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北大私密群聊记录流出:985的圈子,越看越震撼

北大私密群聊记录流出:985的圈子,越看越震撼

文章来源: 小椰子专栏 于 2024-04-29 15:44:1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01

最近,有这样一则帖子火了,看得人震撼不已。

(素材来源:抹茶牛奶芒果干)

一位北大学生发帖称,自己修了一门今年新开的本科生课程,期中要闭卷考试。

然而,因为是新课,没有往届的复习资料和试题可以参考。

就在她苦恼的时候,课程群里有位同学出来扭转局面了,一番操作看得人目瞪口呆:

①当晚就组建起一个70多人的群,条理清晰地给大家分工、让大家合作;

②群里同学纷纷响应支持,一部分人整理课堂笔记,另一部分人出模拟题并给出答案;

③分好组后,设置文档提交的截止时间,成员们还要严谨地在文档上填写个人信息,明确分工;

④群内昵称实名,防止出现搭便车现象。

就这样,群里70几个人,用了仅仅2天就整理出3份重磅文件,包括:

11.7万字的课堂录音稿、3.6万字的重点知识笔记,以及8千字的模拟试题和答案。

真正实现了规模经济和共同富裕,还让接下来选这门课的同学也能享受到他们的劳动成果。

评论区里,好多人都被北大同学的执行力深深折服:

“不敢想象这要是发生在我公司,以我同事的效率和互相甩锅能力,这个项目能干到退休。”

“这一刻对北京大学遥不可及的高度,有了具象化的理解。”

“这70人开公司,感觉能做成龙头企业。”

是啊,做过小组作业的都懂,组织者这恐怖如斯的带头能力、以及没有一个成员搭便车的自觉,有多震撼。

一位北大毕业的博主出来证实:这在北大确实是常规操作。

学到多少知识倒还是其次,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知识归纳总结和独立探索的能力。

北大这种地方会让你切身体会到:这个世界上人才太多了,不管你多么努力,都会有比你做得更好的人存在。

让你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会想和牛人靠得更近一点,学习到他们处理事情的逻辑和能力。

02

你会发现,985名校和普通学校,在很多地方确实存在着天壤之别。

比如这几天,厦门大学的食堂建议本就火出了圈,很多人才知道:原来宠学生的学校是这样的。

(素材来源:茉莉清茶)

学生想吃羊肉泡馍、白切鸡,食堂工作人员就立马安排落实,准备新菜品的研究开发;

学生反馈土豆排骨里的土豆不够烂、鸡汤味道太清淡,食堂工作人员就马上反映给厨师,让厨师进行菜品口味改良;

学生想知道食堂的梅菜扣肉是不是料理包,马上被回复不是预制菜,而是师傅辛苦制作的,让学生放心食用......

句句真诚、毫不敷衍,还特别接地气的建议本,让人不禁感慨:

果然越好的学校越重视与学生的链接,真正做到了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凡事有交代。

比如北京化工大学的化学课,外教用各种奇妙的实验教具,现场给学生演示着化学的魅力。

(素材来源:泡不到的小杨)

学生感慨:“好像来到了霍格沃茨,化学家都是魔法师。”

评论区里很多人都酸了:“原来好的大学就是不一样。”

因为在他们的学校,上这类化学课,要么纯靠想象,要么只能看清朝老片来学习。

比如北大的“霉霉主题”夜跑,为了让学生锻炼可谓操碎了心。

学生可以边看着操场的大屏幕,在霉霉的歌曲中奔跑,还有热力四射的随机舞蹈挑战、全场大合唱......

再比如武大图书馆的奇观:学生背书大循环。

同学们自发地在图书馆大堂边绕圈走边背书,学习氛围一整个拉满。

既锻炼了身体,又收获了知识,一举两得。

03

看了这些985高材生们的圈子,你会明白:

读名校的意义,不光在于名校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舒适的学习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在于:

好的学校,帮你筛选校友,让你遇见同一频率的人,你在这个圈子中被带动着一起向上。

对于家庭出身没那么好的孩子来说,上一所好的大学,真的可能会悄无声息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英国BBC就播出过这样一个纪录片《人生7年》,导演跟拍了来自不同阶层的14个7岁孩子。

每隔7年就会重新采访他们,看他们的成长轨迹和命运变化。

7岁时,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

而贫民窟的孩子,理想则是能少罚站,少挨打,吃饱饭。

50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了好工作;

中产家庭的孩子,也是依旧保持在中产阶级;

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

唯独出现了一个例外:一个从小村子里,考上了牛津大学物理系的男孩Nick。

即使出身贫寒,但靠着对学习的热爱,上了名校之后,在美国著名大学担任教授,过着物质优渥、家庭幸福的一生。

我们身边,有太多垫底辣妹般逆袭的案例,考入名校,摆脱了上一辈的枷锁;

填平了认知的沟壑,冲破见识和格局的壁垒,上演了一场绝地反击的故事。

04

但如果你在人生上半场,没能进入名校,没关系,我们依旧可以用名校的标准要求自己。

《精进》一书中就提到,决策心理学认为:

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比如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准备找一家餐厅吃饭。

你把附近的餐厅由近到远排序,依次标号为A、B、C、D......

如果你的内心标准是“找一家能填饱肚子就行的店”,那么你就会立即选择A,不再考虑其他;

如果你的内心标准是“找一家干净卫生且口味好的店”,那么你就会多方搜集信息,在众多餐厅里找到一家最好的。

所以,如果你想吃到好东西,你首先要有一颗“想吃到好东西的心”。

采铜老师说得好:“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

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能够勇敢地以985高校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是更恰当的做法,也一定会从中受益。”

心中有了更高的标准,你就可以打破学校、专业的束缚,寻找更高层次的新环境,比如选择做这些事:

自学网络上高水平的课程、找到国内外最顶级的教材;

与最优秀的同学、前辈交流、参加具有挑战性的各种竞赛......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专注在可控制的事情上,那些不可控制的事情自然就会往好的方向走。”

愿我们,都能用名校的标准要求自己,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共勉。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杨振宁遗体告别式未见中共高层出席 更像民间性质
川普不会说“支持和平统一”但讲“这句”台独就没了....
曾大胆越狱 中国毒枭“El Chino”张志东被押至美国
曾被贝森特斥无礼 李成钢仍出席美中第五轮经贸磋商
货币决策会议将登场 华尔街:Fed 本周将放双鸽




24小时讨论排行

痛批川普是「暴君」贺锦丽:我可能再战白宫!
普丁大赞无敌!俄成功试射"海燕"新型核动力巡弋飞弹
美中谈判"几乎完成协议",美贸易代表:可交川习签署
金正恩单膝下跪,向毛岸英之墓献花
特朗普再度指责加拿大播放反关税广告,宣布将加征10%关税
吴石、朱枫后人讲述往事:她可以选择不去,但....
美小伙撞见母亲与他人在家门口车震 射杀他后自首
中美关键谈判第一天,美方用“非常建设性”安抚舆论
BBC:中共四中全会释出的三个讯息
班农指川普将“做多一届总统”:内部圈子已有计划
剑指中国!川普组建“黄金舰队” 考虑重拾“战舰概念”
拆白宫东翼化为瓦砾! 川普“豪宴厅”募资名单曝光
川普为何再加加拿大10%关税?火大这广告没下架
川普骂“史上最烂照片” 《时代》封面换了张帅照
苹果新手机开售即破发,砍单到几乎停产
西方舆论:中国正赢得贸易战 “中美大和解”不会发生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北大私密群聊记录流出:985的圈子,越看越震撼

小椰子专栏 2024-04-29 15:44:11
01

最近,有这样一则帖子火了,看得人震撼不已。

(素材来源:抹茶牛奶芒果干)

一位北大学生发帖称,自己修了一门今年新开的本科生课程,期中要闭卷考试。

然而,因为是新课,没有往届的复习资料和试题可以参考。

就在她苦恼的时候,课程群里有位同学出来扭转局面了,一番操作看得人目瞪口呆:

①当晚就组建起一个70多人的群,条理清晰地给大家分工、让大家合作;

②群里同学纷纷响应支持,一部分人整理课堂笔记,另一部分人出模拟题并给出答案;

③分好组后,设置文档提交的截止时间,成员们还要严谨地在文档上填写个人信息,明确分工;

④群内昵称实名,防止出现搭便车现象。

就这样,群里70几个人,用了仅仅2天就整理出3份重磅文件,包括:

11.7万字的课堂录音稿、3.6万字的重点知识笔记,以及8千字的模拟试题和答案。

真正实现了规模经济和共同富裕,还让接下来选这门课的同学也能享受到他们的劳动成果。

评论区里,好多人都被北大同学的执行力深深折服:

“不敢想象这要是发生在我公司,以我同事的效率和互相甩锅能力,这个项目能干到退休。”

“这一刻对北京大学遥不可及的高度,有了具象化的理解。”

“这70人开公司,感觉能做成龙头企业。”

是啊,做过小组作业的都懂,组织者这恐怖如斯的带头能力、以及没有一个成员搭便车的自觉,有多震撼。

一位北大毕业的博主出来证实:这在北大确实是常规操作。

学到多少知识倒还是其次,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知识归纳总结和独立探索的能力。

北大这种地方会让你切身体会到:这个世界上人才太多了,不管你多么努力,都会有比你做得更好的人存在。

让你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会想和牛人靠得更近一点,学习到他们处理事情的逻辑和能力。

02

你会发现,985名校和普通学校,在很多地方确实存在着天壤之别。

比如这几天,厦门大学的食堂建议本就火出了圈,很多人才知道:原来宠学生的学校是这样的。

(素材来源:茉莉清茶)

学生想吃羊肉泡馍、白切鸡,食堂工作人员就立马安排落实,准备新菜品的研究开发;

学生反馈土豆排骨里的土豆不够烂、鸡汤味道太清淡,食堂工作人员就马上反映给厨师,让厨师进行菜品口味改良;

学生想知道食堂的梅菜扣肉是不是料理包,马上被回复不是预制菜,而是师傅辛苦制作的,让学生放心食用......

句句真诚、毫不敷衍,还特别接地气的建议本,让人不禁感慨:

果然越好的学校越重视与学生的链接,真正做到了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凡事有交代。

比如北京化工大学的化学课,外教用各种奇妙的实验教具,现场给学生演示着化学的魅力。

(素材来源:泡不到的小杨)

学生感慨:“好像来到了霍格沃茨,化学家都是魔法师。”

评论区里很多人都酸了:“原来好的大学就是不一样。”

因为在他们的学校,上这类化学课,要么纯靠想象,要么只能看清朝老片来学习。

比如北大的“霉霉主题”夜跑,为了让学生锻炼可谓操碎了心。

学生可以边看着操场的大屏幕,在霉霉的歌曲中奔跑,还有热力四射的随机舞蹈挑战、全场大合唱......

再比如武大图书馆的奇观:学生背书大循环。

同学们自发地在图书馆大堂边绕圈走边背书,学习氛围一整个拉满。

既锻炼了身体,又收获了知识,一举两得。

03

看了这些985高材生们的圈子,你会明白:

读名校的意义,不光在于名校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舒适的学习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在于:

好的学校,帮你筛选校友,让你遇见同一频率的人,你在这个圈子中被带动着一起向上。

对于家庭出身没那么好的孩子来说,上一所好的大学,真的可能会悄无声息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英国BBC就播出过这样一个纪录片《人生7年》,导演跟拍了来自不同阶层的14个7岁孩子。

每隔7年就会重新采访他们,看他们的成长轨迹和命运变化。

7岁时,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

而贫民窟的孩子,理想则是能少罚站,少挨打,吃饱饭。

50年后,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学校、找到了好工作;

中产家庭的孩子,也是依旧保持在中产阶级;

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后代,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

唯独出现了一个例外:一个从小村子里,考上了牛津大学物理系的男孩Nick。

即使出身贫寒,但靠着对学习的热爱,上了名校之后,在美国著名大学担任教授,过着物质优渥、家庭幸福的一生。

我们身边,有太多垫底辣妹般逆袭的案例,考入名校,摆脱了上一辈的枷锁;

填平了认知的沟壑,冲破见识和格局的壁垒,上演了一场绝地反击的故事。

04

但如果你在人生上半场,没能进入名校,没关系,我们依旧可以用名校的标准要求自己。

《精进》一书中就提到,决策心理学认为:

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比如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准备找一家餐厅吃饭。

你把附近的餐厅由近到远排序,依次标号为A、B、C、D......

如果你的内心标准是“找一家能填饱肚子就行的店”,那么你就会立即选择A,不再考虑其他;

如果你的内心标准是“找一家干净卫生且口味好的店”,那么你就会多方搜集信息,在众多餐厅里找到一家最好的。

所以,如果你想吃到好东西,你首先要有一颗“想吃到好东西的心”。

采铜老师说得好:“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

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能够勇敢地以985高校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是更恰当的做法,也一定会从中受益。”

心中有了更高的标准,你就可以打破学校、专业的束缚,寻找更高层次的新环境,比如选择做这些事:

自学网络上高水平的课程、找到国内外最顶级的教材;

与最优秀的同学、前辈交流、参加具有挑战性的各种竞赛......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专注在可控制的事情上,那些不可控制的事情自然就会往好的方向走。”

愿我们,都能用名校的标准要求自己,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