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7月20日,冼村旧改项目复建区最后两栋村屋拆除。

2. 村屋拆除,村民开心。

3. 2009年8月,鸟瞰冼村全景。远处的广州塔已经建成,IFC(西塔)则还在建设中。
7月20日,广州的冼村旧改项目复建区最后两栋村屋拆除,这是一个城市旧改标志性时刻。作为CBD中的城中村,冼村改造从2009年开始筹备,2010年正式启动,到如今1950栋村屋全部“清零”。城市15年,天河冼村所呈现出来的只是改造项目时间线上冰冷标注的节点吗?冼村由于其区位属性和绵长的拆迁周期,在整个2010年代中所浓缩的广州城中村气质可以说难出其右。来听一位曾经历冼村繁华的艺术工作者道出它的故事。
小物件霸位营生 约定俗成的规矩
陈洲是广州一个小有名气的艺术工作者,他和同为艺术家的伴侣晓静2007年旅法归来,驻扎广州,第一站就居住在天河区。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了广州东站旁的林和村,首次感受到了一线城市城中村的氛围,触动甚深;两口子便开始持续十几年的城中村艺术介入。
林和、杨箕、冼村、琶洲、石牌、康乐、小洲、员村、车陂……出名的大城中村,两人都深入探访过。对于广州的城中村改造,两位艺术工作者有深刻观察。
正是2010年广州亚运前,冼村筹备改造、开始征拆的阶段,两口子经常去冼村“逛街”。“都忘了到底去了多少次,我们每周都起码去一趟。”
“冼村,在黄埔大道上牌坊的出入口是主街,白天去的时候你会发现,沿着主街上两旁每隔两三米会摆放着一些不起眼的泡沫箱子、塑料袋,甚至是一扎布条、一捆线圈。村民和疾步路过的打工仔不会去碰这些物件。在我们的艺术眼光看来,摆成两行的这些物品本身就像每天重做一次的艺术装置……到傍晚时分,才知道这些物品是主街上的摆摊者为占坑而在白天放置的标识物,以方便晚上做生意。这是这条村约定俗成的规矩,大家默许的一个营生方式。到了晚上,这条街上的那个繁华啊……”陈洲说。
白领与打工者混居一村 繁华属于所有人
陈洲回忆说,冼村的繁华也显现出来冼村居住的外来打工仔最多,比杨箕多、比林和都要多。邻近珠江新城各个工地上的建筑工人也住进来,与村民、与白领、与打工仔、与环卫工人等混居在一起。这也是当时冼村的一大特点。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繁华街道是属于所有人的。坐落在繁华街道上的冼村祠堂是传统的,格外清幽,村民们在门口石墩上,坐在祠堂里面,没有外地人进去打扰,与外面的喧哗形成强烈对比。”他说。
“当时我们作为同样刚来到广州定居的人,感受到出租屋里外‘新广州人’的群体在积极谋生的动力,尤其是外来人和本地村民和谐共处的氛围感,让我们很容易产生共情。还有两个点子不能不提及呢!村民们知道我们艺术介入的来意,并不反感,反而很支持,对于我们收集城中村物件的举动,他们也帮了很大的忙。我们也把相机交给几个孩子,让他们自由地拍摄他们自己想拍的,这样的艺术介入方式温厚而实践。”他补充说。
陈洲与张晓静两人收集了不少关于冼村的物件,包括几条主街道拆迁楼房的门牌,有冼村的村民的自建房的建筑图纸,甚至是村民哥哥把宅基地房子转让给弟弟的申请信等,都是非常有时代印记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