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又一家央企将消失,曾一年亏损超1000

又一家央企将消失,曾一年亏损超1000

文章来源: 财话连篇 于 2023-12-02 01:19:03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又一家央企将消失,曾一度亏损超过1000亿元,如今被接管,成为别人的子公司,到底发生了什么?

11月28日,中国华融发布公告:将于12月15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表决变更公司名称议案。在此之前,该公司已经决定更名为中信金融资产。原有司徽不再使用,而是挂上中信集团的标志。

中国华融和中信集团都是财政部管理的27家金融央企之一,虽然级别上有所不同,但至少都是独立的。如今,却只能屈居人下。

公开资料显示,央企中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是中国华融资产、中国长城资产、中国东方资产、中国信达资产,都是由财政部控股。

这四家公司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的,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正在申请加入WTO的艰难谈判之中,其中一项议程就是金融开放。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工、农、建、中等几大国有银行都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率奇高,到1999年竟然达到了41%。也就是说放出去的贷款,超过40%无法回收或者难以回收。

这些不良贷款就是一个包袱,如果不处理好,必定会影响到我国的WTO谈判。面对这个难题,国家提出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用来承接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于是,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公司就相继登场。

其中,华融承接的不良贷款最多,达到4077亿元。当时的规划是用10年的时间处置,然后退出。

要处理这些不良贷款并不容易,因为很多都来自国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经营惨淡,2/3以上的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后来在国企改革中,不少企业直接消失了,想要钱太难了。

在不良资产处置任务结束后,这四家公司都没有退出,而是保留了下来。2009年,原银监会办公厅主任赖小民走马上任,担任中国华融总裁。

在赖小民的带领下,中国华融开启了疯狂的扩张,主要是往金融产业方向。通过收购、重组的方式,先后拿下银行、私募、期货、消费金融等金融牌照,在加上之前的证券、信托、金融租赁牌照,中国华融集齐了几乎所有的金融牌照,发展成为了一家巨无霸金融企业。

2015年10月30日,中国华融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筹资总额达196.97亿港元。到当年末,中国华融市值达到1100亿元,成为中国总市值最大的国有大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这一年,中国华融净利润达到169.5亿元,相比2009年赖小民接手时的4亿利润,翻了42倍,总资产达到8665.5亿元人民币。

之后几年,中国华融仍然在疯狂扩张,到2017年,中国华融收入突破千亿,达到1280.7亿元净利润达到266亿元,相比2009年翻了66倍,总资产更是达到了1.87万亿元。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央企。然而,在2018年赖小民落马后,这家公司的真面目才被揭开。收入下降16.25%,净利润暴跌94.32%,总资产下降8.56%。

2020年,中国华融更是曝出惊人窟窿,巨亏1029亿元,平均每天亏掉2.8亿,成为当年亏损最多的中国企业,等于是把2012年-2019年的利润全部亏掉了。也就是说2012年-2020年,中国华融一分钱都没赚,这才是最真实的情况。

2021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3.79亿元,但2022年又亏损276亿元,2023年上半年继续亏损49亿元。

毫无疑问,在赖小民的管理下,中国华融已经被搞得乌烟瘴气。这家曾经以处理不良资产出名的资产管理公司,如今自己却成为了不良资产。2022年,不得不引进中信集团等多家战略投资者,2023年初,中信集团持股比例上升至26.46%,正式成为第一大股东。

也就是说,中国华融成为了中信集团的控股公司。所以,更名为中信金融资产也不足为奇。对于中信集团来说,等于是增加了一张资产管理的牌照,实力再次提升。

总体上来说,这些年央企的表现是相当不错的,营收和利润都大幅提高,真正出现亏损的并不多,中国华融算是个例。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1)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日本最美公主被批当众没穿内衣 日网友怒斥“辱日”
邓文迪翻盘!布局20年 2女躺赢上位 默多克3兄妹出局
现形!加州州长候选人霸凌员工视频曝光 民主党切割
疑因投资失败 越裔华女杀2女和丈夫后 在车库上吊…
中国女星鼓吹“中国统治日本论” 日本全网炸锅




24小时讨论排行

多久能摆脱稀土卡脖子?如何做?还要小心中国这招
中国再打稀土牌 贝森特分析3种可能原因
一场突发的“爱国冲突” 爱国贼的表演算不算寻衅滋事?
胡锡进“宽容度变低 人们都不愿在网上发声了”引热议
中国宣布免除美国拥有中国造船舶港口税,运价回跌
鲁比奥赞扬特朗普却遭其当场质疑 迅速改口遭嘲讽
解密!中国成为“稀土王国”的战略野心 直攻美国咽喉
中国大规模抓捕锡安教会成员 近30人被捕或失联
哈玛斯重掌加萨 街头行刑式处决异己
小米电动车高速失控翻滚!车门难开 司机葬身火海
在报复与和解之间"拉锯":特朗普对中国的矛盾心态
小米SU7又爆燃!雷军,是时候停下看看后视镜了
胡锡进:特朗普一意孤行 要把世界贸易往末日里带
荷兰政府出手控制安世半导体 防技术流向中国母企
又一“无名氏”卡车司机被抓!官员怒:如何通过背景审查?
法国第一夫人站上法庭,证明自己不是男人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又一家央企将消失,曾一年亏损超1000

财话连篇 2023-12-02 01:19:03

又一家央企将消失,曾一度亏损超过1000亿元,如今被接管,成为别人的子公司,到底发生了什么?

11月28日,中国华融发布公告:将于12月15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表决变更公司名称议案。在此之前,该公司已经决定更名为中信金融资产。原有司徽不再使用,而是挂上中信集团的标志。

中国华融和中信集团都是财政部管理的27家金融央企之一,虽然级别上有所不同,但至少都是独立的。如今,却只能屈居人下。

公开资料显示,央企中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是中国华融资产、中国长城资产、中国东方资产、中国信达资产,都是由财政部控股。

这四家公司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的,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正在申请加入WTO的艰难谈判之中,其中一项议程就是金融开放。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工、农、建、中等几大国有银行都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率奇高,到1999年竟然达到了41%。也就是说放出去的贷款,超过40%无法回收或者难以回收。

这些不良贷款就是一个包袱,如果不处理好,必定会影响到我国的WTO谈判。面对这个难题,国家提出建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用来承接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于是,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公司就相继登场。

其中,华融承接的不良贷款最多,达到4077亿元。当时的规划是用10年的时间处置,然后退出。

要处理这些不良贷款并不容易,因为很多都来自国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经营惨淡,2/3以上的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后来在国企改革中,不少企业直接消失了,想要钱太难了。

在不良资产处置任务结束后,这四家公司都没有退出,而是保留了下来。2009年,原银监会办公厅主任赖小民走马上任,担任中国华融总裁。

在赖小民的带领下,中国华融开启了疯狂的扩张,主要是往金融产业方向。通过收购、重组的方式,先后拿下银行、私募、期货、消费金融等金融牌照,在加上之前的证券、信托、金融租赁牌照,中国华融集齐了几乎所有的金融牌照,发展成为了一家巨无霸金融企业。

2015年10月30日,中国华融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筹资总额达196.97亿港元。到当年末,中国华融市值达到1100亿元,成为中国总市值最大的国有大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这一年,中国华融净利润达到169.5亿元,相比2009年赖小民接手时的4亿利润,翻了42倍,总资产达到8665.5亿元人民币。

之后几年,中国华融仍然在疯狂扩张,到2017年,中国华融收入突破千亿,达到1280.7亿元净利润达到266亿元,相比2009年翻了66倍,总资产更是达到了1.87万亿元。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央企。然而,在2018年赖小民落马后,这家公司的真面目才被揭开。收入下降16.25%,净利润暴跌94.32%,总资产下降8.56%。

2020年,中国华融更是曝出惊人窟窿,巨亏1029亿元,平均每天亏掉2.8亿,成为当年亏损最多的中国企业,等于是把2012年-2019年的利润全部亏掉了。也就是说2012年-2020年,中国华融一分钱都没赚,这才是最真实的情况。

2021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3.79亿元,但2022年又亏损276亿元,2023年上半年继续亏损49亿元。

毫无疑问,在赖小民的管理下,中国华融已经被搞得乌烟瘴气。这家曾经以处理不良资产出名的资产管理公司,如今自己却成为了不良资产。2022年,不得不引进中信集团等多家战略投资者,2023年初,中信集团持股比例上升至26.46%,正式成为第一大股东。

也就是说,中国华融成为了中信集团的控股公司。所以,更名为中信金融资产也不足为奇。对于中信集团来说,等于是增加了一张资产管理的牌照,实力再次提升。

总体上来说,这些年央企的表现是相当不错的,营收和利润都大幅提高,真正出现亏损的并不多,中国华融算是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