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智能汽车驶入聚光灯下,德国制造商表现抢眼。但此前一起小米致命事故让安全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今年“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的一切都围绕着智能汽车展开。但就在车展开幕前几周的一起致命事故将人们的关注引向了安全问题:3月底,小米SU7在高速上发生事故后起火,车上三人不幸身亡——当时车辆启用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中国当局迅速作出反应,禁止使用“自动驾驶”“智能驾驶”或“自驾”等广告用语。随后,许多参展企业也纷纷淡化了其原本有关自动驾驶出行的宣传。展馆现场,相关主题明显被置于幕后。
德国车商迎来机会?
有观察人士认为,在当前市场情绪下,德国车企可能获得意外优势:尽管近年来德国车的形象有所受损,在与亚洲竞争对手相比时,常显得有些老派、不够“性感”,但它们仍以可靠性著称。而且最重要的德国人被认为是安全的。
不过,德国厂商自己在宣传时很少直接打出这一卖点。他们希望凭借整体实力在竞争激烈的亚洲市场站稳脚跟,尤其面对大型科技企业不断加剧的竞争压力。
大众汽车中国区负责人拉尔夫·布兰德施塔特(Ralf
Brandstätter)在上海表示:“这并没有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轻松。”不过他也强调,大众凭借现有技术水平,有信心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对德国车商梅赛德斯-奔驰而言,竞争压力在东亚地区也尤为明显。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Ola
Källenius)表示,中国是该品牌最重要的市场,也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动力。
“学习能力的盛会”
康林松在上海承诺:“我们将推出有史以来最高效、最智能的汽车。”他还描绘了未来愿景——将打造“车轮上的超级计算机”,并与中国科技公司合作实现这一目标。
比如奔驰就在与字节跳动(TikTok母公司)合作,计划将其人工智能模型整合进奔驰在中国的车辆中。
德国车企在此次车展上大力推行“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甚至因此获得赞誉。汽车专家彼得·芬特尔(Peter
Fintl)称,这场展会就像是“德国工业学习能力的盛会”。长期以来,德国车企在中国电动化浪潮中处于落后状态,但如今他们显然已在迎头赶上。来自汽车研究中心(CAR)的专家比阿特丽克斯·凯姆(Beatrix
Keim)也指出:“他们接受了挑战,正在全力以赴。”
中国车企向西方挺进
对于德国企业来说,在远东市场立足至关重要,而与此同时,中国车企也没有放弃欧洲市场。
中国汽车制造商蔚来(Nio)计划继续留在德国和欧洲,尽管目前销量不高。蔚来创始人兼CEO李斌(William
Li)在上海表示:公司在进入欧洲市场是需要保持耐心,当前的重点是提升客户满意度。而非单独追求销量增长。
蔚来目前在全球已运营超过185家蔚来中心(Nio
Houses),通常选址于显眼地段。在中国,客户不仅可以在此购买汽车,还能享受儿童托管、办公空间及咖啡厅等服务。
蔚来寄予厚望的新款小型车“萤火虫”“Firefly”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登陆欧洲市场,主要面向大城市客户。这款车型主要在德国研发、中国生产,并可能受到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影响。针对德国市场的具体定价尚未公布。
智能汽车:要好玩才行
如今,未来车辆动力系统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转向电力驱动已成定局。新车当然是零排放的,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汽车能为消费者带来多少乐趣、舒适与安全感?
在上海,制造商们展示了丰富的新功能,例如可以在后座玩电脑游戏;无论是安卓还是iOS系统,不管是苹果或华为手机,都能无缝连接到车辆系统中。同时,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包括基于中国公司DeepSeek的助手)也纷纷亮相。
早在车展开幕前,中国行业巨头比亚迪(BYD)就凭借其新推出的“上帝之眼”辅助系统引起轰动。该半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将在比亚迪旗下所有新车型中标配,从豪华品牌仰望(Yangwang)到经济小车型海鸥(Seagull)。比亚迪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这样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
此外,还有一些制造商推出了不走寻常路的新型交通工具。这些车甚至不需要道路来“行驶”。中国老牌车企红旗与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CATL)展示飞行汽车,即“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采用电动驱动,可垂直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