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读者推荐一篇CNN谈翻译的文章: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中国菜名,几乎不可翻。
为什么?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两类:
一是技术层面:不少中餐的食材、刀工、火候、调味理念,在英语里根本找不到一一对应的说法。比如,“鱼香肉丝”里其实没有鱼,名字源于特别的调味和烹饪方式;比如一个“dumpling”,在英文里可以泛指饺子、馄饨、汤圆、抄手……含糊得让人直挠头。
二是文化层面:许多菜名背后不仅是食材的组合,更是一段段历史故事、地方典故,或是民间传说。
以“夫妻肺片”为例,当然可以翻译成 “sliced beef offal in a spicy
sauce”(辣味牛杂切片)——准确倒是准确,但乏善可陈。相比之下,CNN认为“直译+解释”就有意思多了:“Husband-and-wife
lung slices”,听起来又惊悚又猎奇,反倒能激起外国食客“这到底是什么菜”的好奇心。
In this case, it’s fun to keep the original meaning in the
translated name — husband-and-wife lung slices — but a description
would be a nice menu addition.(保留原意挺有趣,旁边加个说明也不错。)(April 29,
CNN)
再比如“佛跳墙”,如果直接翻成“seafood
stew”,未免显得平淡无奇。中文菜名本身就自带戏剧性和幽默感:“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如CNN文章所说,无论是音译成“fotiaoqiang”,还是字面翻译为“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都是不错的英文菜单选项,还能顺带添点历史与文化风味。比起列一长串配料清单,这样一句“佛跳过墙头”,显然更容易吸引眼球。
Both fotiaoqiang and “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 work well for
an English menu and add a fun bit of historic flavor. (April 29,
CNN)
归根结底,首先要回答两个问题:
英译菜单的目的是?
英译菜单给谁看?
显然,英文菜单并不是为了供国内学习英文或研究翻译的人参考,主要受众当然是那些对中餐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异域文化的外国食客。如果一个菜名能引起他们一句:“咦?这道菜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故事?”那么,它的作用其实已经超越了翻译,更是一种营销巧思与文化传播。
如今,有AI大语言模型加持,随时可以请DeepSeek 或 ChatGPT
写出一段生动、风趣、富有文化感的英文介绍。不必拘泥于“把配料翻得准”,可以多追求一点“传得妙”。
所以说,对外传播需要跳出单纯“翻译”的框架,勇敢地拓宽思维。过去常被调侃的“神翻译”或“硬翻译”,其实不失为打开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它们或许不够所谓的“标准化”“规范化”,却能引发好奇、激发讨论、传递故事——这不正是跨文化交流的起点吗?
下次在英文菜单上看到“夫妻肺片”或“佛跳墙”,先别急着笑。要是一个菜名能先让你会心一笑,再引发好奇,顺带讲出一段背后的文化故事,那这样的“误译”,又何尝不是一种意外的文化宝藏呢?
祝各位读者五一假期吃好、喝好、睡好、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