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在东京住8平米小屋,全球到处流浪:49岁女作家的格外活法

在东京住8平米小屋,全球到处流浪:49岁女作家的格外活法

文章来源: 谷雨实验室 于 2025-05-15 02:15:3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在东京住8平米小屋,全球到处流浪:49岁女作家的格外活法

北京温暖的春日里,我在一家书店见到了吉井忍。她刚结束上午的行程,正在会议室里匆匆吃完一份外卖。我推门进去,墙边还放着她的拉杆行李箱。看起来,她早已习惯这种“跑来跑去”的生活。

出生在日本,年轻的时候到世界各地“晃荡”,从中国、欧洲到东南亚,再回到中国,现在用华语写作,吉井忍自认过着一种“滚石”一样的人生。即使在东京,她也像一颗游离的粒子。她在《东京八平米》里刻画过这样的生活:住在中野区一间八平米的小屋,由于没有洗衣机、没有浴室,她不得不频频走进家附近的投币式洗衣机和“钱汤”(日本公共澡堂)。太冷或者太热的时候,由于很难控制小房间里的温度,她也必须到外面去写作。

张望见他人的生命缝隙,是这种生活的副产品。从人群里穿行而过,故事越来越多,在今年2月,吉井忍新作《格外的活法》面世。



她的声音有一种温和的坚决,像她本人一样。她拒绝探讨过于宏大的问题,拒绝重复谈论过去说过的话,拒绝“社会时钟”的影响。她会非常直接地表示“这个我不太喜欢”“我不这么认为”,有时说着说着,干脆挥挥手:“不聊了,这件事就让它过去吧。”她是那种碰到有人插队,会张口直说“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来制止对方的人。

从上班到不上班,从世界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一同毕业的朋友们在日本的“就业冰河期”投简历找工作时,她在地球另一端的农场喂羊。当然,不是另一种生活不好,她向我解释,上班有种种好处,有时候走在路上,闻到别人家的厨房飘来阵阵味噌汤香味,也会突然很羡慕那种“稳定”的人生。只是,这样的生活有时无法让她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比如我要写一本书,哪家公司会给我这样的位置?”

她写作,也做很多兼职,去咖喱店端过盘子、在公司做过清洁工作,还计划去一家三明治店打工。吉井并不认为体力活是“低人一等”的,很多人似乎无法理解这点。她身上缺少某种“社会化”的痕迹,人类社会的价值天平在她那里是失效的。两小时的交谈里,她对自己40多年的人生一带而过,很多细节早就忘记了。但整整15分钟里,她都在向我传授和农场里各种动物相处的经验——她在乎一些“生命之轻”。

我渐渐意识到,虽然已经接受过很多次采访,但吉井忍还是更习惯坐在那个采访者的位置。一次次反复表达自己这件事让她不那么自在,而且也没什么想说的了。对话里常常出现停顿和沉默,有时说着说着,声音越来越低,尾音都几乎被吞咽。偶尔瞥过窗外的树出神,它们的叶子被光照得亮闪闪的。我能感受到她有点如坐针毡。

直到时间过半时,我们谈论起中国的城市,我才捕捉到她眼里闪过一丝兴奋的气息。她说她很喜欢成都,也很喜欢东北,曾经去过哈尔滨、五大连池、黑河,再从黑河到对岸俄罗斯一个叫“海兰泡”的城市。那一刻,她好像才回到了自己的领地,变得如此生动,而又兴致勃勃。

以下是吉井忍的讲述:



挤到社会边缘的那种存在

写这本《格外的活法》,我对每个人印象都很深刻。

好像是2018、2019年左右的时候,我看到了几个关于汪楠的报道,觉得有意思。(作者注:汪楠是华人暴走族“怒罗权”的创始人,出生于中国东北。二战后,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相当数量的日本遗孤。汪楠十岁时,父亲和一位日本遗孤再婚,全家搬到日本。虽然从亲缘上来说,汪楠的亲生父母都是中国人,但他仍然面临着和日本遗孤二代归国相似的处境:家庭的贫困、语言的困难、社会的排挤、同学的霸凌等。为了自保,包括汪楠在内的遗孤二代组建了“怒罗权”的前身“龙的传人”。从起初上下学同行、反抗日本同学欺负,逐渐发展到偷自行车、威吓索钱,在2000年一次大规模偷窃计划中被捕,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出狱后,汪楠一边工作,一边在一个给监狱囚犯寄送书籍的社会组织做志愿者。2023年底,汪楠因涉嫌策划抢劫再次被捕。)结果在一个线下活动就遇到了他。



华人暴走族“怒罗权”创始人汪楠。吉井忍摄

那个地方我记得很清楚,一栋水泥楼的建筑,已经是晚上了,他站在外面抽烟——他特别喜欢抽烟。周边没有人,我上前去问,你是不是汪楠桑?跟他大概介绍了一下,我是写稿的。我以为他是一个比较凶、很难靠近的人,很意外,他蛮随和的,甚至有点害羞,我们就交换了微信。最近我刚把书的样本寄给他的拘留所,后来透过别人回应,好像他对内容比较满意。听他这一句我才松了口气,因为他这段时间一直在里面,没能让他确认文稿。

刺青的三代目也挺有意思的。(作者注:日本著名传统文身师雕佑西,真名为中野义仁。25岁时拜入文身师初代目横滨雕佑西门下,33岁继承师名。在这个故事里,吉井忍记录了一种“社会和人心的变化”,雕佑西门中老派的、已经不再被现代社会所认可的“亲子式”师徒关系,却占据了中野义仁人生故事中可能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不管在海外或在日本国内他都很有名,很多媒体去采访他。那天,我没有想要问什么问题,就是去见他,也没提问,他很自然地开始讲,自己年轻的时候怎么样,跟师傅的交流怎么样,他是怎么样成为纹身师的?很多的Personal history(个人历史),好像是我在其他地方没看过的。



日本著名传统文身师,三代目雕佑西。吉井忍摄

我很意外,我以为他会讲什么纹身的技术,或者一些大道理,但是这些都没有。我不知道为什么他跟我讲这些,很神奇。后来我跟他说我快要出书了,问他要不要看稿子?他也看了,又打电话给我几次,想补充一下内容。他对我讲话的时候,特别像爸爸讲给孩子那种语气,我觉得蛮特别的。

我记录这些“不在主流赛道”的人的故事,某一方面的共性是他们心中好像有没法放弃的某一块东西或者信念,所以不管想要还是不想要,都成为被挤到社会边缘的那种存在。我在前言里面也说过,就是因为他想遵守某种原则,保留自己的尊严,莫名其妙就到了现在的位置。

但如果从别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我想说,当你选择看起来很“格外”的活法的时候,背后还站着很多支撑你格外的活法的人,我想说,不是只有这书里面写的人才厉害。比如冈启辅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有注意到吗?我在这边可能没有写到,刚结婚的时候,他妻子带他去看很多世界各地奇奇怪怪的建筑,让他大开眼界,后来他才能亲手建立起来手工的大厦。(作者注:建筑师冈启辅从2005年起在东京港区开始搭建混凝土建筑“蚁鳟鸢勒”。他曾在东京一家住宅建设公司的设计部就职,但因为不喜欢困在格子间画图、连施工现场也从不涉足的生活而选择离职。那段日子,他一边骑行,一边在工地打零时工,还开办了画廊,寻找自己内心真正的所在。他的确找到了。结婚后,在妻子的提议下,他们开始自己动手设计、建造住宅,在这里获得了“自己动手才能感觉到的幸福”。尽管在漫长的工期中,因为各种琐碎的分歧和对立,夫妻二人最终选择分开。)这些人的存在可能太隐秘了,所以很多人没感觉到。



建筑师冈启辅。吉井忍摄



“法国人很知道

怎么样享受人生”,我想学一学

我在《格外的活法》前言里写过,之所以我想到去找他们,也是因为自己早就放弃那种“赛跑”。大学毕业后出国游荡各地,不买房不上班,甘愿落后几圈并用自己的节奏慢跑。

大学的时候,我开始有一点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局外人”。我本科的专业是国际关系。但是大学一年级真的去学习那些机构的事情时,就觉得里面的人际关系太复杂了。有点迷失,好像失去了梦想的感觉。有一天好像是非常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个海报,中国政府招募一些去那边学汉语的人,考试就可以去,我报名了。

1996年,来到成都的第一天,看到青瓦灰砖的建筑,很热闹,很有生活气息。因为当时还没有进行城市改造,有点像电影里面那种感觉,一眼能看到很多人的生活状态。有些人在路边卖东西,有些人开店,非常有活力。我觉得很酷,接下来的一年能在这样的地方生活真的太棒了。

那时候我有一辆自行车,经常一个人每天去不同的地方。今天打开地图,这一块没去过,就去这里吧。有时候看这条街的名字好玩就去转转,其实很多时候是不咋样的,但也找到一些非常喜欢的地方。这里有很好玩的市场,那家店很好,这条街上有很喜欢的茶馆什么的。

有一次我从学校附近路过,看到一户人家的门很好看。我记得好像是铁门,上面有扭的花,还贴了对联。正在拿相机拍照的时候,里面的老太太刚好出来了,特别惊讶,我们就这样聊起来。她知道我是四川大学的留学生,很感兴趣,叫我晚上过来吃饭。她房子很高,挂着香肠,很有那种老式的生活气息。

我称呼她为李太太,后来我经常去她家吃饭。我才发现四川人平时吃的也有清淡的。她会做炒蔬菜,蒸的米饭也特别香,偶尔特意给我炒个香肠。那时候刚来中国几个月,中文不太好。我们的交流仅限于那些最基础的信息,“吃饭了”“我是四川大学的学生”之类的。她看我也像小孩一样。她怎么生活、她有什么故事,我就不知道了。后来我离开的时候去看她,她也知道我要离开了,从外面买来很多蛋糕让我带走。那时候我哭了,她说“你别哭”,但是她也在哭。

后来我在北京和台北的媒体工作,度过了一段短暂了上班生涯。在台北的时候申请到了打工签证,那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台北特有的说法,我听他们说“法国人很知道怎么样享受人生”。我不太明白这意思,就觉得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方式的话,我想去学一学。



4月6日,吉井忍在广州方所做新书分享。

去法国以后先是在寿司店打工,但做了两天就不想做了,特无聊。接下来都在农场打工,照顾小动物,有兔子、鸡、羊、马。种菜,还有收土豆什么的。

在那里的时候很累,但好像真的是有活着的感觉,生命和死亡跟自己都绑在一块那种感觉,很特别。有一个农场主要是养野猪的。它们很爱干净,会自己打理卫生,喜欢吃栗子。没有栗子的季节,农场主就开车去山底的超市,超市会送我们很多快过期或者已经过期的免费面包和蛋糕,全部塞到小货车上,搬回农场给野猪吃。有时候我们看那些面包还能吃,也经常和猪“分享”。

农场里还有羊。小羊不见的时候,农场主会让我去找它。农场很大,是一座山。小羊很小,刚会走路。你不能叫它,它会跑掉。你要跟着它发出的声音去找,追到就抱住。平时它们自己吃草,到冬天实在太冷了,不得不把它们关到屋子里至少一两个月,吃我们送去的枯草和面包,水也是我们用火把冰融化以后给它们喝。它们心情非常不好,所以到了春天,大草原的草长好的时候,它们真的很开心,放出来一蹦蹦可高了。

小羊的性格也很不一样。我们每天喝咖啡的时候要加羊奶,特好喝。只有两只母羊能挤出羊奶。有一只黑色的小山羊性格特别不好,我们拿盘子挤,它就把自己的脚放在奶里,故意把盘子弄翻。

在农场没有收入。但管吃管住,而且那边根本没有商店,所以也没什么花钱的地方。印象很深刻的是农场主带我去过几次周日的集市,有一件牛仔大衣挺好看,完全是新的,我特别喜欢,农场主用自己做的果酱去帮我交换得到了。那里就是这样古老的交易方式。

夏天没什么事情干了,农场也不需要人,我就离开农场,在乡下找了一个小家庭,照顾一个三岁的小朋友。后来我隔了两年再去农场,性格不好的小黑羊已经死了,不记得是自然死亡还是生病。我记得它特别喜欢吃香蕉皮,所以到现在我每次吃完香蕉就想到它,如果它在,会很高兴的。

就那么晃了一年,我觉得很好玩。但是如果那个时候留下来的话,因为比较年轻,我可能还是会克制不住对外面那种向往。年轻的时候体验了一下理想的生活,我就很满足了。也可以这么说:有些人是想做的事情留到退休之后,我是反过来的,想做的事情就先放在前面做。



不知不觉就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时代了

我的童年基本上是快乐的。有很多户外活动,父亲母亲经常带我和妹妹去爬山,春天的时候就去野餐,秋天去看红叶什么的。我父亲工作很忙,母亲是典型的家庭主妇。我们这一代,经历过日本经济泡沫还没破灭的时候。我爸爸是一直在跑海外做生意的人,还有那么多机会买世界各地的礼物给我。八十年代的繁荣是这样的,我们一定要把纸币拿在手里挥一挥,给司机另外一笔小费才能招到计程车。一旦到了情人节,最高级的酒店房间全部订光,酒店垃圾桶里都是Tiffany的包装纸,就好像是在漫画里一样疯狂的时代。



4月6日,吉井忍在广州多抓鱼做新书分享。

那一代的人现在已经六七十岁了,我跟他们接触的时候还能明显感觉到是不一样的。他们还是保持对外的好奇心,比较开朗,能想得通。遇到什么困难没关系,总是很积极的态度,因为他很相信这个社会,他经历过的社会就是值得相信的。

我们就不一样,一直在怀疑,一直会审视自己,是不是这样?这个东西值不值得信任?对外部世界的那种关系已经很不一样。所以我很明白你的困惑和焦虑。这不是个人的问题了,时代、社会和个人关系的问题,不是人能控制的事情,是一个社会变数。

我大学毕业出社会的时候,泡沫已经破灭很久了。遇到“就业冰河期”,找不到工作。那时候日本有一个很奇怪的规定,寄给公司的履历表不能打印,一定要是手写的,才有那种诚意。我还记得周围的朋友们,手写50份、100份投进去。我周围的同学们还比较优秀,大部分还是找到了工作。而我试过一两次就觉得很无聊,我就去国外了。

我觉得真的很不一样。可能说得有点远,六七十年代美国发射了一个探索器,要在宇宙里去发现其他的生命体。它里面放了很多信息,有各种语言,有一些音乐,还放了那个牌子,画的是地球人的样子。我是教科书上看到这个故事的,我觉得那个是很天真、很浪漫的想法,有那种共同体的意识。这种浪漫我们已经失去了,不知不觉就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时代了。



人生还是挺美的

说到底,现在“主流”也已经是少数了。在日本,上班、买过房、有孩子的,已经是很成功的家庭。因为现在的日本的贫困率升高了,单身的人也蛮多的,我们所认为的主流已经不是那么主流了。相对的,我们认为的非主流,也没有很多人印象中那么自由自在。他们也不是想做非主流所以变成非主流的,我觉得做不到主流、被迫成为非主流的,可能有很多。



上班其实也挺好的。晚上想到明天几点上班,一定要在哪段时间睡着,你的生活真的会有规律。上班的时候有同事,同事之间的沟通有时候是很不好,但是你在做的事情总有人给你建议,或者说大家在一起做这件事情,你可以从前辈那里学习很多东西,把学到的教给后辈,这种感觉是很好的。人说到底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所以我并不否定上班的日子。

反而我现在过这样的自由的生活,工作上遇到的事情全部都得一个人来解决,当然也有朋友愿意帮助我,但主要都是一个人处理。我那时候为什么选择不上班?是没有找到在公司里面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说我要写这样的一本书,哪家公司会给我这样的位置?在媒体写的那些文章都是经济相关的,我不太感兴趣。但是我也没有特意去找其他的媒体,出来就出来呗。

体力活对我来说很重要,没指望赚多少,当作跟脑力活动不一样的事情就挺好。日本这种工作的时薪大概1500日元,折合人民币75块左右。之前我在咖喱店打工很长时间,洗碗、点菜、端菜、收银什么的,中午时段是4个小时差不多。他们那家店以前是很火,中午特别忙,后面就一直在做晚上,轻松的时候可以跟其他同事一起聊天。最近我把清扫工作辞掉了。因为比如说出远门,还得跟公司说一声,我可能下周就没办法来,所以不太方便。



4月12日,吉井忍在上海思南公馆做新书分享

做清扫工作的时候,我是被派到一个公司去的。我跟那边公司的人不怎么交流,但是观察他们还蛮好玩。那边的社长很年轻,长得很帅。另外一个掌柜的是中年男性,他很细心的。社长和掌柜的关系很好。我去那边办公室的时间是差不多早上八点半,第一个来上班的肯定是掌柜的,第二个就是社长,公司地位最高的这两个人是来得最早的,非常勤奋。那段时间他们就聊其他员工的事,“那个人要管他管得严一点”“这个人心太软,赚钱太少了,应该能赚多少”这样子的。

我就是一个收垃圾的,跟他们没有关系,所以我是透明人。他们对我很有礼貌,但当着我的面聊天也很随便。我听他们讲话就觉得挺有意思的,而且办公室里的垃圾不那么脏,就是包装纸什么的。马桶也很干净,跟家里的一样干净,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累。

我书里那位摄影师都筑响一的那种思维模式,我觉得还是蛮值得学习的。简单来说就是保持好奇心。他真的是经历过泡沫时代经济的人,有一种非常积极的心态,工作也非常认真。他会跟我说“你不去参与那种主流的生活也行,你这样就可以”“你现在不上班也好,社会上总会有一个你的位置”,有积极的心态,但他的积极不会给你任何压力。

我大概去年秋天的时候开始跳尊巴,也没多久。说起来很不好意思,给人感觉好像是大妈在跳舞。为什么我会认识到跳舞呢?是因为看了日本七八十年代很有名的一位诗人伊藤比吕美的书《闭经记》,她在书里老提到这个舞,给我留下了印象。后来发现我家附近也有,去看一下,挺有意思的,也很便宜,大概30块钱一次。

我就去跳了。有一点像广场舞直接挪到室内那种感觉,我觉得蛮有意思的,但是没有想象中那么激烈。没想到,跳一次就已经心情很好,莫名其妙的那种开心。有一天跳着跳着,又突然很想哭。一批年纪比较大的女性聚在一起,我们都是开开心心。我以前能听出有几个是中国东北口音,偶尔稍微打个招呼什么的,没有深度的交流,就觉得这样过了,深度交流也挺麻烦。

到我这种年龄,还是有一些感触,人生到现在,朋友去世过几个,也有生病的,但至少在体育馆那个时候,我们都是开开心心,很难得。那次我突然发觉,她们也都是过来了。到那个年龄我所经历过的,她们也多多少少都尝过的,接受了外貌和身材的变化,我们不停地被淘汰,不知不觉的进入下一个状态,还能那么开开心心的蹦蹦跳跳,这多么的有力量。那一天我跳着跳着突然想哭了,觉得她们很棒,人生还是挺美的。

查看评论(0)

24小时热点排行

假婚姻换绿卡 华女人财两失 还被逼发生性关系
耗资10亿占地57亩 潮汕这座超级豪宅将被强拆
美中贸易休战后 川普支持率反弹 但……
这国以F-15战机 骆驼队 特斯拉卡车 大阵仗迎川普
坑爹!富二代中国留学生遭绑架案系自导自演

24小时讨论排行

中国暂停管制禁令,恢复向美国28家实体出口稀土
《刚买的飞机被打了》走红 南开教授:恶搞不能越界
习近平为什么赢?因为特朗普进错了赛道
中国官方通报医生出轨事件:肖飞和董袭莹均被处分
又有学者炮轰习近平!北大女教授:只会画大饼…
纽约时报:特朗普为何想要一架新的“空军一号”
湖南重病老人被要求到场取钱,结果死在了银行
真正的AI医生已上线!中国科技公司在海外全球首发AI诊所
卡塔尔首相:飞机不是给川普的礼物 若不合法会撤回
小罗勃肯尼迪承认自己不懂公卫 “不必听我的医疗建议”
违反“禁裸令” 中国女星坎城影展惨遭驱赶
伊斯坦布尔:俄公布名单 普京本人不在列
刘晓庆又曝偷税漏税,举报人:上海市税务局已受理案件
拿错剧本?特朗普在沙特演讲:美国不再说教了
巴基斯坦这个举动,印度更是五味杂陈
川普宣布"全面解除"叙利亚制裁,美官员:看记者会才知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在东京住8平米小屋,全球到处流浪:49岁女作家的格外活法

谷雨实验室 2025-05-15 02:15:32
在东京住8平米小屋,全球到处流浪:49岁女作家的格外活法

北京温暖的春日里,我在一家书店见到了吉井忍。她刚结束上午的行程,正在会议室里匆匆吃完一份外卖。我推门进去,墙边还放着她的拉杆行李箱。看起来,她早已习惯这种“跑来跑去”的生活。

出生在日本,年轻的时候到世界各地“晃荡”,从中国、欧洲到东南亚,再回到中国,现在用华语写作,吉井忍自认过着一种“滚石”一样的人生。即使在东京,她也像一颗游离的粒子。她在《东京八平米》里刻画过这样的生活:住在中野区一间八平米的小屋,由于没有洗衣机、没有浴室,她不得不频频走进家附近的投币式洗衣机和“钱汤”(日本公共澡堂)。太冷或者太热的时候,由于很难控制小房间里的温度,她也必须到外面去写作。

张望见他人的生命缝隙,是这种生活的副产品。从人群里穿行而过,故事越来越多,在今年2月,吉井忍新作《格外的活法》面世。



她的声音有一种温和的坚决,像她本人一样。她拒绝探讨过于宏大的问题,拒绝重复谈论过去说过的话,拒绝“社会时钟”的影响。她会非常直接地表示“这个我不太喜欢”“我不这么认为”,有时说着说着,干脆挥挥手:“不聊了,这件事就让它过去吧。”她是那种碰到有人插队,会张口直说“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来制止对方的人。

从上班到不上班,从世界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一同毕业的朋友们在日本的“就业冰河期”投简历找工作时,她在地球另一端的农场喂羊。当然,不是另一种生活不好,她向我解释,上班有种种好处,有时候走在路上,闻到别人家的厨房飘来阵阵味噌汤香味,也会突然很羡慕那种“稳定”的人生。只是,这样的生活有时无法让她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比如我要写一本书,哪家公司会给我这样的位置?”

她写作,也做很多兼职,去咖喱店端过盘子、在公司做过清洁工作,还计划去一家三明治店打工。吉井并不认为体力活是“低人一等”的,很多人似乎无法理解这点。她身上缺少某种“社会化”的痕迹,人类社会的价值天平在她那里是失效的。两小时的交谈里,她对自己40多年的人生一带而过,很多细节早就忘记了。但整整15分钟里,她都在向我传授和农场里各种动物相处的经验——她在乎一些“生命之轻”。

我渐渐意识到,虽然已经接受过很多次采访,但吉井忍还是更习惯坐在那个采访者的位置。一次次反复表达自己这件事让她不那么自在,而且也没什么想说的了。对话里常常出现停顿和沉默,有时说着说着,声音越来越低,尾音都几乎被吞咽。偶尔瞥过窗外的树出神,它们的叶子被光照得亮闪闪的。我能感受到她有点如坐针毡。

直到时间过半时,我们谈论起中国的城市,我才捕捉到她眼里闪过一丝兴奋的气息。她说她很喜欢成都,也很喜欢东北,曾经去过哈尔滨、五大连池、黑河,再从黑河到对岸俄罗斯一个叫“海兰泡”的城市。那一刻,她好像才回到了自己的领地,变得如此生动,而又兴致勃勃。

以下是吉井忍的讲述:



挤到社会边缘的那种存在

写这本《格外的活法》,我对每个人印象都很深刻。

好像是2018、2019年左右的时候,我看到了几个关于汪楠的报道,觉得有意思。(作者注:汪楠是华人暴走族“怒罗权”的创始人,出生于中国东北。二战后,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相当数量的日本遗孤。汪楠十岁时,父亲和一位日本遗孤再婚,全家搬到日本。虽然从亲缘上来说,汪楠的亲生父母都是中国人,但他仍然面临着和日本遗孤二代归国相似的处境:家庭的贫困、语言的困难、社会的排挤、同学的霸凌等。为了自保,包括汪楠在内的遗孤二代组建了“怒罗权”的前身“龙的传人”。从起初上下学同行、反抗日本同学欺负,逐渐发展到偷自行车、威吓索钱,在2000年一次大规模偷窃计划中被捕,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出狱后,汪楠一边工作,一边在一个给监狱囚犯寄送书籍的社会组织做志愿者。2023年底,汪楠因涉嫌策划抢劫再次被捕。)结果在一个线下活动就遇到了他。



华人暴走族“怒罗权”创始人汪楠。吉井忍摄

那个地方我记得很清楚,一栋水泥楼的建筑,已经是晚上了,他站在外面抽烟——他特别喜欢抽烟。周边没有人,我上前去问,你是不是汪楠桑?跟他大概介绍了一下,我是写稿的。我以为他是一个比较凶、很难靠近的人,很意外,他蛮随和的,甚至有点害羞,我们就交换了微信。最近我刚把书的样本寄给他的拘留所,后来透过别人回应,好像他对内容比较满意。听他这一句我才松了口气,因为他这段时间一直在里面,没能让他确认文稿。

刺青的三代目也挺有意思的。(作者注:日本著名传统文身师雕佑西,真名为中野义仁。25岁时拜入文身师初代目横滨雕佑西门下,33岁继承师名。在这个故事里,吉井忍记录了一种“社会和人心的变化”,雕佑西门中老派的、已经不再被现代社会所认可的“亲子式”师徒关系,却占据了中野义仁人生故事中可能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不管在海外或在日本国内他都很有名,很多媒体去采访他。那天,我没有想要问什么问题,就是去见他,也没提问,他很自然地开始讲,自己年轻的时候怎么样,跟师傅的交流怎么样,他是怎么样成为纹身师的?很多的Personal history(个人历史),好像是我在其他地方没看过的。



日本著名传统文身师,三代目雕佑西。吉井忍摄

我很意外,我以为他会讲什么纹身的技术,或者一些大道理,但是这些都没有。我不知道为什么他跟我讲这些,很神奇。后来我跟他说我快要出书了,问他要不要看稿子?他也看了,又打电话给我几次,想补充一下内容。他对我讲话的时候,特别像爸爸讲给孩子那种语气,我觉得蛮特别的。

我记录这些“不在主流赛道”的人的故事,某一方面的共性是他们心中好像有没法放弃的某一块东西或者信念,所以不管想要还是不想要,都成为被挤到社会边缘的那种存在。我在前言里面也说过,就是因为他想遵守某种原则,保留自己的尊严,莫名其妙就到了现在的位置。

但如果从别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我想说,当你选择看起来很“格外”的活法的时候,背后还站着很多支撑你格外的活法的人,我想说,不是只有这书里面写的人才厉害。比如冈启辅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有注意到吗?我在这边可能没有写到,刚结婚的时候,他妻子带他去看很多世界各地奇奇怪怪的建筑,让他大开眼界,后来他才能亲手建立起来手工的大厦。(作者注:建筑师冈启辅从2005年起在东京港区开始搭建混凝土建筑“蚁鳟鸢勒”。他曾在东京一家住宅建设公司的设计部就职,但因为不喜欢困在格子间画图、连施工现场也从不涉足的生活而选择离职。那段日子,他一边骑行,一边在工地打零时工,还开办了画廊,寻找自己内心真正的所在。他的确找到了。结婚后,在妻子的提议下,他们开始自己动手设计、建造住宅,在这里获得了“自己动手才能感觉到的幸福”。尽管在漫长的工期中,因为各种琐碎的分歧和对立,夫妻二人最终选择分开。)这些人的存在可能太隐秘了,所以很多人没感觉到。



建筑师冈启辅。吉井忍摄



“法国人很知道

怎么样享受人生”,我想学一学

我在《格外的活法》前言里写过,之所以我想到去找他们,也是因为自己早就放弃那种“赛跑”。大学毕业后出国游荡各地,不买房不上班,甘愿落后几圈并用自己的节奏慢跑。

大学的时候,我开始有一点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局外人”。我本科的专业是国际关系。但是大学一年级真的去学习那些机构的事情时,就觉得里面的人际关系太复杂了。有点迷失,好像失去了梦想的感觉。有一天好像是非常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个海报,中国政府招募一些去那边学汉语的人,考试就可以去,我报名了。

1996年,来到成都的第一天,看到青瓦灰砖的建筑,很热闹,很有生活气息。因为当时还没有进行城市改造,有点像电影里面那种感觉,一眼能看到很多人的生活状态。有些人在路边卖东西,有些人开店,非常有活力。我觉得很酷,接下来的一年能在这样的地方生活真的太棒了。

那时候我有一辆自行车,经常一个人每天去不同的地方。今天打开地图,这一块没去过,就去这里吧。有时候看这条街的名字好玩就去转转,其实很多时候是不咋样的,但也找到一些非常喜欢的地方。这里有很好玩的市场,那家店很好,这条街上有很喜欢的茶馆什么的。

有一次我从学校附近路过,看到一户人家的门很好看。我记得好像是铁门,上面有扭的花,还贴了对联。正在拿相机拍照的时候,里面的老太太刚好出来了,特别惊讶,我们就这样聊起来。她知道我是四川大学的留学生,很感兴趣,叫我晚上过来吃饭。她房子很高,挂着香肠,很有那种老式的生活气息。

我称呼她为李太太,后来我经常去她家吃饭。我才发现四川人平时吃的也有清淡的。她会做炒蔬菜,蒸的米饭也特别香,偶尔特意给我炒个香肠。那时候刚来中国几个月,中文不太好。我们的交流仅限于那些最基础的信息,“吃饭了”“我是四川大学的学生”之类的。她看我也像小孩一样。她怎么生活、她有什么故事,我就不知道了。后来我离开的时候去看她,她也知道我要离开了,从外面买来很多蛋糕让我带走。那时候我哭了,她说“你别哭”,但是她也在哭。

后来我在北京和台北的媒体工作,度过了一段短暂了上班生涯。在台北的时候申请到了打工签证,那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台北特有的说法,我听他们说“法国人很知道怎么样享受人生”。我不太明白这意思,就觉得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方式的话,我想去学一学。



4月6日,吉井忍在广州方所做新书分享。

去法国以后先是在寿司店打工,但做了两天就不想做了,特无聊。接下来都在农场打工,照顾小动物,有兔子、鸡、羊、马。种菜,还有收土豆什么的。

在那里的时候很累,但好像真的是有活着的感觉,生命和死亡跟自己都绑在一块那种感觉,很特别。有一个农场主要是养野猪的。它们很爱干净,会自己打理卫生,喜欢吃栗子。没有栗子的季节,农场主就开车去山底的超市,超市会送我们很多快过期或者已经过期的免费面包和蛋糕,全部塞到小货车上,搬回农场给野猪吃。有时候我们看那些面包还能吃,也经常和猪“分享”。

农场里还有羊。小羊不见的时候,农场主会让我去找它。农场很大,是一座山。小羊很小,刚会走路。你不能叫它,它会跑掉。你要跟着它发出的声音去找,追到就抱住。平时它们自己吃草,到冬天实在太冷了,不得不把它们关到屋子里至少一两个月,吃我们送去的枯草和面包,水也是我们用火把冰融化以后给它们喝。它们心情非常不好,所以到了春天,大草原的草长好的时候,它们真的很开心,放出来一蹦蹦可高了。

小羊的性格也很不一样。我们每天喝咖啡的时候要加羊奶,特好喝。只有两只母羊能挤出羊奶。有一只黑色的小山羊性格特别不好,我们拿盘子挤,它就把自己的脚放在奶里,故意把盘子弄翻。

在农场没有收入。但管吃管住,而且那边根本没有商店,所以也没什么花钱的地方。印象很深刻的是农场主带我去过几次周日的集市,有一件牛仔大衣挺好看,完全是新的,我特别喜欢,农场主用自己做的果酱去帮我交换得到了。那里就是这样古老的交易方式。

夏天没什么事情干了,农场也不需要人,我就离开农场,在乡下找了一个小家庭,照顾一个三岁的小朋友。后来我隔了两年再去农场,性格不好的小黑羊已经死了,不记得是自然死亡还是生病。我记得它特别喜欢吃香蕉皮,所以到现在我每次吃完香蕉就想到它,如果它在,会很高兴的。

就那么晃了一年,我觉得很好玩。但是如果那个时候留下来的话,因为比较年轻,我可能还是会克制不住对外面那种向往。年轻的时候体验了一下理想的生活,我就很满足了。也可以这么说:有些人是想做的事情留到退休之后,我是反过来的,想做的事情就先放在前面做。



不知不觉就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时代了

我的童年基本上是快乐的。有很多户外活动,父亲母亲经常带我和妹妹去爬山,春天的时候就去野餐,秋天去看红叶什么的。我父亲工作很忙,母亲是典型的家庭主妇。我们这一代,经历过日本经济泡沫还没破灭的时候。我爸爸是一直在跑海外做生意的人,还有那么多机会买世界各地的礼物给我。八十年代的繁荣是这样的,我们一定要把纸币拿在手里挥一挥,给司机另外一笔小费才能招到计程车。一旦到了情人节,最高级的酒店房间全部订光,酒店垃圾桶里都是Tiffany的包装纸,就好像是在漫画里一样疯狂的时代。



4月6日,吉井忍在广州多抓鱼做新书分享。

那一代的人现在已经六七十岁了,我跟他们接触的时候还能明显感觉到是不一样的。他们还是保持对外的好奇心,比较开朗,能想得通。遇到什么困难没关系,总是很积极的态度,因为他很相信这个社会,他经历过的社会就是值得相信的。

我们就不一样,一直在怀疑,一直会审视自己,是不是这样?这个东西值不值得信任?对外部世界的那种关系已经很不一样。所以我很明白你的困惑和焦虑。这不是个人的问题了,时代、社会和个人关系的问题,不是人能控制的事情,是一个社会变数。

我大学毕业出社会的时候,泡沫已经破灭很久了。遇到“就业冰河期”,找不到工作。那时候日本有一个很奇怪的规定,寄给公司的履历表不能打印,一定要是手写的,才有那种诚意。我还记得周围的朋友们,手写50份、100份投进去。我周围的同学们还比较优秀,大部分还是找到了工作。而我试过一两次就觉得很无聊,我就去国外了。

我觉得真的很不一样。可能说得有点远,六七十年代美国发射了一个探索器,要在宇宙里去发现其他的生命体。它里面放了很多信息,有各种语言,有一些音乐,还放了那个牌子,画的是地球人的样子。我是教科书上看到这个故事的,我觉得那个是很天真、很浪漫的想法,有那种共同体的意识。这种浪漫我们已经失去了,不知不觉就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时代了。



人生还是挺美的

说到底,现在“主流”也已经是少数了。在日本,上班、买过房、有孩子的,已经是很成功的家庭。因为现在的日本的贫困率升高了,单身的人也蛮多的,我们所认为的主流已经不是那么主流了。相对的,我们认为的非主流,也没有很多人印象中那么自由自在。他们也不是想做非主流所以变成非主流的,我觉得做不到主流、被迫成为非主流的,可能有很多。



上班其实也挺好的。晚上想到明天几点上班,一定要在哪段时间睡着,你的生活真的会有规律。上班的时候有同事,同事之间的沟通有时候是很不好,但是你在做的事情总有人给你建议,或者说大家在一起做这件事情,你可以从前辈那里学习很多东西,把学到的教给后辈,这种感觉是很好的。人说到底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所以我并不否定上班的日子。

反而我现在过这样的自由的生活,工作上遇到的事情全部都得一个人来解决,当然也有朋友愿意帮助我,但主要都是一个人处理。我那时候为什么选择不上班?是没有找到在公司里面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说我要写这样的一本书,哪家公司会给我这样的位置?在媒体写的那些文章都是经济相关的,我不太感兴趣。但是我也没有特意去找其他的媒体,出来就出来呗。

体力活对我来说很重要,没指望赚多少,当作跟脑力活动不一样的事情就挺好。日本这种工作的时薪大概1500日元,折合人民币75块左右。之前我在咖喱店打工很长时间,洗碗、点菜、端菜、收银什么的,中午时段是4个小时差不多。他们那家店以前是很火,中午特别忙,后面就一直在做晚上,轻松的时候可以跟其他同事一起聊天。最近我把清扫工作辞掉了。因为比如说出远门,还得跟公司说一声,我可能下周就没办法来,所以不太方便。



4月12日,吉井忍在上海思南公馆做新书分享

做清扫工作的时候,我是被派到一个公司去的。我跟那边公司的人不怎么交流,但是观察他们还蛮好玩。那边的社长很年轻,长得很帅。另外一个掌柜的是中年男性,他很细心的。社长和掌柜的关系很好。我去那边办公室的时间是差不多早上八点半,第一个来上班的肯定是掌柜的,第二个就是社长,公司地位最高的这两个人是来得最早的,非常勤奋。那段时间他们就聊其他员工的事,“那个人要管他管得严一点”“这个人心太软,赚钱太少了,应该能赚多少”这样子的。

我就是一个收垃圾的,跟他们没有关系,所以我是透明人。他们对我很有礼貌,但当着我的面聊天也很随便。我听他们讲话就觉得挺有意思的,而且办公室里的垃圾不那么脏,就是包装纸什么的。马桶也很干净,跟家里的一样干净,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累。

我书里那位摄影师都筑响一的那种思维模式,我觉得还是蛮值得学习的。简单来说就是保持好奇心。他真的是经历过泡沫时代经济的人,有一种非常积极的心态,工作也非常认真。他会跟我说“你不去参与那种主流的生活也行,你这样就可以”“你现在不上班也好,社会上总会有一个你的位置”,有积极的心态,但他的积极不会给你任何压力。

我大概去年秋天的时候开始跳尊巴,也没多久。说起来很不好意思,给人感觉好像是大妈在跳舞。为什么我会认识到跳舞呢?是因为看了日本七八十年代很有名的一位诗人伊藤比吕美的书《闭经记》,她在书里老提到这个舞,给我留下了印象。后来发现我家附近也有,去看一下,挺有意思的,也很便宜,大概30块钱一次。

我就去跳了。有一点像广场舞直接挪到室内那种感觉,我觉得蛮有意思的,但是没有想象中那么激烈。没想到,跳一次就已经心情很好,莫名其妙的那种开心。有一天跳着跳着,又突然很想哭。一批年纪比较大的女性聚在一起,我们都是开开心心。我以前能听出有几个是中国东北口音,偶尔稍微打个招呼什么的,没有深度的交流,就觉得这样过了,深度交流也挺麻烦。

到我这种年龄,还是有一些感触,人生到现在,朋友去世过几个,也有生病的,但至少在体育馆那个时候,我们都是开开心心,很难得。那次我突然发觉,她们也都是过来了。到那个年龄我所经历过的,她们也多多少少都尝过的,接受了外貌和身材的变化,我们不停地被淘汰,不知不觉的进入下一个状态,还能那么开开心心的蹦蹦跳跳,这多么的有力量。那一天我跳着跳着突然想哭了,觉得她们很棒,人生还是挺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