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到有媒体在讲中学生拉不出屎的事,一开始我还觉得是标题党,点进去一看才发现,不是开玩笑。我把文章转给几个高中同学看,大家都觉得现在的孩子太苦了。我们是九十年代读的高中,那时虽然也觉得课业重,但好歹是散养的,至少想上厕所不至于还得抢时间。现在回头看,我们当时的苦,和现在的孩子真不能比。
一个儿童医院的医生说,近两年他接诊过十多个一个月都没拉过屎的孩子,大多是住校生。
一个月不拉屎,你能想象吗?正常人,两三天不拉屎,可能都觉得难受。但是,这些孩子不但一月没拉屎,还要坚持上课,甚至都不觉得痛。
媒体报道了山东一个县城重点中学的高二女生的学习和生活细节。
这个女生最近连续七天没排便。每天早上6点10分,她坐在马桶上,盯着表,时间非常有限,只有几分钟可以排便,但她却毫无便意。6点30分前,她必须到校,所以她只能赶紧起身,带着一肚子不甘出门。这一年,她没有一天是顺畅地上过厕所的。
她不是特例。河北、湖南、四川的一些重点中学,都有类似情况。
很多学校的课间说是有10分钟活动时间,但其实只有8分钟活动,另外2分钟要赶紧到教室候课。如果老师拖堂,那连5分钟活动时间都没有。
晚自习期间,学校巡视严密,孩子们不敢起身,更别说上厕所。如果憋不住离开座位,回来可能会被登记扣分,登上下周的通报单。通报单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擅自离座”“违规如厕”“未提前请示”。
监控摄像头360度无死角地盯着教室,领导会调监控检查老师是否放松管理。有老师心软,结果自己被批,于是他们只好告诫学生,“领导又看监控了,大家都注意一些”,“能憋着就憋着,等到下课再去上厕所”。
河北某寄宿中学,每天早上5:40跑操,午休时不许睁眼,晚上10:10熄灯后45分钟内禁止离床。一个女生说自己多次想上厕所但不敢动,怕被记名字。一次,她真的憋不住,爬下床想去厕所,被值班老师喝止,回去后只能强忍。后来慢慢习惯了,只要能睡过去,就不去想。
上个厕所,居然成了一件需要斗智斗勇的事。
没有人想被扣分,于是大家都选择忍。为了少去厕所,有的孩子选择少喝水,有的控制饮食。身体撑不住,就看医生。医生说要多运动,她们只能苦笑。

看了以上细节,你会有什么联想?反正我是想到了监狱。
固定时间起床、洗漱、吃饭、集体行走、不能随意离队,甚至排便也得统一。像不像?区别只是,监狱里关的是成年人,而他们是未成年的孩子。谁把青春活泼的孩子,生生逼成一群掐着时间生活的“犯人”?这些孩子长大后,要用多少年来把这些阴影一点点清除?而整个社会,又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
有人说,多建几个厕所坑位就能缓解学生如厕难的问题,这其实完全搞错了重点。孩子们不是找不到厕所,而是根本不敢去。不是他们没地方拉屎,是不被允许拉。一天二十四小时里,只有那么几段“被允许”的时间可以上厕所,错过了就只能憋着。在这种高度统一调度、时刻受控的环境下,就算厕所建成体育馆那么大,也不过是紧张资源的错觉。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继续掩盖问题。真正需要改的,不是坑位数量,而是那种连拉屎都要扯上集体荣誉感的变态心理。
再往深里问一句,是谁把这些孩子逼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是谁让他们每天从清晨五六点忙到夜里十一二点,连拉屎都要抓紧时间?为什么孩子们越来越刻苦,大学毕业后却越来越难找到像样的工作?为什么他们拼命读书、拼命自律,却换不来一个起码的体面人生起点?
二三十年前,我们不是这样的。没有这么多补习班,没有这么多模拟考和德育分,没有摄像头盯着每一秒,没有因为去上厕所被记录在案。但那时候,我们很多人读完书,也能顺顺利利找到工作,成家立业,有点积蓄,有点希望。那是一个社会还愿意对普通人张开怀抱的年代。
可现在,孩子们卷到了极致,整个社会却没有为他们留下一条宽敞的出口。高考之后,还有更激烈的选拔;大学毕业,还要在成千上万人中抢一个实习名额;好不容易进了公司,996、内卷、裁员又接踵而至。他们到底要卷到什么时候?下一代还要继续这样吗?
四十多年了,中国社会创造了天文数字般的财富,前面四十年GDP年年高速增长,基建一个接一个,摩天大楼盖到了五线城市,出口额排在世界前列,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勤劳得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但回头看,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这么卷?
这些年,中国的确富起来了,可很多人心里也在问:钱去哪了?如果我们的分配机制稍微公平一些,普通家庭就不用倾尽全部积蓄送孩子去补课,就不用靠孩子从小自律成机器才有机会换来一个不确定的明天。父母不用拼到身心俱疲,孩子也不用紧张焦虑,而一个月拉不出屎。
我们整天在讲促进消费,讲内需。但人们手里没有钱,有了孩子就不敢花;工资涨得慢,房价涨得快,孩子教育成了家庭最大的开销。这种状态下,谁敢松一口气?谁敢不去卷?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这场全民焦虑的根源,并不在孩子,而在我们整个社会对公平、对资源分配、对普通人未来的预期失调。如果我们创造的财富能真正落到多数人手里,能转化为教育、医疗、住房的底气,那我们的孩子,也许就不必这么早、这么苦、这么孤独地去承担时代的压力。
写到这里,竟然有点悲愤。
让学生拉不出屎,听起来像个荒诞笑话,但它其实是残酷的写照。如果说百年前国人因体弱多病、列强欺凌而被称作“东亚病夫”,是一种被动的民族耻辱;那今天,孩子在最需要成长和自由的年纪,却被制度化地逼得连排泄都成问题,这就是一种主动制造的耻辱。
当一个民族最年轻的身体都因教育体制的僵化而频频报警,难道不应该警醒整个社会?这不是小事,不是过于敏感,而是赤裸裸的文明退化。
让学生拉不出屎,不是他们的失败,是整个社会的失败,是新的民族耻辱。
教育部门整天在抓这抓那,禁补课、限手机、查校外培训、发什么减负通知,一波又一波,但真正该管的,却往往没人提。比如,中学生连拉屎的时间都没有,或者说,有时间也不敢去拉,这种事,难道不该引起最严肃的关注?与其天天开会喊口号,不如教育部门静下心来,去学生的厕所门口蹲上十分钟,看看有多少孩子来回踱步、捂着肚子、却最终转身回教室继续忍着。
真正的教育,不是用摄像头盯着孩子的每一个动作,不是用通报单统计谁违反了纪律,而是让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节奏里正常成长,有自由、有尊严、有时间听听自己身体的声音。
连屎都不能好好拉的教育环境,培养不出真正自由的人。
未来的史书不知道会不会记下这一笔。如果真的记下,希望我能为他们留下这样一段话:
“某世某年,教化之风日盛,寒门学子竞逐功名,朝五而起,夜十方歇,日无寸暇。寄宿者尤甚,三餐匆匆,昼夜不得安眠,竟有一月不排,肠结如石,痛不可言。问其故,曰:惧扣分,畏责罚,不敢启齿。上下见之,竟以为常。”
不知百年之后,读到这一段的中国人,会作何感想?希望那时的中国,已经不需要这样的人间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