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宣布年底退休,回顾60年来他的几个经典瞬间
兴证全球基金
2025-05-04 01:05:21
1965年,当34岁的沃伦·巴菲特接管濒临破产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时,没人能预见这家纺织厂将蜕变为万亿美元市值的全球投资巨头。在长达60年的掌舵历程中,巴菲特创造了19.9%的复合年化收益率(1965-2024,数据来源:伯克希尔2024年报),他用看似简单的“捡烟蒂”理论起步,在经济周期更迭中不断进化,留下诸多经典瞬间。当我们拂去K线图的尘埃,会发现这些操作背后,始终跳动着价值投资的脉搏。
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刚刚落幕,此时也正是重温巴菲特投资智慧、讨论价值投资可为与边界的时机。
长期投资的定力:可口可乐与美国运通
巴菲特对于资产的持有时间常常长达数十年,尤其是一些重仓股,其长期持有的经典案例体现了对企业内在价值、护城河和管理层的深度理解。
一个典型案例是他对可口可乐的投资。1988年美股股灾后,巴菲特投资10亿美元大举建仓可口可乐,他看中的不只是可口可乐的饮料配方,而是其全球分销网络、百亿美元品牌价值与消费依赖构筑的护城河。当质疑者计较市盈率时,他更关注的是可口可乐的消费者渗透,这正是抵御经济周期的终极铠甲。截至2024年末,可口可乐依然处于伯克希尔前五大持仓,持仓市值249亿美元。至此,巴菲特已持有可口可乐36年时间。
更具戏剧性的一个案例是巴菲特对美国运通的投资。1964年,在美国运通因“色拉油丑闻”股价腰斩之际,巴菲特亲见消费者依然使用运通卡结账,商户端也未出现抵制,他于1964年-1966年分批次买入美国运通,累计投资1300万美元。这种“在伤口上寻找钻石”的胆识,源于他对消费习惯变迁的敏锐洞察——信用卡正在重塑支付生态,短期利空难撼长期价值。截至2024年末,伯克希尔仍持有美国运通1.52亿股(占比20.3%),持股市值449.97亿美元,为其第二大重仓股,持股时间已达60年。
逆向布局的艺术:“白菜价”收购华盛顿邮报
逆向布局是巴菲特经常使用的操作,体现了他对市场情绪、价值规律和长期主义的深刻理解。这种策略的本质是在他人恐慌时买入,在他人贪婪时卖出,通过逆向思维捕捉被市场错误定价的机会。
在1973年“漂亮50”泡沫破裂的至暗时刻,巴菲特以“白菜价”收购华盛顿邮报11%股权。当市场将媒体股视为夕阳产业抛售时,他看到的却是低廉的价格、垄断性区域市场、持续现金流和品牌公信力,即便买入后华盛顿邮报股价出现进一步下跌,他也坚持越跌越买。巴菲特持续持有华盛顿邮报40年,直至2014年通过股份置换完成退出,这项1062万美元的投资最终以11亿美元价值兑现,也证明了巴菲特逆向投资的成功。
护城河理论的升级:
从“不投科技股”到67亿建仓苹果
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本质是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解码。他将商业世界比作城堡,唯有具备宽阔护城河的企业才能抵御竞争侵蚀。对苹果的投资,体现了巴菲特护城河理念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进化。
2011年巴菲特称“不投科技股”,到2016年却斥资67亿美元建仓苹果,截至2024年末苹果成为伯克希尔的第一大重仓股,持仓市值超751亿美元。巴菲特早期投资的典型“护城河”企业,例如可口可乐、吉列,护城河主要体现在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分销网络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在投资苹果的案例中,他更看重苹果所创建的服务生态、芯片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用户锁定效应。这一案例也体现了巴菲特护城河理论的升级与重构,护城河不再依赖单一爆款产品,而是通过生态绑定用户的全生命周期价值。
价值投资者的进化:
投资比亚迪和日本五大商社
巴菲特对比亚迪和日本五大商社的投资,展现了其价值投资哲学在科技转型与全球资源格局变迁中的灵活应用。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在传统车企估值坍塌时,巴菲特看到了电动化浪潮的先机。比亚迪当时已是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拥有磷酸铁锂电池核心技术专利。2008年-2019年,尽管比亚迪股价历经多次腰斩,伯克希尔始终未减持,期间比亚迪逐步完成从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转型;2020年-2022年,在全球电动化浪潮下,比亚迪进入爆发式增长,市值从200亿美元飙升至超1000亿美元,伯克希尔持仓浮盈超30倍。2022年起,随着估值进入历史高位,伯克希尔连续减持比亚迪,体现出“高估时分批退出”的纪律性。
2020年8月起,伯克希尔累计斥资超120亿美元,逐步增持伊藤忠、丸红、三菱、三井、住友五大日本综合商社至平均8.5%股权,成为各社最大外部股东。当时五大商社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区间,却控制着日本60%的进口能源、50%的粮食贸易,掌握铜、锂等战略资源全球供应链,占据资源咽喉地位,同时还具备转型红利。这一决策在当时被视为巴菲特对日本“失落三十年”的逆势押注。截至2024年底,这笔投资的浮盈已接近70%,伯克希尔的持仓成本为138亿美元,市值飙升至235亿美元。
巴菲特这两项相隔12年的操作,体现了巴菲特投资体系的升维:既有对比亚迪这类“未来现金流折现”的前瞻定价,也包含对商社“隐蔽资产重估”的传统智慧。
写在最后
穿越六十载,巴菲特始终恪守“用合理价格买伟大企业”的原则。从早年专注“雪茄烟蒂”到后期拥抱“现金奶牛”,变的是投资之“术”,不变的是价值之“道”。他对一项资产的持有时间常常长达数十年,这种“与时间同行”的耐心,在市场变化的今天更具启发意义。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从不受限于时间、地理边界或行业标签,他们只是在永恒变换的商业世界中,持续寻找被误解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