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不少制造业与服务业,当"能坐着"成为一种工作福利

不少制造业与服务业,当"能坐着"成为一种工作福利

文章来源: 青年志Youthology 于 2025-08-16 18:53:2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不少制造业与服务业,当"能坐着"成为一种工作福利

“可以坐着上班”

打开招聘软件,可以看到制造业与服务业不少招聘广告中,正在把“坐着”当做一项工作福利。仿佛“能坐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待遇。

与之相对的,是基层服务行业中日益普遍的“全程站立”:餐饮、零售、酒店等岗位的员工,许多都被要求在超长工时里全程站立工作,不设椅子,没有休息,不能坐下。

这种要求并非出于效率或安全考虑,而是源于一种看不见的表演逻辑:站立的身体,被当作“积极”“专业”“热情”的象征,传递给顾客、传递给管理者,也传递给摄像头背后的监控系统。

“坐着会给顾客懒散的感觉,会让顾客不想进来消费。”一位经营者如此解释。

这是一种和真正的劳动不同的劳动。它的价值不在于完成工作本身,而在于营造出“在工作”的姿态。

“在工作”的劳动姿态,开始被单独抽离出来加以规范。站着、走动、微笑、口播,成为评价绩效的一部分——它们并不直接提升服务效率,却不断被强化、被记录、被奖惩。

当劳动变成表演,劳动者也就成了道具。健康被消耗,情绪被压住,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被替换成标准化的笑容和话术。这不仅是服务业的日常,也是当下许多岗位的现实:制度用可复制的动作定义“合格”。

口播

在许多门店,劳动的第一要求不是把事情做快,而是把样子摆对。

小光在一家餐饮连锁工作,每天站十个小时,下班回宿舍总是一瘸一拐。去医院问诊,还没拍片,医生光听描述就判断——静脉曲张、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积液。这些病,在服务业是再常见不过的职业损伤。

要缓解并不难。一双压力袜、一副支撑性鞋垫、每站五十分钟坐十分钟,都能让情况好很多。但店里不允许。

这种逻辑里,站立并不一定能提升效率,却成了“敬业”的证明。于是,哪怕客人不多,员工也不能坐下。前厅留一人值班、其余人去后台休息,这样的安排被认为“不专业”。

表演站立虽然辛苦,但好在不要求技巧,如今的服务业工作中还包含着更多不被认真解释、却必须严格执行的“表演性劳动”。

地上没有垃圾也要扫,不赶时间也必须小跑上菜,上班时要一直走动,遇到同事必须打招呼问好,如果被经理抓到没有笑,会被批评。这些动作不一定改善顾客体验,却能让管理层看到一个忙碌、整齐的场面。



在奶茶店兼职的张章做好了脚疼腿疼的准备,却没想到嗓子成了损耗最大的地方。

兼职第一周,他每天口播到嗓子干哑,吞口水都疼。一位同事辞职了,因为声带结节。

店里有一套细得近乎荒诞的口播SOP:顾客进店要喊,点单要喊,取餐要喊;天气变了要喊,季节更替要喊。每隔十分钟,全店会齐声高喊“毛巾清洗时间到”“三十分钟检查茶汤时间到”。

这些台词里,有提醒顾客小心烫口的好意,也有品牌广告,还有复杂的问候与告别话术。奇怪的是——顾客在的时候要喊,没顾客的时候更要喊。

“你得有活人味!” 店长批评张章的表情僵硬,口播毫无感情。

在张章每天站立的十个小时里,没有一刻是停下来的。他得当后厨,泡茶,泡咖啡,煮珍珠,切水果,滤茶叶,不停地洗洗刷刷,还得看前场,点单,收银,处理线上的订单。

京东美团和阿里外卖大战,订单激增, 上早班的张章一个人干了一千多的营业额,他打电话求助,店长敷衍了几句就不闻不问了。其他同事没到上班时间也不来。张章说他很理解,如果是他也可能会“见死不救”,正常上班时长已经让透支了所有体力,大家都没有力气再来赚这一小时十块钱的加班费。



没有力气当活人,又要表演口播喊麦,那就只能当伪人。

乐捐

有时取餐的顾客已经走了,店员仍对着空气口播,直到念完。

这些词本来就不是念给顾客听的,而是念给摄像头,店长,或者念给潜伏在顾客队伍里的“便衣”督查。



某品牌奶茶店对口播每周有五次随机抽查,四次监控一次线下。

如果被发现没念,便会按照打分标准扣分,不仅可能会被罚写复盘,还和工资提成挂钩。

监控,罚款和体罚是管理的主要手段。

在许多公司,罚款叫“乐捐”。

有的奶茶店,规定收银人员如果面无表情,第一次捐一元,第二次捐两元,以此类推。

某长三角地区的奶茶品牌有门店要求没喊口号的员工“乐捐”50。

某湘菜品牌上菜时有固定口播,如果服务员没说,罚款10元,女员工没有涂口红罚款5元。

张章的同事曾一个月被扣了一千多,将近工资的三分之一。

体罚也非常普遍,某连锁咖啡品牌要求店员抄写差评,每条100遍,如果没对路过的顾客微笑打招呼便被罚做俯卧撑,其他的体罚比如深蹲、爬楼梯也屡见不鲜。

“总比罚钱好”有人在评论区这么说。

伪人

公司试图用量化考核制度将一切标准化、流程化,本意是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然而,最影响顾客体验的偏偏是那些无法被量化的部分。

管理者无法观测消费者在店员那里获得多少情绪价值,就去要求笑容和声量。

在动不动就罚款的威胁下,店员们渐渐把力气从“做得好”转移到“做得可以好看”。

服务员本来就是活的人,但经营者偏偏用一套标准化SOP和严苛罚款把活人僵化抽干成伪人,然后再让伪人死气沉沉地表演活人。

无数人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抽干人,再用无数花活儿让人表演人,好一个加一减一等于负的集体伪人时代。

代价

代价首先落在身体上。静脉曲张、声带结节、慢性腰痛,这些原本属于长期体力劳动者的伤病,如今在大量服务业岗位上提前出现。

更隐蔽的,是情绪的耗竭。为了应付镜头和考核,员工学会了用同一套表情和语调面对所有人,把真实的感受收起来。

正如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所说,情绪劳动可能导致“情感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真实感受逐渐脱节。

劳动原本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但在表演化的劳动里,这种连接被削弱甚至切断,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冷冰冰的标准。

惩戒和监视制造着失去自主性的劳动者,表演式服务生产观光式的消费者,这期间,消失的是人和人之间真正的关切。



查看评论(5)

24小时热点排行

泽伦斯基拒割地!川普劝接受:俄罗斯是大国但乌克兰不是
普丁提停火6条件!乌须割地6600平方公里,不准加入北约
峰会细节外泄!房客捡走"川普机密文件",赠普丁礼物曝光
美中一团和气"3大原因曝光",智库专家示警:北京好运会耗尽
传统文化复兴:谁捅了北京的“格格”窝?

24小时讨论排行

乌克兰只剩2条路可选!美媒分析「凄惨下场」
美女主播直播中失控!怒飙脏话痛骂川普
特朗普的调停让人沮丧,先停火和先达成协议有何区别
特朗普宣布:暂不针对中国购买俄油加征关税
乌克兰人怒了!炮轰「川普普丁没两样」
范曾看画展破“失联”疑云 传娇妻徐萌与继子有染
这次会吵吗?万斯18日将出席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会晤
川普突发神秘贴文!大票网友疯猜
峰会没有任何突破,特朗普:阿拉斯加伟大而成功的一天
外卖小哥捡到“血书枕头”救了她!女子曝自救过程
半导体公司关深圳工厂 近千员工抗议:我们做错什么了?
范曾疑失联:知情者曝女方多次出轨 与情夫设局…
范曾一家的故事才刚开始 还会有无穷的狗血八卦
87岁书画家范曾被曝遭娇妻卷走20亿 女儿称父亲失联
川普让欧洲和乌克兰沮丧 先停火和先达协议有何区别?
中国社保新规9月1日起强制实施,引发全网热议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不少制造业与服务业,当"能坐着"成为一种工作福利

青年志Youthology 2025-08-16 18:53:25
不少制造业与服务业,当"能坐着"成为一种工作福利

“可以坐着上班”

打开招聘软件,可以看到制造业与服务业不少招聘广告中,正在把“坐着”当做一项工作福利。仿佛“能坐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待遇。

与之相对的,是基层服务行业中日益普遍的“全程站立”:餐饮、零售、酒店等岗位的员工,许多都被要求在超长工时里全程站立工作,不设椅子,没有休息,不能坐下。

这种要求并非出于效率或安全考虑,而是源于一种看不见的表演逻辑:站立的身体,被当作“积极”“专业”“热情”的象征,传递给顾客、传递给管理者,也传递给摄像头背后的监控系统。

“坐着会给顾客懒散的感觉,会让顾客不想进来消费。”一位经营者如此解释。

这是一种和真正的劳动不同的劳动。它的价值不在于完成工作本身,而在于营造出“在工作”的姿态。

“在工作”的劳动姿态,开始被单独抽离出来加以规范。站着、走动、微笑、口播,成为评价绩效的一部分——它们并不直接提升服务效率,却不断被强化、被记录、被奖惩。

当劳动变成表演,劳动者也就成了道具。健康被消耗,情绪被压住,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被替换成标准化的笑容和话术。这不仅是服务业的日常,也是当下许多岗位的现实:制度用可复制的动作定义“合格”。

口播

在许多门店,劳动的第一要求不是把事情做快,而是把样子摆对。

小光在一家餐饮连锁工作,每天站十个小时,下班回宿舍总是一瘸一拐。去医院问诊,还没拍片,医生光听描述就判断——静脉曲张、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积液。这些病,在服务业是再常见不过的职业损伤。

要缓解并不难。一双压力袜、一副支撑性鞋垫、每站五十分钟坐十分钟,都能让情况好很多。但店里不允许。

这种逻辑里,站立并不一定能提升效率,却成了“敬业”的证明。于是,哪怕客人不多,员工也不能坐下。前厅留一人值班、其余人去后台休息,这样的安排被认为“不专业”。

表演站立虽然辛苦,但好在不要求技巧,如今的服务业工作中还包含着更多不被认真解释、却必须严格执行的“表演性劳动”。

地上没有垃圾也要扫,不赶时间也必须小跑上菜,上班时要一直走动,遇到同事必须打招呼问好,如果被经理抓到没有笑,会被批评。这些动作不一定改善顾客体验,却能让管理层看到一个忙碌、整齐的场面。



在奶茶店兼职的张章做好了脚疼腿疼的准备,却没想到嗓子成了损耗最大的地方。

兼职第一周,他每天口播到嗓子干哑,吞口水都疼。一位同事辞职了,因为声带结节。

店里有一套细得近乎荒诞的口播SOP:顾客进店要喊,点单要喊,取餐要喊;天气变了要喊,季节更替要喊。每隔十分钟,全店会齐声高喊“毛巾清洗时间到”“三十分钟检查茶汤时间到”。

这些台词里,有提醒顾客小心烫口的好意,也有品牌广告,还有复杂的问候与告别话术。奇怪的是——顾客在的时候要喊,没顾客的时候更要喊。

“你得有活人味!” 店长批评张章的表情僵硬,口播毫无感情。

在张章每天站立的十个小时里,没有一刻是停下来的。他得当后厨,泡茶,泡咖啡,煮珍珠,切水果,滤茶叶,不停地洗洗刷刷,还得看前场,点单,收银,处理线上的订单。

京东美团和阿里外卖大战,订单激增, 上早班的张章一个人干了一千多的营业额,他打电话求助,店长敷衍了几句就不闻不问了。其他同事没到上班时间也不来。张章说他很理解,如果是他也可能会“见死不救”,正常上班时长已经让透支了所有体力,大家都没有力气再来赚这一小时十块钱的加班费。



没有力气当活人,又要表演口播喊麦,那就只能当伪人。

乐捐

有时取餐的顾客已经走了,店员仍对着空气口播,直到念完。

这些词本来就不是念给顾客听的,而是念给摄像头,店长,或者念给潜伏在顾客队伍里的“便衣”督查。



某品牌奶茶店对口播每周有五次随机抽查,四次监控一次线下。

如果被发现没念,便会按照打分标准扣分,不仅可能会被罚写复盘,还和工资提成挂钩。

监控,罚款和体罚是管理的主要手段。

在许多公司,罚款叫“乐捐”。

有的奶茶店,规定收银人员如果面无表情,第一次捐一元,第二次捐两元,以此类推。

某长三角地区的奶茶品牌有门店要求没喊口号的员工“乐捐”50。

某湘菜品牌上菜时有固定口播,如果服务员没说,罚款10元,女员工没有涂口红罚款5元。

张章的同事曾一个月被扣了一千多,将近工资的三分之一。

体罚也非常普遍,某连锁咖啡品牌要求店员抄写差评,每条100遍,如果没对路过的顾客微笑打招呼便被罚做俯卧撑,其他的体罚比如深蹲、爬楼梯也屡见不鲜。

“总比罚钱好”有人在评论区这么说。

伪人

公司试图用量化考核制度将一切标准化、流程化,本意是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然而,最影响顾客体验的偏偏是那些无法被量化的部分。

管理者无法观测消费者在店员那里获得多少情绪价值,就去要求笑容和声量。

在动不动就罚款的威胁下,店员们渐渐把力气从“做得好”转移到“做得可以好看”。

服务员本来就是活的人,但经营者偏偏用一套标准化SOP和严苛罚款把活人僵化抽干成伪人,然后再让伪人死气沉沉地表演活人。

无数人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抽干人,再用无数花活儿让人表演人,好一个加一减一等于负的集体伪人时代。

代价

代价首先落在身体上。静脉曲张、声带结节、慢性腰痛,这些原本属于长期体力劳动者的伤病,如今在大量服务业岗位上提前出现。

更隐蔽的,是情绪的耗竭。为了应付镜头和考核,员工学会了用同一套表情和语调面对所有人,把真实的感受收起来。

正如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所说,情绪劳动可能导致“情感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真实感受逐渐脱节。

劳动原本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但在表演化的劳动里,这种连接被削弱甚至切断,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冷冰冰的标准。

惩戒和监视制造着失去自主性的劳动者,表演式服务生产观光式的消费者,这期间,消失的是人和人之间真正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