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关税战冲击的核心举措,在于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全面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关税博弈的硝烟,依旧在国际贸易的版图上弥漫,未见消散的迹象。
当地时间4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中国商品累计加征的145%关税“太高了”,税率将“大幅下降,但不会为零”。
面对中国的强硬反制,特朗普罕见松口,但关税能否回归正常水平,依然是未知数。
贸易争端之下,美国试图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中国的一些进出口大省以及外贸企业首当其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广东、江苏、浙江等外贸大省,又该如何破局突围?
01
4月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步步紧逼,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税率一路飙升,畸高的关税彻底沦为“数字游戏”。
身处对外开放前沿的沿海省份,是此次关税战最先被波及的地区。
2024年进出口总值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和浙江,它们是经济大省,更是外贸强省,在国际贸易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广东GDP达到33525.51亿元,同比增长4.1%;江苏为33088.6亿元,同比增长5.9%;浙江为22300亿元,同比增长6.0%。
从数据来看,粤苏之间的差距之间缩小,“经济第一大省”的宝座花落谁家,增添了更多的悬念。不过这些你追我赶的经济大省,如今正面临着同一个发展难题——如何消化关税战造成的外贸冲击?
今年一季度,广东、江苏和浙江,进出口总值分别同比增长4.2%、5.0%、7.3%,遥遥领先1.3%的全国大盘数据。然而,这轮关税战4月才刚刚开启,影响完全展现出来尚需时日。可以预见,二季度各省市的外贸表现很可能会出现下滑态势。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来,沿海地区的很多企业,为了摆脱贸易摩擦对商品进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纷纷调整全球布局,拓展美国之外的新兴市场,但即便如此,美国仍然是中国重要的进出口市场。
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自美国进口总额,分别占当年中国出口和进口总额的14.7%和6.3%。
以广东为例,2024年对美出口额达9488.1亿元,占全部出口比重为16.1%。江苏和浙江对美出口都在6000亿元上下,占比也在16%左右,对美贸易的依存度之高可见一斑。
前几年,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拖累进出口,屡屡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重大变数。眼下,特朗普政府挑起的愈演愈烈的关税战,无疑会对地方的进出口造成更为显著的影响。
GDP、进出口数据同比增减,可能只是小数点后的微小调整,但在庞大的市场基数下,这些变化实则关乎着众多中小企业的生死存亡。
02
关税战爆发以来,全国各地迅速响应,积极探寻破局之道。最先被波及的这些沿海省份,更是见招拆招地推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比如,广东的外贸大市东莞,火速出台了《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工作方案》,为外贸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江苏主官日前主持召开座谈会,会议强调,要着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而对美出口依存度高居全国之首的浙江,为了应对关税战的冲击,更是通过座谈、调研和工作会议等形式,一周之内4次就稳外贸相关问题进行密集部署。
走访外贸企业、出台应对方案,这些举措能在短期内缓解企业的燃眉之急,属于应急手段。
然而,特朗普政府挑起关税战,真实目的在于推动供应链的“去中国化”。即便特朗普作出让步,回调关税,未来中美贸易关系依然充满变数,对此,必须以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像广东、江苏、浙江的沿海外贸大省,进出口规模大,鉴于中美贸易的不确定性,未来要提升对全球市场的覆盖能力,减少单一市场的依赖。
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各地都在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
以江苏苏州为例,出口规模排在全国第三位,仅次于深圳和上海。其中,2024年对美出口规模超过3000亿元,五分之一的商品都卖到了美国。
而这两年来,苏州也在分散布局,一季度,苏州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693.2亿元,增长14.3%,占全市进出口的42.6%。其中,对东盟进出口1185.1亿元,同比增长29.5%;对印度出口216.6亿元,同比增长59.5%;对非洲出口89.5亿元,同比增长29.8%。
至于内陆一些城市,受贸易摩擦波及较小,也是因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比如,一季度,防城港的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8.9%,其中,对越南代表的东盟地区的出口额增长迅猛,成为外贸增长的主要引擎。
我也注意到了这样一则新闻:4月25日,在浙江宁波举行的投资香港大会专场暨甬港经济合作论坛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美国滥施霸凌关税,单边主义抬头,为环球经济带来破坏和衰退风险,为此,香港将部署为内地企业提供供应链的服务,带领他们开拓新兴市场,突破美国封锁。
接下来,各省特别是那些外贸大省,要想方设法,穷尽一切手段,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加强与东盟、欧盟等地区的贸易往来,引导企业多元化布局,减少关税战的不利影响。
03
在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之外,更重要的,还是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占领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的出口产品更有附加值,更具竞争力,能凭借其差异化竞争力维持或提升售价,从而抵消关税增加带来的部分成本。
另一方面,研发符合新兴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有助于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分散关税战带来的风险。
事实上,此次关税战,对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的冲击尤为显著。这类产品通常价格低廉,依靠大规模生产来获取市场份额,关税的提升直接大幅压缩了其利润空间。
如媒体报道就提到,作为玩具出口大省的广东,向全球贡献了超过37%的“中国制造”玩具。然而,受关税战的影响,一些做玩具代工的中小企业,“渠道商已经停止了采购,生产线都处于闲置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莞的一些有本土原创IP属性的产品,受关税战影响相对较小。即便产品无法出口到美国,也能凭借着独特的IP价值,直接实现内销或者输出到其他新兴市场。
这些现实的案例提醒我们,应对关税战冲击的核心举措,在于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全面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从这个角度看,广东、江苏、浙江等外贸大省,在关税战中承受的压力最大,但同时也具备更强的应对和抗风险能力。这些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关税战的冲击,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恰恰成为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无论关税战如何搅动国际贸易格局,无论美国采取何种封锁措施,积极推动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全球市场的决心,我们始终都不能动摇。
正所谓: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