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周德宇】
特朗普政府在关税问题上折腾,整得财经人士们苦不堪言。这两天看到一些有趣的言论:
显然,特朗普政府想要把美国打造成制造业大国和贸易顺差国的意图,是非常认真的。而贸易顺差的美国必然意味着美元无法出口到全世界,那么美元体系就几乎不可能维持。
所以全世界很多财经人士都在疑惑,美元体系这样空手套白狼的好事,只要印钞就可以让美国人享受全世界廉价商品,天知道特朗普为什么要反对这个?
而我看到这段论述的第一反应则是,都2025年了,天知道怎么还有人不理解,特朗普政府为什么不想要现在的美元体系?
当然,财经人士要是能看得懂政治,他们就不会被特朗普来回折腾了。特朗普刚上台的时候他们可都还欢呼雀跃,觉得特朗普减税和放宽管制是给他们的大利好,关税只是说着玩……现在他们才终于回过味来,原来特朗普是认真的。
当然,特朗普最后能不能真的把美元体系拆了,让美国工人出口iPhone来换钱,这是另一回事。但是特朗普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为什么美国人会把有这种想法的特朗普选上台,这件事就和房间里的大象一样,看不见的人要么是瞎要么是傻。
我们且不说,一个光靠印钱就能买全世界商品的体系在未来究竟能不能维持,由此带来的美国的债务究竟可不可持续——从特朗普被美债数据逼得反复横跳来看,恐怕不那么乐观。就说当下,美元体系看起来还在正常运转的时候,为什么美国人自己就开始嫌弃了?
因为这世上没有免费的东西,免费的就是最贵的。
美国用美元购买全世界廉价商品的时候,付出的不只是小纸片,还有美国的制造业。
虽然财经人士看不起制造业,看不起一百年前的美国,不理解为什么特朗普把制造业看得这么重。但对制造业的重视,可能是特朗普荒诞的经济学理念中,为数不多的正常想法。
制造业对一个国家整体国力的意义自然不用多说,特别是对于大国来说,制造业就是政治和军事力量的保障。当美国的军事装备都难以自给自足,甚至需要依靠中国进口的时候,特朗普政府喜欢把制造业上升到国家安全问题,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当然,美国人不是为了国家安全考虑把特朗普选上来的,而是真的觉得制造业回流对自己有好处。
是的,没人想要进厂打螺丝造iPhone。尽管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美国应该要有造iPhone的能力,但他们也大都不想自己进厂打螺丝。即便是在美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年代,工人待遇最好的年代,制造业也是脏活累活。
所以你会看到卢特尼克兴奋地说百万美国人要重新打螺丝造iphone时,明明说的是很多人的愿望,却反而遭到他们群嘲。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美国人放着美元体系的舒服日子不过,整天惦记着回到过去干脏活累活?
一方面,选民从来都是既要又要的,他们想让别人去吃制造业的苦,自己享受制造业的好处。另一方面,对于很多美国人的现状来说,制造业的苦可能真算不上什么。
美国人对制造业的迷恋,是从罗斯福新政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几十年,美国制造全球第一而美国白人蓝领待遇也堪比精英的时代。
当然,美国工人在过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有滤镜的。即便是加入了工会享受到了全套福利的白人工人,工作的辛苦和工资的窘迫也是常态。更不用说少数族裔了,他们不仅缺少福利,还要被迫去干更不稳定、更辛苦的活儿。
但是相比在餐馆打工这些不需要技术,随时可被替换,还面临大量竞争的服务业来说,制造业给美国人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带来相对稳定的收入,维持了一个围绕着制造业展开的相对稳定的社区,从而培育起相应的稳定的鼓励教育和工作的文化。
铁锈地带范围:大致从纽约州西部延伸到伊利诺伊、艾奥瓦边界,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炭工业带为工业带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光看经济和就业数据,可能显现不出来制造业的重要性,但是制造业对社会的帮助,不是数据能够体现的。在制造业还强大的时候,这些事情被视作理所当然。而当制造业衰落之后,给美国留下一串锈带,以及在全美所蔓延的衰落、失业、毒品以及绝望,制造业自然就被人怀念了起来。
就好像我曾经居住多年的匹兹堡,从原来的钢铁行业转型到了医疗行业,已经算是美国锈带转型的模范城市了。但是这点转型对于锈带来说杯水车薪,出了匹兹堡,在郊区走一圈,感受一下那种衰败的氛围,你就能够理解,为什么特朗普想要把制造业带回美国的口号那么动听。
而且即便是医疗行业这种看着很美好的产业,对于产业工人来说也往往是一种降级。这种服务业需要的不是技术人士,而是大量廉价的、打杂的照护人员。这意味着当钢铁行业衰落,被医疗行业取代时,工人们的技术能力毫无用处,只能被迫接受更低、更不稳定、在他们看来更没有尊严的工作。
而这种制造业转型到服务业的过程,整个美国都在发生。美国制造业的衰落不是从中国在21世纪成为世界工厂开始的,不是从20世纪末的全球化高峰开始的,而是要一直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1950年代的高峰之后,美国制造业就开始一路下滑了
在1971年尼克松将美元与黄金脱钩,开启延续至今的美元体系的时候,美国的制造业实际上正在面临危机。虽然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将“滞胀”推到了顶峰,但早在这之前,美国的很多制造业,比如钢铁和汽车,就已经开始落后于国际同行,效率低下,技术落后。制造业的生产力衰落,不光影响了经济,也侵蚀着围绕制造业工人所构建的福利体系。
比如美国的医疗行业,曾经是作为制造业工人的福利而存在,为工人服务。而在制造业发达足以维持福利的时候,医疗行业的价格既是合理的也是可支付的。而当工业衰落,医疗行业成为就业的蓄水池,私营资本的摇钱树,就开始如同癌症一般无序扩张,直到今天整个行业发展为人神共愤,以至于有“义士”枪杀保险公司CEO。
而很长一段时间被人称颂的“里根经济学”,看似恢复了美国经济的活力,还赢得了冷战,奠定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在全世界的霸权地位,但也没有解决制造业衰落的根本问题。
因为里根虽然也提了半天振兴美国制造业,也打了贸易战,但实际产生的效果,是放任了被视为“低端”的制造业自行衰亡,把经济转向了看似更加高端的科技和金融产业。当然,在里根政府大规模的国防开支刺激下,军工产业也得到了发展。但到今天我们也看到了,缺少了制造业根基的军工产业,最终也要崩塌。
而且这种所谓的专注高科技专注生产率的思路,带来的是一个不健康的就业市场。越是高科技的行业,越是生产率高的行业,就越不需要劳动力,也就越不解决就业问题,只能把曾经的劳工推到待遇更差的服务业。整个美国经济模式,就变成了绝大多数美国人从事着服务业,去伺候那些少数在“高端”行业工作的人。所以你能看到特朗普政府饥不择食,甚至连东南亚的低端制造业也想抢过来,就是因为美国当前的就业模式实在问题太多。
所以在近几十年间,美国的经济和就业虽然在增长,科技虽然在发展,但是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他们的实际工资是停滞甚至下降的:
在锈带的没落之下,有着被失业和毒品所折磨的“乡下人的悲歌”。而即便是在硅谷的辉煌背后,也有着被“士绅化”过程挤走的居民和劳动者。
这些事情是美国财经人士很难体会的东西。对他们来说,美元体系当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他们可以坐在办公室不用付出什么代价就吸全世界的血。但是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他们也是被吸血的那个。
虽然万斯现在骂中国人是乡巴佬,但是他当年写的那本《乡下人的悲歌》,对于理解他们那种美国乡巴佬还是很有意义的。那些书中体现出来的,民众对未来的绝望和社区文化的崩塌,是比经济数据还要致命的。
这种对现状的不满,是特朗普第一次执政的民意基础。而这种不满在拜登政府那种“老路子照旧”的思路下没有得到任何缓解,则是特朗普第二次执政的民意基础,是民众相信特朗普能够打破常规,大力出奇迹的原因。
当然,正如刚才说的,美国制造业的问题不是特朗普上台前才有的,有些能力一旦丢掉,想要再捡回来就要付出更多努力,不论是人才还是技术还是基础设施。你经常能在西方幻想作品里看到科技断代,人们无法复制先人技术之类的剧情,这种事情其实在美国制造业衰落的当下,都是有现实依据的。
但是特朗普到底能不能大力出奇迹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政治表演,是特朗普展现出来了某种大刀阔斧改革现状的气魄,至于未来,那是什么?所以我们看到,特朗普在一通瞎搞之后,虽然支持率有所下跌,但仍然有着相当多的基本盘。
虽然特朗普的离谱行为最终不会对那些选民有什么好处,但是在这一切真的撞到南墙之前,还是会有相当多的人保持幻想的。毕竟他们已经忍受了几十年,再差能差到哪里去?
我现在还记着几年前一篇对锈带居民的采访,就在匹兹堡周边的Johnstown,那里的居民知道特朗普改变不了什么,但是仍然支持特朗普。
“Johnstown从来不相信特朗普能帮上忙,但不管怎样他们仍然爱他——在抑郁的/萧条的前钢铁小镇,总统的承诺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要……”
“They still love him
anyway”,想来也没有多少美国人读得懂这短短一句话中蕴含的无奈和绝望,因为几年前这篇报道登出来的时候,下面评论都是骂Johnstown的居民愚蠢的。
所以特朗普过了几年又回来了,带着民众们更多的“爱”。天知道为什么有人到现在都不理解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