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从全网整治反日言论,谈谈民众为何容易被煽动

从全网整治反日言论,谈谈民众为何容易被煽动

文章来源: 黑噪音 于 2024-07-01 18:11:5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当我们的电视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充斥着抗日剧,当我们的网络上永远都是“踏平XX”之类的言论,“我们需要无时不刻仇恨日本”这个想法,就被无数次地暗示,从而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心中。

据媒体报道:

腾讯控股和微博等中国各大互联网平台正在加强整治社交网络上的反日言论。有观点认为这是鉴于6月24日苏州市发生的日本母子遇袭事件而采取的措施,对互联网企业进行了指导。

中国各大互联网平台表示加强对这些反日帖子的整治,实属罕见。

腾讯于6月29日晚表示加强对发帖的限制。指出“苏州高新区持刀伤人事件在网上传播并引起舆论关注,有个别网民在网上煽动中日对立、挑动极端民族主义,炮制各类极端言论”。

据中国媒体《财新》报道,大型互联网企业于6月26日至30日提出了加强整治的方针。运营微博、抖音和新闻应用等的网易也通过官方账号发出通报。

在我看来,上述新闻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并不是因为这一行动针对反日言论,而是:针对一切仇恨言论,我们都应当反对。

所以我的观点始终都是:“不要仇恨其他族群”,坚持人性的光明与普遍光辉。而不是:保卫日本人。

所以请那些后台持续谩骂我的人,理解这一点。

最近我受到无数的网络攻击,据我观察,网上赞美胡友平英勇事迹的帖子和视频下面,收到的多半也是反对和谩骂。尽管给我点赞的网友很多,说明理性的网友数量也不小,但似乎被煽动仇恨的人依然数量庞大。

再加上现在整治反日言论的运动,我产生了一些联想:在我们的社会中,究竟为什么如此容易被煽动,或者说容易出现舆论大规模的一致性和反转?

事实上,民众容易被煽动、情绪化,并迅速形成一致的行动,这种现象并非新鲜事。早在19世纪末,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就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

群体的心理特征

勒庞认为,融入群体中的个人会“智商降低”,失去理性和判断力,变得情绪化和易受暗示。

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被削弱,容易产生一种“群体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个人不再独立思考,而是追随群体的情绪。

反日言论笃信者即是如此。他们的情绪始终受到煽动者的影响:“他们曾经侵略我们、他们曾经搞大屠杀……”当这种煽动不断持续,就会形成一种普遍的情绪:仇恨。

当这种仇恨真正波及到平民,就变成了非常恐怖的现象。

被影响的人们所失去的理性思考能力,是这样一些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已经过去80年的战争?我们该如何看待曾发动战争的国家的平民?当年的日本平民是否也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

这些问题,其实个人稍微冷静一点就能理清,但集体的情绪引导一旦形成,仇恨的情绪就会立刻淹没理性的思考。

抗日神剧的暗示与感染

勒庞在书中还详细描述了群体是如何受到暗示和感染的。

群体极易受到简单而有力的暗示,这些暗示往往是通过感性而非理性的方式传递的。比如,煽动者可以通过讲故事、喊口号来迅速激发群体的情绪,形成一致的行动。

这种暗示的力量在现代媒体环境中被进一步放大。

通过电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递给成千上万的人,而这些信息往往以简单、直观和情绪化的形式呈现,使得群体更容易接受和响应。

最好的例子,就是抗日剧。当我们的电视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充斥着抗日剧,当我们的网络上永远都是“踏平XX”之类的言论,“我们需要无时不刻仇恨日本”这个想法,就被无数次地暗示,从而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心中。

在勒庞看来,群体最大的特征是具有非理性倾向,容易被情绪而非理性所左右。

勒庞认为,群体的情感往往是夸张和简单化的,极端情绪可以迅速在群体中蔓延。所以群体行为常常偏离理性和现实,表现出盲从和极端化。

在“反日”当中就是如此,一些本来并没有什么情绪的人,在大量的反日影视、反日言论影响下,也逐渐变得愤怒,开始被简单的仇恨情绪所左右。

当这些人自己的生活不如意,他们可能就会将这种愤怒肆无忌惮地发泄到无辜者身上。

这次的果,其实就是近十几年舆论风潮所种下的根。

多元化言论是解决之道

现在整治反日言论,是针对仇恨言论的一种反向引导。暂时来说它肯定是好的,但长期来看,既不能形成长期的舆论氛围,同时“用运动整治运动”,本来也只是在利用我上面所说的集体心理机制罢了。

《乌合之众》写的是几百年前的欧洲社会,当时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舆论单一性,导致人们非常容易发生集体狂热。

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欧洲,这种状况已经大有改观,极端言论虽然也存在,但一直很难真正成为社会主流。

那么欧洲的经验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舆论的多元化。

就像欧洲对待中国的舆论,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有赞美的也有批评的。欧洲内部的左派和右派都有各自倾向的媒体,也有一些独立的媒体。

欧洲的教育环境也一样,从小学开始就要使用批判思维,将左右两种看法拿来做对比,而不是接受一个标准答案。所以欧洲年轻人从小学到的就是不盲从、不盲信,批判思维早已深入人心。

所以要想破除仇恨思想在社会中的大肆蔓延,并预防再出现仇恨犯罪事件,就必须让社会的声音更多元化,让教育更多元化。

试想一下,如果电视中既有抗日剧,同时也有中日之间一些友谊的故事、合作的故事,还会有这么多人盲从仇恨煽动吗?

如果抗日剧重点讲的是反战主题,而非宣泄仇恨,就像电影《紫日》那样,理性看待战争的人也会更多。

所以,整治反日言论只是一时,从根源上促进舆论环境的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开放化,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查看评论(0)

24小时热点排行

回族新娘天仙颜值 全网热议 摄影师认证:家族出美女
喜大普奔!美国汽车终于要废除“自动启停”功能了
马斯克 黄仁勋 奥特曼等同川普和沙特王储共进午餐
42岁“兔女郎”交不起房租睡帐篷 曾日入过万元住庄园
聊天记录曝光!河海大学女博士生实名举报导师

24小时讨论排行

抓错人!清纯女生没闯红灯 但仍将被驱逐 全美热议
胡锡进:不能让一些散布“美国赢了”的声音带了节奏
李承鹏:写在5.12的爱国帖(未删节版)
美国贸易代表:中国同意取消对美国出口稀土管制
为拉回支持率 川普正采取他曾猛烈反对的左翼政策
降税消息一出 美企CEO凌晨跳下床催中国工厂出货
拦不住?全球顶尖科学家涌入中国
后续谈判:若芬太尼能谈好,会下调20%关税
特朗普口出恶言:“欧盟比中国更恶劣”
沙国王储承诺投资美6000亿 川普:凑成整数1兆吧
太嚣张了!纽约青少年移民组帮派 围殴纽约警察
泽伦斯基:普京若不到土耳其会谈 川普你一定要严惩他
美国前财长:显然特朗普先退一步 虽然尴尬但有用
拉美国家齐聚北京开大会 这国确认加入一带一路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药企降价59%至90%
90天后呢?对中关税回到145%?川普:恐大幅增加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从全网整治反日言论,谈谈民众为何容易被煽动

黑噪音 2024-07-01 18:11:54



当我们的电视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充斥着抗日剧,当我们的网络上永远都是“踏平XX”之类的言论,“我们需要无时不刻仇恨日本”这个想法,就被无数次地暗示,从而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心中。

据媒体报道:

腾讯控股和微博等中国各大互联网平台正在加强整治社交网络上的反日言论。有观点认为这是鉴于6月24日苏州市发生的日本母子遇袭事件而采取的措施,对互联网企业进行了指导。

中国各大互联网平台表示加强对这些反日帖子的整治,实属罕见。

腾讯于6月29日晚表示加强对发帖的限制。指出“苏州高新区持刀伤人事件在网上传播并引起舆论关注,有个别网民在网上煽动中日对立、挑动极端民族主义,炮制各类极端言论”。

据中国媒体《财新》报道,大型互联网企业于6月26日至30日提出了加强整治的方针。运营微博、抖音和新闻应用等的网易也通过官方账号发出通报。

在我看来,上述新闻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并不是因为这一行动针对反日言论,而是:针对一切仇恨言论,我们都应当反对。

所以我的观点始终都是:“不要仇恨其他族群”,坚持人性的光明与普遍光辉。而不是:保卫日本人。

所以请那些后台持续谩骂我的人,理解这一点。

最近我受到无数的网络攻击,据我观察,网上赞美胡友平英勇事迹的帖子和视频下面,收到的多半也是反对和谩骂。尽管给我点赞的网友很多,说明理性的网友数量也不小,但似乎被煽动仇恨的人依然数量庞大。

再加上现在整治反日言论的运动,我产生了一些联想:在我们的社会中,究竟为什么如此容易被煽动,或者说容易出现舆论大规模的一致性和反转?

事实上,民众容易被煽动、情绪化,并迅速形成一致的行动,这种现象并非新鲜事。早在19世纪末,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就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

群体的心理特征

勒庞认为,融入群体中的个人会“智商降低”,失去理性和判断力,变得情绪化和易受暗示。

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被削弱,容易产生一种“群体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个人不再独立思考,而是追随群体的情绪。

反日言论笃信者即是如此。他们的情绪始终受到煽动者的影响:“他们曾经侵略我们、他们曾经搞大屠杀……”当这种煽动不断持续,就会形成一种普遍的情绪:仇恨。

当这种仇恨真正波及到平民,就变成了非常恐怖的现象。

被影响的人们所失去的理性思考能力,是这样一些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已经过去80年的战争?我们该如何看待曾发动战争的国家的平民?当年的日本平民是否也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

这些问题,其实个人稍微冷静一点就能理清,但集体的情绪引导一旦形成,仇恨的情绪就会立刻淹没理性的思考。

抗日神剧的暗示与感染

勒庞在书中还详细描述了群体是如何受到暗示和感染的。

群体极易受到简单而有力的暗示,这些暗示往往是通过感性而非理性的方式传递的。比如,煽动者可以通过讲故事、喊口号来迅速激发群体的情绪,形成一致的行动。

这种暗示的力量在现代媒体环境中被进一步放大。

通过电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递给成千上万的人,而这些信息往往以简单、直观和情绪化的形式呈现,使得群体更容易接受和响应。

最好的例子,就是抗日剧。当我们的电视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充斥着抗日剧,当我们的网络上永远都是“踏平XX”之类的言论,“我们需要无时不刻仇恨日本”这个想法,就被无数次地暗示,从而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心中。

在勒庞看来,群体最大的特征是具有非理性倾向,容易被情绪而非理性所左右。

勒庞认为,群体的情感往往是夸张和简单化的,极端情绪可以迅速在群体中蔓延。所以群体行为常常偏离理性和现实,表现出盲从和极端化。

在“反日”当中就是如此,一些本来并没有什么情绪的人,在大量的反日影视、反日言论影响下,也逐渐变得愤怒,开始被简单的仇恨情绪所左右。

当这些人自己的生活不如意,他们可能就会将这种愤怒肆无忌惮地发泄到无辜者身上。

这次的果,其实就是近十几年舆论风潮所种下的根。

多元化言论是解决之道

现在整治反日言论,是针对仇恨言论的一种反向引导。暂时来说它肯定是好的,但长期来看,既不能形成长期的舆论氛围,同时“用运动整治运动”,本来也只是在利用我上面所说的集体心理机制罢了。

《乌合之众》写的是几百年前的欧洲社会,当时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舆论单一性,导致人们非常容易发生集体狂热。

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欧洲,这种状况已经大有改观,极端言论虽然也存在,但一直很难真正成为社会主流。

那么欧洲的经验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舆论的多元化。

就像欧洲对待中国的舆论,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有赞美的也有批评的。欧洲内部的左派和右派都有各自倾向的媒体,也有一些独立的媒体。

欧洲的教育环境也一样,从小学开始就要使用批判思维,将左右两种看法拿来做对比,而不是接受一个标准答案。所以欧洲年轻人从小学到的就是不盲从、不盲信,批判思维早已深入人心。

所以要想破除仇恨思想在社会中的大肆蔓延,并预防再出现仇恨犯罪事件,就必须让社会的声音更多元化,让教育更多元化。

试想一下,如果电视中既有抗日剧,同时也有中日之间一些友谊的故事、合作的故事,还会有这么多人盲从仇恨煽动吗?

如果抗日剧重点讲的是反战主题,而非宣泄仇恨,就像电影《紫日》那样,理性看待战争的人也会更多。

所以,整治反日言论只是一时,从根源上促进舆论环境的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开放化,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