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中国南极新站开站 形成多圈层全域考察模式

中国南极新站开站 形成多圈层全域考察模式

文章来源: 环球网 于 2024-02-07 07:25:0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该站位于罗斯海恩克斯堡岛,新站的建立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相关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秦岭站作为我国第三个南极常年越冬考察站,未来将在我国南极科考中发挥重大作用。

据了解,秦岭站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该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主楼由中央环廊和东西两翼构成,各功能区高度集成、彼此衔接。

“新站主体结构采用了钢结构全装配方式建造,外围护结构采用装配式幕墙单元,内部标准使用单元,如办公、科研、住宿等部分,采用工厂模块化全装修建造模式,模块化率达到45%。”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新站项目设计总指导刘燕辉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秦岭站的整体设计与科研支撑方面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南极考察范围。新站的设计综合考虑后勤运转、科学观测、国际合作和环境保护等要素,形成以考察站为中心的多圈层全域考察模式,考察范围可达到300-500公里的范围。

其次,新站的智能化程度高。刘燕辉介绍称,新站采用了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数据管理和远程同步,设置自动检测、应急处置等智慧运维系统,以及智能通讯、数据采集等专用网络系统,从而实现智慧化科考。

新站的建设还立足长远,可以实现长期观测。刘燕辉进一步介绍称,新站的海洋实验室被定位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洋研究平台,可以实现对特拉诺瓦湾冰间湖的长期持续观监测,开展近岸海洋环境的在线监测与数据传输、样品预处理分析实验等。

此外,新站在设计建设过程中还极为注重整体绿色环保理念的注入。刘燕辉表示,新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微网管理系统,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超过60%,并集成了微电网监控、能源管理平台等先进技术,让考察站运转更加绿色环保。

据了解,秦岭站内部主要包括了指挥调度、海洋实验室、人员住宿、办公会议、餐饮活动、物资车辆维修存放、通讯保障、水处理、垃圾处理、样品间、装备间、野外支持中心、数据中心等,是空间集约、功能完备的新一代科学考察平台。未来,秦岭站将充分利用东邻特拉诺瓦湾冰间湖的地理优势以及考察站拥有的海洋实验室,重点开展海洋学观测与研究,同时开展大气科学、冰川学、地质学和空间物理学等学科的观测与研究。

“新站作为我国第三个南极常年越冬考察站,将在我国南极科考中发挥重大作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剑锋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长期观测网布局方面,秦岭站填补太平洋扇区的空白,可以在环南极全域加深对环境变化的认知。

“我国目前的三座南极常年越冬站,长城站、中山站和秦岭站分别对应大西洋扇区、印度洋扇区和太平洋扇区,秦岭站将填补我国在太平洋扇区长期观测的空白,从而对南极长期观测网进行系统构建,更好地回答气候变化、冰雪和生态环境变化机理等前沿科学问题。”何剑锋说。

作为一名冰冻圈科研工作者,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南极内陆格罗夫山队队长李传金表示,秦岭站位于南极罗斯海海域,这里是全球响应气候变化最为显著和快速的冰川所在之地,也是西南极最大的冰架的分布区域,在这里对冰川、冰架、海冰等冰冻圈要素进行监测,可以为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南极冰盖动力不稳定性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以及对未来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另外,西南极冰盖的冰芯记录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独特的区域代表性等特点,可以为研究历史时期西南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以及对比东南极和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异同性和影响机制提供重要参考。”李传金称。

而在科考领域拓展方面,秦岭站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开展冰间湖生态过程、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等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这将提升我国的海洋科考研究能力。何剑锋介绍称,长城站观测研究的重点是生态系统,中山站的重点是雪冰和空间环境,而秦岭站的重点则是海洋。南大洋与全球气候变化、磷虾等生物资源利用等密切相关,这些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整个浩瀚的南大洋,罗斯海对南大洋乃至全球海洋造成深远的影响。罗斯海是南大洋重要的碳汇区域,浮游植物碳吸收量占全南极的30%,其中大约半数在深海埋藏,对调控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罗斯海域也是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海域,这里生长着全世界40%的阿德利企鹅、30%的帝企鹅和大量的鲸鱼和齿鲸。”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大洋科考队员高咏卉表示,罗斯海也是整个南大洋海冰变化的“驱动力”。海冰对极区的众多物理和生物海洋学过程,如气体交换、热交换、初级生产力、食物网能量和生态学、中尺度物理海洋学过程等都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罗斯海是理解南极生态效应的重中之重。秦岭站的成立将为我国南极科学海-冰-气的综合研究提供新的平台。

此外,秦岭站的建立还将进一步拓展南极科考的国际合作。何剑锋表示,未来将与周边美国、新西兰、德国和意大利等国考察站合作,推动把秦岭站的海洋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合作平台,努力推动罗斯海沿岸各国考察站的合作成为南极考察合作的典范。“新站往北有意大利和德国的度夏站、韩国的越冬站,往南有美国麦克默多站,这些考察站均分布在罗斯海南岸和西岸。秦岭站将与周边多国的考察站合作,共同推进对罗斯海和罗斯冰架等观测研究,共同履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何剑锋称。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南极中山站站长胡红桥曾4次参与南极考察,见证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胡红桥表示,我国的南极考察站已由近岸海冰卸货,单一的小艇运输模式,发展成了海陆空协同作业。通讯由短波报话机,发展成了卫通互联网。中山站的规模也不断发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南极考察站,和我国东南极内陆考察和固定翼飞机的保障基地。“我国极地考察站的建设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由最开始的集装箱拼装结构、钢架结构,发展到秦岭站的模块化集成结构,实现了考察站建设的现代化。作为中国极地考察发展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感到无比自豪。”

查看评论(0)

24小时热点排行

回族新娘天仙颜值 全网热议 摄影师认证:家族出美女
喜大普奔!美国汽车终于要废除“自动启停”功能了
马斯克 黄仁勋 奥特曼等同川普和沙特王储共进午餐
42岁“兔女郎”交不起房租睡帐篷 曾日入过万元住庄园
聊天记录曝光!河海大学女博士生实名举报导师

24小时讨论排行

拦不住?全球顶尖科学家涌入中国
抓错人!清纯女生没闯红灯 但仍将被驱逐 全美热议
美国贸易代表:中国同意取消对美国出口稀土管制
美国禁止全球使用华为昇腾AI芯片,强化出口管制
为拉回支持率 川普正采取他曾猛烈反对的左翼政策
降税消息一出 美企CEO凌晨跳下床催中国工厂出货
特朗普口出恶言:“欧盟比中国更恶劣”
李承鹏:写在5.12的爱国帖(未删节版)
后续谈判:若芬太尼能谈好,会下调20%关税
沙国王储承诺投资美6000亿 川普:凑成整数1兆吧
太嚣张了!纽约青少年移民组帮派 围殴纽约警察
胡锡进:不能让一些散布“美国赢了”的声音带了节奏
泽伦斯基:普京若不到土耳其会谈 川普你一定要严惩他
拉美国家齐聚北京开大会 这国确认加入一带一路
90天后呢?对中关税回到145%?川普:恐大幅增加
乌克兰"够清醒",自知"无法收复全部失地",也"不会加入北约"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中国南极新站开站 形成多圈层全域考察模式

环球网 2024-02-07 07:25:01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该站位于罗斯海恩克斯堡岛,新站的建立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相关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秦岭站作为我国第三个南极常年越冬考察站,未来将在我国南极科考中发挥重大作用。

据了解,秦岭站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该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主楼由中央环廊和东西两翼构成,各功能区高度集成、彼此衔接。

“新站主体结构采用了钢结构全装配方式建造,外围护结构采用装配式幕墙单元,内部标准使用单元,如办公、科研、住宿等部分,采用工厂模块化全装修建造模式,模块化率达到45%。”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新站项目设计总指导刘燕辉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秦岭站的整体设计与科研支撑方面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南极考察范围。新站的设计综合考虑后勤运转、科学观测、国际合作和环境保护等要素,形成以考察站为中心的多圈层全域考察模式,考察范围可达到300-500公里的范围。

其次,新站的智能化程度高。刘燕辉介绍称,新站采用了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数据管理和远程同步,设置自动检测、应急处置等智慧运维系统,以及智能通讯、数据采集等专用网络系统,从而实现智慧化科考。

新站的建设还立足长远,可以实现长期观测。刘燕辉进一步介绍称,新站的海洋实验室被定位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洋研究平台,可以实现对特拉诺瓦湾冰间湖的长期持续观监测,开展近岸海洋环境的在线监测与数据传输、样品预处理分析实验等。

此外,新站在设计建设过程中还极为注重整体绿色环保理念的注入。刘燕辉表示,新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微网管理系统,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超过60%,并集成了微电网监控、能源管理平台等先进技术,让考察站运转更加绿色环保。

据了解,秦岭站内部主要包括了指挥调度、海洋实验室、人员住宿、办公会议、餐饮活动、物资车辆维修存放、通讯保障、水处理、垃圾处理、样品间、装备间、野外支持中心、数据中心等,是空间集约、功能完备的新一代科学考察平台。未来,秦岭站将充分利用东邻特拉诺瓦湾冰间湖的地理优势以及考察站拥有的海洋实验室,重点开展海洋学观测与研究,同时开展大气科学、冰川学、地质学和空间物理学等学科的观测与研究。

“新站作为我国第三个南极常年越冬考察站,将在我国南极科考中发挥重大作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剑锋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长期观测网布局方面,秦岭站填补太平洋扇区的空白,可以在环南极全域加深对环境变化的认知。

“我国目前的三座南极常年越冬站,长城站、中山站和秦岭站分别对应大西洋扇区、印度洋扇区和太平洋扇区,秦岭站将填补我国在太平洋扇区长期观测的空白,从而对南极长期观测网进行系统构建,更好地回答气候变化、冰雪和生态环境变化机理等前沿科学问题。”何剑锋说。

作为一名冰冻圈科研工作者,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南极内陆格罗夫山队队长李传金表示,秦岭站位于南极罗斯海海域,这里是全球响应气候变化最为显著和快速的冰川所在之地,也是西南极最大的冰架的分布区域,在这里对冰川、冰架、海冰等冰冻圈要素进行监测,可以为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南极冰盖动力不稳定性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以及对未来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另外,西南极冰盖的冰芯记录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独特的区域代表性等特点,可以为研究历史时期西南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以及对比东南极和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异同性和影响机制提供重要参考。”李传金称。

而在科考领域拓展方面,秦岭站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开展冰间湖生态过程、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等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这将提升我国的海洋科考研究能力。何剑锋介绍称,长城站观测研究的重点是生态系统,中山站的重点是雪冰和空间环境,而秦岭站的重点则是海洋。南大洋与全球气候变化、磷虾等生物资源利用等密切相关,这些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整个浩瀚的南大洋,罗斯海对南大洋乃至全球海洋造成深远的影响。罗斯海是南大洋重要的碳汇区域,浮游植物碳吸收量占全南极的30%,其中大约半数在深海埋藏,对调控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罗斯海域也是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海域,这里生长着全世界40%的阿德利企鹅、30%的帝企鹅和大量的鲸鱼和齿鲸。”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大洋科考队员高咏卉表示,罗斯海也是整个南大洋海冰变化的“驱动力”。海冰对极区的众多物理和生物海洋学过程,如气体交换、热交换、初级生产力、食物网能量和生态学、中尺度物理海洋学过程等都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罗斯海是理解南极生态效应的重中之重。秦岭站的成立将为我国南极科学海-冰-气的综合研究提供新的平台。

此外,秦岭站的建立还将进一步拓展南极科考的国际合作。何剑锋表示,未来将与周边美国、新西兰、德国和意大利等国考察站合作,推动把秦岭站的海洋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合作平台,努力推动罗斯海沿岸各国考察站的合作成为南极考察合作的典范。“新站往北有意大利和德国的度夏站、韩国的越冬站,往南有美国麦克默多站,这些考察站均分布在罗斯海南岸和西岸。秦岭站将与周边多国的考察站合作,共同推进对罗斯海和罗斯冰架等观测研究,共同履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何剑锋称。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南极中山站站长胡红桥曾4次参与南极考察,见证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胡红桥表示,我国的南极考察站已由近岸海冰卸货,单一的小艇运输模式,发展成了海陆空协同作业。通讯由短波报话机,发展成了卫通互联网。中山站的规模也不断发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南极考察站,和我国东南极内陆考察和固定翼飞机的保障基地。“我国极地考察站的建设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由最开始的集装箱拼装结构、钢架结构,发展到秦岭站的模块化集成结构,实现了考察站建设的现代化。作为中国极地考察发展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感到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