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沈凌认为,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早就超越了欧美且产业链完备,是时候推广人民币国际化,而不是继续瞄准出口换美元,从而助美支持美元信用。中美经贸谈判将在瑞士开始。这个信号似乎是一个利好,于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都松了一口气。美国的股市指数已经收复了四月初以来的全部跌幅。【客座评论:中国在焦虑什么?】
— DW 中文- 德国之声 (@dw_chinese) May 9, 2025
经济学家沈凌认为,中国完全不需要那么焦虑,因为中国想要的美国不愿意给,美国想给的中国越来越不需要。只要中国不再有对五斗米的需求,也就没必要继续弯腰了。
“站直了,别趴下!”https://t.co/Ydglf0bebo
如果四月初的大跌是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战,那么现在收复失地难道意味着这个关税战没有了吗?是做了一个梦吗?实际上并没有,中美还没有开始谈判,特朗普签署的第一个关税协定(和英国)也没有取消10%的基本加征幅度。
那么特朗普先生制造的不确定性消失了吗?资本市场能够比以前(特朗普先生成为总统以前)更加明确地看到未来吗?也没有,特朗普的狼来了游戏还在继续,前几天在电影方面又上演了一次。所以,资本市场真的是太健忘了,似乎比鱼的记忆力还差一点。
中国对美出口的利益所在
对于中国来讲问题更加复杂。中国不仅面对最高的特朗普关税,而且中国对自己的需求也不是很清楚。相较而言英国就很清楚自己的需求,美国是英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从同盟关系来讲,美国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达成协议,并且是迅速达成,应该是最大的需求。那么中国呢?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美国也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这就是特朗普认为的中国占了便宜的由来。我们不从特朗普这个重商主义角度看问题,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对美国的顺差的确是中国过去四十年来最需要的东西。因为对美的巨额顺差意味着获得了足够的全球市场交易的硬通货,2000年以前都还没有欧元。我2009年去柬埔寨旅游都需要拿着美元去。如果没有美元,我们不可能和世界各国做生意。
其次,自二战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高科技的屋脊,珠穆朗玛峰一样的存在。二战前德国获得了全部诺贝尔奖的半数,二战后,美国取代了德国的地位。所以只要谈到出国留学,中国妈妈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去美国,厉害的去常青藤,不厉害的去克莱登,反正有了美国文凭就是等于学历涂金。
那么现在呢?这些历史的经验,是不是能够线性外推,继续下去呢?
首先,我们的高科技在舆论焦点聚集的那么几个领域,还是落后于美国,比如芯片。不过这个叙事其实是美国讲出来的。芯片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基础的,低级的,中国都能生产。顶级的中国不能生产,但是美国也不能生产。美国之所以能够卡脖子,是因为其它所有芯片合作生产方都利用了美国的一些关键技术,而他们都离不开美国,所以才只能选边站,和美国一起形成了对中国的卡脖子行为。而这个“离不开”也是会顺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著作《领导人》的扉页上写着“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存的利益”。他没有说完整,后面还有两句是“没有静止的利益,也没有绝对的利益,只有当时在特定环境下的利益”,这后两句是我说的。
过去我们落后的技术,现在正在被证明越来越不落后了。至少是我们认为的落后程度的估值,正在被一个个的DEEPSEEK时刻打破。比如前几天克什米尔上空,又在上演中国军工的DEEPSEEK现场。这种估值变化,其实也是人心态的变化,盟友立场的变化。
而且,就算是中国还落后于美国高科技,那么美国也不可能再把最后压箱底的那几个高科技领先项目拿出来和中国交换,无论中国出价多少。也就是说,中国领导人过去说的那种一亿条牛仔裤换一架飞机的事情,未来在高科技领域是不存在的。既然中国需要的东西换不到,那么继续出口美国还能得到什么呢?只剩下美元。
美元 vs 人民币
美元过去是世界市场硬通货。不过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它等级还要高,叫“美金”。因为那时候美元等于黄金,可以直接换。1971年,上述写“没有永存利益”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窗口”,单方面终止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35美元/盎司),导致美金的核心机制失效,降一等级成了硬通货。它硬不硬完全取决于美国财政状况,也取决于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个财政状况更加良好的经济体提供更加有效的通货。也就是说,这个硬度是相对的,既相对于它自身的财政状态,也相对于其他经济体。2000年欧洲建立了欧元,在世界市场上瓜分了一部分的份额。不过欧洲本身的经济状况并不比美国好,经济体量也逐年下降,所以到今天,也不能取代美元。
中国经过四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购买力平价的GDP早就超越了欧美,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而且中国产业链完备,拿着人民币实际上能够买到几乎所有的商品。所以人民币应该具备了市场交易媒介的最大特质。可惜到现在中国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中国还沉浸在过去四十年的经验中,觉得应该的程序是生产出来的东西首先卖给美国人获得美元,然后才可以拿着美元去其他地方换得我们需要的商品。顶多是在2000年以后把美元的一半替换成了欧元,本质还是一样的。
但其实量变早就促进了质变。2020年全世界抢购口罩的时候,中国生产商还要为口罩是不是符合欧洲美国的卫生标准而伤神。当时我就建议过:趁此大好时机,中国应该宣布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所有防疫用品一律按照中国标准,接受人民币结算。哪个经济体先接受这个条款,中国供货商先满足它的需求。因为当时完全是卖方市场嘛。
现在美国总统都在担心美国财政还能不能支撑下去,美国35万亿的国债还能不能继续支付利息(本金早就不想还了),为什么中国还要帮助他们支撑美元信用呢?这时候不就是推广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好时机吗?
不少人认为美元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元,是和它的高额逆差有关系的。如果全是顺差,外国人拿不到你的货币,那么世界市场上怎么可能用你的货币来作为交易媒介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民币不可能成为世界货币,因为我们整体来讲还是顺差。其实这个理论也是落伍了的。因为它只考虑了商品贸易。中国的全产业链注定在商品贸易上有较大的优势,没法实现逆差。但是服务贸易呢?资本项目呢?比如马尔代夫不可能对中国产生商品贸易顺差获得人民币,但是人家全天候免签欢迎中国人去欣赏云淡风轻,那么计算服务贸易的话,完全可能对中国产生顺差获得人民币嘛!
所以未来中美经贸谈判,中国完全不需要那么焦虑,因为中国想要的美国不愿意给,美国想给的中国越来越不需要。只要中国不再有对五斗米的需求,也就没必要继续弯腰了嘛。站直了,别趴下!
沈凌,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