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史上最严!中国工程院27名院士候选人,被处理

史上最严!中国工程院27名院士候选人,被处理

文章来源: 软科 于 2025-03-19 10:16:2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

3月13日,中国工程院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组长、科技部党组成员高波指出,要切实履行好院士增选监督主体责任,从严惩处干扰院士增选纪律的各类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增选氛围。

为解决学术造假、评审专家被“打招呼”等顽瘴痼疾,近年来,院士制度从严把遴选流程到建立退出制度,再到学风作风监督等多方面改革。

一年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曾发文透露,在候选人公示阶段取消存在违规问题的5名候选人资格,在院士大会期间处置涉及22名有效候选人的突发重大举报线索,保障院士增选风清气正。

图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利剑已出鞘,当“严选”成为院士制度改革的关键词,院士称号回归荣誉性、学术性,指日可待。

最具“颠覆性”的一轮改革

以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为标志,我国的院士制度已走过70年历程,近十年内,院士制度历经2014年和2023年两次关键改革。

2014年的改革中,饱受诟病的“单位推荐”和“归口部门推荐”退出提名渠道,且处级以上官员不得候选院士,同时增加了“终选”机制。在此基础上,2023年的院士制度改革全面深入,涉及增选的各个环节。

根据两院章程,院士增选实行推荐制,过去每位院士手握三个推荐名额,而新一轮改革中,院士手中的“推荐票”降为一票,通过限制名额,院士在推荐候选人时将更慎重,提名的含金量得以提高,避免了“凑数”现象。

最核心的评选环节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以往,学部和院士内部评审为主导,2023年首次引入外部同行评价机制,在召开院士大会前,以一定比例随机抽取不同学科的外部同行专家,在有效候选人名单中进行评选。

据悉,两院都建立了外部专家数据库,未参评的长江学者、杰青等更广的学术专家群体被纳入其中。打破了“院士评院士”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评审的客观性,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院士的权利,增选靠“打招呼、找关系”行不通了。

与之前相比,两院院士增选的领域学科导向也更加明确,院士增选名额从只分配到学部,到名额直接落到具体学科方向上,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倾斜。

如《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中给出了详细的名额分配方案,且每个学部都为包括化学生物学和重大药物创制、地球系统建模及人工智能、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数理基础、医工融合等在内的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留出一个名额。

图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作为改革后的首次增选工作,2023年的增选结果上可以窥见改革的初步成效。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计划名额79名,实际当选5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计划名额不超过90名,实际当选74人,计划名额与当选人数缺口是2009年以来历次增选中最大的一次。

独自评审、独立投票、成立评审监督小组、实行推荐回避制度、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不再单列增选院士……在新制度下,两院院士评选之严格,由此可见一斑。

打破只进不出

完善院士退出机制,打破“院士头衔终身制”,也是改革中的核心课题。

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到2014年在原来“撤销院士称号”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增加“院士劝退”制度;再到2023年两院章程进一步明确,当院士有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不端等损害院士群体和学部声誉的行为,且情节严重或特别严重的,应撤销其院士称号。

一系列措施是打破学术荣誉“铁饭碗”,让学术回归本质的有力行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6名院士被撤销院士称号。

此外,附着在“院士”这一荣誉称号上的杂质,也在一层层地被剥除。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规定“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过1个、退休院士不超过3个,院士在每个工作站全职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3个月”,“兼职要与本人研究专业相关,杜绝无实质性工作内容的各种兼职和挂名”。

在2023年新当选院士学习教育暨颁证仪式上,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寄语,绝不能让院士称号承载过多非学术的、功利的东西,绝不能让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挂钩。要杜绝院士称号滥用,规范自身兼职,杜绝“双聘院士”,杜绝以“院士”冠名非学术活动场所。

除了严把出口,在候选人阶段保持队伍纯洁性同样重要。2023年院士增选中,首次明文禁止说情打招呼,违规者将永久取消其参选资格。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无论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突破,还是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两院院士展现出的专业与风骨,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院士制度改革不仅对将要迈入院士殿堂的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更高要求,也为院士制度的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让学术回归学术,使院士标杆更加挺立!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2)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日本71岁女儿杀死102岁母亲震惊全国 称“我太累了”
前财长辞职:向爱泼斯坦请教追求中国美女教授
俞敏洪连发10条南极游视频 邮轮曝光 约148万/人
中日会晤:中方官员双手插兜送客 日方低头听训…
国际模特大赛“丰腴大妈”夺冠 全网炸锅:选丈母娘?




24小时讨论排行

武吓日本!中自今起于黄海8天实弹射击 距九州仅900公里
中国游客取消赴日,专家预测:日本经济损失"恐达1.7兆"
拒镇压学生!六四抗命军长徐勤先受审照首曝光
427-1!众院压倒性通过 要求公布爱泼斯坦文件
美退将:中国反常行为,逼日本说出真心话
日本官员低头听中方讲话,胡锡进很高兴,评论区很清醒
关于爱泼斯坦文件 美媒揭川普态度突然反转幕后
特大桥轰然垮塌,基建神话后的巨大黑洞!
美国数学危机:学生不会算 老师不会教 体制不肯改!
川普“像猪叫”?怒骂某国“犯蠢、重谈贸易协议”
“没剪刀”为何成热梗?女游客向酒店借剪刀引发热议
美智库倡台湾能源船只“挂美国旗” 由美军舰护航
援乌铁路被炸?波兰惊现“史无前例”破坏活动 矛头直指俄
日媒曝:高市早苗拟参拜靖国神社!循安倍旧例
川普被追问“淫魔电邮” 怒呛女记者:闭嘴,小猪!
特朗普盛情款待沙特王储,就卡舒吉遇害事件为其辩护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史上最严!中国工程院27名院士候选人,被处理

软科 2025-03-19 10:16:24

?

3月13日,中国工程院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组长、科技部党组成员高波指出,要切实履行好院士增选监督主体责任,从严惩处干扰院士增选纪律的各类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增选氛围。

为解决学术造假、评审专家被“打招呼”等顽瘴痼疾,近年来,院士制度从严把遴选流程到建立退出制度,再到学风作风监督等多方面改革。

一年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曾发文透露,在候选人公示阶段取消存在违规问题的5名候选人资格,在院士大会期间处置涉及22名有效候选人的突发重大举报线索,保障院士增选风清气正。

图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利剑已出鞘,当“严选”成为院士制度改革的关键词,院士称号回归荣誉性、学术性,指日可待。

最具“颠覆性”的一轮改革

以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为标志,我国的院士制度已走过70年历程,近十年内,院士制度历经2014年和2023年两次关键改革。

2014年的改革中,饱受诟病的“单位推荐”和“归口部门推荐”退出提名渠道,且处级以上官员不得候选院士,同时增加了“终选”机制。在此基础上,2023年的院士制度改革全面深入,涉及增选的各个环节。

根据两院章程,院士增选实行推荐制,过去每位院士手握三个推荐名额,而新一轮改革中,院士手中的“推荐票”降为一票,通过限制名额,院士在推荐候选人时将更慎重,提名的含金量得以提高,避免了“凑数”现象。

最核心的评选环节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以往,学部和院士内部评审为主导,2023年首次引入外部同行评价机制,在召开院士大会前,以一定比例随机抽取不同学科的外部同行专家,在有效候选人名单中进行评选。

据悉,两院都建立了外部专家数据库,未参评的长江学者、杰青等更广的学术专家群体被纳入其中。打破了“院士评院士”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评审的客观性,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院士的权利,增选靠“打招呼、找关系”行不通了。

与之前相比,两院院士增选的领域学科导向也更加明确,院士增选名额从只分配到学部,到名额直接落到具体学科方向上,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倾斜。

如《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中给出了详细的名额分配方案,且每个学部都为包括化学生物学和重大药物创制、地球系统建模及人工智能、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数理基础、医工融合等在内的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留出一个名额。

图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作为改革后的首次增选工作,2023年的增选结果上可以窥见改革的初步成效。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计划名额79名,实际当选5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计划名额不超过90名,实际当选74人,计划名额与当选人数缺口是2009年以来历次增选中最大的一次。

独自评审、独立投票、成立评审监督小组、实行推荐回避制度、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不再单列增选院士……在新制度下,两院院士评选之严格,由此可见一斑。

打破只进不出

完善院士退出机制,打破“院士头衔终身制”,也是改革中的核心课题。

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到2014年在原来“撤销院士称号”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增加“院士劝退”制度;再到2023年两院章程进一步明确,当院士有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不端等损害院士群体和学部声誉的行为,且情节严重或特别严重的,应撤销其院士称号。

一系列措施是打破学术荣誉“铁饭碗”,让学术回归本质的有力行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6名院士被撤销院士称号。

此外,附着在“院士”这一荣誉称号上的杂质,也在一层层地被剥除。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规定“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过1个、退休院士不超过3个,院士在每个工作站全职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3个月”,“兼职要与本人研究专业相关,杜绝无实质性工作内容的各种兼职和挂名”。

在2023年新当选院士学习教育暨颁证仪式上,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寄语,绝不能让院士称号承载过多非学术的、功利的东西,绝不能让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挂钩。要杜绝院士称号滥用,规范自身兼职,杜绝“双聘院士”,杜绝以“院士”冠名非学术活动场所。

除了严把出口,在候选人阶段保持队伍纯洁性同样重要。2023年院士增选中,首次明文禁止说情打招呼,违规者将永久取消其参选资格。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无论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突破,还是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两院院士展现出的专业与风骨,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院士制度改革不仅对将要迈入院士殿堂的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更高要求,也为院士制度的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让学术回归学术,使院士标杆更加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