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每一则这样的新闻,都是最好的移民广告

每一则这样的新闻,都是最好的移民广告

文章来源: 费里尼码字了 于 2025-07-09 13:01:1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文|费里尼

甘肃天水,“培心”幼儿园的孩子被检测出血铅超标。医生初判,至少慢性中毒三个月以上,骨骼中已出现蓄积,牙龈甚至浮现肉眼可见的“铅线”。

在铅中毒的世界里,这种现象是一个孩子口腔中的“黑色小旗帜”——不是被插在战场上,而是被种在了他的成长史里。

医生说,骨头里的铅,半衰期是二三十年。一个人从出生到在成人社会立足,大约也是这个时间。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在他牙齿换完、乳名变成学名、身高从一米出头蹿到一米七的时候,他体内的那点“铅”,仍在骨头里如影随形,等到他青春期骨骼重建的时候再偷偷出来,反戈一击。

如果他未来有了孩子,铅还可能通过胎盘继续传递。

他出生在一个地方,清白无辜,但这块土地已经替他悄悄埋好了某种遗传意义上的伏笔。

大热天看到这样的新闻,内心拔凉。

其实,每一则这样的新闻,都是最好的移民广告。

只是这个“移”,不是移民国外,而是“往文明社会多走一步”的那种迁徙冲动。

有的家庭在新闻见报后连夜包车,把孩子送到上海新华医院。有人说他们“敏感”、说他们“折腾”,但他们清楚,他们在尽力把孩子拉回人类社会的安全区里——不再是一个可以被铅缓慢杀死而不自知的地方。

北上广的好,不是空气更香甜、医院更高端——北上广有北上广自己的问题——而是它具备一个最基本的现代社会功能:有回应,有路径,有舆论会围观,有系统在,或许慢一点但确实在动弹。

哪怕只是一个医生敢在镜头前说,“这个孩子可能已经中毒三个月以上”,这句话就已经是天水同行们不敢想象的大勇。

在另一些地方,你只能听到“儿童体质各异”、“都是食品颜料惹的祸”、“设备可能误差”、“请以官方通报为准”。

所有这一切,其实是文明配给的问题。

此地,一切讲究配给,连“基本的生存安全感”也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配上“不被铅毒害”的权利,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挤进“高等文明的诊疗通道”。

新闻里那个来到上海的孩子,是幸运的——他可能脱险了。可更多孩子呢?没被检查、没被通报、没被允许知道自己中毒了的那一批呢?他们的骨头,可能也在默默变黑,只是没人知道。

不是所有人都能“移”。

“移”是一种特权,一种门槛,一种需要支付沉重代价的文明跳跃,更是一种认知。你得有信息、有人脉、有钱、有觉醒、有求生欲,还得有足够的不信任感,才会在一个毒素未必被宣布之前,就悄悄把孩子带走。

但多数人,只能留在原地等公告,等调查,等“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影响”的专家表态,等一个又一个被稀释的真相,最终像铅一样沉积在骨头里,沉默到死。

所以,不要低估每一则地方污染新闻的社会意义。它们不仅是对本地治理能力的测试,更是对无数普通人迁徙欲望的点燃剂。

如果文明是一种中心化的资源,那它的边缘地带就注定要用一次又一次的中毒、癌变、失声、走投无路来唤起“想逃出去”的冲动。

哪怕只是逃到一个有医生愿意说实话的地方,也已经是一次不小的文明跃迁。

这就是中国式“文明移民”最常见的起点:不是签证,不是护照,而是一份异常的血铅报告。

(题图选自电影《黑水》,美国,2019年)【就这样吧】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1)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中国学者:寄望“二次西安事变”统一台湾
33名科技精英起诉川普:“非法中断”绿卡申请
这是美国现在最火热的话题,没有之一
电竞Zeus回应女学生被开除:我没结婚,她未提有男友
中华田园犬,为何被这些城市拒之门外?




24小时讨论排行

快讯:川普威胁将对俄罗斯征收100%关税
当一个女生被安上“有损国格”的罪名
特朗普:爱泼斯坦案"没完没了",马斯克:赶紧公布吧
黄奇帆真敢说:中国18家上市车企利润不如一家丰田
DeepSeek流量下滑,这半年梁文锋都干了啥?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6亿辆
生理盐水替代疫苗 医生被誉“美国英雄” 司法部撤指控
“未来几天,美国武器或将大量涌入乌克兰”
川普开呛普丁「令人失望」,宣布援乌爱国者飞弹
诈骗1000万!中国留学生"挑老人下手",全美50多人受害
时隔1年!川普遇刺案官方报告出炉 多项惊人内幕曝光
如果是本国选手睡了外国女孩呢?有损国格?扬我国威?
我必须C位 永不下台!川普参与世俱杯决赛尴尬一幕
东莞力挺夜经济:酒吧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应批尽批
26岁河北小伙考上加拿大公务员:领导非常客气
墙内媒体:不能因乌克兰渣男陷入激烈内讧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每一则这样的新闻,都是最好的移民广告

费里尼码字了 2025-07-09 13:01:11



文|费里尼

甘肃天水,“培心”幼儿园的孩子被检测出血铅超标。医生初判,至少慢性中毒三个月以上,骨骼中已出现蓄积,牙龈甚至浮现肉眼可见的“铅线”。

在铅中毒的世界里,这种现象是一个孩子口腔中的“黑色小旗帜”——不是被插在战场上,而是被种在了他的成长史里。

医生说,骨头里的铅,半衰期是二三十年。一个人从出生到在成人社会立足,大约也是这个时间。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在他牙齿换完、乳名变成学名、身高从一米出头蹿到一米七的时候,他体内的那点“铅”,仍在骨头里如影随形,等到他青春期骨骼重建的时候再偷偷出来,反戈一击。

如果他未来有了孩子,铅还可能通过胎盘继续传递。

他出生在一个地方,清白无辜,但这块土地已经替他悄悄埋好了某种遗传意义上的伏笔。

大热天看到这样的新闻,内心拔凉。

其实,每一则这样的新闻,都是最好的移民广告。

只是这个“移”,不是移民国外,而是“往文明社会多走一步”的那种迁徙冲动。

有的家庭在新闻见报后连夜包车,把孩子送到上海新华医院。有人说他们“敏感”、说他们“折腾”,但他们清楚,他们在尽力把孩子拉回人类社会的安全区里——不再是一个可以被铅缓慢杀死而不自知的地方。

北上广的好,不是空气更香甜、医院更高端——北上广有北上广自己的问题——而是它具备一个最基本的现代社会功能:有回应,有路径,有舆论会围观,有系统在,或许慢一点但确实在动弹。

哪怕只是一个医生敢在镜头前说,“这个孩子可能已经中毒三个月以上”,这句话就已经是天水同行们不敢想象的大勇。

在另一些地方,你只能听到“儿童体质各异”、“都是食品颜料惹的祸”、“设备可能误差”、“请以官方通报为准”。

所有这一切,其实是文明配给的问题。

此地,一切讲究配给,连“基本的生存安全感”也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配上“不被铅毒害”的权利,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挤进“高等文明的诊疗通道”。

新闻里那个来到上海的孩子,是幸运的——他可能脱险了。可更多孩子呢?没被检查、没被通报、没被允许知道自己中毒了的那一批呢?他们的骨头,可能也在默默变黑,只是没人知道。

不是所有人都能“移”。

“移”是一种特权,一种门槛,一种需要支付沉重代价的文明跳跃,更是一种认知。你得有信息、有人脉、有钱、有觉醒、有求生欲,还得有足够的不信任感,才会在一个毒素未必被宣布之前,就悄悄把孩子带走。

但多数人,只能留在原地等公告,等调查,等“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影响”的专家表态,等一个又一个被稀释的真相,最终像铅一样沉积在骨头里,沉默到死。

所以,不要低估每一则地方污染新闻的社会意义。它们不仅是对本地治理能力的测试,更是对无数普通人迁徙欲望的点燃剂。

如果文明是一种中心化的资源,那它的边缘地带就注定要用一次又一次的中毒、癌变、失声、走投无路来唤起“想逃出去”的冲动。

哪怕只是逃到一个有医生愿意说实话的地方,也已经是一次不小的文明跃迁。

这就是中国式“文明移民”最常见的起点:不是签证,不是护照,而是一份异常的血铅报告。

(题图选自电影《黑水》,美国,2019年)【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