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体制内“疼痛感”愈演愈烈 国家下狠手会成常态

体制内“疼痛感”愈演愈烈 国家下狠手会成常态

文章来源: 马江博说趋势 于 2024-06-11 14:59:0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示意图

体制内的“疼痛感”今年会越来越强烈。

首先,今年可能是史上最卷的一年:

高考:1342万名考生角逐高考,其中光是复读生就达到了410万,而今年的本科录取名额才仅为450万。

毕业:1180万大学生将走出校园,截止目前,本科和硕博的offer率分别为45%、44%,超过一半的人找不到工作。

考公: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高达291万,大增41万,人数岗位比80:1,而两年前考公人数才仅为130万,两年翻了一倍多。

而这三者恰好有着内在关联:正因为就业形势严峻,加入内卷大军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人们更加打破投冲向考公和考编的队伍,向往并追求编制带来的稳定性和安全感。

但事实总是不如人愿,一边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另一边的体制内,却在“加速砸碎铁饭碗”:

河南开展“531”机构改革,对省市各级组织进行50%、30%、10%的不同比例缩减。

山西各地开启整编改革试点,逐步公务员行政编制,并且还将缩容省直机构的领导班子。

甘肃省发布的《行政编制精减方案》,按照5%的比例精简省内机关。

去年中央发布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中央层面要缩编5%,必须在2023年底前完成,而地方层面要根据本省情况进行缩简,而且必须在2024年底前完成。

离“最后期限”只剩不到6个月时间,各地速度开始加快;自今年以来,至少已有江西、北京、天津、湖南、贵州、上海、河北、甘肃、云南、江苏、青海、陕西、广西、福建、四川、湖北、重庆、广东等18个省份相继推进机构精简相关工作。

此外,还有一大批地区正在清退编外人员。

而各地大举“砸铁饭碗”的背后,是行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双杀”:

一、行政支出不堪重负

列几个数据大家感受一下:

1)2012年,地方的行政支出占到了政府可支配收入的30%,但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飙升到了60%。

2)根据2023全国公积金报告,党政机关有4800万人缴纳公积金,国企和集体企业则有3200万人,整个“体制内”人数高达8000万,如果再算上编外人员,估计就有1.5-2亿人。

3)2023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达到了10万亿,但也只能填补地方财政一半的缺口,大量省份仍然入不敷出,化债工作推进困难。

4)全国2800个左右的县,人口在20万以下的多达400多个,其中5万人以下的袖珍县有80多个,但无一例外,这些“小县”和“袖珍县”都配备了全套的行政班子、机构和人员。

5)全国各地的养老金也在告急,除了北京、上海等5个地区外,其余省份全部处在养老金入入不敷出的情况中。

就是在这样庞大的供养压力下,财政也吃不消了。

二、财政收入连续下滑

相比于沉重的支出,收入的下降也是要命的。

今年1-4月,企业增值税跌了7.6%,个人所得税跌了7%,企业和居民的收入都在下降,最终还是传导到了税收。

契税下降7.1%;土地增值税下降4.5%,前者代表着居民买房交的税,后者是开发商拿地交的税,说明1—4月的房产市场和土拍市场的交易量都不好。

虽然这只是今年前半段的数据,但却实实在在是这三四年来下跌趋势的一个缩影。

而久被诟病的“土地财政”的地方卖地收入,自2021年见到8.7万亿的顶部后,一路下滑,到 2023年只有5.8万亿元,跌幅超过33%。

而且这是全国的平均数据,大量省市尤其是一些偏远落后地区,他们的卖地收入早已腰斩甚至脚踝斩。

进入2024年,趋势并没有改变,财政部数据显示,国有土地出让收入10536亿元,进一步下跌了10.4%。

财政吃紧程度可想而知。

由此看来,缩编已经成为地方缓解财政危机的不是办法的办法,只能势在必行了。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几个独特之处:

1、“缩编”不等于“裁员”,有的把省级和市级的编制取消后,编制下沉到县乡两级,原来的任职人员也下基层工作,即“减市补县”。也有的是,退三补一或者退二补一,通过老人员的退休然后不再招人,来被动收缩行政人员队伍。

2、除了事业单位,各地的公务员也有缩编,但普遍比例为2%-3%,不如中央5%的力度大,只是地方上是否有裁到大动脉的情况还未可知。

3、机构精简反而是重头戏,裁撤、合并了大量的冗杂机构,事权进行了合并和优化,而原来的人员也相应转岗过去。

但无论如何,趋势已经如此,砸碎铁饭碗只会越砸越狠,体制内“疼痛感”以后将是常态。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安吉丽娜朱莉的19岁亲生女亮相,被曝已和恋人同居
王室密谈录音疑流出!哈里求和条件曝光:要弃梅根了?
看不懂“娃哈哈争产”?来看这一篇就够了!
特朗普心生一计,欧洲人头都大了...
纽约CEO跟女高管相拥听演唱会,上大屏幕后忙躲闪

24小时讨论排行

美国加州州长跳脚:特朗普想把未来拱手交给中国!
CSGO Zeus不雅影片延烧! 传当事女大生遭惩处后坠楼
美媒猛批:中国人想通了,如今美国人却不懂了
18亿美元的隐秘信托,宗馥莉如何用110万就击穿了?
特朗普:他是我任命的最差劲的官员之一 这个“蠢货”
遗产争夺扑朔迷离 宗馥莉被要求说明百万美元下落
美企CEO偷情在演唱会被拍 发文道歉 呼吁尊重隐私
冰箱上安摄像头:宗馥莉有被害妄想吗?
美媒曝猛料:特朗普给爱泼斯坦写过粗俗的生日贺信
女子花60万断骨增高13厘米,却落下终身疾病
宗庆后三弟全家美籍负责在美资产 杜建英小儿生父存疑
小腿出现肿胀,特朗普患上的静脉疾病是什么
宗庆后生前购买美国千万豪宅曝光 顶级定制 奢华至极
中国人大买加州房产 野火肆虐后 数十万空屋格外刺眼
985学霸家长,正挣扎于孩子可能考不上高中
来了!美国众议院压倒性优势投票通过加密货币法案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体制内“疼痛感”愈演愈烈 国家下狠手会成常态

马江博说趋势 2024-06-11 14:59:00




示意图

体制内的“疼痛感”今年会越来越强烈。

首先,今年可能是史上最卷的一年:

高考:1342万名考生角逐高考,其中光是复读生就达到了410万,而今年的本科录取名额才仅为450万。

毕业:1180万大学生将走出校园,截止目前,本科和硕博的offer率分别为45%、44%,超过一半的人找不到工作。

考公: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高达291万,大增41万,人数岗位比80:1,而两年前考公人数才仅为130万,两年翻了一倍多。

而这三者恰好有着内在关联:正因为就业形势严峻,加入内卷大军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人们更加打破投冲向考公和考编的队伍,向往并追求编制带来的稳定性和安全感。

但事实总是不如人愿,一边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另一边的体制内,却在“加速砸碎铁饭碗”:

河南开展“531”机构改革,对省市各级组织进行50%、30%、10%的不同比例缩减。

山西各地开启整编改革试点,逐步公务员行政编制,并且还将缩容省直机构的领导班子。

甘肃省发布的《行政编制精减方案》,按照5%的比例精简省内机关。

去年中央发布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中央层面要缩编5%,必须在2023年底前完成,而地方层面要根据本省情况进行缩简,而且必须在2024年底前完成。

离“最后期限”只剩不到6个月时间,各地速度开始加快;自今年以来,至少已有江西、北京、天津、湖南、贵州、上海、河北、甘肃、云南、江苏、青海、陕西、广西、福建、四川、湖北、重庆、广东等18个省份相继推进机构精简相关工作。

此外,还有一大批地区正在清退编外人员。

而各地大举“砸铁饭碗”的背后,是行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双杀”:

一、行政支出不堪重负

列几个数据大家感受一下:

1)2012年,地方的行政支出占到了政府可支配收入的30%,但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飙升到了60%。

2)根据2023全国公积金报告,党政机关有4800万人缴纳公积金,国企和集体企业则有3200万人,整个“体制内”人数高达8000万,如果再算上编外人员,估计就有1.5-2亿人。

3)2023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达到了10万亿,但也只能填补地方财政一半的缺口,大量省份仍然入不敷出,化债工作推进困难。

4)全国2800个左右的县,人口在20万以下的多达400多个,其中5万人以下的袖珍县有80多个,但无一例外,这些“小县”和“袖珍县”都配备了全套的行政班子、机构和人员。

5)全国各地的养老金也在告急,除了北京、上海等5个地区外,其余省份全部处在养老金入入不敷出的情况中。

就是在这样庞大的供养压力下,财政也吃不消了。

二、财政收入连续下滑

相比于沉重的支出,收入的下降也是要命的。

今年1-4月,企业增值税跌了7.6%,个人所得税跌了7%,企业和居民的收入都在下降,最终还是传导到了税收。

契税下降7.1%;土地增值税下降4.5%,前者代表着居民买房交的税,后者是开发商拿地交的税,说明1—4月的房产市场和土拍市场的交易量都不好。

虽然这只是今年前半段的数据,但却实实在在是这三四年来下跌趋势的一个缩影。

而久被诟病的“土地财政”的地方卖地收入,自2021年见到8.7万亿的顶部后,一路下滑,到 2023年只有5.8万亿元,跌幅超过33%。

而且这是全国的平均数据,大量省市尤其是一些偏远落后地区,他们的卖地收入早已腰斩甚至脚踝斩。

进入2024年,趋势并没有改变,财政部数据显示,国有土地出让收入10536亿元,进一步下跌了10.4%。

财政吃紧程度可想而知。

由此看来,缩编已经成为地方缓解财政危机的不是办法的办法,只能势在必行了。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几个独特之处:

1、“缩编”不等于“裁员”,有的把省级和市级的编制取消后,编制下沉到县乡两级,原来的任职人员也下基层工作,即“减市补县”。也有的是,退三补一或者退二补一,通过老人员的退休然后不再招人,来被动收缩行政人员队伍。

2、除了事业单位,各地的公务员也有缩编,但普遍比例为2%-3%,不如中央5%的力度大,只是地方上是否有裁到大动脉的情况还未可知。

3、机构精简反而是重头戏,裁撤、合并了大量的冗杂机构,事权进行了合并和优化,而原来的人员也相应转岗过去。

但无论如何,趋势已经如此,砸碎铁饭碗只会越砸越狠,体制内“疼痛感”以后将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