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连年亏损、股价跌去八成多的公司,如今却被两地国资“疯抢”,甚至引发纠纷。
这家公司便是良品铺子。
一周前的7月17日,武汉长江国贸刚与良品铺子的控股股东宁波汉意达成协议,以14.91亿元的价格拿下良品铺子29.99%股权。
7月21日,良品铺子发布公告称,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受理广州轻工集团与良品铺子控股股东宁波汉意的股权转让纠纷一案,涉案金额约为9.96亿元。其中,长江国贸、广州轻工集团分别为武汉、广州的国资企业。
据了解,长江国贸、广州轻工两大国资企业都对良品铺子的控股权产生了收购兴趣。而良品铺子控股股东宁波汉意为了化解自身债务问题,先和广州轻工签订了转让股权的协议书,随后又违约,将股权转让给了武汉长江国贸。
于是,一个控制权交接的故事,演变为一场“一股二卖”的闹剧。
值得一提的是,良品铺子最新发布的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归母净利润为-0.75亿元至-1.05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的净亏损更是多达1至1.3亿元。
“一女二嫁”
与武汉长江国贸相比,广州轻工和宁波汉意的接触时间显然更早。
根据现有资料,早在今年5月,宁波汉意和广州轻工已经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书》,双方约定在广州轻工对良品铺子进行尽职调查后,受让宁波汉意持有的7976.4万股份。
不过,在5月28日完成尽职调查后,宁波汉意仍未和广州轻工签署股权交易合同。随后,广州轻工向宁波汉意发出《关于督促签署交易协议的函》。
7月14日,由于迟迟未能推进交易,广州轻工向法院起诉宁波汉意并申请财产保全。宁波汉意所持19.89%股份被全部冻结。
然而随后,事情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7月17日,良品铺子公告披露,宁波汉意计划转让7223.99万股股份给武汉长江国贸,占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18.01%。
作为良品铺子的第一大股东,宁波汉意持有股份为1.41亿股。而此时,1.41亿股中的7976.4万股已经被广州轻工冻结,这意味着剩余股份数不足以完成上述交易。
根据早前公告,本次与武汉长江国贸的交易将分两步进行:宁波汉意及一致行动人以12.42元/股价格向武汉长江国贸转让21%股份,套现10.46亿元。随后,良品铺子第二大股东达永有限以12.42元/股向长江国贸转让8.99%股权,套现4.45亿元。
达永有限背后为知名投资机构今日资本。资料显示,今日资本在良品铺子上市之前便进入股东序列,不过,自2023年以来,达永有限便开始了减持之路。截至今年6月,其持有良品铺子的股权已由30%降至18.16%。如果此次转让完成,达永有限持有良品铺子的股权将进一步降至9.17%。
交易完成后,武汉长江国贸将成为良品铺子的第一大股东,面对“一股二卖”,广州轻工一纸诉状将良品铺子的第一大股东宁波汉意告上法庭。
在起诉书中,广州轻工集团提出了三点诉讼请求,包括要求宁波汉意履行协议条款,将持有的良品铺子7976.40万股份转让给广州轻工;向广州轻工支付协议规定的违约金500万元;要求宁波汉意承担案件费用。
“宁波汉意第一次签的《协议书》属于“预约协议”,广州轻工无权要求继续履行,只能要求赔偿损失;第二次跟武汉长江国贸签的协议是正式合同,应该履行,但股权被冻结可能影响履行。”一位律师这样分析道。
不过,既然良品铺子控股股东宁波汉意早在今年5月就达成一份股权转让协议,为何直到如今才对外披露公告?
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应当及时、准确地告知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拟发生的股权转让、资产重组或者其他重大事件,并配合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5月26日和27日,良品铺子股价两日累计上涨13%,而彼时食品饮料行业指数并无明显波动。
7月10日,就在良品铺子发布股权变动公告前,其股价再次异动,直接封涨停板,为此交易所还下发了监管函。
“改嫁”为哪般
广州和武汉的两家国资为何纷纷“看中”良品铺子这家预告亏损的公司?宁波汉意又为何与广州轻工违约,选择武汉长江国贸?
根据广州轻工集团的协议书,交易将以12.42元或前N个交易日均价乘以1.05,二者之间较低的价格进行收购;而武汉长江国贸则打算以12.34元/股的价格收购。
截至7月24日收盘时,良品铺子的股价为13.09元/股。这意味着,无论是广州轻工还是武汉长江国贸,收购价格都低于当前公开市场价。而武汉长江国贸开出的价码比广州轻工还要低一些。
因此,价格显然不是宁波汉意“改嫁”武汉的理由。
根据天眼查,广州轻工是广州市属国企,广州市政府持股90%,广东省财政厅持股10%。其中上市公司红棉股份便是该企业的子公司。目前,广州轻工集团旗下拥有555电池、浪奇洗衣液、双鱼牌乒乓球等一批老品牌。
最近,该企业提出了“力争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时尚消费产业集团”的口号。这或许解释了广州轻工看上良品铺子的原因。通过这场收购,广州轻工可以完善在消费产业方面的布局。
相较之下,武汉长江国贸是2022年才组建的一家企业,且主要业务为现代物流、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等,涉及冷链、粮食、有色金属、跨境电商。
良品铺子在早前公告中表示:“武汉长江国贸在供应链综合服务、现代仓储物流、跨境通道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其母公司武汉金控拥有全金融牌照,能通过金融工具创新与供应链服务协同降低全链条运营成本。”
“引入国有资本股东,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增强公司品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化解控股股东宁波汉意的自身债务风险。”良品铺子表示。
“看中供应链,或许是良品铺子大股东最后看中武汉长江国贸的原因,从而降低核心原料坚果等的成本。也可以降低物流费用。”一位投行人士分析称。
此外,宁波汉意的资金问题也早有端倪。在2020年良品铺子上市后不久,宁波汉意就质押了6.48%的公司股份,用于偿还债务及个人消费。
良品铺子“跌下神坛”
时间回到2020年2月,良品铺子彼时以16.14元/股登陆A股市场。上市不到半年,良品铺子股价便一路涨至78.66元,较发行价上涨了387%,市值一度冲破340亿元。
然后,随后的良品铺子便一路下跌。五年之后,截至7月24日收盘,良品铺子已经跌破发行价,股价仅13.09元,市值52.49亿元,蒸发了八成多。
市值崩塌的背后,是其持续恶化的业绩表现。
7月上旬,良品铺子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扣非归母净亏损预计多达1.3亿元。预亏的原因之一是政府补助减少1900万元。根据过往财报,2020-2024年,良品铺子累计获补超4.5亿元政府补助。
良品铺子的业绩高峰是2022年。这一年,良品铺子实现了94.4亿元的营收。此后两年营收便一路向下。2023年为80.46亿,2024年为71.59亿元。
对于收入下滑,良品铺子解释道:“2025年上半年,良品铺子主动淘汰低效门店,门店数量减少导致销售收入出现下降。另外,产品降价、SKU结构优化等因素也导致整体毛利率下滑。”
毛利率曾是良品铺子备受投资人青睐的亮点。上市前的2019年,其毛利率为31.87%。然而到了2025年一季度,其毛利率降至24.37%。
毛利率下降的原因是产品售价的下调。随着量贩零食赛道兴起,零食很忙、赵一鸣等品牌抢占市场,良品铺子不得不采取降价策略。
2023年11月,良品铺子创始人杨红春卸任董事长,杨银芬接棒。杨银芬是良品铺子联合创始人,历任董事、副总、总经理、副董事长等职务。随后,良品铺子启动了大规模降价。然而仅一年多后,2025年3月,杨银芬因业绩未达预期辞职,由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接任董事长。
2023到2025年也是良品铺子利润由正转负的时间。财报显示,良品铺子净利润在2022年后开始三连降。其中2022年为3.35亿元,2023年为1.8亿元,2024年为-4610万元。
长期以来,良品铺子的产品供应依赖外包模式,这导致其难以对上游实行有效把控。与自建工厂的盐津铺子相比,后者2024年的毛利率为30.69%,比良品铺子高了4.6个百分点。
此外,过去两年,良品铺子关店潮席卷全国,2024年良品铺子关闭门店794家,2025年一季度再关123家,累计关店量达917家。
线上阵地同样全面溃败。2021年良品铺子电商营收曾达48.5亿元,而到2024年,线上收入萎缩至29.32亿元。
在此情况下,良品铺子却频频大额分红。
2020年至2022年期间,良品铺子的分红比例均在30%左右,累计分红额为2.88亿元。2023年,良品铺子净利润同比下降46%,但分红比例却提升至50%,分红额0.9亿元。
2024年,良品铺子陷入亏损,该公司却继续大额分红,年度合计分红近2亿元。
分红之下,良品铺子手持货币资金持续下降。2023年末,其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18.67亿元,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5.9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