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明朝,很多人对它存在许多刻板印象,譬如就是特务盛行的朝代,明太祖滥杀功臣、皇帝昏庸奇葩等等诸如此类的,然而就是这样被大众鄙夷的所谓黑暗朝代,竟然享国近300年,其中必有它与众不同的一面,正所谓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而后人所谓滥杀功臣,殊不知杀的大多是贪官污吏、骄兵悍将,朱元璋身边大多开国功臣和兄弟都得到了善终,而所谓的皇帝昏庸奇葩不务正业,正是因为明朝首创的内阁制的完善,国家大事和奏摺批阅内阁大学士就可以充当首相一手包办,当危机来临时可以临危不惧,让皇帝高枕无忧,这就是万曆二十年不上朝,国家机制还能正常运作,丝毫不受影响。
封建朝代从制度面看,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的权力结构,士大夫辅佐朝政,充分体现和展示文死谏的职业道德伦理,除非个别暴君乾坤独断,多数朝代都是这样的皇室与士大夫共治的权力结构,即便晚明如崇祯皇帝者辈,也是如此。
史学家论及明朝民间生活水准,其实放在历朝历代来讲也不低的,因为明太祖自身出身贫寒的原因,明朝拥有较高的社会福利制度,所谓民以食为天,明朝的粮价在历代也是较低的水平。
明朝一贯以社会福利最完备的朝代著称,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本身就出身于底层阶级。
囙此他对社会群众的感情,要重于其他世家大族出身的皇帝。
所以在朱元璋上台的这段时间里,他通过对百姓的瞭解,实施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
也是因为如此,才能够让大明在战乱以后,快速的恢复。 在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整个国家还处于战乱之中。
除了北方的元朝馀孽之外,还有不少的地方势力在作乱。
因此导致大量的人口锐减,底层人民生活艰难。 本身朱元璋是经历过苦日子的,囙此他也知道群众们真正的问题所在。
这也是为什麽当初朱元璋,希望自己的皇子们可以到外面去看看。 真正瞭解了民间疾苦,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一、养老政策
1、精神表扬
2、物质奖励
3、律法宽恕
二、社会福利
1、养济院的设立
3、朝廷扶持
4、免费公墓
同时还会设立免费的公墓,对那些买不起风水宝地的普通群众开放。 在古代所求的无非就是一个,入土为安。
《明太祖实录》曾经记载,朱元璋亲自下命令在南京龙江附近设立公墓。 并且对于买不起棺材的穷人,还给予一定补贴。
政策并不是出发点好就是对的,要符合当时情况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麽大多数的皇帝,在实施政策的时候明明是为了人民著想。
但是在最后实施的时候,却无法真正解决人民的负担。
唯有朱元璋这样,真正瞭解他们需求的人,才能够对症下药。 所以明朝初年的社会福利政策,才会远超其他的时代。
明朝的民心,也是在这个时期真正建立起来的。
明朝是一个尊老、敬老的时代,养老政策覆盖群体广泛,涉及内容全面。
明代政府在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的基础上,还尤为重视在精神层面敬老、爱老,给予其精神上的礼遇。
这些老年政策,既保障了各阶层老年人的权益,又能够发挥了他们的作用,使“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全社会营造了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
说到这里很多会说这些政策推广后世就不行了,不然怎麽会有农民起义,然而这些遇到天灾内忧外患无法救济不说,明朝后期依然有大量北方边境百姓为了明朝而拿起农具抗击游牧民族的壮举,晚明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的游历所见所闻写下的《中国札记》这本书介绍的明朝是“中国人大多富足、百姓风度翩翩,谦谦有礼,谈吐非凡,和睦友善”。“中国街道上相比欧洲很难见到乞丐,因为城市上设立了扶济院帮助他们并且免费发放口粮并安排工作”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反应明朝民间的社会制度和人民生活水准。”
利玛窦把明中国称为乌托邦世界,他死后愿意葬在这里,不愿回到意大利,而他也如愿以偿葬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