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没闲别做医美。”主播李佳琦在直播间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引发了一场关于医美价值、消费动机与行业真相的激烈讨论。几乎在同一时间,聚焦整形乱象的热播剧《以美之名》也将镜头对准手术刀下的“变美焦虑”,戏剧与现实交织之下,医美行业针尖上的暴利再次被推到聚光灯下。
在争议声中,有人选择站在李佳琦一边,认为医美是高风险、非必要的消费;但也有人7年时间花了31万元,建立起一套自我判断与反套路机制;还有消费者清醒地看透机构的销售话术与产品逻辑,依然按部就班地维护“情绪价值”。
而在行业链条的另一端,医美机构面临的却是“越做越难赚”的现实。渠道乱象频出,“杀熟返利”横行,高返点产品主打低价引流,高端项目反而利润微薄。有医美机构负责人坦言,“我们都是在给上游打工。”
但即便如此,上游厂商的日子也并不好过。2024年,爱美客、昊海生科的业绩增速均跌至个位数,华熙生物甚至出现自上市以来的首次季度亏损。产业链各方看似“卷”出了天花板,实则都在利润挤压中步履维艰。
一面是消费者趋于理性、机构利润不断压缩;另一面却是非正规美容馆频发的肉毒素中毒事件,和“水光针当护肤品卖”的市场错位认知。行业内外的认知错位、价格博弈与信任危机,正倒逼监管出手,加速补位。
化妆品行业经营管理专家白云虎指出,当前医美市场打着“用户至上”旗号的营销策略,实则隐藏着不少消费陷阱,“唯有依靠完善的法规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净化市场环境。”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虚假宣传与非法行医仍是行业两大顽疾,“建议从产品合规性入手,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审批监管,以压缩黑医美的生存空间。
从2023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多部门联动的医美监管升级行动,聚焦于资质审核、导购规范、药械管理、广告监管等关键环节,旨在厘清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的界限,促使医美行业回归“医疗本质”。当正版热玛吉与黑诊所的消毒器械同时摆在监管显微镜下,这场关于“医疗本质”的回归战役,或许才是医美产业最深刻的重构手术。
7年花了31万,医美女孩“不只看价格”
2018年3月,张嘉歆走进了人生第一家医美机构。那时她刚生完二胎,皮肤状态下滑,34岁的她第一次感受到“初老”的逼近。
社交媒体上,一位医美博主的推荐让她种草了光子嫩肤和舒敏套餐。第一次做光子时,那闪如电焊的强光让她心慌,“那光太吓人了”,花了3240元买的三次疗程,她没敢做完。
但这只是她医美之路的开始。2018年至2024年,张嘉歆累计在医美上投入316303元,年均约4.5到5万元。水光针是她的“固定消费”,平均每月一次,年支出约3万元;眼周保养投入最高,约2~3万元;面部基础保养则在1万多元。
张嘉歆是那类“做功课型”消费者。第一次尝试医美之后,她并没有冲动上头,而是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反套路系统”。
她不盲目听信机构推荐的热玛吉、高端抗衰项目,明确表示“我自己知道要什么”;她会定期拍照、做皮肤检测对比,复盘每一个项目的真实效果;甚至在面对医护人员推销时,也会直接拒绝,“这个能力是我花钱买来的”。
她体验过116家医美机构,其中不超过10家是她“不验资也敢试”的。三甲医院、二甲医院是她信赖的名单。对绝大多数机构,她还会坚持要对医生、护士、药品进行资质审核。
2019年,某次机构偷偷调换她已验过的药械,让她彻底激活了“战斗模式”。她学会了当面验药、拍照、术前术后自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拉黑、索赔;她说:“这是对自己负责。”
而选择机构时,她更关注医生的医术是否靠谱,而非价格是否便宜。“2020年前后,苏明山诊所推出0.1元导流体验活动,我无意间体验了三次光子项目,被博士医生的技术打动,立刻充值3万元继续在这家做项目。”
“所以我不觉得医美便宜就是陷阱。”张嘉歆说,“它的平民化,是合理的趋势,只要选对机构,选对医生,便宜也能有好货。”
“医美不是一锤子买卖,它是长期投入。”张嘉歆始补充,建议初次尝试者一定要有合理预期,不要期望“一次搞定”;同时也不要只看价格,而要注重医生专业度和机构的规范性,在做好心理建设和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再开始尝试。
“别急着变美,也别跟风。”在她看来,医美更像是一种调节情绪、增强自信的方式,而不应成为与焦虑共舞的工具。
现实中,越来越多年轻女性正加速踏入抗衰赛道。
数据显示,25-30岁群体医美消费占比达38.7%,连续三年位居各年龄段首位,“年纪轻轻就开始抗衰”背后,是对美的执念,还是焦虑营销的胜利?
化妆品行业专家白云虎对此表示:“从25岁就开始‘抗衰’,某种程度上是贩卖焦虑的结果。过早、过度保养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他建议消费者应根据实际需求理性选择,而非盲目跟风,“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案,才是长期、可持续的变美路径。”
为情绪价值买单,李佳琦“冒犯”消费者?
如果张嘉歆代表的是“理性投入、长期规划”的医美用户,那白茶则是另一种路径——她更早识别推销套路,也更直面行业结构下的情绪价值交易。
白茶的第一次医美始于2024年11月。经过精挑细选,她选择了LDM联合光子嫩肤项目。光子嫩肤作用于皮肤表层,不破皮,效果明显且相对安全,价格也符合初次尝试者的心理预期。
在随后的体验中,白茶很快见识到了医美机构的“销售套路”。补水和光电类项目是机构最常推销的品类,他们常通过“单模式”和“全模式”的概念引导消费者。所谓单模式,往往只有一种功效,比如美白或紧致。于是销售人员以“功能不足”为理由,诱导她升级消费。
这背后是完整的利润链条:销售提成高达50%,而产品本身的暴利更是惊人——200元的进价产品可以卖到数千元,高端产品动辄售价2万元,实际成本不过5000元。之所以消费者愿意为高价产品买单,很大程度上是在消费过程中获得变美的“情绪价值”。
“医美是会上瘾的,见识到美后,就很难接受不美的状态。”白茶说道,即便了解医美背后的利益,她仍坚持自己对医美的选择。通过积极参与社群活动、多方比价、善用平台优惠,她建立起一套固定的医美方案:每月一次光子嫩肤(200-400元)和水光针(起价1000元),每年两次轮廓固定肉毒注射(近5000元)以及针对局部皱纹的肉毒治疗(约2700元/半年),将年度消费精准控制在3-5万元之间。
白茶对医美项目的有效期也有着清晰的认识,水光、胶原类产品大多一个月左右就会失效,肉毒虽然持续时间相对长一些,但如果频繁注射,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影响后续效果。
每一次医美前,白茶都会核验机构资质,确认医生有执业资格,并特别关注药械真伪。通过扫码查验药械二维码,防止假药问题。她说,部分非正规机构常在打针时“偷药”——标称4ml药剂,实则2ml是药+2ml是盐水,且常在敷麻时闭眼操作。为了防止这类情况,她选择与闺蜜同行,相互监督。
她的医美哲学是:“先在脸上做减法,把轮廓压紧压实,解决皮肤支撑力的问题,再考虑皮肤细腻度,谨慎填充,适度适量即止。”
对于李佳琦"没钱没闲别做医美"的言论,白茶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反对:"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冒犯。”
她犀利地指出其中的矛盾——作为美妆行业的既得利益者,李佳琦自己接受医美却劝退普通消费者,这种双标态度令人质疑其动机。在她看来,这番言论既可能是博取眼球的营销手段,也不排除是在维护售卖美妆产品的商业利益。"医美和护肤品根本是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白茶解释道,"医美见效快、效果显著,而护肤品往往见效慢,甚至可能完全无效。"
所以,她认为李佳琦的观点片面,忽略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和实际选择。“真正要讨论的不是‘做不做医美’,而是怎么做、做什么、和谁一起做。”
从业者称“不赚钱”,医美企业集体失速
而在求美者之外,从业者看得更清:行业的热闹背后,是日益激烈的竞争与不可忽视的乱象。
“这个行业既卷,又乱。”医美机构从业者嘉嘉直言。
她所说的“卷”,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乱”则体现在渠道医美中层出不穷的传销式营销与价格体系紊乱。许多机构依赖“熟人杀熟”“返点返利”等手段获客,返点空间高达20%至70%,低价玻尿酸就是典型例子。“高返点项目利润大,资金周转快,但背后的问题也最多。真正高端的医美设备和项目,由于本身利润较薄,反而没那么多水分。”
医美行业表面毛利率惊人,不少上游企业账面毛利超90%,但营销成本高、渠道返利复杂、库存积压等问题正侵蚀真实利润。医疗门店“辛苦钱”难赚,头部企业也面临增速放缓与利润承压。
2024年,医美上游三大企业业绩整体呈现放缓态势。华熙生物全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净利润1.74亿元,下降70.59%,第四季度亏损近2亿元,这是2019年上市以来首次单季亏损。
爱美客营收30.26亿元,净利润19.58亿元,同比增长5.45%与5.33%,增速创上市以来新低,2024年Q4营收、利润分别同比下滑7.14%、15.45%,首次出现单季“双降”。
昊海生科营收26.98亿元,同比增长1.64%;净利润4.2亿元,仅增长1.04%,与2023年两项增速分别为24.59%和130.58%相比,差异显著。
乱象往往伴随着利益而出现,嘉嘉透露,一些小作坊通过贴牌生产、低价促销等手段吸引顾客,甚至出现进价高于售价的“赔本赚吆喝”情况。还有些机构推出“900元12次水光年卡”超低价项目,采用“一瓶十人用”的方式压缩成本。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还透支了门店的生存空间。“刨除房租、人工和产品成本,门店真正能留下的利润可能不到10%。”
目前,医美行业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陷入了“内卷化生存”。线上流量成本飙升,线下低价竞争白热化,行业充斥着“只讲话术、不讲专业”的浮躁氛围。部分专业人才也受环境影响,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医美本应是为求美者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流量和噱头里兜售焦虑。”
嘉嘉最后强调,面对市面上良莠不齐的机构,女性消费者应把“医在前、美在后”牢记心中。“听专业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不要被价格和噱头带着走,也不要花未来的钱去买当下的安心。”
轻医美乱象频发,医美行业正在重构
如果说,行业从业者在利润与规范之间寻求平衡,那么现实中的案例与政策也在不断提醒:医美行业的边界意识与风险认知,亟需重申与加强。
热播剧《以美之名》将医美行业的争议与乱象搬上了荧幕,而现实中的风险也在持续上演。近期,多地频发肉毒素中毒事件,涉事场所多为生活美容馆、私人工作室等无正规医疗资质的机构。不少消费者在未核实药品真伪的情况下接受注射,最终导致面部僵硬、肌肉异常,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当前,以注射类、激光类、皮肤护理等非手术类“轻医美”项目,因操作简便、价格相对亲民、见效速度快,正成为医美消费的主流。但在热度攀升的背后,部分机构为追求利润,将水光针、激光祛斑等项目包装为“无创”“日常护理”,模糊其医疗本质,淡化潜在风险。部分消费者因此误以为只有
实际上,医美并非简单的消费行为,而是一个涉及监管、医疗、信任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医美行业作为美容化妆品产业的一部分,与传统化妆品有着本质区别,在医学美容、微整等领域有着严格的专业性要求。
化妆品行业经营管理专家白云虎指出,当下医美市场“鱼龙混杂”,黑机构泛滥、虚假宣传、产品合规性等问题突出。医美机构常用“低价引流→升单加价”、诱导贷款消费等套路,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阻碍医美合理需求的发展。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已出台,但由于违法成本低,违规事件仍屡见不鲜。白云虎强调,创建合法合规的商业竞争环境,对推动医美产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虚假宣传与非法行医是医美行业两大痼疾,既损害消费者权益,也制约行业健康发展。其根源在于医美机构对违法违规缺乏敬畏,且违法成本低、获利空间大。对此,需通过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罚款威慑力、完善法规、加强执法协作等举措,提升机构违法成本,以根治医美乱象。
随着行业扩张带来的隐忧不断显现,监管也在持续加码。2023年5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等十一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医疗美容服务纳入医疗行为范畴,强调合规经营、持证上岗。
在政策落地与消费者认知同步提升的背景下,医美行业正在逐步回归医疗本质。“安全合规”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词,消费者在选择机构和项目时,越来越注重医生资质、项目规范与效果持续性。
从监管视角到行业实践,一场关于医美“去娱乐化、回归医疗本质”的变革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