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城县是农业大县,被称为“中国月柿之乡”。视觉中国/图
2025年7月14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
其中,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下称“恭城县”)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建设文旅项目,造成闲置浪费。2018年,恭城瑶族自治县不顾当地实际条件,在缺乏人才、产业基础的情况下,强行推动建设总占地面积约140亩的瑶汉养寿城文旅项目。
项目规划总投资16.5亿元,目前实际投资5.4亿元,后因资金链断裂部分项目已停工烂尾,成为“半拉子”工程,已建成的11栋建筑中有6栋闲置,利用率低、效益不佳、浪费严重,群众反映强烈。
恭城县位于桂林市东南部,2024年全县GDP110.71亿元,总人口30万人。
根据恭城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当地是一个农业大县,2024年第一产业产值为55.4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0%。
挪用6500万元
2018年8月,恭城县政府官网介绍,桂林市健康旅游重点项目“瑶汉养寿城·恭城瑶医院”开工建设。
瑶汉养寿城是恭城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大庆重点项目,位于恭城高铁经济产业园区,距离高铁站200米,总投资6.5亿元,分两期建设,按照4A级旅游景区规划,打造全国一流的民族特色医疗养生集聚区、一流的健康旅游示范区、一流的国医国学交流平台。
2021年,桂林市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表示要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六个一流”旅游工程,其中就包括瑶汉养寿城康养综合体项目。
实际上,瑶汉养寿城建设过程中存在违规决策等诸多问题。
2023年8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发文披露了恭城瑶族自治县委原书记邓晓强一案。
文章介绍,瑶汉养寿城项目由邓晓强实际控制的公司承建。为借项目谋取私利,邓晓强将个人意志凌驾于集体意志之上,强力推进项目上马。
项目规划之初,他置当时当地经济形势和项目缺乏人才、产业、环境基础的实际于不顾,挪用财政资金6500万元用于该工程,甚至为防止部分县领导反对项目实施,以县“四大班子”领导会议代替县委常委会,营造“一把手”推动、领导集体决策的假象。
时任桂林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蓝振武表示,邓晓强独断专行、搞“一言堂”成为工程项目腐败的直接导火索,该案也暴露出当地对“一把手”权力制衡的缺位。
广西纪检监察网披露,邓晓强甚至大肆把“身边人”安排在县城投公司等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处心积虑为“私人项目”实施铺平道路。
2022年12月,邓晓强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几个月后,恭城县城投公司原董事长莫绍华主动投案。
桂林电视台一则节目曾讲述莫绍华案件的详情。2018年5月,莫绍华开始担任恭城县城投公司董事长。当时正值县委主要领导大举推进“康养工程”建设的重要时期,一大批“康养工程”项目上马实施。
后来,莫绍华接受商人老板“围猎”,为项目工程承包商“批条子”“开绿灯”,收受好处费。最终,莫绍华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
过去两年里,瑶汉养寿城鲜有出现在公开报道之中。
处置国有资产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在桂林的17个区县里,恭城县经济发展水平不算突出。2024年GDP排名桂林第11位,与排名第一的临桂区,GDP相差两百多亿元。
根据恭城县人民政府官网数据,2020-2024年间,恭城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58亿元上涨至4.05亿元。
以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作为参照,实际投在瑶汉养寿城的钱,相当于当地两年的财政收入。
从恭城县财政状况来看,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情况不容乐观。
恭城县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显示,其税收收入1.5亿元,完成了全年预算数的91.64%。非税收入2.55亿元,远超税收收入,也仅完成了全年预算数的70.74%。
一般来说,税收收入占比越高,说明财政收入质量越高。如今恭城县的财政,主要依靠非税收入,也意味着其产业发展不尽如人意。
如果将恭城县2024年非税收入进一步拆解,贡献最大的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也就是处置国有资产的收入,达到了2.02亿元,占非税收入比重的79%。
然而,国有资源(资产)有限,存在不可持续风险,难以成为地方政府经常性、稳定性的财政收入。
此外,恭城县土地出让收入也呈现下滑态势。2023年,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为1.07亿元,2024年仅为1608万元,下降了85%。
恭城县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稳增长的压力仍然较大,消费、投资等领域需求不足,部分市场主体经营困难;产业振兴支撑不强,新兴产业规模小,新模式、新业态布局不足。
此外,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化债、基层“三保”面临较大压力,政府系统一些干部抓经济促发展的能力亟须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