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为胡友平献花,这样也怕“敏感”吗?

为胡友平献花,这样也怕“敏感”吗?

文章来源: 城市的地得 于 2024-07-01 18:38:39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苏州市民到出事地点附近献花的场景,非常感人。尤其是看到这些孩子,几乎让人落泪。

父母一定告诉了他们,胡阿姨保护了他们。

苏州昨天以家属口吻发布了事件动态,胡女士已经火化,家属不接受捐款捐物,也不想被打扰。这种做法想迅速平息事态,希望公众能够转移注意力。

但是这种做法,可能适得其反。人们没来得及送别胡女士,就到事发现场附近送花表达纪念。我朋友圈中的苏州人,也去了现场。

对鲜花真的没必要害怕。那是纪念,如果有一点抗议,也是卑微、温柔的。

这是一种仪式:通过献花,人们和死者取得某种联系,也确信“我就是苏州人”。这种情感联结,是城市当局应该珍视的。

我印象中,较早出现自发献花场景的是上海胶州路大火后。后来,在郑州水灾、东北体育场垮塌、合肥……都出现了市民自发献花的场景。

这是新的“都市传统”。但是每一次献花,也都引起所在地的一些紧张。人们会留意那些鲜花,看它们是否被清理,关注城管和有关部门,会不会粗暴地清理,那些视频会不会消失。

上篇已经消失的文章谈到“城市媒体"消失的后果:人们失去了借以展现“市民共同体“的媒介,献花就是一种补偿和联结。

人们为所在城市自豪,不仅买房买车,作为消费者而存在,人们也需要“成为市民”:看到、感知到彼此是相关的,维护自己的权利,褒扬正义,来捍卫自己的城市。

所以并不意外,在危险和悲剧出现之后,人们才会感知到所谓“城市精神”。有时候,它会以愤慨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对城市失望,严厉批评,而这也是爱的形式。

说到底,你必须为之付出点什么,承担一点责任、才会有真正的归宿感。很多城市都有大量外来者,人们离开故乡,来到新的地方,什么时候才能有真正扎根的感觉?

胡女士就是来自淮安,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否认“她就是苏州人”,因为她为苏州献出了生命。人们在献花的时候,会感知到自己与胡女士同在。

我自己体认到“我就是成都人”,是在512地震后。我在报社联系上班三个星期,在余震和海量的新闻稿件中,我变成了成都人。

如果你想献花,就去吧。我喜欢的歌手张楚曾经唱道:

我喜欢鲜花

城市里应该有鲜花

即使被人摘掉

鲜花也应该长出来

是的,城市里应该有鲜花,即使它会被人摘掉。

查看评论(0)

24小时热点排行

回族新娘天仙颜值 全网热议 摄影师认证:家族出美女
喜大普奔!美国汽车终于要废除“自动启停”功能了
马斯克 黄仁勋 奥特曼等同川普和沙特王储共进午餐
42岁“兔女郎”交不起房租睡帐篷 曾日入过万元住庄园
聊天记录曝光!河海大学女博士生实名举报导师

24小时讨论排行

抓错人!清纯女生没闯红灯 但仍将被驱逐 全美热议
胡锡进:不能让一些散布“美国赢了”的声音带了节奏
李承鹏:写在5.12的爱国帖(未删节版)
美国贸易代表:中国同意取消对美国出口稀土管制
为拉回支持率 川普正采取他曾猛烈反对的左翼政策
降税消息一出 美企CEO凌晨跳下床催中国工厂出货
拦不住?全球顶尖科学家涌入中国
后续谈判:若芬太尼能谈好,会下调20%关税
特朗普口出恶言:“欧盟比中国更恶劣”
沙国王储承诺投资美6000亿 川普:凑成整数1兆吧
太嚣张了!纽约青少年移民组帮派 围殴纽约警察
泽伦斯基:普京若不到土耳其会谈 川普你一定要严惩他
美国前财长:显然特朗普先退一步 虽然尴尬但有用
拉美国家齐聚北京开大会 这国确认加入一带一路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药企降价59%至90%
90天后呢?对中关税回到145%?川普:恐大幅增加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为胡友平献花,这样也怕“敏感”吗?

城市的地得 2024-07-01 18:38:39


苏州市民到出事地点附近献花的场景,非常感人。尤其是看到这些孩子,几乎让人落泪。

父母一定告诉了他们,胡阿姨保护了他们。

苏州昨天以家属口吻发布了事件动态,胡女士已经火化,家属不接受捐款捐物,也不想被打扰。这种做法想迅速平息事态,希望公众能够转移注意力。

但是这种做法,可能适得其反。人们没来得及送别胡女士,就到事发现场附近送花表达纪念。我朋友圈中的苏州人,也去了现场。

对鲜花真的没必要害怕。那是纪念,如果有一点抗议,也是卑微、温柔的。

这是一种仪式:通过献花,人们和死者取得某种联系,也确信“我就是苏州人”。这种情感联结,是城市当局应该珍视的。

我印象中,较早出现自发献花场景的是上海胶州路大火后。后来,在郑州水灾、东北体育场垮塌、合肥……都出现了市民自发献花的场景。

这是新的“都市传统”。但是每一次献花,也都引起所在地的一些紧张。人们会留意那些鲜花,看它们是否被清理,关注城管和有关部门,会不会粗暴地清理,那些视频会不会消失。

上篇已经消失的文章谈到“城市媒体"消失的后果:人们失去了借以展现“市民共同体“的媒介,献花就是一种补偿和联结。

人们为所在城市自豪,不仅买房买车,作为消费者而存在,人们也需要“成为市民”:看到、感知到彼此是相关的,维护自己的权利,褒扬正义,来捍卫自己的城市。

所以并不意外,在危险和悲剧出现之后,人们才会感知到所谓“城市精神”。有时候,它会以愤慨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对城市失望,严厉批评,而这也是爱的形式。

说到底,你必须为之付出点什么,承担一点责任、才会有真正的归宿感。很多城市都有大量外来者,人们离开故乡,来到新的地方,什么时候才能有真正扎根的感觉?

胡女士就是来自淮安,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否认“她就是苏州人”,因为她为苏州献出了生命。人们在献花的时候,会感知到自己与胡女士同在。

我自己体认到“我就是成都人”,是在512地震后。我在报社联系上班三个星期,在余震和海量的新闻稿件中,我变成了成都人。

如果你想献花,就去吧。我喜欢的歌手张楚曾经唱道:

我喜欢鲜花

城市里应该有鲜花

即使被人摘掉

鲜花也应该长出来

是的,城市里应该有鲜花,即使它会被人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