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5月10日起,办理结婚登记不再需要回到夫妻一方户籍所在地,可以全国通办了。与此同时,领结婚证也不需要再提供户口簿了,凭身份证就能办理。
中国人这些年早已习惯“网上办事”。感受最深的是疫情期间做核酸检测、赋健康码,不管你户籍在哪,无论你人在天涯海角,统统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从来没有说你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做核酸的。
同样是和身份挂钩的事务,结婚登记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能实现全国通办呢?
回答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也能借此观察到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在治理社会和服务公民时存在的很多特色难题。
第一个原因: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的时间很晚
一说到中国大家都能想到历史悠久,这没错,中国处于“前现代”社会的时间确实很悠久。但要说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的历史就……
不到三十年而已。
是,改革开放都四十多年了,可你仔细回想一下,中国人开始过上脱离组织和单位的“现代生活”,政府真正走出意识形态窠臼,开始专注建立社会文明秩序,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开始的。
作为现代文明生活的一个缩影,人口开始大规模跨省自主流动,青年男女开始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恋爱结婚,也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
从那时起,婚姻登记信息的跨省打通才具备了现实的意义,即夫妻双方均不在户籍所在地且脱离“组织”而存在的情况。
于是问题就来了:
在此之前的很多年里,婚姻登记的方式经历了多次更迭,各地受理婚姻登记的部门也有很大差别。有的是在乡镇政府登记,有的是在县市民政局登记,大型厂矿农场等国企也能发结婚证,特殊年代还有在革委会、军管会办理结婚的,国际交流变多后驻外使领馆也可以登记结婚……
前三十年的婚姻登记信息不能说是一盘散沙,起码也算是几十团乱麻。
其实也不止是结婚信息,包括出生人口登记也是乱七八糟。作为85后,我本人的实际出生日期就跟户口本上的出生日期差了一年多。八零后户口上名字错误、生日错误的一抓一大把。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之前结的婚,国家和社会也得承认不是?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库,也得把这些乱麻一样的数据理顺了放进去才算完整。
实际上,中国是2004年才开始逐步推行婚姻登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直在2012年才启动全国婚姻登记系统联网工程。但直到2025年,31个省份才基本完成历史档案电子化,累计补录1.2亿条数据。
之所以说基本完成,是因为历史上那些纸质档案还有15%左右没有完成电子化,还在持续归档中。只是对于那些八九十岁的人来说,婚姻登记信息查重的需求就不那么紧迫了。
第二个原因:中国有300多个决策单元
前面写了,中国是从2004年开始婚姻登记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到今年也超过20年了。按理说,即便是十亿级的数据量,也不至于要20年之久才能完成吧?这怎么都不像是中国速度啊。
其实,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只是工作难度的一小部分,把全国的婚姻登记信息联网起来,最难的其实是各个地区不同系统、不同存储格式的兼容打通。
有同学可能想到了:只要让每个省市采用同一套系统,按同一个标准的格式来存储信息,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想法很好,但是也很天真。
中国迄今以来,真正做到了全国统一的政务信息系统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政务信息,比如工商、税务、房地产、环保、统计等领域,都是每个省或者每个市有一套单独开发运营的系统,这些彼此独立的系统再通过复杂的接口汇总到国家层面。
例如房地产信息登记系统,中国几乎每一个地级市都是独立招标找软件外包公司开发的。中国有300多个地级行政单位,相应的也就有300多个决策单元,至少300多个不同的房地产信息登记系统。
想要精确查询一个人在全国范围内有多少套房,需要注册登录300多个房地产信息登记系统才能得出结论。
房产尚且如此,婚姻登记信息更是艰难。
2019年,河南省驻马店市女子尚某和男友到当地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震惊地发现自己早已经在系统里登记为已婚状态。还有更夸张的,报案之后在其他省查询发现,她在2004年至2005年在山东、河北、安徽、江苏先后和5名不同的男子办理了结婚登记。原来是有人冒用尚某的身份证、户口本信息结婚,并且利用不同省份信息不联通办理了重复结婚。
在结婚登记信息系统互为孤岛的时候,理论上一个男人最多可以在中国拥有30多位妻子,还都有结婚证。
每个省市的人都需要办结婚登记,遵循的也是同一部《婚姻法》,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做好顶层规划,让每个省市都采用同一套系统呢?类似的问题,在无数个其他政务领域也都存在。
这个事情,归根结底是不想要,而不是做不到。
一方面,中国其实更多是靠文件治国而不是靠法律治国。每一个社会管理领域的调整都是由中央下发一个原则性导向性的文件,各地再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地方领导的意志落实一套本地的方案,开发和运营一套本地的系统。
例如此前各个城市的房地产限购政策就需要本地的房地产信息登记系统配合,如果只有一套全国通用的系统,管理权限上收,每个城市就无法单独出台限购规则。
以上还是明面上的需求,实际上还有暗地里留给地方权贵人士违法修改系统信息的需求,让一个地级市管着一套独立的系统,实质上就是赋予了当地领导在一定程度上干预这套系统的权限,也确保了他们无法越权插手干预其他城市的系统。
把分散的系统全部打通,把修改系统的权限收到国家层级,也就意味着把地方上单独出政策和暗箱操作的权力给剥夺了,阻力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在建设系统的时候,如果是全国层面统一招标建设一套系统再分给各省市使用,事实上也就剥夺了各地分别招标建设的寻租空间,地方层面是肯定不乐意的。
现实中,那几家超大型的专做政务系统开发的软件外包公司,都是拿同一套代码换不同皮肤,重复卖给数十个省份,甚至数百个城市。
你想让30多个省300多个市把系统全部打通,要么就是让一部分城市重建系统,最终大家都用同一套,要么就在不同系统之间铺设结构复杂的“信息立交桥”,勉强让大家彼此能连接得上。
现实中,绝大部分情况都是选择了更复杂更费钱更难用更脆弱的后一种解决方案。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要难得多。
第三个原因:中国所有事情都需要考量舆情
婚姻登记信息打通之前,有一部分人利用各省信息不连通的漏洞,在不同省份重复结婚,以及任意修改婚姻登记信息。你可以想想,能这么做,敢这么做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想要把婚姻登记信息全国打通并开放公众查询,就不得不考虑这些情况曝光出来产生的社会影响。可以想象,任何一次曝光都会掀起汹涌舆情。
所以在现实中,即便是技术上已经能够把婚姻登记系统全国打通,在面向公众开放之前,也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逐个清理解决上述历史遗留问题。我估计这部分花的时间只怕比技术操作还要多得多。
原本是一部分人违法犯罪的问题,信息打通之后该罚的罚,该判的判就是了。但在这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会把它当作一个舆情问题,静悄悄地解决掉再上线新系统。
综上,把婚姻登记信息全国打通花了这么多年时间,一方面是因为整理纸质档案等的确工作量巨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我们面临一些特色的困难。
这些困难,还存在于很多很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