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拒绝上学门诊”火了!又是家长生病,孩子吃药

“拒绝上学门诊”火了!又是家长生病,孩子吃药

文章来源: 冰川思想库 于 2024-12-19 09:53:2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为孩子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或许比不断加码施压更具正面价值。

撰文丨土土绒

当看到网上热传的“拒绝上学门诊”的那张图时,说实话,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想笑——什么?不想上学也要看医生了?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小孩不想上学是跟“懒惰”“不爱学习”联系在一起的恶劣行为。如果这是一种病,那么药方就是“骂一顿就好了”;如果剂量不够,那就加上“揍一顿就好了”。

但是,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我想起前几天的一个晚上,因为没有做完作业,我的正在上小学的孩子故意穿得很少,在床上滚来滚去,说:“要是生病就好了,生病就不用去学校了。”

我一时无语,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

我猜,不想上学的念头,多多少少都曾在每个孩子的脑袋里冒出来过。而这种念头,你不能简单粗暴地说,它都是毫无道理的。

01

作为一名家长,我太明白现在的孩子有多么不容易了。这一代孩子在物质上确实是极大地丰富了,但在精神上的压力却比我们小时候大多了。

他们不需要再参加体力劳动,但繁重的学习任务丝毫不轻松。从一大早起床到深夜入睡,他们的时间大多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很少能自己支配。网上不时出现的“牛娃”计划表、日程表,更是按分钟计时,用学习把时间填满,其强度连成年人看了都窒息。

他们不再有机会在田野里撒欢,在小巷中疯跑。当激烈的竞争从社会向学校传导,同侪压力变得前所未有地巨大。我们想象中的童年过早地“消失”了。

图/图虫创意

而那些进入“拒绝上学门诊”里的孩子,遭遇到的问题显然还要更为严重。“我不想去学校”“想到学校就恐惧”“因为厌学不想学习,但是不学就会有强烈的负罪感”……

在医生的引导下,他们慢慢打开心房,袒露出自己的内心的伤口。也正是在这里,许多家长才第一次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在学校被老师罚站,被大骂“笨”;在家里听爷爷大吼大叫,“呼吸不上来”……那些伤痕累累的内心,暗示出他们曾经遭受过的暴击。

与偶发的厌学情绪不同,这些孩子往往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学习困难和焦虑、抑郁等情绪,甚至产生了一些躯体症状,在父母尝试了种种办法都无法让孩子正常上学之后,才不得不求助于医院。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充满了争吵和泪水,痛苦的不只是孩子,而是一整个家庭。

寻求专业的帮助,而不是仅凭经验和直觉行事,说明了家长观念的进步,这是一件好事。

例如,在北京儿童医院的“拒绝上学(厌学)专业门诊”,尽管特需挂号费高达500元,仍然一号难求。上海、南京、武汉、天津等地的各种“学习困难门诊”也同样火爆,候诊大厅里常年坐满了等待的家长和孩子。在社交平台上,“学习困难门诊”“拒绝上学门诊”屡屡登上热搜。

02

当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当教育一再变革,当这一代学生面临的问题不断更新,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厌学,不能再简单地归结为孩子的懒惰或者品德问题了。

在祖父母辈眼中,有学可上是一种来之不易的机会,值得好好珍惜。在父母辈看来,读书改变命运是他们读书的强大动力,无需旁人多言。但在这一代孩子的人生中,上学,似乎变得格外沉重。

学者陈玉霞等调查了广州市6369例中小学生,结果显示,这些学生的拒学行为检出率(存在拒学潜在风险)为22.5%,且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这个数据高得令人震惊。

拒绝上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病症。

为什么孩子不想/不敢上学?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原因。北京儿童医院归纳出“抑郁型”“焦虑型”“强迫型”等20种拒学类型,其中绝大多数都指向学校、家庭等环境带来的心理问题。

学习很重要,但孩子拒绝学习的原因大多在学习之外。

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学习困难门诊医师黄懿钖看来,很多孩子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情绪行为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内心的需求没被真正看到,没有给予合适的回应和支持”。

在电视剧《小舍得》中,“学渣”夏欢欢在妈妈的安排下,马不停蹄地上着一个又一个课外班,当她离家出走被找到时,忍不住哭着质问妈妈:你是爱我,还是只爱学习好的我?

“学霸”颜子悠也不曾幸免,他的成绩是妈妈最大的骄傲,但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让他越来越害怕考试。终于有一次,他无法忍受这种压力,撕了试卷,掀了桌子,冲出了考场。

▲《小舍得》剧照(图/视频截图)

学校、家庭、社会,都可能是伤痛的源头。

孩子的问题未必来自于孩子本身。在一次讲座中,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让学生提问,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我苦读了12年,到最后的80天了,我的想法居然是,我的坐牢生涯终于要结束了,我相信很多学生应该也是这个样子的。”

上学竟然等同于“坐牢”,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类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给了孩子们这样的感受?

03

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研究不断深入,教育理论推陈出新,但遗憾的是,教育实践却似乎始终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打转,尤其是社会对于教育的观念,几乎没有变化。

比如,林小英针对当前教育的种种问题,建议人们“脱嵌”出来,认为“人的一生不能只是谋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能开出一朵花来”,被网友当作“反内卷”的代表。

只可惜,林小英还是招来许多人的怒斥:“站着说话不腰疼!”“应试教育的成功者,要截断这条上升之路吗?”

许多家长一边意识到当前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一边却在想尽办法维护它的现状。这种矛盾与纠结的心态,背后蕴藏着怎样复杂的动因?

曾在广东金融学院任职的老师黄灯以她的学生为观察对象,写出了《我的二本学生》,人们才知道,她的学生竟然把自己称为“工业废水”。

与林小英交流的中学生,打心眼里认为“如果你学历不高的话,你就没有未来,这一辈子就完了”。如果一个年轻人对自己、对未来的认知是这样的,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面对这些孩子,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教育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

图/图虫创意

这几年来,“内卷”一词从学术界“出圈”,成为网络流行词。那么,到底什么是“内卷”?

较早使用“内卷”一词进行研究的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这样解释教育内卷:面对快速递增的竞争人数和伴之而来的递减机会,一些学校会逼迫学生投入越来越多的“劳动”来应试,为的是提高本校的平均考分以及其质量评估水平,促使本来就缺乏创新性的应试教育体系更加内卷化,基本排除了更多关注创新(而非死记)的教育改革。

由此可见,教育的问题也必须放到更宏阔的社会视野中,才能看清楚其真相。

医师黄懿钖在接诊多名患者后说:“社会变化带来的个人生存和发展压力,最终都会浓缩映射在孩子身上。”

从个体来说,厌学有着各种具体的原因,但从宏观来看,孩子的病痛折射出更为广泛的社会病症。

或许,这才是“拒绝上学门诊”所隐藏的更值得深思的议题。

04

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不少人开始反思,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

比如,当内卷成为一种时代“流行病”,教育何为?在不久前召开的一个国家规格最高的年度经济会议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表述,引发了热烈讨论。可见,社会苦“内卷”久矣。

既然“越努力,越低效”,那么,教育就应该为孩子们修建出一条健康成长的护城河,而不是将压力加剧传导到孩子身上。

再比如,既然有学者已经关注到了县域教育生态的困境,那么,相关部门能否采取措施,进一步均衡教育资源,让“县中”的孩子看到更多希望?

图/图虫创意

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80后90后“读书改变命运”的路径已经越来越不可复制。“卷”的意义更显得模糊不清。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家庭来看,为孩子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或许比不断加码施压更具正面价值。

从教育系统来看,基础教育不能再将升学当做唯一的目标了,否则,将不断强化“人竞分择,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模式。

只有让人回到“人”的位置,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价值,为多样化的人生做好准备,这样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这样的学校才不会“吓跑”学生。

当然,改变总是艰难,也很难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等着我们去实现,我们只能在现实中不断地尝试、探索、妥协……

但是,无论如何,拒绝上学(厌学)门诊里的孩子就是一种沉痛的提醒。上不上学只是表象,教育领域累积的各种矛盾才是问题的本质。

需要“新生”的,不只是厌学的孩子,更是家庭、学校以及整个教育实践体系。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心态已经崩了!在中国,逆市房东不如狗
中国留学生回国探亲期间被捕 疑涉“危害国家安全”
美抛“美台芯片五五分”震撼弹!台湾的时间到了
1次是悲剧 4次是模式…于朦胧非首例 这人被反复提及
川普政策促人才流失 85位美国顶尖科学家转向中国




24小时讨论排行

万斯:政府宁愿关门 绝不给非法移民免费医疗
清华大学爆重大丑闻!多名师生带游客入校牟利被逮
中国“世界最高桥”正式通车 悬空于625米
川普召集全球800位将领讲话 美媒:不能线上办吗
川普炫耀24K纯金装饰 网吐槽:根本平价卖场货喷漆
YouTube将支付特朗普2200万美元 了结法律纠纷
黄仁勋质疑“对中鹰派”不爱国!川普前国师怒批
黄仁勋“中国只差美国几纳秒” 他是中共影响代理人?
H-1B签证费暴涨,中国推出K字签证和美国抢人才
教堂枪案疑犯:入伍4年奖章拿手软 儿重病难负担
加州男子将性犯罪者折磨致死!自称“感到很快乐”
第一批丁克夫妻离世,遗产留给谁?
24小时内美国发生两起伊拉克退伍军人枪击案,致7人死
台积电内部掀赴美工作潮 员工打工为名实另有所图
全世界都发现,灰姑娘是一个恐怖故事
伊朗400公斤浓缩铀被发现了 以总理:我知道在哪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拒绝上学门诊”火了!又是家长生病,孩子吃药

冰川思想库 2024-12-19 09:53:25


为孩子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或许比不断加码施压更具正面价值。

撰文丨土土绒

当看到网上热传的“拒绝上学门诊”的那张图时,说实话,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想笑——什么?不想上学也要看医生了?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小孩不想上学是跟“懒惰”“不爱学习”联系在一起的恶劣行为。如果这是一种病,那么药方就是“骂一顿就好了”;如果剂量不够,那就加上“揍一顿就好了”。

但是,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我想起前几天的一个晚上,因为没有做完作业,我的正在上小学的孩子故意穿得很少,在床上滚来滚去,说:“要是生病就好了,生病就不用去学校了。”

我一时无语,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

我猜,不想上学的念头,多多少少都曾在每个孩子的脑袋里冒出来过。而这种念头,你不能简单粗暴地说,它都是毫无道理的。

01

作为一名家长,我太明白现在的孩子有多么不容易了。这一代孩子在物质上确实是极大地丰富了,但在精神上的压力却比我们小时候大多了。

他们不需要再参加体力劳动,但繁重的学习任务丝毫不轻松。从一大早起床到深夜入睡,他们的时间大多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很少能自己支配。网上不时出现的“牛娃”计划表、日程表,更是按分钟计时,用学习把时间填满,其强度连成年人看了都窒息。

他们不再有机会在田野里撒欢,在小巷中疯跑。当激烈的竞争从社会向学校传导,同侪压力变得前所未有地巨大。我们想象中的童年过早地“消失”了。

图/图虫创意

而那些进入“拒绝上学门诊”里的孩子,遭遇到的问题显然还要更为严重。“我不想去学校”“想到学校就恐惧”“因为厌学不想学习,但是不学就会有强烈的负罪感”……

在医生的引导下,他们慢慢打开心房,袒露出自己的内心的伤口。也正是在这里,许多家长才第一次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在学校被老师罚站,被大骂“笨”;在家里听爷爷大吼大叫,“呼吸不上来”……那些伤痕累累的内心,暗示出他们曾经遭受过的暴击。

与偶发的厌学情绪不同,这些孩子往往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学习困难和焦虑、抑郁等情绪,甚至产生了一些躯体症状,在父母尝试了种种办法都无法让孩子正常上学之后,才不得不求助于医院。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充满了争吵和泪水,痛苦的不只是孩子,而是一整个家庭。

寻求专业的帮助,而不是仅凭经验和直觉行事,说明了家长观念的进步,这是一件好事。

例如,在北京儿童医院的“拒绝上学(厌学)专业门诊”,尽管特需挂号费高达500元,仍然一号难求。上海、南京、武汉、天津等地的各种“学习困难门诊”也同样火爆,候诊大厅里常年坐满了等待的家长和孩子。在社交平台上,“学习困难门诊”“拒绝上学门诊”屡屡登上热搜。

02

当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当教育一再变革,当这一代学生面临的问题不断更新,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厌学,不能再简单地归结为孩子的懒惰或者品德问题了。

在祖父母辈眼中,有学可上是一种来之不易的机会,值得好好珍惜。在父母辈看来,读书改变命运是他们读书的强大动力,无需旁人多言。但在这一代孩子的人生中,上学,似乎变得格外沉重。

学者陈玉霞等调查了广州市6369例中小学生,结果显示,这些学生的拒学行为检出率(存在拒学潜在风险)为22.5%,且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这个数据高得令人震惊。

拒绝上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病症。

为什么孩子不想/不敢上学?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原因。北京儿童医院归纳出“抑郁型”“焦虑型”“强迫型”等20种拒学类型,其中绝大多数都指向学校、家庭等环境带来的心理问题。

学习很重要,但孩子拒绝学习的原因大多在学习之外。

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学习困难门诊医师黄懿钖看来,很多孩子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情绪行为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内心的需求没被真正看到,没有给予合适的回应和支持”。

在电视剧《小舍得》中,“学渣”夏欢欢在妈妈的安排下,马不停蹄地上着一个又一个课外班,当她离家出走被找到时,忍不住哭着质问妈妈:你是爱我,还是只爱学习好的我?

“学霸”颜子悠也不曾幸免,他的成绩是妈妈最大的骄傲,但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让他越来越害怕考试。终于有一次,他无法忍受这种压力,撕了试卷,掀了桌子,冲出了考场。

▲《小舍得》剧照(图/视频截图)

学校、家庭、社会,都可能是伤痛的源头。

孩子的问题未必来自于孩子本身。在一次讲座中,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让学生提问,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我苦读了12年,到最后的80天了,我的想法居然是,我的坐牢生涯终于要结束了,我相信很多学生应该也是这个样子的。”

上学竟然等同于“坐牢”,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类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给了孩子们这样的感受?

03

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研究不断深入,教育理论推陈出新,但遗憾的是,教育实践却似乎始终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打转,尤其是社会对于教育的观念,几乎没有变化。

比如,林小英针对当前教育的种种问题,建议人们“脱嵌”出来,认为“人的一生不能只是谋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能开出一朵花来”,被网友当作“反内卷”的代表。

只可惜,林小英还是招来许多人的怒斥:“站着说话不腰疼!”“应试教育的成功者,要截断这条上升之路吗?”

许多家长一边意识到当前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一边却在想尽办法维护它的现状。这种矛盾与纠结的心态,背后蕴藏着怎样复杂的动因?

曾在广东金融学院任职的老师黄灯以她的学生为观察对象,写出了《我的二本学生》,人们才知道,她的学生竟然把自己称为“工业废水”。

与林小英交流的中学生,打心眼里认为“如果你学历不高的话,你就没有未来,这一辈子就完了”。如果一个年轻人对自己、对未来的认知是这样的,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面对这些孩子,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教育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

图/图虫创意

这几年来,“内卷”一词从学术界“出圈”,成为网络流行词。那么,到底什么是“内卷”?

较早使用“内卷”一词进行研究的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这样解释教育内卷:面对快速递增的竞争人数和伴之而来的递减机会,一些学校会逼迫学生投入越来越多的“劳动”来应试,为的是提高本校的平均考分以及其质量评估水平,促使本来就缺乏创新性的应试教育体系更加内卷化,基本排除了更多关注创新(而非死记)的教育改革。

由此可见,教育的问题也必须放到更宏阔的社会视野中,才能看清楚其真相。

医师黄懿钖在接诊多名患者后说:“社会变化带来的个人生存和发展压力,最终都会浓缩映射在孩子身上。”

从个体来说,厌学有着各种具体的原因,但从宏观来看,孩子的病痛折射出更为广泛的社会病症。

或许,这才是“拒绝上学门诊”所隐藏的更值得深思的议题。

04

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不少人开始反思,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

比如,当内卷成为一种时代“流行病”,教育何为?在不久前召开的一个国家规格最高的年度经济会议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表述,引发了热烈讨论。可见,社会苦“内卷”久矣。

既然“越努力,越低效”,那么,教育就应该为孩子们修建出一条健康成长的护城河,而不是将压力加剧传导到孩子身上。

再比如,既然有学者已经关注到了县域教育生态的困境,那么,相关部门能否采取措施,进一步均衡教育资源,让“县中”的孩子看到更多希望?

图/图虫创意

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80后90后“读书改变命运”的路径已经越来越不可复制。“卷”的意义更显得模糊不清。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家庭来看,为孩子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或许比不断加码施压更具正面价值。

从教育系统来看,基础教育不能再将升学当做唯一的目标了,否则,将不断强化“人竞分择,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模式。

只有让人回到“人”的位置,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价值,为多样化的人生做好准备,这样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这样的学校才不会“吓跑”学生。

当然,改变总是艰难,也很难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等着我们去实现,我们只能在现实中不断地尝试、探索、妥协……

但是,无论如何,拒绝上学(厌学)门诊里的孩子就是一种沉痛的提醒。上不上学只是表象,教育领域累积的各种矛盾才是问题的本质。

需要“新生”的,不只是厌学的孩子,更是家庭、学校以及整个教育实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