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娱乐新闻 » 李小璐往事「中伤」12岁女儿:深夜发文怒怼网友

李小璐往事「中伤」12岁女儿:深夜发文怒怼网友

文章来源: 郭云神奇 于 2025-03-07 22:41:33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最近这几天,12岁的甜馨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篇长文。

这个本该在校园里无忧无虑的少女,用“我的皮肤为什么非要变得特别白”、“整容是18岁以后才能做的事”等坚定的语句,向铺天盖地的恶意评论发起反击。

她控诉的不仅是关于外貌的谣言,更揭露了被同学当作“流量工具人”的校园冷暴力——

那些带着目的接近她的同龄人,在社交平台收割完关注度后便转身孤立她。

这场看似寻常的星二代风波,撕开了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成长的隐秘伤口:当父母的流量遗产与校园社交规则碰撞,被凝视的青春该如何安放?

甜馨的故事,从出生就注定不平凡。

作为李小璐与贾乃亮的女儿,她早在2014年《爸爸回来了》节目里就以一句“我们白着呢”成为国民闺女。

彼时3岁的她像颗未经雕琢的钻石,在镜头前自然流露的童真治愈了无数观众。

然而这场始于综艺的全民宠爱,随着父母婚姻破裂逐渐变质。

2017年其母李小璐「做头发事件」爆发时,甜馨刚满6岁。

成年人世界的绯闻化作网络空间的狂欢梗,“做头发”的调侃从微博弹幕蔓延到校园走廊,让这个原本被父母保护在羽翼下的孩子,第一次直面舆论的暴风雪。

如果说父母的离婚让甜馨过早见识了人情冷暖,那么社交媒体的崛起则将她彻底推入流量狩猎场。

继承母亲李小璐的美貌基因,甜馨开始在小红书、抖音分享生活:

cos初音未来的青涩尝试、与闺蜜的下午茶自拍、钢琴考级的练习片段……

这些普通少女的日常,在众多粉丝的围观下被无限放大。

当网友发现她褪去婴儿肥后越发精致的五官,质疑整容的声浪席卷评论区;

当同学发现与她合影能轻松获得上万点赞,“蹭流量”成了校园社交的新规则。

甜馨在长文中描述的困境令人心惊:“有的同学拍完合照发抖音,第二天就装作不认识我”。

这场风波背后,是两代人的流量遗产在作祟。

母亲李小璐作为初代金马影后,曾凭《奋斗》等作品登上事业巅峰,却在2017年因婚外情事件跌落神坛。

从影视剧女主转型为带货主播的她,始终活在“劣迹艺人”的标签里,连带着甜馨的每条动态下都充斥着对母亲的道德审判。

父亲贾乃亮虽以“受害者”形象获得舆论同情,但沉迷直播带货的他被网友诟病“只顾赚钱忽视女儿”。

父母曾经的星光成为甜馨的原罪,而互联网的记忆像永不愈合的伤疤,时刻提醒着她“星二代”身份背后的阴影。

甜馨的遭遇并非孤例——

在短视频重塑社交规则的今天,“蹭热度”已成为青少年群体心照不宣的生存策略。

现在的学生都会刻意结交有网红同学,很多人也承认“发与明星子女的合照能提升社交地位”。

这种功利性社交如同甜蜜毒药:被追捧者困在虚假友谊编织的牢笼,追捧者则在流量狂欢中迷失自我。

甜馨控诉的“八百个监控安在身上”的窒息感,正是Z世代在虚实交织的社交场中集体焦虑的缩影。

面对这场新型校园暴力,甜馨选择了最直白的反击方式。

她在长文中强调“父母给的基因就是最好的礼物”,用生物课学到肤色知识回击外貌羞辱;

她搬出《未成年人保护法》驳斥整容谣言,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清醒。

母亲李小璐的沉默与父亲的缺席,意外锻造了她早熟的心理韧性。

那些曾经伤害她的流量机器,此刻又将她捧上道德神坛。

这种集体情绪的反转,暴露出网络舆论场的荒诞逻辑:未成年人既是易碎品,又是消费品。

当流量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尺度,纯真便成了稀缺品。

甜馨的遭遇让人不禁发问:很多年前的事,为什么要一个孩子来承受?

这个问题不仅指向她的父母,更指向每个参与这场狂欢的看客。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4)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第一批丁克夫妻离世,遗产留给谁?
全世界都发现,灰姑娘是一个恐怖故事
嫁入豪门的尽头,是直播带货?
三个月裁员11000+人!CEO给全球70+万员工下最后通牒
24小时内美国发生两起伊拉克退伍军人枪击案,致7人死




24小时讨论排行

万斯:政府宁愿关门 绝不给非法移民免费医疗
清华大学爆重大丑闻!多名师生带游客入校牟利被逮
川普政策促人才流失 85位美国顶尖科学家转向中国
川普召集全球800位将领讲话 美媒:不能线上办吗
中国“世界最高桥”正式通车 悬空于625米
美抛“美台芯片五五分”震撼弹!台湾的时间到了
川普炫耀24K纯金装饰 网吐槽:根本平价卖场货喷漆
心态已经崩了!在中国,逆市房东不如狗
H-1B签证费暴涨,中国推出K字签证和美国抢人才
黄仁勋质疑“对中鹰派”不爱国!川普前国师怒批
1次是悲剧 4次是模式…于朦胧非首例 这人被反复提及
YouTube将支付特朗普2200万美元 了结法律纠纷
黄仁勋“中国只差美国几纳秒” 他是中共影响代理人?
史上最大离职潮!美10万公务员明将集体辞职
教堂枪案疑犯:入伍4年奖章拿手软 儿重病难负担
中国留学生回国探亲期间被捕 疑涉“危害国家安全”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李小璐往事「中伤」12岁女儿:深夜发文怒怼网友

郭云神奇 2025-03-07 22:41:33

最近这几天,12岁的甜馨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篇长文。

这个本该在校园里无忧无虑的少女,用“我的皮肤为什么非要变得特别白”、“整容是18岁以后才能做的事”等坚定的语句,向铺天盖地的恶意评论发起反击。

她控诉的不仅是关于外貌的谣言,更揭露了被同学当作“流量工具人”的校园冷暴力——

那些带着目的接近她的同龄人,在社交平台收割完关注度后便转身孤立她。

这场看似寻常的星二代风波,撕开了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成长的隐秘伤口:当父母的流量遗产与校园社交规则碰撞,被凝视的青春该如何安放?

甜馨的故事,从出生就注定不平凡。

作为李小璐与贾乃亮的女儿,她早在2014年《爸爸回来了》节目里就以一句“我们白着呢”成为国民闺女。

彼时3岁的她像颗未经雕琢的钻石,在镜头前自然流露的童真治愈了无数观众。

然而这场始于综艺的全民宠爱,随着父母婚姻破裂逐渐变质。

2017年其母李小璐「做头发事件」爆发时,甜馨刚满6岁。

成年人世界的绯闻化作网络空间的狂欢梗,“做头发”的调侃从微博弹幕蔓延到校园走廊,让这个原本被父母保护在羽翼下的孩子,第一次直面舆论的暴风雪。

如果说父母的离婚让甜馨过早见识了人情冷暖,那么社交媒体的崛起则将她彻底推入流量狩猎场。

继承母亲李小璐的美貌基因,甜馨开始在小红书、抖音分享生活:

cos初音未来的青涩尝试、与闺蜜的下午茶自拍、钢琴考级的练习片段……

这些普通少女的日常,在众多粉丝的围观下被无限放大。

当网友发现她褪去婴儿肥后越发精致的五官,质疑整容的声浪席卷评论区;

当同学发现与她合影能轻松获得上万点赞,“蹭流量”成了校园社交的新规则。

甜馨在长文中描述的困境令人心惊:“有的同学拍完合照发抖音,第二天就装作不认识我”。

这场风波背后,是两代人的流量遗产在作祟。

母亲李小璐作为初代金马影后,曾凭《奋斗》等作品登上事业巅峰,却在2017年因婚外情事件跌落神坛。

从影视剧女主转型为带货主播的她,始终活在“劣迹艺人”的标签里,连带着甜馨的每条动态下都充斥着对母亲的道德审判。

父亲贾乃亮虽以“受害者”形象获得舆论同情,但沉迷直播带货的他被网友诟病“只顾赚钱忽视女儿”。

父母曾经的星光成为甜馨的原罪,而互联网的记忆像永不愈合的伤疤,时刻提醒着她“星二代”身份背后的阴影。

甜馨的遭遇并非孤例——

在短视频重塑社交规则的今天,“蹭热度”已成为青少年群体心照不宣的生存策略。

现在的学生都会刻意结交有网红同学,很多人也承认“发与明星子女的合照能提升社交地位”。

这种功利性社交如同甜蜜毒药:被追捧者困在虚假友谊编织的牢笼,追捧者则在流量狂欢中迷失自我。

甜馨控诉的“八百个监控安在身上”的窒息感,正是Z世代在虚实交织的社交场中集体焦虑的缩影。

面对这场新型校园暴力,甜馨选择了最直白的反击方式。

她在长文中强调“父母给的基因就是最好的礼物”,用生物课学到肤色知识回击外貌羞辱;

她搬出《未成年人保护法》驳斥整容谣言,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清醒。

母亲李小璐的沉默与父亲的缺席,意外锻造了她早熟的心理韧性。

那些曾经伤害她的流量机器,此刻又将她捧上道德神坛。

这种集体情绪的反转,暴露出网络舆论场的荒诞逻辑:未成年人既是易碎品,又是消费品。

当流量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尺度,纯真便成了稀缺品。

甜馨的遭遇让人不禁发问:很多年前的事,为什么要一个孩子来承受?

这个问题不仅指向她的父母,更指向每个参与这场狂欢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