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ip地址为湖北的博主@多多钓鱼发布了一则视频,展示的是自己钓鱼时候意外发现的情况,该视频的配文是:“它经历的,我真的无法形容,评论区交给网友吧。”文案中的这个“它”的经历如果我们代入进去,确实是非常的绝望,难怪博主在视频的开头还打字写上了“恐惧绝望重生!”
视频中可以看到,镜头聚焦在河面上,一团白色的东西正在往河岸边飘。随着镜头的拉近,我们会发现那居然是7条被鱼钩穿过鱼嘴,然后拴在一起的白鲢!显然是有人钓到了它们,将它们给控制在了一起。
博主用杆子将这些白鲢勾到岸边,它们的眼睛都已经发白,显然是已经死一段时间了。正当博主惋惜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其中一只白鲢扭动了一下身子,居然还有一只存活着!博主于是果断用小剪刀剪掉拴着它的鱼线,想要给它一条生路。
这条鱼被解放后,可能一时还没从恍惚中恢复过来,也可能是本身情况已经不太好了,它侧躺在浅水中只是微微的挣扎。博主用竿子推动其游向深水。这条白鲢终于意识到自己自由了,当它游到足以摆正身体的水深后,突然就爆发了活力,扭动着尾巴,留下了一小波涟漪后就消失在了水中。
有网友带入了自己了,他在评论区说:“想象一下几天和同类尸体绑在一起,然后解脱的感觉。”对于那条白鲢来说,突然重获新生的感觉可能就跟你在年龄限制的最后一年考上公务员的感受一样吧,只是你没考上也不至于死。
很多的网友理所当然地在评论区开始指责造成这个情况的元凶,也就是钓起这些白鲢并将它们拴在一起的人。他们表示应该取舍有度,需要的鱼就带回家去,不需要就放生,像这样拴着让鱼漂流,纯粹是虐待行为。
不过也有一小部分网友认为这应该不是元凶故意想折磨这些鱼,应该是他将渔获放在水中,准备钓鱼结束带走,结果被搞砸,这些鱼被水流冲走了。有个网友就表示:“上游有位伤心人。”
不过即使情况确实如此,元凶还是会饱受诟病,因为他钓上来的这些白鲢体型都挺小的,就是俗称的“小奶鲢”。老话说“白鲢吃大不吃小”,人们认为白鲢要个头大的才好吃,一般至少要7~8斤以上的白鲢才对头,如果是养殖的个体大小,那在3~5斤为最佳。
主要是太小的甚至还是幼体,就算是其他的鱼类,钓鱼人一般也会放掉幼体,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而这些被串在一起的白鲢估摸着单条连2斤都没有,抓小鱼确实是有点破坏生态了。
评论区还有网友表示很多人都不太爱钓白鲢,这虽然不是普通共识,但似乎赞同的人不少,这又是为什么?
不太爱钓白鲢
白鲢的学名其实就一个字: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它是鲤形目鲤科鲢属的大型鱼类,时常有几十斤的个体被钓友钓获的记录。白鲢是中国淡水四大家鱼之一,我国各地均广泛分布并养殖。
因为数量多,而且养殖技术成熟,因此许多地区将白鲢视为“廉价鱼”或“饲料鱼”,认为其经济价值低。在味道上,白鲢也有些让人嫌弃,除了鱼头来剁椒非常好料外,很多人认为它们的肉质较松散,土腥味较重,其口感不如鳙鱼、鲫鱼等其他常见鱼类。虽然我不这么觉得,可能我比较好养活吧。
我觉得一些钓鱼人不爱钓白鲢,主要还是因为白鲢被认为是“淡水生态工程师”,它们对净化水质的贡献很高,很多地区都曾用白鲢来处理水质问题。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以一条5斤重的白鲢为标准,它一生中能净化45克氮、9克磷,相当于将330立方米富营养化水体净化至安全标准。著名的太湖,就是每年都会退水,很多鱼搁浅的那个太湖,管理方曾用放养白鲢来解决富营养化问题,多年的实践显示,白鲢使藻类生物量减少50%,治理成本下降35%。
千岛湖也有类似案例,在那边的监测数据显示,白鲢种群将水体透明度从1.2米提升至4.5米,沉水植物覆盖率五年内增长9倍。
效果好,省钱,而且这些被放养的白鲢还能拿去卖。使得白鲢成为了各地治理水质的时候的最优选择。
现在很多钓鱼人都是以娱乐为主,大家都清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形成了很多共识。很多人会放掉小鱼,留下大鱼,甚至太大的鱼也会放掉;母鱼肯定是也是要放的;还会自觉监督一些对生态危害较大的捕鱼方式,比如毒鱼电鱼等等。
相信在这些共识,以及我国的禁渔和保护水源的制度的加持之下,我国的淡水环境肯定是能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