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李翊云:“我永远都不想摆脱思念孩子的痛苦”

李翊云:“我永远都不想摆脱思念孩子的痛苦”

文章来源: 纽约时报 于 2025-05-22 00:49:0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李翊云:“我永远都不想摆脱思念孩子的痛苦”

“人们总是说,你会克服这一切的,”李翊云在她任教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里说。“不,我不会。”

去年2月的一个周五下午,当四名警察来到李翊云位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家时,她没等有人提示就自己坐了下来。听到警官说到“这件事不知该如何开口”,她身子一沉,坐在起居室的椅子上,示意让丈夫过来。

李翊云已经感觉到他们带来的消息将是个晴天霹雳,尽管她无法想象是什么。警官证实了最坏的情况。她的儿子詹姆斯,普林斯顿大学的大一新生,在校园附近被火车撞死。

警察说正在调查他的死因,并避免称其为自杀。但李翊云和丈夫知道这不是意外——詹姆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用了和他哥哥一样的方式。

六年多前,詹姆斯的哥哥文森特自杀身亡,年仅16岁,同样死于附近一列迎面而来的火车。2017年的那个晚上,李翊云回到家,发现两名警官在等她。警察建议她先坐下来,然后再告诉她文森特的事,所以,当他们来告知詹姆斯的消息时,她本能地坐了下来。

警察离开后,李翊云和丈夫李大鹏(音)坐在客厅里,目瞪口呆。她觉得时间在她身边崩塌,仿佛她被困在永恒的此刻。

警官的这句话——“这件事不知该如何开口”——对李翊云这位广受赞誉的小说家来说,既是陈词滥调,又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失去两个儿子给她带来的悲痛无法用言语表达。震惊、痛苦、疼痛:任何接近的词语都感觉毫无意义。但李翊云知道,只有文字才能将她的思想与现实连接起来。



李翊云2007年拍的一张家庭照,照片中她的丈夫抱着他们的儿子——文森特(左)和詹姆斯。

詹姆斯去世三个月后,李翊云开始写《自然万物只是生长》(Things in Nature Merely Grow),这是一本关于詹姆斯、文森特,以及他们的生与死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回忆录。在直接而无情的反思中,李翊云面对的不仅是失去孩子,还有语言的局限,因为她试图表达无法描述的痛苦。关于她所失去的,她能说出的最接近的语言是:她生活在一个深渊,一个黑暗的地方,没有光亮可以穿透。

“我想到的所有词语:其中许多不尽人意;有些被保留了下来,因为需要用这些词语为詹姆斯保留一个位置,”她写道。“言语或许是乏力的,但它们投下的长长阴影,有时却能抵达无法言说的地方。”

在某些方面,李翊云的回忆录是对有关悲伤的传统观念的激烈抨击。一开始,她就警告那些期待治愈或安慰叙事的人不要再读了:这不是一个关于克服痛失所爱或继续前行的故事。

“我永远都不想摆脱思念孩子的痛苦,”4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在她教授创意写作的那所大学附近的家中见面时,李翊云这样对我说。“这种痛苦永远在我的生活中,我不想做任何事情来减轻痛苦,因为减轻痛苦意味着这是一件坏事,是一种疾病或折磨。”

李翊云和她的丈夫——一名软件工程师——以及他们的狗昆图斯在家里。昆图斯是一只白色的贵宾犬,患有白内障,眼睛浑浊。他在孩子们分别七岁和10岁时加入了这个家庭;是文森特给他起的名字,在拉丁语中是“第五”的意思,因为他是第五个家庭成员。

李翊云给我泡了一杯绿茶,把我带到她家花园旁边那间阳光明媚的起居室,她在花园里花了无数的时间照料花草。她刚种下了一些秋天才开花的日本海葵,院子里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水仙花、风信子和郁金香。带着一丝自豪,李翊云说她已经种下了1600个球茎,令人欣慰的是其中大约一半已经发芽。她为低矮的玫瑰丛中鹪鹩窝里的雏鸟的命运担忧。“你就是会担心那些小鸟,”她说。

1972年出生于北京的李翊云有着一张圆圆的、显年轻的脸,说话温柔从容。虽然一上来会给人一种严肃理智的印象,但她经常会突然露出笑容,发出笑声。她开玩笑说自己游泳技术很差,钢琴也很弹得平庸,还温和地嘲笑那些她所谓的“银边人”——这些好心的熟人和陌生人试图向她保证,悲伤过后人生还会另有一片天地。

“人们总是说,你会克服这一切的,”她说。“不,我不会。”

李翊云告诉我,她经常感觉自己的处境使别人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其他父母。她也敏锐地意识到,她从容、安静的举止,以及她坚持自己日程安排的应对方式——在孩子死后的日子里,她直接回去教书和写作——这不是多数人心目中一个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人应有的样子。

“人们期望一个悲伤的母亲以某种方式行事,我从不认为我可以按照别人的说法生活,”她说。“人们期望你敞开心扉,展示你的脆弱,展示你的进步,这些都是我不会做的。”



与李翊云交谈时,最令人惊讶的也许是目睹她在两个似乎不相容的现实中生存的能力:一个是她生活在被她称为深渊的荒凉状态中,另一个是她在工作、友谊和婚姻中,在一些细微的瞬间和回忆中找到满足、娱乐甚至快乐。

“带着痛苦生活是可能的,你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事情,你在做园艺,你在听音乐,但你还在思考,”她说,她的声音越来越小,没有说出那些难以言说的东西。

在李翊云安静宽敞的家中,文森特和詹姆斯的身影无处不在。她那间光线充足的办公室离客厅较远,墙上挂着文森特色调明亮、异想天开的艺术品。壁炉架上挂着一幅他小时候画的巨幅画作,画中一个孩子站在田野里,有三个棕色的谷仓和一个翠绿色的池塘,映衬着金色的天空。她在他去世后发现了这幅画,并认为他把它藏在壁橱里,是因为他在签名时拼错了自己的名字。

房子里的其他地方还摆放着家庭照片、学生肖像和小摆设,反映了男孩们独特的个性和兴趣。她保存着詹姆斯收藏的怀表、他叠的折纸动物,以及他去爱尔兰度假时得到的名叫橘子酱的毛绒小羊。她保留着文森特收藏的47只企鹅毛绒玩具。

李翊云和丈夫一直保留着儿子们的所有物品,其中包括警方归还的东西——文森特的那部碎了一角的手机,詹姆斯的背包,里面装着一支断成两段的铅笔。即使是平凡的物品也变成了珍宝。詹姆斯的牙套在他桌上的一个盒子里;文森特的牙套在他的书架上。

“我不能去动这些东西,”李翊云说到儿子的遗物。“即使是移动一个物体都是很痛苦的。我们有我们凡人的极限。”

2005年詹姆斯出生时,李翊云的文学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她放弃了免疫学博士学位,转而追求写作,在加入艾奥瓦作家工作室后,她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2005年,她出版了首部小说集《千年祈祷》(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随后,她创作了《比孤独更善良》(Kinder than Solitude)和《流浪者》(The Vagrants)等备受赞誉的小说,探索共产主义中国生活中的压迫和偏执,并获得了一系列著名奖项,包括怀廷奖、古根海姆奖和麦克阿瑟奖。

即使她在工作上获得了荣誉,有两个聪明、好奇的孩子,家庭生活也很充实,但李翊云还是备受抑郁症困扰。在2012年的一次精神崩溃中,她觉得自己“陷入了不现实的境地”,两次试图自杀,她在回忆录《亲爱的朋友,在我的生活中给你的生活写信》(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中描述了这段令人困惑的经历。

她曾经想过她的自杀是否影响了文森特,以及文森特的死如何影响了詹姆斯,但她拒绝细想这些问题;能回答这些问题的人都已经不在了。

2017年9月文森特自杀身亡时,李翊云正在写她的小说《我该走了吗》(Must I Go),故事的中心人物是一个自杀身亡的女人的母亲。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巧合。



文森特去世后,李翊云立即开始写下想象中与儿子的对话,给他讲她烤的芝士蛋糕,她笨拙地试图用他留下的黄色纱线织一条围巾。这段对话后来成为李翊云的小说《理由的尽头》(Where Reasons End),讲述了一位母亲与她聪明、有趣、古怪的儿子之间零星且亲密的对话。儿子自杀身亡,从朦胧的阴世与她交谈。李翊云说,文森特的声音如此自然地出现在小说中,感觉像是他在与她交谈。“我想他在我身边多待一会,”李翊云说。

但詹姆斯去世后,李翊云起初发现自己无法让他在文字中浮现。与文森特不同,詹姆斯性格内向,支配他的是逻辑,不是情感。

李翊云曾觉得,任何用文字刻画詹姆斯的尝试都注定是“一种不完全的失败”,她说。尽管如此,她还是决定宁可失败也不能放弃尝试。

“詹姆斯死后,我脑子里全是这些想法,但除非我把它们通过写作记录下来,否则这些想法就什么都不是了,”李翊云说。

她花了几个月时间才找到了描述詹姆斯的适当语言,但一旦她开始下笔,句子就很快形成了。

“开始动笔的时候,我就知道一切都会很顺利,”她说,然后她很快用不出声的轻笑纠正了自己。“我老是说一切顺利,好像一切都会好起来,没有什么会好起来。”

文森特的死令人震惊,但并非完全出乎意料。即使在孩提时代,他就容易陷入抑郁和绝望。上四年级时,文森特的老师给李翊云发了一封充满担忧的电子邮件,是关于他写的诗的,他写了一些反思生与死的痛苦诗句。一名为他治疗的心理专家曾警告李翊云,文森特可能会把自杀的想法付诸行动,并告诉她应该有思想准备。

詹姆斯没有类似令人警惕的表现,他也曾接受心理治疗,给人以能默默承受、适应能力强的印象,没有表现出哥哥那样的极端情绪,或令他自己崩溃的完美主义。

詹姆斯热爱哲学、语言学和科学。小时候,他有时会在餐桌上漫不经心地解释神秘的量子粒子、或鲜为人知的深海无脊椎动物的行为,让家人大吃一惊。虽然他的语言能力出类拔萃——在学校学了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日语,并自学了威尔士语、德语、罗马尼亚语和俄语,但他总是把想法藏在心里。上幼儿园时,有一天他身上戴着一个自己写的牌子回了家,牌子上写着:“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想说!”

有时候李翊云会想,她没注意到詹姆斯陷入不幸的漩涡,是否就因为他如此地自持。

詹姆斯在去世几周前曾告诉母亲,他正在读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The Myth of Sisyphus)。这本书在开篇处提出一个问题:人生是否值得活下去。李翊云回忆起当时和詹姆斯的一次对话,她告诉儿子,大多数人忍受人生中单调或痛苦的部分,为的是享受由衷快乐的时刻。李翊云和丈夫最后一次看到詹姆斯是他去世前的那个周末。他们晚饭后送他回宿舍,李翊云问儿子在读什么书。詹姆斯说,他当时正在重读《西西弗斯神话》。

回过头来看,李翊云在想自己当时是否感觉到了什么。但她不允许自己老去想詹姆斯的死是否可以避免的问题,她说,文森特去世后,她曾掉进那个陷阱。

“有人自杀身亡后,身后的家人通常会问,‘要是……会怎么样?是因为什么?’”李翊云说。“这一次,我觉得我们不要从这些问题开始,我们要从别的地方开始,那就是接受这是事实。这是他的决定,他死了,他做这个决定是有原因的。”

一个不断浮出的想法是:李翊云确信詹姆斯相信父母在他死后有能力活下去。这个坚定的信念让李翊云保持了理智和活下去的能力。

“他知道我们会承受这件事,因为我们曾经承受过,”李翊云说。“我觉得,我们必须尊重他的领悟,我们必须尊重他的选择。”

李翊云说,再次经历痛苦的失去,她知道自己需要过有规律的生活。



保持规律的生活帮助李翊云度过了儿子去世后的痛苦日子。她最近已完成了一部新小说的初稿。

她知道自己需要睡眠、喝水、每天锻炼,并坚持自己的时间表,继续去游泳池游泳,继续每周上钢琴课,继续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书。她把自己重新投入写作,每天早上写作两三个小时,最近完成了一部新小说的初稿。这是一部关于一群音乐家的历史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早期的欧洲。

李翊云和丈夫已在继续旅行,那是他们喜欢和儿子们一起做的事情,他们还自己做蛋糕庆祝儿子的生日。“只有一个人知道我的感受——那就是他,”李翊云指的是大鹏,注重隐私的他没有接受采访。

李翊云得到了来自她最亲密朋友的支持,他们中包括作家伊丽莎白·麦克拉肯和莫娜·辛普森,她们为李翊云和丈夫安排了几个月的餐食;还有编辑布里吉德·休斯,她在詹姆斯去世后的那个周末到李家住了几天,帮忙将这个噩耗告知李翊云的朋友和同事。一名朋友后来对休斯说,她收到消息后一开始觉得一头雾水,以为是意外错发了关于文森特去世的旧邮件草稿。

那个周末,李翊云问了休斯一个痛苦的问题:难道自己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母亲吗?休斯很快回答说,他们两人都知道这个问题太荒谬了。李翊云毫不怀疑的是她爱儿子的程度之深,她总是鼓励他们做真实的自己。她尽力将这种接纳扩展到不仅是他们的生命,也包括他们的死亡。

“作为他们的母亲,我总是尊重他们,并努力去了解他们,”她说。

在写作《自然万物只是生长》时,李翊云曾犹豫要不要完成这本书。

她一度请麦克拉肯读了初稿,并告诉她书是否值得出版。麦克拉肯向她保证值得出版。

“令我惊讶的是,这是一部思路如此清晰的作品,探讨了一些似乎不可能去思考的东西,”麦克拉肯说。“失去两个如此出色的孩子,这等于被判处了无期徒刑。”

李翊云坐在家中的阳光房里对我说,她宁愿自己能早点明白一些事情,这样她就能和孩子们分享:“更好地受苦”是有可能的,既感受悲哀、也感受快乐。这是她近几个月逐渐得出的看法。当她做园艺、阅读、写作、听音乐,或与丈夫在林间散步时,她会感到快乐。

“我们悲伤,非常悲伤,但我们并非不快乐,”她说。“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怀抱着对孩子们的爱,即使他们已经不在人世。”

查看评论(5)

24小时热点排行

美债大抛售主凶抓到了!不是外资不是债务失控是它
贺建奎无法出境 新婚妻被拒入境中国 晒美国绿卡
诺奖得主:芬太尼危机在美泛滥,为何欧洲没有?
卢比奥:这国恐再爆大规模内战 陷“史诗级动荡”
高关税撑不住 川普轰“吞下去”!沃尔玛终于回应

24小时讨论排行

美退出世卫组织 中国宣布提供5亿美元 成最大金主
川普纵容?俄放话:乌克兰不谈判就无条件投降
中国亮出“九天”空中母舰 竞争美国“死神”无人机的杀招?
川普生日阅兵细节:25辆M1坦克70架飞机7000士兵
川普3.0?川普儿:或许有朝一日会参选美国总统
南海中业岛:菲律宾居民对抗中国威胁的日常
川普“力挺”拜登,怒揭真正“毁国”黑手!
耿爽联合国舌战美代表:你的发言与大家格格不入
震惊!移民法庭当庭吊销身份 ICE探员现场抓人…
柴静没有沉默,她在地球的另一边继续发问
纽约时报:成都为何成了中国“最有幸福感城市”
央视主播胡蝶口误"两国"遭起底 丈夫陆川是秦岚旧爱
欧洲震惊:特朗普的承诺不到一天就作废?
川普晤南非总统 突播视频指南非白人遭“种族灭绝”
川普的“美丽大法案” 实际上更低效 更不公平 美国更承受不起
缅甸诈骗营猪仔分三六九等 台湾人最不值钱 最贵来自…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李翊云:“我永远都不想摆脱思念孩子的痛苦”

纽约时报 2025-05-22 00:49:09
李翊云:“我永远都不想摆脱思念孩子的痛苦”

“人们总是说,你会克服这一切的,”李翊云在她任教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里说。“不,我不会。”

去年2月的一个周五下午,当四名警察来到李翊云位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家时,她没等有人提示就自己坐了下来。听到警官说到“这件事不知该如何开口”,她身子一沉,坐在起居室的椅子上,示意让丈夫过来。

李翊云已经感觉到他们带来的消息将是个晴天霹雳,尽管她无法想象是什么。警官证实了最坏的情况。她的儿子詹姆斯,普林斯顿大学的大一新生,在校园附近被火车撞死。

警察说正在调查他的死因,并避免称其为自杀。但李翊云和丈夫知道这不是意外——詹姆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用了和他哥哥一样的方式。

六年多前,詹姆斯的哥哥文森特自杀身亡,年仅16岁,同样死于附近一列迎面而来的火车。2017年的那个晚上,李翊云回到家,发现两名警官在等她。警察建议她先坐下来,然后再告诉她文森特的事,所以,当他们来告知詹姆斯的消息时,她本能地坐了下来。

警察离开后,李翊云和丈夫李大鹏(音)坐在客厅里,目瞪口呆。她觉得时间在她身边崩塌,仿佛她被困在永恒的此刻。

警官的这句话——“这件事不知该如何开口”——对李翊云这位广受赞誉的小说家来说,既是陈词滥调,又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失去两个儿子给她带来的悲痛无法用言语表达。震惊、痛苦、疼痛:任何接近的词语都感觉毫无意义。但李翊云知道,只有文字才能将她的思想与现实连接起来。



李翊云2007年拍的一张家庭照,照片中她的丈夫抱着他们的儿子——文森特(左)和詹姆斯。

詹姆斯去世三个月后,李翊云开始写《自然万物只是生长》(Things in Nature Merely Grow),这是一本关于詹姆斯、文森特,以及他们的生与死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回忆录。在直接而无情的反思中,李翊云面对的不仅是失去孩子,还有语言的局限,因为她试图表达无法描述的痛苦。关于她所失去的,她能说出的最接近的语言是:她生活在一个深渊,一个黑暗的地方,没有光亮可以穿透。

“我想到的所有词语:其中许多不尽人意;有些被保留了下来,因为需要用这些词语为詹姆斯保留一个位置,”她写道。“言语或许是乏力的,但它们投下的长长阴影,有时却能抵达无法言说的地方。”

在某些方面,李翊云的回忆录是对有关悲伤的传统观念的激烈抨击。一开始,她就警告那些期待治愈或安慰叙事的人不要再读了:这不是一个关于克服痛失所爱或继续前行的故事。

“我永远都不想摆脱思念孩子的痛苦,”4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在她教授创意写作的那所大学附近的家中见面时,李翊云这样对我说。“这种痛苦永远在我的生活中,我不想做任何事情来减轻痛苦,因为减轻痛苦意味着这是一件坏事,是一种疾病或折磨。”

李翊云和她的丈夫——一名软件工程师——以及他们的狗昆图斯在家里。昆图斯是一只白色的贵宾犬,患有白内障,眼睛浑浊。他在孩子们分别七岁和10岁时加入了这个家庭;是文森特给他起的名字,在拉丁语中是“第五”的意思,因为他是第五个家庭成员。

李翊云给我泡了一杯绿茶,把我带到她家花园旁边那间阳光明媚的起居室,她在花园里花了无数的时间照料花草。她刚种下了一些秋天才开花的日本海葵,院子里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水仙花、风信子和郁金香。带着一丝自豪,李翊云说她已经种下了1600个球茎,令人欣慰的是其中大约一半已经发芽。她为低矮的玫瑰丛中鹪鹩窝里的雏鸟的命运担忧。“你就是会担心那些小鸟,”她说。

1972年出生于北京的李翊云有着一张圆圆的、显年轻的脸,说话温柔从容。虽然一上来会给人一种严肃理智的印象,但她经常会突然露出笑容,发出笑声。她开玩笑说自己游泳技术很差,钢琴也很弹得平庸,还温和地嘲笑那些她所谓的“银边人”——这些好心的熟人和陌生人试图向她保证,悲伤过后人生还会另有一片天地。

“人们总是说,你会克服这一切的,”她说。“不,我不会。”

李翊云告诉我,她经常感觉自己的处境使别人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其他父母。她也敏锐地意识到,她从容、安静的举止,以及她坚持自己日程安排的应对方式——在孩子死后的日子里,她直接回去教书和写作——这不是多数人心目中一个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人应有的样子。

“人们期望一个悲伤的母亲以某种方式行事,我从不认为我可以按照别人的说法生活,”她说。“人们期望你敞开心扉,展示你的脆弱,展示你的进步,这些都是我不会做的。”



与李翊云交谈时,最令人惊讶的也许是目睹她在两个似乎不相容的现实中生存的能力:一个是她生活在被她称为深渊的荒凉状态中,另一个是她在工作、友谊和婚姻中,在一些细微的瞬间和回忆中找到满足、娱乐甚至快乐。

“带着痛苦生活是可能的,你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事情,你在做园艺,你在听音乐,但你还在思考,”她说,她的声音越来越小,没有说出那些难以言说的东西。

在李翊云安静宽敞的家中,文森特和詹姆斯的身影无处不在。她那间光线充足的办公室离客厅较远,墙上挂着文森特色调明亮、异想天开的艺术品。壁炉架上挂着一幅他小时候画的巨幅画作,画中一个孩子站在田野里,有三个棕色的谷仓和一个翠绿色的池塘,映衬着金色的天空。她在他去世后发现了这幅画,并认为他把它藏在壁橱里,是因为他在签名时拼错了自己的名字。

房子里的其他地方还摆放着家庭照片、学生肖像和小摆设,反映了男孩们独特的个性和兴趣。她保存着詹姆斯收藏的怀表、他叠的折纸动物,以及他去爱尔兰度假时得到的名叫橘子酱的毛绒小羊。她保留着文森特收藏的47只企鹅毛绒玩具。

李翊云和丈夫一直保留着儿子们的所有物品,其中包括警方归还的东西——文森特的那部碎了一角的手机,詹姆斯的背包,里面装着一支断成两段的铅笔。即使是平凡的物品也变成了珍宝。詹姆斯的牙套在他桌上的一个盒子里;文森特的牙套在他的书架上。

“我不能去动这些东西,”李翊云说到儿子的遗物。“即使是移动一个物体都是很痛苦的。我们有我们凡人的极限。”

2005年詹姆斯出生时,李翊云的文学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她放弃了免疫学博士学位,转而追求写作,在加入艾奥瓦作家工作室后,她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2005年,她出版了首部小说集《千年祈祷》(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随后,她创作了《比孤独更善良》(Kinder than Solitude)和《流浪者》(The Vagrants)等备受赞誉的小说,探索共产主义中国生活中的压迫和偏执,并获得了一系列著名奖项,包括怀廷奖、古根海姆奖和麦克阿瑟奖。

即使她在工作上获得了荣誉,有两个聪明、好奇的孩子,家庭生活也很充实,但李翊云还是备受抑郁症困扰。在2012年的一次精神崩溃中,她觉得自己“陷入了不现实的境地”,两次试图自杀,她在回忆录《亲爱的朋友,在我的生活中给你的生活写信》(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中描述了这段令人困惑的经历。

她曾经想过她的自杀是否影响了文森特,以及文森特的死如何影响了詹姆斯,但她拒绝细想这些问题;能回答这些问题的人都已经不在了。

2017年9月文森特自杀身亡时,李翊云正在写她的小说《我该走了吗》(Must I Go),故事的中心人物是一个自杀身亡的女人的母亲。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巧合。



文森特去世后,李翊云立即开始写下想象中与儿子的对话,给他讲她烤的芝士蛋糕,她笨拙地试图用他留下的黄色纱线织一条围巾。这段对话后来成为李翊云的小说《理由的尽头》(Where Reasons End),讲述了一位母亲与她聪明、有趣、古怪的儿子之间零星且亲密的对话。儿子自杀身亡,从朦胧的阴世与她交谈。李翊云说,文森特的声音如此自然地出现在小说中,感觉像是他在与她交谈。“我想他在我身边多待一会,”李翊云说。

但詹姆斯去世后,李翊云起初发现自己无法让他在文字中浮现。与文森特不同,詹姆斯性格内向,支配他的是逻辑,不是情感。

李翊云曾觉得,任何用文字刻画詹姆斯的尝试都注定是“一种不完全的失败”,她说。尽管如此,她还是决定宁可失败也不能放弃尝试。

“詹姆斯死后,我脑子里全是这些想法,但除非我把它们通过写作记录下来,否则这些想法就什么都不是了,”李翊云说。

她花了几个月时间才找到了描述詹姆斯的适当语言,但一旦她开始下笔,句子就很快形成了。

“开始动笔的时候,我就知道一切都会很顺利,”她说,然后她很快用不出声的轻笑纠正了自己。“我老是说一切顺利,好像一切都会好起来,没有什么会好起来。”

文森特的死令人震惊,但并非完全出乎意料。即使在孩提时代,他就容易陷入抑郁和绝望。上四年级时,文森特的老师给李翊云发了一封充满担忧的电子邮件,是关于他写的诗的,他写了一些反思生与死的痛苦诗句。一名为他治疗的心理专家曾警告李翊云,文森特可能会把自杀的想法付诸行动,并告诉她应该有思想准备。

詹姆斯没有类似令人警惕的表现,他也曾接受心理治疗,给人以能默默承受、适应能力强的印象,没有表现出哥哥那样的极端情绪,或令他自己崩溃的完美主义。

詹姆斯热爱哲学、语言学和科学。小时候,他有时会在餐桌上漫不经心地解释神秘的量子粒子、或鲜为人知的深海无脊椎动物的行为,让家人大吃一惊。虽然他的语言能力出类拔萃——在学校学了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日语,并自学了威尔士语、德语、罗马尼亚语和俄语,但他总是把想法藏在心里。上幼儿园时,有一天他身上戴着一个自己写的牌子回了家,牌子上写着:“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想说!”

有时候李翊云会想,她没注意到詹姆斯陷入不幸的漩涡,是否就因为他如此地自持。

詹姆斯在去世几周前曾告诉母亲,他正在读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The Myth of Sisyphus)。这本书在开篇处提出一个问题:人生是否值得活下去。李翊云回忆起当时和詹姆斯的一次对话,她告诉儿子,大多数人忍受人生中单调或痛苦的部分,为的是享受由衷快乐的时刻。李翊云和丈夫最后一次看到詹姆斯是他去世前的那个周末。他们晚饭后送他回宿舍,李翊云问儿子在读什么书。詹姆斯说,他当时正在重读《西西弗斯神话》。

回过头来看,李翊云在想自己当时是否感觉到了什么。但她不允许自己老去想詹姆斯的死是否可以避免的问题,她说,文森特去世后,她曾掉进那个陷阱。

“有人自杀身亡后,身后的家人通常会问,‘要是……会怎么样?是因为什么?’”李翊云说。“这一次,我觉得我们不要从这些问题开始,我们要从别的地方开始,那就是接受这是事实。这是他的决定,他死了,他做这个决定是有原因的。”

一个不断浮出的想法是:李翊云确信詹姆斯相信父母在他死后有能力活下去。这个坚定的信念让李翊云保持了理智和活下去的能力。

“他知道我们会承受这件事,因为我们曾经承受过,”李翊云说。“我觉得,我们必须尊重他的领悟,我们必须尊重他的选择。”

李翊云说,再次经历痛苦的失去,她知道自己需要过有规律的生活。



保持规律的生活帮助李翊云度过了儿子去世后的痛苦日子。她最近已完成了一部新小说的初稿。

她知道自己需要睡眠、喝水、每天锻炼,并坚持自己的时间表,继续去游泳池游泳,继续每周上钢琴课,继续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书。她把自己重新投入写作,每天早上写作两三个小时,最近完成了一部新小说的初稿。这是一部关于一群音乐家的历史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早期的欧洲。

李翊云和丈夫已在继续旅行,那是他们喜欢和儿子们一起做的事情,他们还自己做蛋糕庆祝儿子的生日。“只有一个人知道我的感受——那就是他,”李翊云指的是大鹏,注重隐私的他没有接受采访。

李翊云得到了来自她最亲密朋友的支持,他们中包括作家伊丽莎白·麦克拉肯和莫娜·辛普森,她们为李翊云和丈夫安排了几个月的餐食;还有编辑布里吉德·休斯,她在詹姆斯去世后的那个周末到李家住了几天,帮忙将这个噩耗告知李翊云的朋友和同事。一名朋友后来对休斯说,她收到消息后一开始觉得一头雾水,以为是意外错发了关于文森特去世的旧邮件草稿。

那个周末,李翊云问了休斯一个痛苦的问题:难道自己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母亲吗?休斯很快回答说,他们两人都知道这个问题太荒谬了。李翊云毫不怀疑的是她爱儿子的程度之深,她总是鼓励他们做真实的自己。她尽力将这种接纳扩展到不仅是他们的生命,也包括他们的死亡。

“作为他们的母亲,我总是尊重他们,并努力去了解他们,”她说。

在写作《自然万物只是生长》时,李翊云曾犹豫要不要完成这本书。

她一度请麦克拉肯读了初稿,并告诉她书是否值得出版。麦克拉肯向她保证值得出版。

“令我惊讶的是,这是一部思路如此清晰的作品,探讨了一些似乎不可能去思考的东西,”麦克拉肯说。“失去两个如此出色的孩子,这等于被判处了无期徒刑。”

李翊云坐在家中的阳光房里对我说,她宁愿自己能早点明白一些事情,这样她就能和孩子们分享:“更好地受苦”是有可能的,既感受悲哀、也感受快乐。这是她近几个月逐渐得出的看法。当她做园艺、阅读、写作、听音乐,或与丈夫在林间散步时,她会感到快乐。

“我们悲伤,非常悲伤,但我们并非不快乐,”她说。“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怀抱着对孩子们的爱,即使他们已经不在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