会反复拍同一个主题,甚至在同一个场景反复举起相机,“一条路走过一千次后,你看到的东西一定不一样”。在他看来,只有这群人的处境被越来越多人看见的时候,改变才有可能发生。也许这是“最笨的办法”,但这是他唯一能找到的办法。

接下来,我们从他传播度最广的这张照片说起,走进去看看当年那群打工人日常的生活。



从一位女工的照片说起:

流水线的具象化



从无尘室回到更衣室休息的女工。

新京报:可能许多读者以前都看过这张照片。

占有兵:这是我拍摄的照片中目前传播度最广的一张。

新京报:当时为什么想记下这个瞬间?

占有兵:这张照片是在2011年初拍的,当时无尘室的一些女工正回到更衣室休息,她们脱下帽子和鞋子,让紧紧包裹了几个小时的身体能休息休息。按理说无尘室是不让拍照的,但那天我所在的工厂正好在举行安全消防检查,我是保安主管,需要拍一些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发给各个部门整改。

新京报:照片中正好有一位女工看向了镜头。

占有兵:是的。她原本是没有看过来的,但听到了快门声她就回过头来了。有人觉得这些脱下来的无尘服很像挂在那里烘干的腊肉。高科技生产流水线中人的生活状态,隔着照片似乎都能感受到。后来我一直很想联系到这位女工,但很遗憾,一直没联系到。



“密集”的打工生活与“希望”的年代

新京报:接下来我们看一些当年车间厂房的照片。这些照片里经常是“密密麻麻的”。比如这张,有很多厂牌的名字,好像生产什么的都有。



厂牌。

占有兵:这个在东莞过去叫工业区,20世纪80年代,许多村子里都盖了不少简易的厂房,然后开始向外招商。每来一个厂,就挂一块牌子,比如招了10个厂之后,就在外面竖很大一块牌子,可能有十几米宽、几米高的板子,作为这个厂区“竞争力”的体现。慢慢就挂满了,就说明厂子都租出去了。今天这些牌子早就都拆掉了,它们中绝大部分都是当年的“来料加工企业”。

你仔细看这些厂名,其实很有意思。当时一个厂子来了是不能生产的,比如做玩具的,它需要上游给它供应各种各样的材料,还需要有很多运输公司来为它服务。当它进驻时,就带来了以它为中心的一整条工业链,而每一环又有各自的链条,这些链条在这个厂区交织。过去有句口号叫“JIT(Just in Time)”,它强调的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能在10分钟内供应上是最好的。



工卡。

新京报:这些密集排列的纸片是做什么的?

占有兵:这是工厂的打卡区。

新京报:相当于现在的“钉钉”……

占有兵:当时的打卡方式就是点名,后来变成了这种。每个人一张卡片,正面打15天,反面打15天,每天要打六次——早、中、下午、晚上、晚上加班、晚上下班。人事的考核员每月就根据这个计时。工人每次来找自己的名字很麻烦,后面的人还会催你,于是大家会用黑色记号笔编号。

这就不得不提以前“流水线”似的工作方式。一个成品不可能只有一道工序,一旦这个“流水线”开动起来,线上的每个人都要同时工作。这意味着哪怕其中有一个中途想上洗手间,都需要找人代班才能去。线上有个专门的岗位叫“助拉”,这个岗相当于一个“万金油”,他/她每道工序都会,专门负责暂时顶替有突发情况的人。



卡、证。

今天的我们已经几乎无法直观感受到,一个流水线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手段来控制人的行为的。需要临时离开的员工需要领到“离岗证”才能出去。一般一条30多人的流水线上,最多只分配两张“离岗证”,并且还会规定上班后一小时、下班前半小时不能使用。因为这种走动的机会很稀缺,不少工人当时上工期间尽量少喝水。这也是为什么生产线上会有大量的结石患者的原因。

新京报:这个“离岗证”上还写着具体的名字。

占有兵:是的,这个是这条生产线上那个“拉长”的名字。拉长下面才是那几个“助拉”。图片中的“休息证”“流动卡”都是类似的功能。

这个“新员工证”也很有意思。新来的员工一般会胸前挂这张牌子,说明这是工厂里最新来的员工,“最容易犯错的人”,需要“重点关注”,他/她做的产品也需要特别跟进。



加班卡。

新京报:这还有“加班卡”……

占有兵:这是当时一个员工记录的他在一个月中每天加班的时长。像2号是那个月的节假日,加了10个小时,正常工作日一般8小时后再加2个小时。最后这里的1.5倍是指,周中1.5倍加班费一共22个小时,周末2倍加班费一共40个小时。

新京报:这上面好像没有看到相关的盖章或审核的标识,如果有编造怎么办?

占有兵:这一般是工人自己留存的,他们为了发工资的时候核对自己领到的钱有没有少,他们不放心工厂会不会骗自己的工时。这相当于“底账”。

这是我当年做保安时统计的。2001年到2010年间,我所在的工厂员工每月平均加班时长。这是真实的统计,没有任何虚假的成分。我们的《劳动法》要求工人一个月不能超过36个加班时,但你看,这一个月就把一年的干了(笑)。



工时统计。

这个数据还是很恐怖的,我们没看到这种统计时脑子里没有概念。实际上,劳工权益的保障是从一开始完全没有起步的。我妹妹1993年底来的,她当时从早上7点干到凌晨3点,第二天7点又得干,有时候甚至连续干48小时,中间只有吃泡面时闭一会儿眼睛,其他时间不能休息。要等出了货柜,才能集中放半天假休息,然后又接着干。一个月30天,只有发工资那天放一天假,让你去附近买东西、去邮局汇钱、写信,或者去照相馆照一张照片寄给家里报平安。

我有一个专题就叫“布景上面的中国”。那时深圳还没有什么高楼,但是已经建起了国贸大厦,照相馆的背景布上就画一个“国贸大厦”,上面写着“深圳”,每个人就站在前面照一张,寄回去告诉家人“到过深圳”。这就是那时的打工人对“城市”的一种想象。



招聘会。

新京报:你的照片中经常会有密集的人群。当时为什么想留存下这些画面?

占有兵:“密集”是很长时间里,打工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它既意味着资本的利用效率最高,也意味着个人的生存空间最小。你看这些流水线上的工人,为了让整体生产线的效率最大化,可能每个人只做固定的动作,做到最后哪怕是半打瞌睡的状态下凭肌肉记忆就能完成。这里面对工人的伤害不只是枯燥,比如过去我是一个鞋匠的学徒,跟着学三年,我一定会做一双鞋子,可是现在我如果是鞋厂流水线的工人,也许做了五年十年,我可能还是不会做鞋子,我只会系鞋带,不知道前面和后面的工序。流水线对人的管理,就是要让人知道的越少越好。



一工厂的各生产部门。

新京报:这些画面上的人如此密集,以至于可能眼睛扫一圈都未必能记得某个具体的人的样子。

占有兵:就像穿了无尘服一样。在生产车间里,穿无尘服的人只露出一双眼睛,别说是你,可能他们的父母来了都不一定能认出他们(笑)。但是,这条生产线的那个“拉长”肯定能认出来他,“拉长”天天观察那条生产线上每个工人的眼神。那时的工人和工人之间也彼此不太认识,因为他们上班的时候不能走动和讲话,说话就会分心,分心就会出错;下班的时候还要排队出去。说实话,和现在的“智能机器人”是一样的,只是不用写程序,简单培训就能快速上岗,而且吃饱饭就行。

可是那时候,那个“希望”也是真的存在的。1995年我出来打工,第一家工厂给我的工资是400块,而我姑父在我们县里当时是正科级干部了,他那时才200多块。



走出车间:

普通人如何在那个年代活下来?

新京报:车间之外,回到宿舍以后的生活呢?这些挂着的是宿舍钥匙吗?



宿舍钥匙。

占有兵:对,当时一般一间宿舍住12个人,但通常只有一把钥匙。谁最先回来,就领走钥匙去开门,同时把自己的工卡挂在这“抵押”。为什么不能人手配一把?因为当时的员工经常离职,如果每个人都配一把,宿舍的东西很容易被偷,更不可靠了。

新京报:你当时也负责工厂的安保,这个方法确实降低了偷窃案发的几率吗?

占有兵:当时工厂里分工非常细,高峰时一个厂子就有两万三千多人,比今天的“大厂”还要大。专门有一个“宿舍管理科”,大概十几号人,这是他们反复衡量后的方案。



宿舍。

新京报:你还拍了很多当时宿舍内部的照片。

占有兵:这是当时很多女工的生活。这个布当时最便宜是5元,现在可能8元到10元一个,用两到三块布把床位围起来,它虽然不隔音,但只有钻进里面时才是真正属于她的“个人空间”。在此之前,在车间里,她是“公共的”,在集体宿舍里,她是“公共的”,实际上,可以说一个人几乎一天中大部分的生活都展露在公共视野之下。

我也拍了很多当时的打工人的爱情。展出时有不少人询问,为什么他们都在大马路上搂搂抱抱?这和影视剧中呈现的法国街头的那种罗曼蒂克是不一样的。他们真的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

也不用觉得这有多么劳苦(笑)。这背后有个大的前提是,在1959年之前我们的人口还是可以自由流动的,直到开始实行城乡户籍管理,人就不能动了。这对我们来说就意味着人“锁死”在土地上了,无论如何耕作,土地就只有这么多,而家里的人口还在持续增加,每个人的口粮就越来越少,不论多么辛苦地耕作既有的土地,都只能最多保持在温饱之上一点点。只有当涌向城市后,我们才有钱回家翻修房子,有更好的生活待遇。实际上,不是我们自己要跑来城市的,是因为当时人人都觉得有机会改变生活的模样。



彩票站。

新京报:印象很深的是,当时不少厂区里有许多彩票站。

占有兵:那时候都是在广场上,叫“公开摸彩”,两元一张。一天的销售额是非常可观的。人在买彩票、盼中奖、开奖落空中重复。当时我拍这张照片时还有个插曲,我是爬上广场舞台边那个铁架台拍的,上去前我还特意询问广场的治安员,他说你可以爬。但当我爬上去后,又来了一个管治安的人,叫我下来,还要扯我脖子上的相机。当时我儿子也在,他只有6岁,吓得都哭了。我还安慰儿子:“别哭,你爸没有做坏事。”

当时的彩票刮开之后,有非常多的“10块”“20块”或是“一台电风扇”之类的小奖,时不时就会有人喊“我中了”,然后搞一个大舞台让你上去,再放一个礼花,全场人都看过来。这实际上也是制造一个假象,让人们觉得“很容易中”。

新京报:除了工作,当时工人们其他时间有哪些娱乐?

占有兵:我所在的工厂当时待遇是很好的,有台球厅、卡拉OK厅、投影厅,都是在厂区内部的。就像现在的大厂给员工盖健身房一样。



饭菜。

新京报:你还拍了很多具体的饭菜的照片。

占有兵:对,这些都是我们家的。当时每天回家,我老婆做午饭,菜都是我妈买的,我就会问一下菜价,然后有意识地用卡片机,每天拍一张。这就是我们家日常的生活,比如你看这道藕,一看还是湖北的做法,广东很少这么做藕。

为什么要拍这些?我总觉得,这么大的华夏历史,人们能记住的大多是“帝王将相”的历史,但普通人如何吃饭?如何穿衣?如何在这个时代活下来?这些是没有什么可考究的东西的,而我们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有很多便利的可以记录的工具,为什么不把它们保留下来?



补习班。

新京报:这些也很有意思。这是厂里面组织的“补习班”吗?

占有兵:不是,这是她们自己报的班,自己掏钱上夜校、周末班。当时有的教室的后墙上就直接挂着横幅,写着“告别流水线”。为什么那时的工人们有这么大的热情?是因为当你学好英语后,工厂很多国外订单就可以处理,老板就会提拔你,薪酬都会连带提升。那个上升的机制是非常明确的,只要这么做了,立马就会看到回报。它不像今天,可能你有“一身武艺”,但没地方施展。又或者现在的工厂对人的要求越来越多,但去了发现,干得又好像只是个螺丝钉的事儿。



打工人的“断代”:

失去基准的处境与不可触摸的人

新京报:你的拍摄其实横跨了几代打工人。你觉得相对更年轻一批的这些打工人,和你们当年出来时整体上有什么不一样?

占有兵:我们先聊聊,你觉得为什么90后和00后这批打工人出来后好像没那么愿意上流水线了?在我拍摄这些照片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感觉到更年轻的这些打工人面临着一种“失去基准”的处境。我们小时候,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和邻居同学都是固定的;而今天,父母可能一会儿在东莞打工,一会儿又换到新的地方,这代打工人的子女也跟着转学,周围可能没有一个朋友是从小联系到大的“比较对象”。再加上现在的人一打开手机就能接入短视频,上面每个人的生活千姿百态,但又好像没有一个人和自己有深刻的联结。

更多打工人的子女,他们从小都在一个父母缺位的环境中长大,那些本该由父母提供的“言传身教”都没有,隔代祖辈又经常是“要什么给什么”,没有什么克制,后来他们进入社会,一旦绑定了信用贷款,能够马上来钱,他们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我正计划做这样一个相关的“破产展览”,为什么一个人工资几千块,却能负债百万?这背后的数据是很恐怖的。

新京报:你在书中也询问了不同年龄段的一些打工人,问他们“人为什么活着”。在你接触到的上一代打工人中,几乎没有太多迷茫的感觉是吗?

占有兵:是的。那时候可能你和我都在一家工厂打工,月工资都是600块,这个月你借给我,我先集中寄回家,下个月再换我还给你,留给你寄。每个人很清楚寄回家多少钱,我们也很清楚哪家足够盖房子的、哪家买了电视……而今天,这些都是彼此不说的。一个人你看他表面上穿了很多名牌,但可能背后是连名牌都是信用卡刷来的。人与人都是不可触摸的。

新京报:聊了很多照片的背后,还没听你提过最初是怎么开始拍这些打工生活的?

占有兵:1995年,我从武警四川总队退伍后就开始到广东打工。那时我的老婆、孩子,还有丈母娘都在老家,每年回去,他们总会问起我在广东的生活。尤其是我的丈母娘,她一直想来广东看看,但很遗憾直到去世都没有来过。我很想跟他们讲清楚这里的生活,但无论用什么语言,都无法让他们感受到。于是我就想下次再回来时直接拍些照片,这比所有的语言都要直观些。

当时的工作也特别不安定。我最短的一份工作做了三个月,最长的(工作)也才做了一年。生活中有一种剧烈的不安全感,而人总是需要某个能够安定自己的东西。那这个东西是什么?不知道。那段时间我也一直在尝试和摸索,也试过用文字记录,但也没有坚持下来。我记得那阵子我也喜欢看报纸,但印象中当时几乎所有关于我们这个群体的报道都有些负面,比如“富士康员工跳楼”“智利玩具厂大火”,而实际上我们出来打工时,24岁就已经算年纪大了,在这些新闻报道之外,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很具体的。我就想用照片记录下这些。

新京报:如今你已经离开工厂,成了一名摄影记者。以“摄影记者”这样的身份再去到一线工厂去拍摄,和当年打工时的拍摄有没有什么不同?

占有兵:我一直是把每次去工厂的机会当作最后一次拍摄机会。有可能某天这家工厂倒闭了,有可能工厂老板起初愿意、后来又不同意你拍了,这些都很正常。

以前有人建议过我,为什么不找几个工人追踪一下,持续地拍摄?这会产生很大的成本,我又付不起这么多钱。我现在所用的是最笨的方法,只在长安镇这一个地方拍摄,持久地拍摄。一条路走过一千次后,你看到的东西一定不一样。

这么多年拍下来,我时常在想,从20世纪90年代到今天,有接近三亿人出来打工,人人都在说“中国制造”的东西已经触达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可是为什么这背后的三亿人如何工作的、如何生活的?我一张一张拍,至少可以让更多人在买到这些东西时,会有某一瞬间想起生产这些东西的人是什么样的,这才真正能让具体的人和这个大的时间段有一个完整的互动。只有我们的处境被越来越多人看见的时候,改变才会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