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等经典童话,到《傲慢与偏见》中伊莉莎白与达西先生等经典文学情侣,女性“上嫁婚配”
(hypergamy)观念长期影响着社会文化。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女性受到高等教育并实现经济独立,这些传统模式正逐渐改变。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社会学家纳迪亚·斯泰伯 (Nadia Steiber)
指出,“现今年轻人中出现了一种越来越明显的不匹配现象,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数远多于男性。”
她表示,虽然许多女性理想上仍希望寻找教育或社会经济地位相当的伴侣,但最终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即选择条件较低的伴侣。
这种现象在社会科学中被称为“下嫁婚配 (hypogamy)的兴起”。
什么是“下嫁婚配”?
“下嫁婚配”(Hypogamy)指的是与社会、经济或教育地位低于自己的人结婚或建立恋爱关系的做法。
传统上,与之相反的是“上嫁婚配”(Hypergamy),在女性中更为常见且较被社会接受。长期以来,文化观念鼓励女性寻找在经济上更稳定、年纪更大或学历更高的伴侣。
英国社会学家、伦敦智库Civitas资深研究员凯瑟琳·哈金(Catherine
Hakim)解释,“历史上,男孩要工作而接受更多教育;而女孩则在家向母亲学习家务技能。”
她指出,“配偶之间在年龄和教育程度上的巨大差距,使父权体制得以盛行。男女教育平等是现代富裕社会的一个特征。”
数据逆转
最新数据反映出这一转变趋势。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3年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异性婚姻中,24%的女性教育程度高于其丈夫,较1972年的19%有所上升。
同一研究指出,约29%的夫妻收入相近。
尽管传统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逾半数婚姻由丈夫担任主要或唯一经济支柱,但有16%的婚姻中,女性成为家庭主要收入者。
值得注意的是,收入与丈夫相当甚至更高的女性比例,在过去 50 年间几乎增加了两倍。
这些转变正挑战长久以来的性别规范,并重塑人们对伴侣关系的期望,常常在不断变化的现实和根深蒂固的社会偏好之间造成摩擦。
配对公司Ignite Dating的媒人蜜雪儿·贝吉(Michelle
Begy)表示:“虽然仍有女性寻求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伴侣,但越来越多人更重视情感上的契合、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彼此尊重,而非传统的地位指标。”
她补充,“这种变化反映出一种更平等的关系趋势,重视的是伙伴关系与个人满足,而非阶层结构。”
哈金则指出,教育水平相若的伴侣如今在欧洲与北美最为普遍。
“约有一半至四分之三的伴侣表示双方学历相当。约三分之一的妻子在教育程度上‘上嫁’,而约五分之一的丈夫则是‘上娶’。教育平等已成为常态。”
全球各地的社会规范
尽管“下嫁婚配”在西方社会日益可见,但在世界许多地区,“上嫁婚配”(hypergamy)依然占据主流地位。
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学家索纳尔德·德赛(Sonalde
Desai)指出:“印度教经典强调在同种姓婚姻。‘顺婚’(anuloma),即男性迎娶种姓较低的女性会被允许;而‘逆婚’(pratiloma),即男性迎娶种姓较高的女性则被禁止。”
德赛指出,在印度包办婚姻仍占主导地位,近95%的婚姻发生在同一种姓之间。报纸上的婚姻广告反映出传统观念,通常期望新郎较年长、身型较高,且教育程度不低于新娘。
她补充说:“然而,实证研究显示,女性与教育程度较低男性结婚的下嫁婚配现象正在增加。”
伊朗则是另一个显著例子。
记者指,该国拥有中东地区女性大学毕业率最高之一,但父权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许多家庭仍期望男性为主要经济支柱。这导致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单身女性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
不过,他们说,新一代女性正挑战这些传统期待,许多人更重视个人自主、职业发展,并重新定义现代伊朗社会中的伴侣关系。
在中国,“剩女”一词带有贬义,指的是年近三十或三十多岁、受过高等教育但仍未婚的女性;而在日本,越来越多女性因经济独立及不愿承担传统性别角色的压力,选择延迟结婚甚至不婚。
相较之下,挪威与瑞典等国呈现明显对比。这些国家拥有完善的性别平等政策、优厚的育婴假制度与女性劳动参与率偏高,平等的伴侣关系成为主流。
斯泰伯表示,“在不同社会中,社会规范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
她解释,“在西方,即使女性收入不一定高于丈夫,只要受过高等教育,通常在关系中也拥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她们有谈判权,能参与伴侣间的决策——而在其他文化中,这种权力可能会受到更多限制。”
社交媒体效应
尽管在实际生活中已不如以往普遍,“上嫁婚配”仍是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经常与恋爱建议及“如何吸引富有或高地位伴侣”等内容一同流行。
网络出现爆红的趋势,例如以“护照兄弟”(passport
bros)形容一些西方男性前往海外寻找拥抱传统性别角色的伴侣,以及兴起“传统妻子”(tradwife,是traditional
和wife的合成词)运动。这些网红推崇家庭生活,鼓励女性追求高收入丈夫,亦令“上嫁婚配”这一概念再次成为焦点。
“这类风潮往往反映出对传统关系模式的向往,有时甚至将‘上嫁婚配’理想化,”配对顾问贝吉表示。
“这凸显了当代约会文化的复杂性,许多人在追求个人自主与回应社会期望之间挣扎,展现出人们在关系中寻求满足的多元方式。”她补充道。
不过,社会学家斯泰伯对当前社交媒体上所谓“1950年代式性别角色”复兴持怀疑态度,尤其是这种将上嫁婚配不只视为可接受,更当作理想目标。
“这可能只是社交平台上一小撮网红所炒作的现象,实际的人口趋势完全不支持这种说法,”她指出。
高收入妻子属少数
斯泰伯亦指出,当女性“下嫁”时,往往对男性造成更大压力,因为这可能“冲击传统的男性气概观念”。
“问题不在于女性是否愿意接受条件较差的伴侣,而是男性是否能适应一位学历或事业更为成功的伴侣。”她解释道。
部分社会学家亦指出,随着女性教育水平提升,社会结构仍透过各种潜在机制维持传统性别角色,例如薪酬差距、鼓励女性从事兼职工作,或是职场文化令职业与育儿难以兼顾,从而强化男性在经济上的主导地位。
哈金表示,“各地男性的收入通常都高于女性或其妻子,因为妻子与母亲往往有中断的职涯,或选择兼职工作。”
“即使在被视为平等的北欧地区,丈夫平均仍赚取家庭约四分之三的收入。高收入女性或妻子依然是少数,而非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