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东亚第一「性压抑」国,穷人不配结婚

东亚第一「性压抑」国,穷人不配结婚

文章来源: 凤凰WEEKLY 于 2025-07-28 09:26:2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东亚第一「性压抑」国,穷人不配结婚

想知道一个国家的人们正在为什么事情焦虑,只需要观察他们地铁中张贴的海报就够了。

在日本电车上,你会发现有四种海报一直在更新,却从不会消失——

整容广告、培训班广告、卖房子的广告,以及婚活广告。

前三种想必大家都懂,但最后一种或许会让你好奇:什么叫婚活?



日本电车上的婚活广告

在日本,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至少得提早一年参加说明会、投简历、笔试面试。这个过关斩将找工作的过程,在日本社会被称为「就职活动」,简称「就活」。

而「婚活」,就是模仿「就活」而衍生出的词汇。它意味着在日本社会:

「结婚」跟找工作一样,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在中国人还在惊讶于「985相亲局」的出现时,日本人早已经把结婚市场「卷」上天了。

在2023年,日本所有结婚的人里面,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用过婚介服务。

在这里,相亲绝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相反,是人们用来判别自己的社会地位,又或者,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第二次高考」。



涩谷街头硕大的某知名约会APP的广告

2024年,日本年轻人使用婚介所的人数相较于2019年翻了2.5倍,50岁以上的会员更是翻了2倍。

但如果你以为日本婚活就是和中国一样,报名填个资料,坐等着红娘给你介绍对象,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为了能结婚,日本人需要付出的努力包括但不限于——

???

婚活入门:报名婚介所、注册婚恋网站;缴纳会员费;参加婚活相亲派对等等

准备材料:提交年收入证明和资产证明;展示最新体检报告等

外貌提升:花钱拍摄「比身份证照片更重要」的婚活形象照;改造穿搭等

技巧培训:学习如何在第一次见面中自然地表达自己;求婚小技巧等

一辈子都离不开「培训班」的东亚人,连结婚也要报班。

这里既有以「提升婚恋竞争力」为目的的微整形班,也有教你穿出「让人想结婚的好印象」的穿搭课,更是不乏各种教人「如何吸引异性」的恋爱技巧课。



从20多岁的年轻上班族到50多岁的单身中年人,婚活已经成为日本婚恋市场中的一个巨大产业。

日本婚活行业巨头IBJ的报告指出,日本女性在平台上筛选对象时,最重要的五项指标依次是:年龄、年收入、学历、是否吸烟、身高。

而男性看重的依次是:外貌、年龄、性格、是否愿意生育、学历。

能在婚恋市场上受欢迎的,往往是那些在学历、外貌、收入等方面都位于社会金字塔上层的人。

说到底,婚活的背后,是婚姻制度的阶层化。

在这样高度工具化的竞争中,人人都是待价而沽的商品。

为了婚活「上岸」,男男女女们都在拼命投资自己。



如果说中国人还在吐槽「结婚返贫」的阶段,那日本社会就已经是「相亲返贫」的世界了。

在日本婚介所,一般流程是:确定相亲对象→相亲见面→初步约会→正式约会→缔结婚约→成婚退会。

每一步,都得花钱。

相亲时吃饭逛街时产生的费用自然是少不了的。但除此之外还有婚介所的服务费,主要包括:入会金、每月会费、安排相亲的费用、婚活派对的参与费用、形象与情感指导支持费用,以及最终的成婚奖励金等。

在这些项目的累计之下,每位会员平均每年大约需要花费30万到40万日元(约1.5万~2万人民币)。



NHK的一期节目中,采访了多位参加婚活课程的年轻女性,其中一人表示:

???

我每月大概花10万日元用于婚活,感觉比考研究生还辛苦。

一位40岁的男性A君,分享了他这些年来在婚活中付出的血泪故事。

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他,在过了30岁后,开始考虑起结婚的事。他先是报了一个「如何变得受女性欢迎」的培训班的试听课。

课程一共4个半小时,前两个半小时里,导师们会狠狠把学员们骂得狗血淋头,指出他们各种不行的地方。然后用后两个小时来灌鸡汤,告诉学员们只要肯改变,找到一个好女人结婚是轻而易举的。



针对男性用户的恋爱培训班

一套洗脑下来,A君掏钱成为了会员。但半年下来,他依旧找不到女朋友。

他又转向了另一个婚恋培训班。这次的课程旨在一个月内,让人脱胎换骨,横扫婚活市场。而课程内容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其中包括:

与现役护士共进晚餐,学习陪伴女性时的言行礼仪,名为「护士给你及时反馈的晚餐」;

由AV女优和AV男优担任讲师的「性教育学校」,教授如何让女性感到愉悦。



某个「如何变得受女性欢迎」的培训班的内容展示

其中包含「让你成为有性张力的男人的秘诀」

A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两个课程,尽管价格高得惊人:

???

有的课程要50万日元(约2.5万人民币),我想着可以分期付款或者信用卡,就硬着头皮报了名。

结果不到几个月,工资已经还不清学费,只好开始动用存款。

更惨的是,为了弥补婚活过程中花掉的积蓄,他轻信了朋友介绍的一项「稳赚不赔」的投资,结果非但没有赚钱,反而背上了债务。

如今他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瞒着公司做保安兼职,只为偿还婚活期间欠下的债务。他无奈地说:

???

还没结婚,就在婚活中把老婆本花光了。我已经无力再考虑未来了。



既然是竞争,那么就必定有落败者。

和「婚活」相对应的词语,是「结婚难民」。

自然,「结婚难民」指的不是无心结婚的独身主义者,而是那些「渴望结婚却结不了婚」的人。



这里面首当其冲的,就是「低收入男性」。

先来看一组数据:

1980年的日本,50岁还没有结过婚的男性比例,只有2.6%。而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攀升至28.3%。

据调查,日本女性在择偶时会希望对方「经济稳定」。假如具体到数字,这个门槛是「男方年收入400万」(约人民币20万)以上。

你可以怀疑「爱情和金钱是否真的成正比」,但毋庸置疑的是:

年收入和结婚率,是完全的正比。

在日本,年收入低于300万日元的男性的结婚率,明显低于年收入在500万以上的男性。

而当一个男人的年收入300万(约15万人民币)日元的时候,他能找到对象的几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如果低于150万日元(约7.5万人民币),则可以说是毫无希望,注定「穷光棍」一辈子了。



一些相亲高端Party会限定身高178㎝、年收入800万(约40万人民币)以上。

在YouTube上有这样一部纪录片,它追踪拍摄了一个年收入仅200万日元(约10万人民币)的单身男性的《婚活挑战记》。

片中的主人公Y君29岁,长相可以算到中等偏上。只看外形和年龄都还不错的他,只是一个便利店打工的夜班店员,一年的收入约200万日元,无房无车,平日里吃的最多的食物就是便利店当天没卖完的便当。

他面对镜头时这样坦言:

???

我不是不想结婚,只是觉得自己没有资格。

纪录片跟随着他参加婚活联谊会、结婚介绍所,当然也尝试了改变穿衣风格和谈吐方式。然而在经历了一遍市场各种「流水线大改造」后,结果却依旧不理想。

他在相亲过程中多次被女方当众婉拒,理由是「没有稳定感」。Y君在视频的结尾感慨:

???

大家都说想找温柔的人,但从来没人想了解我是谁。

但对于那些和Y君相亲的女性来说,把自己的下半辈子交付给一个无车无房无存款无稳定工作的人,无疑是一场烂赌。



阿部宽主演的《无法结婚的男人》

比起在外貌和技巧上的努力,不如努力提高年收入——话虽如此,一个社会,总有人会成为穷人。

日本在经历泡沫期后,劳动市场不稳定,终身雇佣制也随之减少,「合同工、小时工、派遣工」等各种非正式雇佣制度开始出现……人们的收入在下降。

高薪阶层越来越少,社会阶层向下流动,中产阶层逐渐失去优势并下沉为下层社会。他们不仅收入低下,更是迎来在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等方面的全面下降,可以理解为「对人生热情低下」。

剖析日本千禧年之后现状的《下流社会》一书中这样写道:「98.5%的下流社会男性热衷于上网。」他们沉溺于廉价的娱乐和成瘾的快乐中,没有储蓄和长远规划,在结婚市场上很难拥有竞争力。



相亲中的日本人

但日本高收入人群中,也不乏「结婚难民」的存在。

她们往往,性别为女。

日本的婚活市场上,有着非常严重的「错位」。高学历女性的未婚率远远高于高学历男性。

其中缘由很好理解:收入高、学历高的女性们,往往择偶标准也高。

这些从出生开始就一路披荆斩棘的女性们,坚信努力就会有回报——在找人结婚这件事上也一样。

她们就像海女一样,一次次沉浮在「相亲」的大海中,不停地和人见面。

为了能够结婚,相亲100次、200次的女性大有人在。

38岁的女性由里,在婚活的三年中,相亲了150次。她给自己定下的每个月都要见至少10个人的目标。但由于在婚介所每见一个人,需要支付1万日元的「相亲安排费」,一个月下来就要花10万日元(约5000人民币)。逐渐无法负担的她,转向了使用相亲APP。

她在APP上见了超过100个人,但还是遇不到合适的人。



参加相亲聚会的日本女性

你还记得前文提到过的男性择偶时最看重的东西吗?依次是:外貌、年龄、性格、是否愿意生育、学历。

在这5个条件里,实质上「外貌」和「生育条件」都是和年龄直接挂钩的东西。

因此,随着年纪的增大,高学历女性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市场一次次压价:

是劝自己贱卖得了,还是继续当「结婚难民」,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说以上的「结婚难民」们好歹还有努力的方向,那么对于日本农村或者地方城市的男性来说,结婚不仅要靠实力,更需要运气。

因为在这些小地方,由于适婚人口的减少,男性根本找不到结婚对象。

适龄女性太少,自己村加隔壁村都凑不出来年轻女性举办个相亲会,想卷也没得卷啊。

据统计,日本都市中的男性成婚率在40%左右,而地方上的男性成婚率只有30%。

也就是说,在小地方,多了十分之一的男人没法结婚。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近些年才出现的问题就错了。

在日本,「地方结婚难」的问题已经持续了四十多年之久。

而对此,日本政府和民间齐力想出来的解决办法是:去别的国家那里娶媳妇。

早在1980年,日本山形县就由政府组织,当地光棍们组团飞到菲律宾农村,和菲律宾当地的女性们来了场「村与村」的相亲。



日本地方婚礼

随后,这种找老婆的方式开始兴起。几十年来,以中、韩、菲律宾为主的无数外国女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女性,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以「嫁人」的形式来到日本。

日本将这种现象称作「农村花嫁」。花嫁在日语里的意思是「新娘」。这个词语的背后,正是日本政府为了维持小地方的人口数,想尽办法吸引外国女性嫁去日本农村的政策。

直到今天,依旧有地方政府的官网上甚至会专门写着「农村花嫁募集」,帮助地方男性「找妻子」。



但「农村花嫁」,绝非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利益交换。

这些嫁到日本农村的外国女性,几乎都是在完全不会日语的情况下,经由媒人介绍来的。她们甚至很多在嫁过来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未来丈夫的样貌和名字。

有人嫁过来之后被当作照顾丈夫一家的工具人;

有人在照顾丈夫一辈子后依旧不被真心接纳,丈夫宁愿将遗产给兄弟姐妹而不是外国妻子;

还有人遭受家暴,闹到法庭后,日本丈夫在庭上公然说出了「我都花了钱,却没换来我想要的妻子,亏得明明是我」这种话。

农村花嫁,到底是娶妻,还是披着婚姻外皮的人口买卖?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结婚倒映着社会的沟壑,而那些在金字塔最底端的女性,便成为了用来填平少许沟壑的工具。



一位菲律宾女性Angelica Cruz?在20多岁时嫁到日本,如今已经40多岁的她却无法用日语进行十分顺畅的交流:

???

嫁过来以后就是做家务,生孩子,照顾孩子和公婆,然后就是打打体力活的零工补贴家用。

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接触,而在家里老公和孩子都不怎么和她交流,这位女性的日语一直停留在最基础的日常对话阶段。

???

最让我难过的是,上高中的女儿跟我说「你别说话了,根本听不懂」。

Angelica Cruz 开始在打完工后往返于政府的免费日语教室,因为「想要和青春期的女儿多说说话」。



2000年后,随着亚洲其他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福利完善,愿意将自己嫁到日本农村来换取好一点的生活水平的年轻外国女性,已经越来越少了。

「农村新娘」已经快成为过去式,「地方男性找不到老婆」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甚至愈来愈难。

在NHK的纪录片中,来自小地方的30岁男性去城市里积极参加相亲活动,但是结果依旧没有改变——没有女性会愿意嫁到地方上去。

在日本卷到飞起的结婚战中,刀光剑影中倒映的,是阶级的固化、性别结构的不平衡和城乡甚至国与国之间的差距。



和日本男性结婚的外国女性国籍依次排序是:中国、菲律宾、韩国和泰国。

电车上贴着的整容广告和培训班广告,日复一日倒映着人们忙碌的脸。

人们以为只要一路努力——上大学、找工作、买房子、结婚——幸福就会自动到来。但事实呢?

学历不错、收入却不高的男人,结不了婚;

学历高、收入也高的女人,依旧结不了婚。

在城市里结婚难,在地方上更难。

这一切似乎并不仅仅关乎于婚姻,更是关于阶级、关于性别、关于人生选择的残酷现实。

而在这场婚姻的战争中,那些尚未上场,或永远也上不了场的人,只能站在站台边,看着广告一遍遍闪过,一遍遍提醒他们:

???

你还不够好,你还得继续努力。

可谁又来告诉他们:幸福,不该是努力的奖赏,而是人人应得的权利。

本文转载自凤凰WEEKLY(ID:phoenixweekly)。作者:郭恩一。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灾情惨重!北京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非必要不外出(组图)
“基因狂人”贺建奎美艳娇妻宣佈分手 新婚仅3月“闪离”
私下换汇后果太严重 华人被中国警方要求回国调查
沉默的屠杀 中国竟让致命攻击案在新闻中消失
释永信出事 有言论认为与方济各会面 踩国家红线




24小时讨论排行

投资万亿的雅江工程开工 网民十问习近平
英防长:若台湾爆发战事 英国已准备好在亚太区作战
真正奇怪的是,释永信为何现在才被查?
释永信被目睹喝酒吃肉 僧人私下叫其情妇"师娘"
川普挡赖清德过境,裴洛西批:美国不该被中国欺压噤声
中国发放婴幼儿补贴 3周岁前每娃每年3600元
特朗普“移民陷阱”中,无路可退的走线华人
ICE埋伏 华人日常一个疏忽被捕 这些地方以后不敢去了
怕被AI取代?AI教父:可以考虑找这两种工作
释永信遭爆料与美女香港酒店开房 女方暗留保险套
强烈反对宗教界把坏和尚释永信丢给我们世俗界
网友感叹:上次少林寺方丈出事还是北宋年间…
6名牌大学生溺亡之谜:他们究竟是怎么死的?(现场图)
坑爹!为移民 独生女串通中介偷卖父母国内养老房
到苏格兰打高尔夫 特朗普“走哪都带她”引发争议
泰柬终于停火,秘密就藏在这张照片里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东亚第一「性压抑」国,穷人不配结婚

凤凰WEEKLY 2025-07-28 09:26:22
东亚第一「性压抑」国,穷人不配结婚

想知道一个国家的人们正在为什么事情焦虑,只需要观察他们地铁中张贴的海报就够了。

在日本电车上,你会发现有四种海报一直在更新,却从不会消失——

整容广告、培训班广告、卖房子的广告,以及婚活广告。

前三种想必大家都懂,但最后一种或许会让你好奇:什么叫婚活?



日本电车上的婚活广告

在日本,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至少得提早一年参加说明会、投简历、笔试面试。这个过关斩将找工作的过程,在日本社会被称为「就职活动」,简称「就活」。

而「婚活」,就是模仿「就活」而衍生出的词汇。它意味着在日本社会:

「结婚」跟找工作一样,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在中国人还在惊讶于「985相亲局」的出现时,日本人早已经把结婚市场「卷」上天了。

在2023年,日本所有结婚的人里面,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用过婚介服务。

在这里,相亲绝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相反,是人们用来判别自己的社会地位,又或者,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第二次高考」。



涩谷街头硕大的某知名约会APP的广告

2024年,日本年轻人使用婚介所的人数相较于2019年翻了2.5倍,50岁以上的会员更是翻了2倍。

但如果你以为日本婚活就是和中国一样,报名填个资料,坐等着红娘给你介绍对象,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为了能结婚,日本人需要付出的努力包括但不限于——

???

婚活入门:报名婚介所、注册婚恋网站;缴纳会员费;参加婚活相亲派对等等

准备材料:提交年收入证明和资产证明;展示最新体检报告等

外貌提升:花钱拍摄「比身份证照片更重要」的婚活形象照;改造穿搭等

技巧培训:学习如何在第一次见面中自然地表达自己;求婚小技巧等

一辈子都离不开「培训班」的东亚人,连结婚也要报班。

这里既有以「提升婚恋竞争力」为目的的微整形班,也有教你穿出「让人想结婚的好印象」的穿搭课,更是不乏各种教人「如何吸引异性」的恋爱技巧课。



从20多岁的年轻上班族到50多岁的单身中年人,婚活已经成为日本婚恋市场中的一个巨大产业。

日本婚活行业巨头IBJ的报告指出,日本女性在平台上筛选对象时,最重要的五项指标依次是:年龄、年收入、学历、是否吸烟、身高。

而男性看重的依次是:外貌、年龄、性格、是否愿意生育、学历。

能在婚恋市场上受欢迎的,往往是那些在学历、外貌、收入等方面都位于社会金字塔上层的人。

说到底,婚活的背后,是婚姻制度的阶层化。

在这样高度工具化的竞争中,人人都是待价而沽的商品。

为了婚活「上岸」,男男女女们都在拼命投资自己。



如果说中国人还在吐槽「结婚返贫」的阶段,那日本社会就已经是「相亲返贫」的世界了。

在日本婚介所,一般流程是:确定相亲对象→相亲见面→初步约会→正式约会→缔结婚约→成婚退会。

每一步,都得花钱。

相亲时吃饭逛街时产生的费用自然是少不了的。但除此之外还有婚介所的服务费,主要包括:入会金、每月会费、安排相亲的费用、婚活派对的参与费用、形象与情感指导支持费用,以及最终的成婚奖励金等。

在这些项目的累计之下,每位会员平均每年大约需要花费30万到40万日元(约1.5万~2万人民币)。



NHK的一期节目中,采访了多位参加婚活课程的年轻女性,其中一人表示:

???

我每月大概花10万日元用于婚活,感觉比考研究生还辛苦。

一位40岁的男性A君,分享了他这些年来在婚活中付出的血泪故事。

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他,在过了30岁后,开始考虑起结婚的事。他先是报了一个「如何变得受女性欢迎」的培训班的试听课。

课程一共4个半小时,前两个半小时里,导师们会狠狠把学员们骂得狗血淋头,指出他们各种不行的地方。然后用后两个小时来灌鸡汤,告诉学员们只要肯改变,找到一个好女人结婚是轻而易举的。



针对男性用户的恋爱培训班

一套洗脑下来,A君掏钱成为了会员。但半年下来,他依旧找不到女朋友。

他又转向了另一个婚恋培训班。这次的课程旨在一个月内,让人脱胎换骨,横扫婚活市场。而课程内容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其中包括:

与现役护士共进晚餐,学习陪伴女性时的言行礼仪,名为「护士给你及时反馈的晚餐」;

由AV女优和AV男优担任讲师的「性教育学校」,教授如何让女性感到愉悦。



某个「如何变得受女性欢迎」的培训班的内容展示

其中包含「让你成为有性张力的男人的秘诀」

A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两个课程,尽管价格高得惊人:

???

有的课程要50万日元(约2.5万人民币),我想着可以分期付款或者信用卡,就硬着头皮报了名。

结果不到几个月,工资已经还不清学费,只好开始动用存款。

更惨的是,为了弥补婚活过程中花掉的积蓄,他轻信了朋友介绍的一项「稳赚不赔」的投资,结果非但没有赚钱,反而背上了债务。

如今他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瞒着公司做保安兼职,只为偿还婚活期间欠下的债务。他无奈地说:

???

还没结婚,就在婚活中把老婆本花光了。我已经无力再考虑未来了。



既然是竞争,那么就必定有落败者。

和「婚活」相对应的词语,是「结婚难民」。

自然,「结婚难民」指的不是无心结婚的独身主义者,而是那些「渴望结婚却结不了婚」的人。



这里面首当其冲的,就是「低收入男性」。

先来看一组数据:

1980年的日本,50岁还没有结过婚的男性比例,只有2.6%。而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攀升至28.3%。

据调查,日本女性在择偶时会希望对方「经济稳定」。假如具体到数字,这个门槛是「男方年收入400万」(约人民币20万)以上。

你可以怀疑「爱情和金钱是否真的成正比」,但毋庸置疑的是:

年收入和结婚率,是完全的正比。

在日本,年收入低于300万日元的男性的结婚率,明显低于年收入在500万以上的男性。

而当一个男人的年收入300万(约15万人民币)日元的时候,他能找到对象的几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如果低于150万日元(约7.5万人民币),则可以说是毫无希望,注定「穷光棍」一辈子了。



一些相亲高端Party会限定身高178㎝、年收入800万(约40万人民币)以上。

在YouTube上有这样一部纪录片,它追踪拍摄了一个年收入仅200万日元(约10万人民币)的单身男性的《婚活挑战记》。

片中的主人公Y君29岁,长相可以算到中等偏上。只看外形和年龄都还不错的他,只是一个便利店打工的夜班店员,一年的收入约200万日元,无房无车,平日里吃的最多的食物就是便利店当天没卖完的便当。

他面对镜头时这样坦言:

???

我不是不想结婚,只是觉得自己没有资格。

纪录片跟随着他参加婚活联谊会、结婚介绍所,当然也尝试了改变穿衣风格和谈吐方式。然而在经历了一遍市场各种「流水线大改造」后,结果却依旧不理想。

他在相亲过程中多次被女方当众婉拒,理由是「没有稳定感」。Y君在视频的结尾感慨:

???

大家都说想找温柔的人,但从来没人想了解我是谁。

但对于那些和Y君相亲的女性来说,把自己的下半辈子交付给一个无车无房无存款无稳定工作的人,无疑是一场烂赌。



阿部宽主演的《无法结婚的男人》

比起在外貌和技巧上的努力,不如努力提高年收入——话虽如此,一个社会,总有人会成为穷人。

日本在经历泡沫期后,劳动市场不稳定,终身雇佣制也随之减少,「合同工、小时工、派遣工」等各种非正式雇佣制度开始出现……人们的收入在下降。

高薪阶层越来越少,社会阶层向下流动,中产阶层逐渐失去优势并下沉为下层社会。他们不仅收入低下,更是迎来在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等方面的全面下降,可以理解为「对人生热情低下」。

剖析日本千禧年之后现状的《下流社会》一书中这样写道:「98.5%的下流社会男性热衷于上网。」他们沉溺于廉价的娱乐和成瘾的快乐中,没有储蓄和长远规划,在结婚市场上很难拥有竞争力。



相亲中的日本人

但日本高收入人群中,也不乏「结婚难民」的存在。

她们往往,性别为女。

日本的婚活市场上,有着非常严重的「错位」。高学历女性的未婚率远远高于高学历男性。

其中缘由很好理解:收入高、学历高的女性们,往往择偶标准也高。

这些从出生开始就一路披荆斩棘的女性们,坚信努力就会有回报——在找人结婚这件事上也一样。

她们就像海女一样,一次次沉浮在「相亲」的大海中,不停地和人见面。

为了能够结婚,相亲100次、200次的女性大有人在。

38岁的女性由里,在婚活的三年中,相亲了150次。她给自己定下的每个月都要见至少10个人的目标。但由于在婚介所每见一个人,需要支付1万日元的「相亲安排费」,一个月下来就要花10万日元(约5000人民币)。逐渐无法负担的她,转向了使用相亲APP。

她在APP上见了超过100个人,但还是遇不到合适的人。



参加相亲聚会的日本女性

你还记得前文提到过的男性择偶时最看重的东西吗?依次是:外貌、年龄、性格、是否愿意生育、学历。

在这5个条件里,实质上「外貌」和「生育条件」都是和年龄直接挂钩的东西。

因此,随着年纪的增大,高学历女性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市场一次次压价:

是劝自己贱卖得了,还是继续当「结婚难民」,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说以上的「结婚难民」们好歹还有努力的方向,那么对于日本农村或者地方城市的男性来说,结婚不仅要靠实力,更需要运气。

因为在这些小地方,由于适婚人口的减少,男性根本找不到结婚对象。

适龄女性太少,自己村加隔壁村都凑不出来年轻女性举办个相亲会,想卷也没得卷啊。

据统计,日本都市中的男性成婚率在40%左右,而地方上的男性成婚率只有30%。

也就是说,在小地方,多了十分之一的男人没法结婚。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近些年才出现的问题就错了。

在日本,「地方结婚难」的问题已经持续了四十多年之久。

而对此,日本政府和民间齐力想出来的解决办法是:去别的国家那里娶媳妇。

早在1980年,日本山形县就由政府组织,当地光棍们组团飞到菲律宾农村,和菲律宾当地的女性们来了场「村与村」的相亲。



日本地方婚礼

随后,这种找老婆的方式开始兴起。几十年来,以中、韩、菲律宾为主的无数外国女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女性,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以「嫁人」的形式来到日本。

日本将这种现象称作「农村花嫁」。花嫁在日语里的意思是「新娘」。这个词语的背后,正是日本政府为了维持小地方的人口数,想尽办法吸引外国女性嫁去日本农村的政策。

直到今天,依旧有地方政府的官网上甚至会专门写着「农村花嫁募集」,帮助地方男性「找妻子」。



但「农村花嫁」,绝非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利益交换。

这些嫁到日本农村的外国女性,几乎都是在完全不会日语的情况下,经由媒人介绍来的。她们甚至很多在嫁过来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未来丈夫的样貌和名字。

有人嫁过来之后被当作照顾丈夫一家的工具人;

有人在照顾丈夫一辈子后依旧不被真心接纳,丈夫宁愿将遗产给兄弟姐妹而不是外国妻子;

还有人遭受家暴,闹到法庭后,日本丈夫在庭上公然说出了「我都花了钱,却没换来我想要的妻子,亏得明明是我」这种话。

农村花嫁,到底是娶妻,还是披着婚姻外皮的人口买卖?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结婚倒映着社会的沟壑,而那些在金字塔最底端的女性,便成为了用来填平少许沟壑的工具。



一位菲律宾女性Angelica Cruz?在20多岁时嫁到日本,如今已经40多岁的她却无法用日语进行十分顺畅的交流:

???

嫁过来以后就是做家务,生孩子,照顾孩子和公婆,然后就是打打体力活的零工补贴家用。

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接触,而在家里老公和孩子都不怎么和她交流,这位女性的日语一直停留在最基础的日常对话阶段。

???

最让我难过的是,上高中的女儿跟我说「你别说话了,根本听不懂」。

Angelica Cruz 开始在打完工后往返于政府的免费日语教室,因为「想要和青春期的女儿多说说话」。



2000年后,随着亚洲其他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福利完善,愿意将自己嫁到日本农村来换取好一点的生活水平的年轻外国女性,已经越来越少了。

「农村新娘」已经快成为过去式,「地方男性找不到老婆」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甚至愈来愈难。

在NHK的纪录片中,来自小地方的30岁男性去城市里积极参加相亲活动,但是结果依旧没有改变——没有女性会愿意嫁到地方上去。

在日本卷到飞起的结婚战中,刀光剑影中倒映的,是阶级的固化、性别结构的不平衡和城乡甚至国与国之间的差距。



和日本男性结婚的外国女性国籍依次排序是:中国、菲律宾、韩国和泰国。

电车上贴着的整容广告和培训班广告,日复一日倒映着人们忙碌的脸。

人们以为只要一路努力——上大学、找工作、买房子、结婚——幸福就会自动到来。但事实呢?

学历不错、收入却不高的男人,结不了婚;

学历高、收入也高的女人,依旧结不了婚。

在城市里结婚难,在地方上更难。

这一切似乎并不仅仅关乎于婚姻,更是关于阶级、关于性别、关于人生选择的残酷现实。

而在这场婚姻的战争中,那些尚未上场,或永远也上不了场的人,只能站在站台边,看着广告一遍遍闪过,一遍遍提醒他们:

???

你还不够好,你还得继续努力。

可谁又来告诉他们:幸福,不该是努力的奖赏,而是人人应得的权利。

本文转载自凤凰WEEKLY(ID:phoenixweekly)。作者:郭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