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新冠感染再抬头,这3类人要特别注意

新冠感染再抬头,这3类人要特别注意

文章来源: 丁香医生 于 2025-05-16 19:14:1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最近,「以为是感冒,结果是阳了」成了不少人的真实经历。

五一前后,朋友圈陆续有人发烧、咳嗽、嗓子痛,一测发现新冠抗原又是两道杠。

新冠感染再抬头,这3类人要特别注意

就连歌手陈奕迅也在5月15日宣布因确诊新冠被迫暂停巡演。

新冠真的又「回来」了吗?

确实。

根据中疾控最新发布的监测数据,2025 年 4 月,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从 7.5% 上升至 16.2%,连续三周位居所有呼吸道病毒首位,超过了鼻病毒和流感病毒。



图源:中疾控

在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也从 3.3% 升至 6.3%,同样连续多周居首。



图源:中疾控截图

此次流行毒株特点:

免疫逃逸能力更强、传播能力不弱

这次引起感染的主要是 XDV 变异株及其子分支NB.1.8.1,它们仍然属于新冠病毒的奥密克戎(Omicron)家族,是此前广泛传播的 JN.1 和 XDE 的「重组后代」。

简单说,并不是完全「换代」的新毒株,而是奥密克戎的又一轮迭代更新——虽然没有重大版本升级,但一直都有小的更新迭代。



近期新冠变异株针对靶向不同 RBD 表位抗体组合的逃逸特征

那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 免疫逃逸更强:之前阳过或者打过疫苗的,也可能再次感染;

● 症状更像感冒:嗓子痛、低烧、咳嗽或根本没症状,容易被忽视;

● 传播依旧不弱:目前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泰国等地已成为主流毒株。

常规流行小高峰

换季、节假日加速了病毒传播

这波反弹属于新冠的「低调回潮」,不是突如其来的新疫情,而是常规流行节奏中的一次小高峰。

病毒学专家、江苏省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所长常荣山指出:本轮流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人群免疫屏障的减弱:上一轮大规模感染(2023 年底至 2024 年初)已过去一年,多数人因自然感染获得的抗体正在消退;

2025 年初的流感又相对低迷,为新冠病毒的传播「腾出了空间」。加上疫苗加强针接种率不高,整体免疫防线显得松动。

此外,还有几件事叠加,让它「悄悄地多了起来」:

● 节假日人口流动大:从清明到五一,跨省出行、聚会聚餐频繁,病毒借机扩散;

● 春夏换季,身体易感:早晚温差大,是本就容易中招的感冒高发期;

● XDV 变异株传播力强:症状轻微、难察觉,很多人误当普通感冒处理;

● 免疫力下降人群增多:尤其是长期未接种疫苗、未「阳过」或阳过已久者,更容易再次感染。

这波疫情正接近顶点

预计 6 月下旬回落

根据香港卫生专家孔繁毅教授的判断,这一轮感染高峰预计在5 月下旬前后达到顶点,整体持续 6~8 周。

结合目前中疾控的监测数据,内地新冠阳性率自 4 月初(7.5%)持续上升至 5 月中旬(16.2%),已接近高点,整体趋势与港澳基本同步。

病毒学专家、江苏省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所长常荣山也指出,本轮高峰大致落在 5 月中旬,预计 6 月初全国阳性率将回落至 8%~10%,6 月下旬降至 5 %以下,整体回落速度较快,不会对高考等重要节点构成影响。



综合来说就是,这波小高峰正在接近顶点,过峰后,会很快下落,时间不会持续很久。

普通人无需过度担忧

但这 3 类人要注意

对大多数健康人来说,这轮新冠的症状确实相对轻,比如咽痛、发烧一两天、身体疲乏,部分人还会咳嗽持续一周甚至更久。



但即便是「像感冒」,不用过于担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它可能影响你更长时间的体力和恢复;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你不经意中传染给家中体弱的老人、孩子或慢性病人,带来严重后果。

高风险人群包括:

● 60 岁以上老人

● 有基础病(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肿瘤等)

● 免疫力低下者(如肿瘤放化疗期、器官移植患者)

虽然很多人对新冠已有些「免疫麻木』,但本轮感染中仍出现了明确的重症病例。

根据香港卫生防护中心 2025 年 5 月的通报:过去 4 周内,香港新增 75 例新冠重症个案、26 例死亡。其中 95% 以上患者为有基础病的成年人,且大多数半年内未接种加强针。

也就是说,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感染仍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防护不能松懈。

我们该怎么做?

不同群体应对策略

① 还没感染的人:保持防护,降低感染风险

● 居家期间应保持每日通风,注意卫生间清洁,饭前便后认真洗手,若与他人同住,建议分餐进食,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 出门时尽量避开密闭、人多、通风差的空间,如商场、电梯、公交、地铁等;

● 在人群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地铁等)时建议佩戴口罩,建议佩戴医用或 KN95 口罩,并保持手部卫生;

● 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有助于维持良好免疫力;

● 如所在地区已提供 XBB 或 JN.1 适配疫苗,建议尽快完成加强针接种,尤其是半年以上未接种者。

② 已出现症状的人:居家休息,避免传播

● 出现咽痛、乏力、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建议第一时间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

● 检测阳性后应居家休息,减少出行和社交活动,避免上班上学。

● 如必须外出,务必佩戴口罩,尽量缩短停留时间。

● 多喝水、清淡饮食、充足睡眠,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止痛,右美沙芬止咳,必要时使用含消炎止咳成分的复方制剂。

● 居家期间注意每日通风、分餐、马桶冲水时盖上盖子,防止气溶胶传播。

● 如出现高烧超 3 天、气短、胸闷、剧烈咳嗽等症状,尽早前往发热门诊或感染科就诊。

③ 高风险人群:主动防护,尽早干预

● 包括: 60 岁以上老人、有基础疾病者(糖尿病、心脑血管、慢阻肺等)、免疫低下人群(如肿瘤治疗中、器官移植患者)。

● 建议家中常备抗原试剂、体温计、血氧仪;一旦不适应尽早就医。

● 如确诊感染,尽可能在 48 小时内评估是否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先诺特韦/利托那韦、氢溴酸氘瑞米德韦)。

● 家人如有呼吸道症状,应主动隔离,佩戴口罩、错峰用餐,避免照护接触。

这轮新冠没有声势浩大,却悄悄地爬上了门诊榜首。它不再像过去那样让人恐慌,但也不能全然放松。对多数人来说,它像是一场拖着不走的感冒;但对年长者、慢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它依然可能是一次重症的诱因。

病毒在变,我们的应对也在更新。不是惊慌失措,而是有备无患。了解它、监测它、预防它,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查看评论(0)

24小时热点排行

印度S-400操作员阵亡!“枭龙”出手打爆防空神话?
职场“海王”终于被抓了 上海滩“骗薪神话”的崩塌
华男杀害女室友后冒充死者 骗走死者母亲46.3万美元
阿联酋两排女性跳“甩发舞”迎接 特朗普大赞“我喜欢”
他实名举报刘晓庆逃税:她与闺蜜合办公司借钱不还

24小时讨论排行

DeepSeek正在DeepSinking 使用率暴跌至比腰斩更低
特朗普在国内睚眦必报,中东之行却展现宽容一面
“4+4”没那么坏,但被“董小姐”搞砸了
呛俄乌谈判没进展,川普:没我根本谈不出协议
消息人士称美政府计划将100万巴勒斯坦人迁往利比亚
中国留学生在美兼职开公交 每周10小时 月薪5600元
S妈透露汪小菲明天结婚 凌晨发文喊话:善待孩子
微软老员工48岁生日被裁,妻子发帖怒斥算法裁人
柴静: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死刑!许家印最大靠山完了
江西官场出现“主动交代潮”,两大主因不容忽视
1.68米小伙与2.2米女子恋爱怀孕 女方回应网友质疑
释放千名战俘换和平? 俄方放话:乌军不撤就吞8州
特朗普公开“怼”库克:苹果不应在印度生产手机
美驻北约大使:下半年将商讨「撤军欧洲」
诉讼延宕 超过500名美国之音员工可能于下月底失业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新冠感染再抬头,这3类人要特别注意

丁香医生 2025-05-16 19:14:12

最近,「以为是感冒,结果是阳了」成了不少人的真实经历。

五一前后,朋友圈陆续有人发烧、咳嗽、嗓子痛,一测发现新冠抗原又是两道杠。

新冠感染再抬头,这3类人要特别注意

就连歌手陈奕迅也在5月15日宣布因确诊新冠被迫暂停巡演。

新冠真的又「回来」了吗?

确实。

根据中疾控最新发布的监测数据,2025 年 4 月,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从 7.5% 上升至 16.2%,连续三周位居所有呼吸道病毒首位,超过了鼻病毒和流感病毒。



图源:中疾控

在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也从 3.3% 升至 6.3%,同样连续多周居首。



图源:中疾控截图

此次流行毒株特点:

免疫逃逸能力更强、传播能力不弱

这次引起感染的主要是 XDV 变异株及其子分支NB.1.8.1,它们仍然属于新冠病毒的奥密克戎(Omicron)家族,是此前广泛传播的 JN.1 和 XDE 的「重组后代」。

简单说,并不是完全「换代」的新毒株,而是奥密克戎的又一轮迭代更新——虽然没有重大版本升级,但一直都有小的更新迭代。



近期新冠变异株针对靶向不同 RBD 表位抗体组合的逃逸特征

那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 免疫逃逸更强:之前阳过或者打过疫苗的,也可能再次感染;

● 症状更像感冒:嗓子痛、低烧、咳嗽或根本没症状,容易被忽视;

● 传播依旧不弱:目前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泰国等地已成为主流毒株。

常规流行小高峰

换季、节假日加速了病毒传播

这波反弹属于新冠的「低调回潮」,不是突如其来的新疫情,而是常规流行节奏中的一次小高峰。

病毒学专家、江苏省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所长常荣山指出:本轮流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人群免疫屏障的减弱:上一轮大规模感染(2023 年底至 2024 年初)已过去一年,多数人因自然感染获得的抗体正在消退;

2025 年初的流感又相对低迷,为新冠病毒的传播「腾出了空间」。加上疫苗加强针接种率不高,整体免疫防线显得松动。

此外,还有几件事叠加,让它「悄悄地多了起来」:

● 节假日人口流动大:从清明到五一,跨省出行、聚会聚餐频繁,病毒借机扩散;

● 春夏换季,身体易感:早晚温差大,是本就容易中招的感冒高发期;

● XDV 变异株传播力强:症状轻微、难察觉,很多人误当普通感冒处理;

● 免疫力下降人群增多:尤其是长期未接种疫苗、未「阳过」或阳过已久者,更容易再次感染。

这波疫情正接近顶点

预计 6 月下旬回落

根据香港卫生专家孔繁毅教授的判断,这一轮感染高峰预计在5 月下旬前后达到顶点,整体持续 6~8 周。

结合目前中疾控的监测数据,内地新冠阳性率自 4 月初(7.5%)持续上升至 5 月中旬(16.2%),已接近高点,整体趋势与港澳基本同步。

病毒学专家、江苏省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所长常荣山也指出,本轮高峰大致落在 5 月中旬,预计 6 月初全国阳性率将回落至 8%~10%,6 月下旬降至 5 %以下,整体回落速度较快,不会对高考等重要节点构成影响。



综合来说就是,这波小高峰正在接近顶点,过峰后,会很快下落,时间不会持续很久。

普通人无需过度担忧

但这 3 类人要注意

对大多数健康人来说,这轮新冠的症状确实相对轻,比如咽痛、发烧一两天、身体疲乏,部分人还会咳嗽持续一周甚至更久。



但即便是「像感冒」,不用过于担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它可能影响你更长时间的体力和恢复;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你不经意中传染给家中体弱的老人、孩子或慢性病人,带来严重后果。

高风险人群包括:

● 60 岁以上老人

● 有基础病(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肿瘤等)

● 免疫力低下者(如肿瘤放化疗期、器官移植患者)

虽然很多人对新冠已有些「免疫麻木』,但本轮感染中仍出现了明确的重症病例。

根据香港卫生防护中心 2025 年 5 月的通报:过去 4 周内,香港新增 75 例新冠重症个案、26 例死亡。其中 95% 以上患者为有基础病的成年人,且大多数半年内未接种加强针。

也就是说,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感染仍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防护不能松懈。

我们该怎么做?

不同群体应对策略

① 还没感染的人:保持防护,降低感染风险

● 居家期间应保持每日通风,注意卫生间清洁,饭前便后认真洗手,若与他人同住,建议分餐进食,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 出门时尽量避开密闭、人多、通风差的空间,如商场、电梯、公交、地铁等;

● 在人群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地铁等)时建议佩戴口罩,建议佩戴医用或 KN95 口罩,并保持手部卫生;

● 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有助于维持良好免疫力;

● 如所在地区已提供 XBB 或 JN.1 适配疫苗,建议尽快完成加强针接种,尤其是半年以上未接种者。

② 已出现症状的人:居家休息,避免传播

● 出现咽痛、乏力、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建议第一时间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

● 检测阳性后应居家休息,减少出行和社交活动,避免上班上学。

● 如必须外出,务必佩戴口罩,尽量缩短停留时间。

● 多喝水、清淡饮食、充足睡眠,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止痛,右美沙芬止咳,必要时使用含消炎止咳成分的复方制剂。

● 居家期间注意每日通风、分餐、马桶冲水时盖上盖子,防止气溶胶传播。

● 如出现高烧超 3 天、气短、胸闷、剧烈咳嗽等症状,尽早前往发热门诊或感染科就诊。

③ 高风险人群:主动防护,尽早干预

● 包括: 60 岁以上老人、有基础疾病者(糖尿病、心脑血管、慢阻肺等)、免疫低下人群(如肿瘤治疗中、器官移植患者)。

● 建议家中常备抗原试剂、体温计、血氧仪;一旦不适应尽早就医。

● 如确诊感染,尽可能在 48 小时内评估是否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先诺特韦/利托那韦、氢溴酸氘瑞米德韦)。

● 家人如有呼吸道症状,应主动隔离,佩戴口罩、错峰用餐,避免照护接触。

这轮新冠没有声势浩大,却悄悄地爬上了门诊榜首。它不再像过去那样让人恐慌,但也不能全然放松。对多数人来说,它像是一场拖着不走的感冒;但对年长者、慢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它依然可能是一次重症的诱因。

病毒在变,我们的应对也在更新。不是惊慌失措,而是有备无患。了解它、监测它、预防它,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