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时,你是不是也发现:不论你投递的是新媒体运营,还是市场策划,聊到最后,都像销售岗,核心工作永远离不开商业化KPI,说到底,就是需要给公司挣钱。
这并非个例,而是一个正在席卷职场的普遍现象。《猎聘2025年第一季度招聘调研报告》显示,在2024年新发岗位中,销售/客服职位占比最高,达到16.48%,远超其他热门岗位。
这意味着,在就业选择日益收窄的当下,销售岗正以一种让人无奈的方式,成为许多求职者的“唯一选项”。
麦可思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就业蓝皮书)显示,2023届本科生中,从事销售类职业的比例已升至6.1%,首次进入主要职业类前五。
01
销售岗从兜底变热门
销售岗位为何能吸纳如此多的人?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它准入门槛低。
根据就业蓝皮书的数据显示,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要求较低的20个职业中,销售相关职业占到了6个。依次分别是直播销售人员、销售经理、推销员、营业员、一线销售经理(零售)、房地产经纪人。这些岗位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都在48%或以下,远低于全国本科72%的平均水平。
这种低门槛的现实,让销售岗一度被视为“兜底”选择。
在社交媒体的讨论里,不少人对销售的印象仍停留在偏传统、偏具象的场景中——
“穿白衬衫骑电动车沿街派传单”“追着人推销办卡”,甚至认为这是不够体面的工作。也有人给它贴上 “全靠嘴皮子”“必须讨好客户”
这类带有偏见的标签,无需太多的技术含量。
叠加这些偏见,职场圈子一度流传着“找不到工作就去干销售”的调侃,将此视为“过渡的跳板”。
值得注意的是,看似“门槛低”的销售岗,往往会在招聘时标榜“高薪资”,以此吸引求职者。
就业蓝皮书发现,2023届本科生从事销售类职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达到6117元,超过全国本科生的平均月收入6050元。再加上多数销售岗的提成制度,这对于急需缓解现实生存压力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这几年,青岛的保时捷销售顾问牟倩文因蝉联多届“年度销冠”火遍全网。她凭借自身的销售能力和真诚待人的服务态度,一年卖出170多辆保时捷,半年销售额就达到惊人的6000多万,年收入也一路攀升至几十万。
作为一个做到行业顶尖的女性典范,牟倩文的故事像一枚“高薪诱饵” ,仍在勾着无数年轻人往销售岗里扎。
尽管00后被称为“整顿职场”的一代,但面对生存压力,大多数应届生的求职心态,普遍呈现出“更看重面包”的务实态度。
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71.2%的应届生将“薪资福利”放在求职首位。销售岗的“短期收益”和“高薪承诺”,正好迎合了这种心态。
据中新网北京调查显示,近七成职场人愿意从事销售相关职业,选择的主要理由包括“收入天花板高(58%)”、能够“最大展现自己的能力(53%)”、“时间自由,不用坐班(35%)”、“工作机会多(33%)”。
然而,这种兼具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的岗位特点,究竟是真正的机遇,还是职场无奈下的美丽陷阱?
02
销售岗从“低门槛”到“高淘汰”的真相
进入销售岗的求职者,面对的并非一劳永逸的坦途,而是一个“松入严出”的残酷战场。
招聘市场用低门槛吸引大量求职者,但对能力的要求却在不断拔高。销售早已不是“动动嘴皮子”,而是需要结合技术、营销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电商直播、新媒体营销等新兴行业的出现,正在重构销售岗的职业属性。
据前程无忧发布的调查显示,带货主播、咨询、新媒体运营、理财顾问、教培老师、猎头、律师等职业被受访者普遍认为是具有一定销售性质的工作。
其核心工作都与拉新、转化、促成交易紧密相连。例如,带货主播的收入取决于商品的销量;新媒体运营需要通过内容吸引用户,最终实现变现;教培老师不仅要授课,也需要拉新学生购买课程。
然而,当高要求遇上低门槛进入的求职者时,矛盾随之而来。
企业对销售岗位的要求正在“技能升级”,除了传统的沟通技巧,还要求具备数据分析、内容营销、社交媒体运营等硬技能。
以李佳琦直播间的核心主播朱旺旺为例,刚入职的时候,她还只是一个生活招商专员,每天给直播间打打下手,发发优惠券。随着后来转型助播,朱旺旺每天下播回家后会使用选品,录制视频,用数据分析每款产品的PH值等差异,撰写提案策划专场,熬夜到凌晨都是家常便饭。
她的工作早已超出传统推销范畴,更像一个兼具产品分析、数据分析和内容策划的复合型岗位。
这样的高要求,在那些“高薪”岗位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据就业蓝皮书数据,202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销售岗位,为平均月收入7382元的销售工程师。这类岗位除了需要基础的客户维护、完成销售指标外,还得提供技术支持、具备市场开拓能力,并参与产品分析与研究等职责。收入其次的销售代表(医疗用品)也需要相关的行业知识或背景。
低门槛进入并不意味着好混,这个行业的留存门槛正在不断抬高。
就业蓝皮书显示,销售群体的就业满意度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更残酷的是,2018届本科生从事销售,五年后仍留在该岗位的比例仅为47%,超过半数中途放弃。这背后最大的原因,正是“收入低”(67%),其次是“发展空间不够”(51%)、“工作能力不够造成压力大”(29%)等。
03
被推向销售岗的文科生
“如果(文科生)不考公,体制外就业方向大多数都是销售。”——张雪峰这句引发争议的话,虽然尖锐,但数据却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他的观点。
在职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求职者们更现实地考虑能做什么,而非想做什么。而文科生,正是在这种“能做什么”的考量中,被推向了销售岗。
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当理工、医学等专业毕业生大多集中在对口领域时,工商管理、英语、经济学、汉语言文学等文科专业的毕业生中,“销售”成为了最多人选择的出路。
这暴露了部分文科专业陷入“泛化”困境,即侧重于理论知识,导致职业选择受限。
文科部分专业的就业情况,始终不容乐观。
结合就业蓝皮书与智联招聘《2024
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发布的数据,教育学、历史学、法学等文科专业在应届生毕业半年内收入的排名中垫底,分别为5002元、5279元和5424元,低于全国本科收入的平均工资6050元。
文科专业的就业机会也更稀缺。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连续两年垫底。尽管今年情况有所好转,这主要依赖旅游服务、视频博主等新业态,并非传统专业对口岗位。
由于专业课程与行业应用脱节,他们面临的就业挑战依旧不小。就业蓝皮书根据落实率、薪资和满意度,综合定位出的“红黄牌”专业中,文科类专业占到了8个。
这些数据都在无声地诉说:对于文科生而言,选择销售,与其说是主动拥抱,不如说是就业困境下的被动选择。
但困难之下,往往也蕴藏着新的转机——如今的销售岗位,正在逐渐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不是岗位高低,而是能否有主动破局的能力,不放弃在被动选项中注入热爱的可能。
或许属于你的下一个机遇,就藏在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