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国产音乐综艺的“老牌玩家”,《歌手》到了第十个年头,仍然能把舞台变成一场真正的音乐博弈。
赛制在变、流量玩法在进化,但舞台上最直观的永远是充满质感的声音:它们有的震耳欲聋,有的轻到能穿透人心。
《歌手2025》的总决赛上,七位选手站在同一条线,既有唱功派的硬实力,也有流量与话题的加成。
最终陈楚生笑到最后成为歌王,得到认可,也遭到质疑。
名次固然能说明问题,但其实并不能真正证明歌手之间的差距。
能走到总决赛这一夜的歌手,其实都已经是行业内的翘楚。
他们风格各异,音色各异,无所谓好坏,有的只有遗憾。
火力全开,这几位歌手拿出最好状态
陈楚生的冠军之路看起来并不轻松。
他在总决赛上既没有走传统的“压轴大碟”路线,也没有把情绪搬到极端,用自己的流氓音色强势煽情。
与郑钧同台的表演,把一整个乐队搬上舞台,摇滚与抒情的张力被很好地调和,帮唱不是盖印章,而是相互成全。
这种互补性让听审和观众同时拿到满足感,既有热度,也有质感。
陈楚生的音色在这一季是稳定且有辨识度的,他的嗓音拥有可以托起故事的力量。
他最后的原创《获奖之作》更像是一记情绪上的落地,为他最终的获奖,完成了完美的铺垫。
米奇·盖顿,从技法到表现,她几乎没有短板。
帮唱环节请来洛伦·奥尔雷德合演《Never
Enough》,完成一个几乎教科书式的配合,两声部交织、情绪逐步推上去,既听得过瘾又不突兀。
她的独唱舞台《Better Than You Left
Me》表现出的是成熟歌手的控制力与舞台感,她不是歌王,但早已稳稳站住“歌王级别”的定位。
尽管她最终只拿到亚军,但她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在多风格融合面前的适应能力。
她这季是真杀了一个回马枪。
突围赛复活上来,决赛的首舞台《crazy
girl》把舞台变成了她的个人演唱会,唱跳、舞台表现、节奏感全都在线,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表演者而不只是vocal的展示。
可惜节目排序、分值以及帮唱分配并没有完全站在她的那一边,导致成绩并不等同于舞台质感。
但从艺术维度看,BENI给出的表演是这场比赛里少有的“现场唱跳+音乐vocal双重成功”的样板。
格瑞丝·金斯勒,几乎是用稳定与诚意打动人心。
她与香缇莫合唱《Just Like Fire》是能量型的爆发,独唱《Water》则展示了控制和情绪层次。
她并没有极端的爆发式设计,而是靠声音里那种由内而外的连接来打动听众。
虽然格瑞斯的名次靠后,但听得出来她依旧是有打磨、有温度的那类歌手。
以上几位在舞台选择、帮唱选人和呈现执行上,整体性与连贯性更强一些,即便有争议,但从听审口味、直播状态、出场顺序、帮唱配合是否融洽等多方面考虑,他们的名次结果并不超脱常理。
只可惜在他们的对比下,还有三位歌手,略显失落。
成绩惨淡,实属遗憾,这三位全员唱功一流
单依纯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功力深厚、情感稳”的歌手。
她的音色本身带着年轻却不做作的质感,低频有情绪,高音有亮点,单依纯不属于那种天生的爆发型嗓子,她的天赋更偏向细节处理与情感传递。
总决赛上帮助她的王力宏无疑是场上最强的助推器,王力宏一开口就自带大舞台气场,声线与表情都很容易把听众的注意力拽走。
两人合唱《落叶归根》在技巧上没有太大问题,但在声量、质感上的落差显而易见——单依纯的声线在王力宏旁边被弱化,合声的“同频道”感没有很稳固,导致那一场本应是加分的合作反而显得缺乏默契。
她的独唱《有趣》再度展现出她尝试原创与风格多样性的勇气,但表演里技术感略多于感染力,听得出她想把每个细节做好,却在“带动全场”的那瞬间丢失了一点热度。
总体来看,单依纯的职业素养与潜力都很明显,但总决赛那样的现场,需要更多的爆发和“放大自我”的能力,这点她还太年轻。
李佳薇属于声音有穿透力、情感叙述很直白的唱将。
她这季的舞台选择多数偏向抒情与饱含故事性的曲目,帮唱阵容中请到孙楠,场面既有技法也有历史感。
两人合唱《燃烧》在完成度上是高的,音准、和声处理、舞台形象都没有明显瑕疵,两人的合作有那种让听众一瞬间被点燃的冲击力。
李佳薇唱歌的质感更适合慢慢渗透人心,她擅长在细节里打动,她的总决赛独唱把技巧收得很干净,演绎真挚。
可惜在评审和直播观众面前,李佳薇其实明显不占优势,这大概率要和李佳薇本身的咖位和人气挂钩了。
黄丽玲的声音带着民族韵味和强烈的舞台人格,她一上台就能用节奏和气场抓住观众的眼神。
她在总决赛前后的几次演出都表现得相当放开,像是把自己带回到真正享受唱歌的状态上。
遗憾在于帮唱场那一回与彭佳慧的组合成为翻车点,两人虽然都是实力派,但选歌与编曲把两种声音的互补性拉成了摩擦,合唱时情绪、节奏和音色没有找到一个共振点,现场感觉像各自为战,反而割裂了原本应有的美感。
她的独唱《ROMADIW》把民族元素和庆典感发挥得淋漓尽致,现场感染力强、舞台表现也热闹有型,但那场帮唱的失衡显然影响了听审对她整体分值的判断。
比赛终有输赢,单依纯、李佳薇、黄丽玲,都有自己的优势。
一个是有潜力、有技术、有可塑性的青年。
一个是声音真诚、演绎细腻、能把伤感唱透的唱将。
一个是舞台感强烈、能把民族与流行结合得生动的表演者。
她们缺的,或许不是实力,而是比赛语境下的一些运气。
这三位被称为“最失落”的选手,她们的艺术价值并不因为名次而缩水。
成长与作品才是长期的资本,希望未来的舞台里,她们有更多机会把那一次次“几乎完美”变成真正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