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她曾是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的核心人物,荣誉加身,声望一度与郎平齐名,然而,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她因赛后言论受到巨大压力,毅然选择退役,并远走瑞士。
面对国内高薪邀请和光明前途,她一一拒绝,最终选择了一份安保工作,让外界大跌眼镜,这巨大的选择和人生转向,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风华正茂,她曾是球场上最锋利的眼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女排,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她们的五连冠早已超越了体育本身,在这个星光熠熠的队伍里,杨锡兰的身影不可或缺。
她身高一米八一,是场上那个指挥若定的二传手,拥有绝佳的球场视野和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的传球,如果说郎平的“铁榔头”总能砸向对手的地板,那为她精准输送“炮弹”的,正是杨锡兰。
这位天津姑娘在1981年进入国家青年队,仅仅一年,就叩开了国家队的大门,在那支汇集了郎平、孙晋芳等名将的团队里,杨锡兰凭借自己的实力迅速站稳脚跟。
1982年的秘鲁世锦赛上,她初出茅庐,却沉稳得不像个新人,随队捧回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冠军,紧接着,亚运会金牌、世界超级女排赛冠军,她的职业生涯从一开始就与胜利紧紧绑定。
荣誉巅峰,却是命运的转折点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是杨锡兰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顶峰,作为主力二传,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小组赛首战失利,队伍气氛一度凝重,连她自己都开始怀疑。但她毕竟是身经百战的运动员,深知自己不能倒下。
于是,她咬牙调整,在赛场上重新找回了节奏,决赛面对东道主美国队,中国女排打出了一场教科书般的比赛,以3:0干净利落地夺得金牌,杨锡兰也因此荣获“最佳二传手”称号。
1985年,郎平退役,杨锡兰顺理成章地接过了队长的袖标,将整个球队的重担扛在肩上,她没有辜负这份信任,同年,她带领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再度夺冠。
到了1986年的世锦赛,她更是带领队伍登顶,个人则包揽了“最佳运动员”和“最佳二传”两项大奖,那时的杨锡兰,声望与郎平不相上下,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然而,竞技体育的逻辑无比残酷,它允许你被捧上神坛,也随时准备让你跌落,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成了杨锡兰命运的转折点,作为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届奥运会,她渴望用一枚金牌完美谢幕,谁曾想,中国女排表现不佳,卫冕失败。
一声叹息,她选择转身离开
赛后采访中,身心俱疲的杨锡兰说了两句话:“这就是我们队的实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两句坦诚到近乎冷酷的话,经过媒体的无限放大和解读,掀起了轩然大波,公众无法接受“神话”的破灭,更无法原谅队长言语中那份被误读的“认命”。
铺天盖地的指责涌来,一夜之间,昔日的功勋似乎被悉数遗忘,只剩下那句被曲解的话,竞技体育的残酷,有时不在赛场,而在观众席上,巨大的压力让杨锡兰不堪重负,汉城奥运会结束后,她毅然选择了退役。
退役后的杨锡兰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远走瑞士,凭她在国内的声望,无论从政还是经商,都不乏优渥的出路,甚至意大利一家俱乐部开出了相当于20万欧元的年薪,力邀她出山执教。
可这些都被她一一拒绝了,对当时的她而言,离开那个让她身心俱疲的环境,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另辟蹊径,把泥土变成了金子
刚到瑞士的日子并不轻松,她选择在日内瓦一家小型排球俱乐部当教练,这个俱乐部规模很小,队员不到十个,还都是兼职打球的业余爱好者,基本功参差不齐,在这样的队伍里,杨锡兰既是教练,有时还得亲自上场陪练。
然而,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就在她的调教下,这支不被看好的“烂队”,竟然一路过关斩将,拿下了瑞士联赛的亚军,甚至获得了参加欧洲杯的资格,她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不过,排球终究不再是她生活的全部,随着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杨锡兰的重心渐渐转移到了家庭,她的丈夫张建国,也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陕西男篮的主力后卫,两人因体育结缘,有着共同的语言和经历,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杨锡兰选择了一份新的工作。
谁的成功,谁说了算
这份工作,就是那份被反复提及的“保安”工作,在一个以精密制造和金融业闻名的国度,一份安保工作听起来确实与她昔日的辉煌格格不入,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面。
故事的另一面是,如今杨锡兰和家人在瑞士拥有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别墅,房前是宽敞的草坪和花园,她早已到了可以退休的年纪,过着平静安稳、令人羡慕的生活,那份保安工作,或许更像是一种融入当地社会、保持生活节奏的方式,而非迫于生计的无奈之举。
人们习惯用世俗的标尺金钱、地位、声望去衡量一个人的成败,在这样的坐标系里,郎平依然站在塔尖,而杨锡兰似乎“陨落”了,可人生的价值,真的只有一种算法吗?
离开聚光灯,告别鲜花与掌声,拒绝用后半生去延续前半生的荣耀,杨锡兰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这条路上,她是一个教练,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普通的职员,她用自己的方式,与过往和解,也与自己和解。
参考:
百度百科--杨锡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