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暑期档「全军覆没」,中国的中产不去电影院了?

暑期档「全军覆没」,中国的中产不去电影院了?

文章来源: 凤凰WEEKLY 于 2024-08-23 01:14:1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这个夏天,你一共去了几次电影院?

就在三天前,2024年暑期档的总票房,总算是迈过了100亿元的大关。

要知道,在去年的同一时间,电影大盘的总票房早就迈过了170亿元,并最终以206.19亿元的傲人战绩,斩获了“史上最强暑期档”的头衔。

与之相比,今年的暑期院线着实有些惨淡,大盘最后能不能达到2019年176亿的水平,看着都悬。

而看看这个夏天电影院所放映的片子,你会发现它们的创作者,有不少都参与了去年的暑期档:

乌尔善,陈思诚,追光动画......

只不过,去年,大家都赚得盆满钵满。

而今年,这哥几个却排着队地“翻车”。

三颗“炸弹”,全部哑火

今年的暑期档,起步就有些慢——整个6月过去了,全国院线的票房仅有22亿。

但当时大家还比较乐观,毕竟之前上的都是些小菜,重磅大片的轰炸还没开始。

事实也确实如此。

一进7月,先是柯汶利的《默杀》,靠着校园霸凌的议题和大尺度的暴力呈现,在社交媒体上成功出圈,上映仅10天就砍下6个亿。

紧接着,便是《抓娃娃》来袭:

专业扛票房的沈腾+马丽,熟悉的麻花式喜剧,再搭配上经典的教育议题,得到的便是一台无情的票房收割机器。

上映仅6天,《抓娃娃》的票房就轻松冲破了15亿大关,猫眼预测最终收官35亿,剑指今年票房冠军的宝座。

可谁曾想到,这居然就是今年暑期档最后的高光时刻了。

紧随《抓娃娃》之后的,是乌尔善打造的漫改电影《异人之下》。

去年,乌导仅凭一部《封神》一战封神,让费翔老师和质子团的性张力,刮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而今年,作为类似的、主打奇观呈现的东方幻想题材,《异人》在一开始显然就想要复制《封神》的成功路径:

你靠质子团出圈,我就搞个类似的“异人团”来宣传,你的特效和动作戏都不错,我就给你再进化一个档次。

在声势浩大的宣发下,《异人之下》7月26日登陆院线,结果上映3天,票房连1亿都没破。

有网友说,不要慌,我们乌导专打逆风局,去年《封神》也是上映前没人看好,后来不也打了翻身仗嘛。

与此同时,乌尔善则带着演员们认真地在全国跑路演,面对质疑,他引用《封神》里的台词:

“别人怎么说不重要,你自己去看才重要。”

结果,我们看到了针对电影版《异人》的一大片差评,大致概括起来就是:

乱改原著剧情,人物塑造平面,特效有些土气,看这个不如回家去看“珠玉在前”的《异人》电视剧。

随着第一波观影人群口碑的全面崩塌,在上映一周后,《异人》的排片量从第一天的24.4%,骤降到了不到2%,猫眼预测最终票房仅1亿多,算是扑了个大街。

乌尔善,这个夏天咋就不灵了?

陈思诚导演表示,我来给你们解《解密》。

作为电影行业出了名的“产品经理”,陈导这几年的片子,口碑先不说,票房基本都是靠谱的,去年《消失的她》狂揽35亿,便是相当好的例证。

这次,陈导把主旋律题材同悬疑和奇幻元素相结合,以麦家的小说为基底,以牺牲刘昊然的发际线为代价,用156分钟讲述了一个靠梦境破译密码的天才故事。

可以感觉出,这次拍《解密》,陈思诚还是很努力的:

曹郁的摄影,让片子里的不少镜头都质感十足,而为了能打造梦境的奇观,团队专门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搭建实景。

可影片8月3日正式上映后,观影口碑却突出一个“沉闷温吞”:

看过的观众普遍表示,虽然该片特效优质,但故事却相当松散,核心冲突也不够激烈,长达2个多小时的叙述令人昏昏欲睡,好像什么都讲了,却又好像什么都没讲好。

而这种“点到为止”的寡淡气质,也反应到片子的成绩上——《解密》上映后平开低走,猫眼预测最终票房不到4亿,鉴于其在特效等方面的大笔投入,有网友预测陈导这回应该是赔了。

接下来,压力全给到了徐峥的《逆行人生》。

可这片子更是重量级。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逆行》想讲一个中产失业送外卖的故事。

而这就引发了大家对于电影“消费苦难”这一议题的激烈讨论:

“让高高在上的‘208万’们来演底层的外卖员兄弟,他们真能演好吗?”

片子还没上,舆论就已经将《逆行》推到了一个相当不利的位置。

而在公映后,虽然该片其实并没有评论者所说的那样“悬浮”,也呈现了算法机制对外卖员群体的剥削,但争议一旦形成,就很难再转向:

上映一周后,《逆行》票房2.6亿,猫眼预测最终票房仅4.2亿。

至此,三部被寄予厚望的“暑期档重磅”全部哑火。

一番“你方唱罢我登场”后,战场上站着的依然是那个最先来的《抓娃娃》。

而在这个过程中上映的其他片子,表现也基本都反响平平:

像唐季礼的《传说》,2005年《神话》的续集,成龙搭配张艺兴,经典IP,全新呈现,结果上映一个月,票房没过8000万,很快就陷入查无此片的状态。

还有追光动画的《白蛇:浮生》,系列三部曲里最保守的一部,上映后猫眼预测票房6.72亿,虽不及去年自家卖16亿的《长安三万里》,但好歹也算是今年暑期动画电影里表现最好的了。

......

夏日将尽,院线却依旧冷淡,以至于有影院索性直接开展“大屏看奥运”业务。

并让乒乓球混双决赛以0.1%的排片量,砍下了当天1%的票房。

而看看在9月来临之前还剩下的几位选手,你会发现连周星驰的《食神》都被拉出来充场面了。

缺乏爆款,整体低迷,2024的暑期档,到底是怎么了?

话题不够,特效来凑

其实平心而论,今年的暑期档还是有不少新东西的。

在题材上,《异人之下》原本想要打造中国的“超级英雄”宇宙,《解密》则想把主旋律故事讲出新东西,而《逆行人生》对外卖群体的观察,虽然存在争议,但也算是一个这两年院线少有的视角。

在技术上,且不说《异人》和《解密》对电影工业硬实力的展现,单是冷门佳片《从21世纪安全撤离》对于当下视听语言的全面挑战,就已经可以被拿出来夸赞一番了。

然而要知道,新从来就不等于好。

在这个夏天,导演们似乎都在院线自我突破,卷新的题材,卷新的表现形式,然而作为观影者,大部分人对此并不买账。

举个例子,《异人》和《传说》都在片子里引入了时下最时髦的AI技术,然而最终呈现效果却是灾难性的:

前者用的是AI渲染,号称是为了还原漫画质感,可在观众看来却是对演员表演和传达情绪的全面扼杀;

后者则用AI换脸,做出了令本尊都惊叹的“27岁成龙”,可实际在影院看着却很是别扭——在一些生离死别的煽情桥段,数字龙哥的表情却平静异常,令人产生了恐怖谷效应。

并且这所谓的创新,也仅限于形式,从内核上看,这些电影都不外乎是“新瓶装旧酒”,并且很多还没把酒装好:

《异人》在已经有漫画和电视剧的基础上,只做到了所谓的“名场面还原”,而没有讲出一个更适应电影节奏的故事;

《解密》不但没有突破好莱坞那套讲天才故事的框架,甚至连单纯的模仿都没有实现;

《白蛇》和《传说》因为想吃IP的红利而在叙事上趋于保守;

就连在画面上最先锋的《从21世纪安全撤离》,讲的也是一个属于上个世纪的、略显老气的青春幻想......

创作团队纷纷在技法上选择激进,却在表达上趋于平庸,这所造成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今年的暑期档:

严重缺乏话题度。

毕竟,随着院线票价年复一年水涨船高,现在吸引大家走进电影院的,与其说是一部片子本身“好不好看”,不如说片子它“值不值得看”。

去年,人们会为了带孩子背诗选择《长安三万里》;会因“王传君拜佛”而去看《孤注一掷》;会为了巨幕上的大胸肌而给《封神》买票;甚至会为了吵架而走进影院专门审判《消失的她》。

诚然,这其中必然有大量的短视频营销在推波助澜,但不可否认的是:

如果一部电影没法让足够多的观影者获得“社交货币”,没法让大家在看完之后“有话可说”,那么它大概率就会被打入票房的冷宫。

就像在这个夏天,虽然各家大片都在宣传技术和特效,但最终只有《从21世纪安全撤离》因此出了个小圈——因为看过的人会说,这片子的视觉呈现足够“癫”,像是吃了菌子,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精神状态。

类似的,还有在上个周末异军突起的《异形:夺命舰》:

这片子主打“一刀未剪,R级呈现”,再配合上“《异形》吓哭8岁小孩,家长投诉要退票”的社会新闻,自然就让许多观众都在“大尺度恐怖”的期待下,选择走进影院一试胆量。

至于《逆行人生》,它的话题性虽足够强,但强烈且苦涩的中年气质,却和暑期档主要的青年群体相距甚远。

致使虽然大家在网上吵成一团,但却并没有多少人真想要买票去一探究竟。

所以最终,在8月的下旬再回看今年的整个暑期档,你会发现:

其实这些上映的片子大多都质量尚可,但也大多都太过清淡。

以至于你在“好看”或“难看”的舆论里捞了半天,也捞不出一个能让走出家门,把自己的2个多小时交给银屏的理由。

毕竟,在讲究性价比的时代,

不论是金钱还是时间,都比以往要更加值钱。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沧州孟村这件事,本不应该如此“恐怖”!
大学恋爱,已经进化成这样了
眼罩一戴,谁能不爱!年轻人玩上“蒙眼相亲”
川普自爆"手中握有王牌"足以毁灭中国!考虑出访北京
万斯称俄罗斯已做出重大让步,拉夫罗夫:仍有分歧




24小时讨论排行

日本呼吁各国不要参加九三阅兵,中方回应
川普终于出手!一纸命令 从根源上铲除“零元购”
还不起学贷,美国年轻人跑路?
川普自爆有“足以毁灭中国”的王牌 北京高官会哭死
美印裔司机酿3死 “300万人求情” 当地人“反向请愿”
华人妈带娃插队 喊“没有中国就没有你们国家”引争议
川普白宫受访时遭电话铃声打断 要求机主“滚出去”
以色列空袭加萨医院导致5名记者丧命,国际发声谴责
川普开除联准会理事"创111年来首例"!库克本人回应了
日本男子在台北举五星红旗被台当局驱逐出境
23岁乌克兰美女赴美国过新生活 遭流浪汉乱刀残杀
结婚仅1年 华人妻向丈夫泼硫酸锁门 白人丈夫惨死
非法移民印裔卡车司机在美酿3死 220万人请愿求情
川普炒掉Fed理事 美元汇价齐跌 金价上升 背后意义重大
川普正式签令起诉烧国旗者 暗示“美国人喜欢独裁者”
台法院审理偷渡案:大陆地区属于中华民国领土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暑期档「全军覆没」,中国的中产不去电影院了?

凤凰WEEKLY 2024-08-23 01:14:11

这个夏天,你一共去了几次电影院?

就在三天前,2024年暑期档的总票房,总算是迈过了100亿元的大关。

要知道,在去年的同一时间,电影大盘的总票房早就迈过了170亿元,并最终以206.19亿元的傲人战绩,斩获了“史上最强暑期档”的头衔。

与之相比,今年的暑期院线着实有些惨淡,大盘最后能不能达到2019年176亿的水平,看着都悬。

而看看这个夏天电影院所放映的片子,你会发现它们的创作者,有不少都参与了去年的暑期档:

乌尔善,陈思诚,追光动画......

只不过,去年,大家都赚得盆满钵满。

而今年,这哥几个却排着队地“翻车”。

三颗“炸弹”,全部哑火

今年的暑期档,起步就有些慢——整个6月过去了,全国院线的票房仅有22亿。

但当时大家还比较乐观,毕竟之前上的都是些小菜,重磅大片的轰炸还没开始。

事实也确实如此。

一进7月,先是柯汶利的《默杀》,靠着校园霸凌的议题和大尺度的暴力呈现,在社交媒体上成功出圈,上映仅10天就砍下6个亿。

紧接着,便是《抓娃娃》来袭:

专业扛票房的沈腾+马丽,熟悉的麻花式喜剧,再搭配上经典的教育议题,得到的便是一台无情的票房收割机器。

上映仅6天,《抓娃娃》的票房就轻松冲破了15亿大关,猫眼预测最终收官35亿,剑指今年票房冠军的宝座。

可谁曾想到,这居然就是今年暑期档最后的高光时刻了。

紧随《抓娃娃》之后的,是乌尔善打造的漫改电影《异人之下》。

去年,乌导仅凭一部《封神》一战封神,让费翔老师和质子团的性张力,刮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而今年,作为类似的、主打奇观呈现的东方幻想题材,《异人》在一开始显然就想要复制《封神》的成功路径:

你靠质子团出圈,我就搞个类似的“异人团”来宣传,你的特效和动作戏都不错,我就给你再进化一个档次。

在声势浩大的宣发下,《异人之下》7月26日登陆院线,结果上映3天,票房连1亿都没破。

有网友说,不要慌,我们乌导专打逆风局,去年《封神》也是上映前没人看好,后来不也打了翻身仗嘛。

与此同时,乌尔善则带着演员们认真地在全国跑路演,面对质疑,他引用《封神》里的台词:

“别人怎么说不重要,你自己去看才重要。”

结果,我们看到了针对电影版《异人》的一大片差评,大致概括起来就是:

乱改原著剧情,人物塑造平面,特效有些土气,看这个不如回家去看“珠玉在前”的《异人》电视剧。

随着第一波观影人群口碑的全面崩塌,在上映一周后,《异人》的排片量从第一天的24.4%,骤降到了不到2%,猫眼预测最终票房仅1亿多,算是扑了个大街。

乌尔善,这个夏天咋就不灵了?

陈思诚导演表示,我来给你们解《解密》。

作为电影行业出了名的“产品经理”,陈导这几年的片子,口碑先不说,票房基本都是靠谱的,去年《消失的她》狂揽35亿,便是相当好的例证。

这次,陈导把主旋律题材同悬疑和奇幻元素相结合,以麦家的小说为基底,以牺牲刘昊然的发际线为代价,用156分钟讲述了一个靠梦境破译密码的天才故事。

可以感觉出,这次拍《解密》,陈思诚还是很努力的:

曹郁的摄影,让片子里的不少镜头都质感十足,而为了能打造梦境的奇观,团队专门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搭建实景。

可影片8月3日正式上映后,观影口碑却突出一个“沉闷温吞”:

看过的观众普遍表示,虽然该片特效优质,但故事却相当松散,核心冲突也不够激烈,长达2个多小时的叙述令人昏昏欲睡,好像什么都讲了,却又好像什么都没讲好。

而这种“点到为止”的寡淡气质,也反应到片子的成绩上——《解密》上映后平开低走,猫眼预测最终票房不到4亿,鉴于其在特效等方面的大笔投入,有网友预测陈导这回应该是赔了。

接下来,压力全给到了徐峥的《逆行人生》。

可这片子更是重量级。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逆行》想讲一个中产失业送外卖的故事。

而这就引发了大家对于电影“消费苦难”这一议题的激烈讨论:

“让高高在上的‘208万’们来演底层的外卖员兄弟,他们真能演好吗?”

片子还没上,舆论就已经将《逆行》推到了一个相当不利的位置。

而在公映后,虽然该片其实并没有评论者所说的那样“悬浮”,也呈现了算法机制对外卖员群体的剥削,但争议一旦形成,就很难再转向:

上映一周后,《逆行》票房2.6亿,猫眼预测最终票房仅4.2亿。

至此,三部被寄予厚望的“暑期档重磅”全部哑火。

一番“你方唱罢我登场”后,战场上站着的依然是那个最先来的《抓娃娃》。

而在这个过程中上映的其他片子,表现也基本都反响平平:

像唐季礼的《传说》,2005年《神话》的续集,成龙搭配张艺兴,经典IP,全新呈现,结果上映一个月,票房没过8000万,很快就陷入查无此片的状态。

还有追光动画的《白蛇:浮生》,系列三部曲里最保守的一部,上映后猫眼预测票房6.72亿,虽不及去年自家卖16亿的《长安三万里》,但好歹也算是今年暑期动画电影里表现最好的了。

......

夏日将尽,院线却依旧冷淡,以至于有影院索性直接开展“大屏看奥运”业务。

并让乒乓球混双决赛以0.1%的排片量,砍下了当天1%的票房。

而看看在9月来临之前还剩下的几位选手,你会发现连周星驰的《食神》都被拉出来充场面了。

缺乏爆款,整体低迷,2024的暑期档,到底是怎么了?

话题不够,特效来凑

其实平心而论,今年的暑期档还是有不少新东西的。

在题材上,《异人之下》原本想要打造中国的“超级英雄”宇宙,《解密》则想把主旋律故事讲出新东西,而《逆行人生》对外卖群体的观察,虽然存在争议,但也算是一个这两年院线少有的视角。

在技术上,且不说《异人》和《解密》对电影工业硬实力的展现,单是冷门佳片《从21世纪安全撤离》对于当下视听语言的全面挑战,就已经可以被拿出来夸赞一番了。

然而要知道,新从来就不等于好。

在这个夏天,导演们似乎都在院线自我突破,卷新的题材,卷新的表现形式,然而作为观影者,大部分人对此并不买账。

举个例子,《异人》和《传说》都在片子里引入了时下最时髦的AI技术,然而最终呈现效果却是灾难性的:

前者用的是AI渲染,号称是为了还原漫画质感,可在观众看来却是对演员表演和传达情绪的全面扼杀;

后者则用AI换脸,做出了令本尊都惊叹的“27岁成龙”,可实际在影院看着却很是别扭——在一些生离死别的煽情桥段,数字龙哥的表情却平静异常,令人产生了恐怖谷效应。

并且这所谓的创新,也仅限于形式,从内核上看,这些电影都不外乎是“新瓶装旧酒”,并且很多还没把酒装好:

《异人》在已经有漫画和电视剧的基础上,只做到了所谓的“名场面还原”,而没有讲出一个更适应电影节奏的故事;

《解密》不但没有突破好莱坞那套讲天才故事的框架,甚至连单纯的模仿都没有实现;

《白蛇》和《传说》因为想吃IP的红利而在叙事上趋于保守;

就连在画面上最先锋的《从21世纪安全撤离》,讲的也是一个属于上个世纪的、略显老气的青春幻想......

创作团队纷纷在技法上选择激进,却在表达上趋于平庸,这所造成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今年的暑期档:

严重缺乏话题度。

毕竟,随着院线票价年复一年水涨船高,现在吸引大家走进电影院的,与其说是一部片子本身“好不好看”,不如说片子它“值不值得看”。

去年,人们会为了带孩子背诗选择《长安三万里》;会因“王传君拜佛”而去看《孤注一掷》;会为了巨幕上的大胸肌而给《封神》买票;甚至会为了吵架而走进影院专门审判《消失的她》。

诚然,这其中必然有大量的短视频营销在推波助澜,但不可否认的是:

如果一部电影没法让足够多的观影者获得“社交货币”,没法让大家在看完之后“有话可说”,那么它大概率就会被打入票房的冷宫。

就像在这个夏天,虽然各家大片都在宣传技术和特效,但最终只有《从21世纪安全撤离》因此出了个小圈——因为看过的人会说,这片子的视觉呈现足够“癫”,像是吃了菌子,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精神状态。

类似的,还有在上个周末异军突起的《异形:夺命舰》:

这片子主打“一刀未剪,R级呈现”,再配合上“《异形》吓哭8岁小孩,家长投诉要退票”的社会新闻,自然就让许多观众都在“大尺度恐怖”的期待下,选择走进影院一试胆量。

至于《逆行人生》,它的话题性虽足够强,但强烈且苦涩的中年气质,却和暑期档主要的青年群体相距甚远。

致使虽然大家在网上吵成一团,但却并没有多少人真想要买票去一探究竟。

所以最终,在8月的下旬再回看今年的整个暑期档,你会发现:

其实这些上映的片子大多都质量尚可,但也大多都太过清淡。

以至于你在“好看”或“难看”的舆论里捞了半天,也捞不出一个能让走出家门,把自己的2个多小时交给银屏的理由。

毕竟,在讲究性价比的时代,

不论是金钱还是时间,都比以往要更加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