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7日,吉利汽车发文:“计划收购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发行全部股份。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约65.7%的股份,如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
极氪从上市到宣布私有化,仅仅不到一年时间。
对于二者的合并,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表示:“吉利选择‘回归一个吉利’,可以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
“私有化后的极氪,能够摆脱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干扰,提升决策效率,不再受美国股票市场规则的诸多限制,从而能够更灵活地制定战略,实现长远布局。”张翔说。
尤其是对于极氪而言,在销售承压、“一年磨三剑”成为一个梗的背景下,极氪亟需获得集团的支持,并重新取得市场的认可。因而变革势在必行。
截至5月9日收盘,吉利汽车港股报18.36港元,两天累计涨幅9.42%,市值增加159亿港元。极氪美股过去两天实现了15.36%的涨幅。

(吉利台州临海工厂,作者拍摄)
李书福回归一个吉利
对于吉利和极氪的合并,吉利控股集团在公告中称,此举是进一步落实《台州宣言》,聚焦汽车主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深化品牌协同的重要步骤,将强化吉利汽车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什么是《台州宣言》?
2024年9月,吉利控股在台州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上发布了《台州宣言》,宣布企业进入战略转型全新阶段。
浙江台州,被吉利称为“梦开始的地方”。1998年,吉利第一辆汽车在台州临海下线。去年9月,《台州宣言》发布前夕,吉利控股管理层集体来到台州临海工厂参观。吉利控股借用创始地所在城市的名字,命名了自己的转型战略。
如今,吉利又进入了转折的“十字路口”。《台州宣言》提出,全面梳理吉利各业务板块,厘清业务定位。进一步明晰各品牌定位,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和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中,《台州宣言》提出“厘清业务定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折射出吉利此前定位不清晰,品牌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等问题。多品牌战略在供应商、采购、研发等方面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各品牌之间产生了严重内耗。
根据梳理,大整合之前,整个吉利系共有多达14个汽车品牌,如吉利、几何、领克、极氪、沃尔沃、极星、路特斯、smart、雷达、翼真等。有的是自主品牌,有的是通过收购、入股等方式获得。
“吉利汽车旗下极氪定位为全球豪华科技品牌,领克定位为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吉利银河和中国星定位为全球主流品牌。”对于目前旗下各品牌的定位,吉利控股这样说。
如今,在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格局之下,成本和技术成为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在这一背景下,吉利开始从“多生孩子好打架”转变为“集中协同”。
吉利控股表示,各品牌在扩大细分市场份额的同时,寻求协同发展,在技术、产品、供应链、制造、营销与服务、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强化协同,提高技术创新实力,激发规模效应。
在这一战略之下,吉利控股在过去半年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回归一个吉利’的背后,是吉利对品牌布局的反思与调整。前些年投资热潮席卷,多品牌战略盛行,但随着资本逐渐冷静,多品牌战略的弊端日益凸显,品牌分散导致资源无法集中调配,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与发展活力。”张翔说。
对于极氪与吉利汽车合并,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我们将审时度势、根据《台州宣言》精神,持续推动汽车业务整合,回归一个吉利,整合技术优势,提高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持续创造长期价值,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集团。”
两次整合背后
《台州宣言》后,吉利控股的第一个改革便是极氪与领克的合并。
2024年11月14日,吉利宣布了领克和极氪的合并计划。今年2月14日,极氪、领克完成股权交割,正式成立极氪科技集团,极氪持有领克51%股份,领克其余49%股份继续由吉利汽车旗下全资子公司持有。
极氪成立初衷是作为吉利向高端纯电赛道转型的抓手。平安证券的研报也分析道,当年选择独立于传统车企,可以让极氪轻装上阵,探索转型路径,以较快速度获取转型经验,并赋能给整个吉利汽车集团。
而如今,“极氪已成功培育壮大,私有化退市能避免资源分散,充分利用已有的海外市场经验与资源,优化集团的资本配置。”张翔说。
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极氪和领克品牌整合,将进行全面的产品梳理和规划,避免冲突。
节省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是最直接的效果。在财报电话会上,安聪慧称,在极氪和领克品牌整合后,双方研发投入预计将降低10%-20%,供应链成本下降5%-8%,产能利用率提升3%-5%。
吉利控股行政总裁桂生悦在电话会上也表示,极氪和领克如果不整合,必然带来同业竞争的内部矛盾,双方在研发、架构、销售等多方面也会出现重复投资和叠加花费的局面。
“如果不整合,无论是领克还是极氪,综合竞争力都无法提升。”桂生悦说。
本次私有化则是另一个考量。事实上,极氪退市并入吉利汽车,发生得很突然。
此前,极星已经在美国的交易所上市,但资本的力量并没有对这一品牌带来帮助。而今,极氪类似的迹象也开始明显。
2024年5月10日,极氪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21美元,市值98亿美元。但是自上市以来,极氪在美股市场的表现整体欠佳,股价一直在20至30美元之间来回波动,并未如此前上市的“蔚、小、理”一样实现股价飙升。
一位汽车行业的分析师认为,2025年4月,美国证监会启动大规模中概股退市调查,且极氪自身也一直亏损,这使得在目前的形势下,极氪在美国资本市场难以实现再融资。
他表示,只有私有化,极氪才能拥有继续应对市场竞争的“子弹”。
一系列调整正在进行中
“极氪之于吉利,是探索高端化的重要资产,如果因为资本的问题导致品牌没落,这对于整个吉利都是非常危险的。”一位汽车行业人士说。
目前,仍未实现扭亏是极氪面临的棘手问题。2021年至2023年,极氪净亏损分别高达45.14亿元、76.55亿元和82.64亿元,三年累计亏损约204.33亿元。
2024年全年,极氪品牌实现总营收约759.13亿元,同比增长47%。然而,全年净亏损却高达64.24亿元。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研发费用的不断攀升以及渠道搭建铺设的基础成本支出。
从销售数据来看,今年前4个月,极氪科技集团整体销量为15.53万台,其中领克表现尚可,销量为10.02万台,同比增长26%;极氪品牌销量仅为5.51万台,同比仅增长12%,增幅落后于领克。
目前,极氪共有6款车型在售,包括极氪001、007、009、X、7X、MIX,涵盖了轿跑、轿车、MPV、SUV,均为纯电车型。今年,极氪将推出3款全新车型。
2024年,极氪汽车销售总量为22.21万台,同比增长87%,虽然成为“中国纯电豪华品牌销售冠军”,却没有完成年度销售23万台的目标。其中,主力车型极氪001因小米SU7等竞品冲击而导致销量下滑。
面对迫切的改革需求,极氪选择先调整人力结构。
极氪科技集团5月4日宣布,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领克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开始分管极氪品牌国内营销、销售、服务整体工作,直接管理品牌营销中心、用户增长中心、用户交付中心。
此外,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林金文,将直接管理用户服务中心、用户网络中心、用户数字化、运营与流程,并协助林杰处理极氪品牌国内的营销、销售及服务工作,向林杰汇报。
据吉利一位内部人士称,林杰是吉利体系内的一员“老将”了,本次调整的主要任务就是统筹领克与极氪的协同战略,更好的发挥整合效应。
随着本次私有化的进行,极氪与吉利团队或许也将面临进一步调整。
林杰上任后,销售渠道变革的措施已经传出。
未来,极氪将在四五线等下沉的空白市场和低效市场引入合伙人模式,门店依旧沿用极氪家名字,构建“直营为主、合伙人模式为辅”的新打法。
极氪规划在2025年新开近200家门店,到今年年底,预计门店数量达到560家左右。
据媒体报道称,极氪首批选取衢州、惠州、三亚、乌鲁木齐、临沂5个已开业城市转型合伙人模式。在合伙人的筛选方面,优先吉利、领克体系内的投资人,同时向社会优质投资人开放。
据一位汽车行业人士分析,围绕着吉利和极氪的一系列变革,也是传统车企在当前重构竞争力的一场实验。当规模扩张边际效益递减时,无论研发还是营销,能力聚焦才是车企突围的关键。
如果吉利和极氪的这一系列改革取得成功,其意义或许不仅局限于这一家企业,也将为中国汽车企业突出重围,多品牌整合提供一个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