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娱乐新闻 » 改编难度吓退张艺谋,朱一龙余华顶流碰撞

改编难度吓退张艺谋,朱一龙余华顶流碰撞

文章来源: 娱乐天堂 于 2023-10-09 22:15:1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创新文体,时代反思,挑战读者推理智商,叙事难度直接吓退张艺谋,余华的中篇小说《河边的错误》终于成功改编成电影。



该片一举入围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官方单元,半个月后即将在国内公开上映。

从叙事跳跃,结构前卫又充满隐喻的先锋派小说,到胶片质感、凝重复古的悬疑电影,捎带着张艺谋改弦更张拍《活着》的故事,都给这部《河边的错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自然也给观众留足了悬念和趣味。

不妨从小说文本开始,通过推理解析,结合朱一龙、余华的艺术风格,以及预告片展现的细节,对电影来一番大胆的推断猜想?

时不宜迟,篇幅略长,咱们现在就盘将起来!

01. 文本解析:大块留白放飞想象

在进入《河边的错误》文本之前,有必要先说说该小说的创作背景。

余华出生于1960年,1978年高考落榜成为牙医,随后因为羡慕文化馆的工作,开始了小说写作。

《河边的错误》创作于1987年,是余华早期的短篇小说之一。距离文革结束不过十年时间,这个时期的余华,正处于探索叙事可能,创新故事结构的激情创作期。除了叙事的先锋性,他笔下的故事自然也充满着对人性与时代的反思,就像他在写作之前拿起的手术刀,锋利而凛冽。

接下来,我们便可以开始进入《河边的错误》的叙事文本了。

首先是身份模糊的人物。

小说中出现了十多位人物。核心关键是第一命案死者幺四婆婆,最大嫌疑人“疯子”,现场目击者“孩子”;

接着是一些可能的嫌疑人及目击者,包括河边的女孩、门卫老头,名叫王宏的年轻人,三十五岁的单身汉许亮,以及他口中的那位“钓友”;

接着便是查案主视角的刑警马哲,助手小李,以及局长和马哲的妻子。

以上是经过本人归纳出的角色身份。但是在小说文本中,时常以“他”“年轻人”“有人”“女人”等等做出指代,故意混淆目击者和对话者的身份,以此制造开放式推理,提供各种猜测的可能性。

比如这段:

这时那人扭回头来朝他一笑,这一笑使他大吃一惊。那人又将头转了回去,把被许多小石头压在河里的衣服提出来,在水面上摊平,然后又将小石头一块一块压上去,衣服慢慢沉到了水底。

又比如:

他们沿着转弯的小河也转了过去。“这地方真不错。”有一人这么说。那人回过头去笑笑,然后用手一指说:“就在这里,有颗人头。”他刚一说完马上就愣住了。随即有一个女子的声音哨子般惊叫起来,而其他的人都吓得目瞪口呆。

更有许亮口中的“钓友”,是王宏吗?还是另有其人?这位钓友最后去了哪里?他杀害幺四婆婆出于何种目的?

看到了吧?余华在小说中故意用代称模糊身份,制造出叙事留白和想象空间。

其次是错综复杂的关系。

尽管前面提到了十余位人物,但是因为称谓的含混和线索模糊,他们很可能出现重叠。

比如,曾经在河边出现并掉落了发夹的女孩,很可能是王宏的妻子,之后又成为马哲的妻子。但是因为语意含混,这些关系都只能凭想象与猜测,而并未有事实依据。

而第二位死者或许正是目击者王宏,而许亮的憔悴和自杀也似乎与他有关。

许亮口中的“钓友”,也总是烦躁不安,他是王宏吗?他是真正凶手吗?依然无从解答。

死者幺四婆婆与疯子,则是典型的农夫和蛇,却又相爱相杀的关系。幺四婆婆纵容着疯子的狂躁与施暴,甚至享受着这份暴力虐待,因为让她“想起了死去的丈夫”。

另一位可怜的见证者是个孩子,在小说中,他最先发现命案现场,但却一直被忽略和压制,直到被马哲询问。但最终,他再次被嫌疑人杀害。

第三是丰富的伏笔和隐喻。

小说中除了细腻的风景描写,含混模糊的指代,还有处处的伏笔和隐喻。

比如故事中的鹅群、柴刀、麻绳,女孩的发夹,湿淋淋的衣服,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潮湿深沉的气质,也让小说有了被各种解读的可能。

小说的结尾,马哲也被迫变成了一个“疯子”。真相却已经没人关注。

联系起小说诞生十年前的背景,以及余华自己强调的“反思”气质。我们可以通过“疯子”这一象征,来串联起整个故事的线索。

此刻,请允许本人大胆地完成故事的填充,讲出我所理解的整个故事,最后再解读故事存在的绝妙隐喻。

幺四婆婆收留了疯子,她从关爱疯子并被施暴的过程中获得了病态的满足。

可是疯子的疯狂只是假装,他一直觊觎着幺四婆婆偷藏起来的钱财。

某天,疯子在河边用柴刀砍死了洗衣服的幺四婆婆,分尸并制造了仪式化的命案现场。接着疯子用湿淋淋的衣服包裹着柴刀,回家去搜寻幺四婆婆的钱财。

他的杀人过程被四个人看到了。包括无所事事的孩子,在草丛中亲热的王宏及女朋友,还有独自钓鱼的许亮。无人倾听孩子的证词,少女掉落了发夹,恐惧的许亮偷偷跑回了家。

因为长期假装疯癫,疯子一直免于刑事责任,成为事实上的“法外狂徒”。于是,他先后杀死目击者中的王宏和孩子,制造了三起杀人案件。

得知真相的许亮苦于找不到制伏疯子的办法,日夜承受着死亡威胁的煎熬,逐渐憔悴抑郁,最终自杀。

刑警马哲也已经掌握了真相,可是他同样没有办法制伏疯子,目击者只剩下当时的少女,马哲现在的妻子。疯子的死亡威胁日益逼近,为了保护妻子,马哲只得铤而走险,掏出手枪结束了疯子罪恶的一生。

为了让马哲逃脱刑事惩罚,局长让马哲假装疯癫。几经折腾之后,马哲佯装疯癫。为了解决一个疯子,他自己也被迫成为了疯子。

以上是本人填充出来的完整情节。欢迎讨论,抬杠就算你对。

可是这些都不重要,充满先锋性的余华并不是要同读者比拼智商和推理能力,他想用笔下这个“疯子”,去隐喻之前那个“疯癫的时代”。

疯子本应该是边缘人,他因为疯癫逃脱了规则,反而成为了故事中的“强力者”。收留他的幺四婆婆率先受难,接着几位目击者也先后被他“解决”。其他幸存的人,要么在保护中偷生,要么在恐惧中自杀。

解决这场闹剧的唯一方式,是像马哲那样,把自己也变成疯子,以暴制暴,才能收获最终的安宁。

这些隐喻,像不像卡夫卡的《变形记》?

上面的故事和解读,都只是我个人的感受推断,提供一种可能性供参考。太多的留白供大家填补,自然也会有更多面向的隐喻解读。

02. 影像语言:东北悬疑冷峻暗黑

即将上映的《河边的错误》几经波折,从1987年完成创作,一直拖延到36年后的今天。

主要原因自然是前面提到的跳跃叙事、含混指代,如同古龙一般的简洁明快,意蕴大于情景,留白远多于情节,为改编增添了更多难题。

比如人物的模糊代指,在小说中可以用“那人”,可是在具象化的电影中,任何人一出现,基本就能够判断其身份。

而假装疯癫,被迫疯癫等等隐喻,更是很难通过电影画面来呈现。

不过,就像导演魏书钧所说:小说与电影的交集不应止步于情节和人物。

从目前的预告片来看,色调风格大致趋向于“东北悬疑”,无论是深沉的气质,清冷的场面,相对缓和的节奏,直接对标《漫长的季节》《暴雪将至》《南方车站的聚会》,特别是片中命案河边的场景,像极了《白日焰火》的命案现场,或是《漫长的季节》中,范伟在河边的踱步浪荡。

区别于前作的文艺气息,魏书钧在《河边的错误》中更像是刁亦男的徒弟。胶片质感,暗沉布光,凝重色调,让人直接想起《漫长的季节》里,坐在空旷泳池边的蒋奇明,他刚刚实施了一场杀戮,温热的血腥气息还在身旁环绕,懊悔的情绪压抑在胸口,迟迟无法消散。

同时又让人想起曹保平的《烈日灼心》,忻钰坤的《心迷宫》,目前已经透露对情节做了大量充实和改编。预测会是在凶案上,对女人、钓友等模糊角色的身份都做了强化。

尽管余华出生的地点是海盐,但是《河边的错误》的场景更像是在三十多年前的东北,皮夹克、理发店、面容模糊的警察和路人,河边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只有等着电影上映方能解开。

03. 顶流交锋:强力改编拉满期待

尽管年过花甲,也并没像莫言那样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余华这几年却成功翻红。

余华翻红却不是因为作品,他最后出版的《兄弟》《第七天》,与巅峰时期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无比正常,“没有最红,只有当红”,同样适用于文学界,每位作家都有时代的局限性,只能在某个契机中获得大众期待,时过境迁便不再占据巅峰。

可是余华凭借着睿智幽默的谈吐和言论,几个吐槽和自嘲的小段子视频广为流传,从如何进入文化馆写作,到安排史铁生当守门员;接着参加了《我在岛屿读书》等节目的访谈录制,目前在传统作家中的热度,已经与莫言齐平。

当年张艺谋最早买下了《河边的错误》的版权,可是畏惧于小说中的含混模糊和开放推理,迟迟不敢动手,最终却把后写的《活着》先完成改编,也是享誉至今的经典作品。

朱一龙自然能接住余华的热度。刚刚主演《消失的她》的朱一龙正在聚光灯下,通过《人生大事》《消失的她》和《志愿军》的精彩表演,他已经在观众中确立了专业演员的身份,并且留下了印象深刻的优秀角色。

《消失的她》无疑是目前朱一龙的暂时巅峰,因为过分真切地饰演渣男,以至于人像立牌被入戏过深的观众推倒切断。

在《河边的错误》中,朱一龙饰演刑警马哲。他带着小李,在理发店询问面色苍白的许亮,提及了河边大波浪的女人。以及,他陪着怀孕的妻子,在饭桌旁笑得全身颤抖。

在二位顶流的背后,则是近几年风头正健,迅猛爬升的青年导演魏书钧。

这位90后导演早在2018年,就凭借处女作短片《延边少年》获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特别提及奖。

之后更是不断在戛纳上露面,2020年,处女作长片《野马分鬃》入围第73届戛纳电影节官方单元;2021年,《永安镇故事集》入围戛纳平行单元导演双周的展映;目前这部《河边的错误》进入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并角逐大奖。

当然,戛纳的青睐只代表着某种美学范式的喜好。能否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目前还无法定论。色调、角色、原作都只是表象,还是需要精彩完整的故事,饱满真切的人物,还有一以贯之的悬念,才能成就一部真正的悬疑佳作。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2)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电子垃圾三件套,捞了中国男人几百亿?
看不懂,为什么日本女性宁愿负债也要找牛郎
默克尔吐槽特朗普:镜头前拒绝握手 摄影机关了才握
区区一个“红军村”,俄军为何集11万兵力猛攻?
扎克伯格“暴利抢人”!挖走OpenAI前首席科学家

24小时讨论排行

“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让14亿中国人笑话我们”
什么才是加州硅谷清华学霸杀妻案的真相?
“大而美”法案通过了,特朗普大胜,美国大败
会见梅尔茨 王毅提起中国曾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
承认当年赴美签证有问题,但马斯克永远是马斯克
印度花巨资建90度死亡直角高架桥 7工程师遭解雇
金正恩看在俄作战士兵影片时落泪 俄朝合作换回什么?
特朗普希望孤立中国,与越南的贸易协议很重要
曝歼20缠斗F35 央视强调“牺牲准备”令小粉红洩气
已入籍也不保险!川普动手 这10类人恐失去美籍!
美国最高法院:允许将非法移民遣送至南苏丹
遥祝薄熙来生日快乐 薄瓜瓜发文:最伟大的父亲
一个自由主义的乌托邦:“它”或许是民主党最后的希望
俄海军副总司令在指挥所阵亡,乌方袭击细节披露
美解禁大飞机发动机对华出口 能换来中方稀土让步?
各国8月1日开始交关税,川普:税率最高70%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改编难度吓退张艺谋,朱一龙余华顶流碰撞

娱乐天堂 2023-10-09 22:15:14

创新文体,时代反思,挑战读者推理智商,叙事难度直接吓退张艺谋,余华的中篇小说《河边的错误》终于成功改编成电影。



该片一举入围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官方单元,半个月后即将在国内公开上映。

从叙事跳跃,结构前卫又充满隐喻的先锋派小说,到胶片质感、凝重复古的悬疑电影,捎带着张艺谋改弦更张拍《活着》的故事,都给这部《河边的错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自然也给观众留足了悬念和趣味。

不妨从小说文本开始,通过推理解析,结合朱一龙、余华的艺术风格,以及预告片展现的细节,对电影来一番大胆的推断猜想?

时不宜迟,篇幅略长,咱们现在就盘将起来!

01. 文本解析:大块留白放飞想象

在进入《河边的错误》文本之前,有必要先说说该小说的创作背景。

余华出生于1960年,1978年高考落榜成为牙医,随后因为羡慕文化馆的工作,开始了小说写作。

《河边的错误》创作于1987年,是余华早期的短篇小说之一。距离文革结束不过十年时间,这个时期的余华,正处于探索叙事可能,创新故事结构的激情创作期。除了叙事的先锋性,他笔下的故事自然也充满着对人性与时代的反思,就像他在写作之前拿起的手术刀,锋利而凛冽。

接下来,我们便可以开始进入《河边的错误》的叙事文本了。

首先是身份模糊的人物。

小说中出现了十多位人物。核心关键是第一命案死者幺四婆婆,最大嫌疑人“疯子”,现场目击者“孩子”;

接着是一些可能的嫌疑人及目击者,包括河边的女孩、门卫老头,名叫王宏的年轻人,三十五岁的单身汉许亮,以及他口中的那位“钓友”;

接着便是查案主视角的刑警马哲,助手小李,以及局长和马哲的妻子。

以上是经过本人归纳出的角色身份。但是在小说文本中,时常以“他”“年轻人”“有人”“女人”等等做出指代,故意混淆目击者和对话者的身份,以此制造开放式推理,提供各种猜测的可能性。

比如这段:

这时那人扭回头来朝他一笑,这一笑使他大吃一惊。那人又将头转了回去,把被许多小石头压在河里的衣服提出来,在水面上摊平,然后又将小石头一块一块压上去,衣服慢慢沉到了水底。

又比如:

他们沿着转弯的小河也转了过去。“这地方真不错。”有一人这么说。那人回过头去笑笑,然后用手一指说:“就在这里,有颗人头。”他刚一说完马上就愣住了。随即有一个女子的声音哨子般惊叫起来,而其他的人都吓得目瞪口呆。

更有许亮口中的“钓友”,是王宏吗?还是另有其人?这位钓友最后去了哪里?他杀害幺四婆婆出于何种目的?

看到了吧?余华在小说中故意用代称模糊身份,制造出叙事留白和想象空间。

其次是错综复杂的关系。

尽管前面提到了十余位人物,但是因为称谓的含混和线索模糊,他们很可能出现重叠。

比如,曾经在河边出现并掉落了发夹的女孩,很可能是王宏的妻子,之后又成为马哲的妻子。但是因为语意含混,这些关系都只能凭想象与猜测,而并未有事实依据。

而第二位死者或许正是目击者王宏,而许亮的憔悴和自杀也似乎与他有关。

许亮口中的“钓友”,也总是烦躁不安,他是王宏吗?他是真正凶手吗?依然无从解答。

死者幺四婆婆与疯子,则是典型的农夫和蛇,却又相爱相杀的关系。幺四婆婆纵容着疯子的狂躁与施暴,甚至享受着这份暴力虐待,因为让她“想起了死去的丈夫”。

另一位可怜的见证者是个孩子,在小说中,他最先发现命案现场,但却一直被忽略和压制,直到被马哲询问。但最终,他再次被嫌疑人杀害。

第三是丰富的伏笔和隐喻。

小说中除了细腻的风景描写,含混模糊的指代,还有处处的伏笔和隐喻。

比如故事中的鹅群、柴刀、麻绳,女孩的发夹,湿淋淋的衣服,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潮湿深沉的气质,也让小说有了被各种解读的可能。

小说的结尾,马哲也被迫变成了一个“疯子”。真相却已经没人关注。

联系起小说诞生十年前的背景,以及余华自己强调的“反思”气质。我们可以通过“疯子”这一象征,来串联起整个故事的线索。

此刻,请允许本人大胆地完成故事的填充,讲出我所理解的整个故事,最后再解读故事存在的绝妙隐喻。

幺四婆婆收留了疯子,她从关爱疯子并被施暴的过程中获得了病态的满足。

可是疯子的疯狂只是假装,他一直觊觎着幺四婆婆偷藏起来的钱财。

某天,疯子在河边用柴刀砍死了洗衣服的幺四婆婆,分尸并制造了仪式化的命案现场。接着疯子用湿淋淋的衣服包裹着柴刀,回家去搜寻幺四婆婆的钱财。

他的杀人过程被四个人看到了。包括无所事事的孩子,在草丛中亲热的王宏及女朋友,还有独自钓鱼的许亮。无人倾听孩子的证词,少女掉落了发夹,恐惧的许亮偷偷跑回了家。

因为长期假装疯癫,疯子一直免于刑事责任,成为事实上的“法外狂徒”。于是,他先后杀死目击者中的王宏和孩子,制造了三起杀人案件。

得知真相的许亮苦于找不到制伏疯子的办法,日夜承受着死亡威胁的煎熬,逐渐憔悴抑郁,最终自杀。

刑警马哲也已经掌握了真相,可是他同样没有办法制伏疯子,目击者只剩下当时的少女,马哲现在的妻子。疯子的死亡威胁日益逼近,为了保护妻子,马哲只得铤而走险,掏出手枪结束了疯子罪恶的一生。

为了让马哲逃脱刑事惩罚,局长让马哲假装疯癫。几经折腾之后,马哲佯装疯癫。为了解决一个疯子,他自己也被迫成为了疯子。

以上是本人填充出来的完整情节。欢迎讨论,抬杠就算你对。

可是这些都不重要,充满先锋性的余华并不是要同读者比拼智商和推理能力,他想用笔下这个“疯子”,去隐喻之前那个“疯癫的时代”。

疯子本应该是边缘人,他因为疯癫逃脱了规则,反而成为了故事中的“强力者”。收留他的幺四婆婆率先受难,接着几位目击者也先后被他“解决”。其他幸存的人,要么在保护中偷生,要么在恐惧中自杀。

解决这场闹剧的唯一方式,是像马哲那样,把自己也变成疯子,以暴制暴,才能收获最终的安宁。

这些隐喻,像不像卡夫卡的《变形记》?

上面的故事和解读,都只是我个人的感受推断,提供一种可能性供参考。太多的留白供大家填补,自然也会有更多面向的隐喻解读。

02. 影像语言:东北悬疑冷峻暗黑

即将上映的《河边的错误》几经波折,从1987年完成创作,一直拖延到36年后的今天。

主要原因自然是前面提到的跳跃叙事、含混指代,如同古龙一般的简洁明快,意蕴大于情景,留白远多于情节,为改编增添了更多难题。

比如人物的模糊代指,在小说中可以用“那人”,可是在具象化的电影中,任何人一出现,基本就能够判断其身份。

而假装疯癫,被迫疯癫等等隐喻,更是很难通过电影画面来呈现。

不过,就像导演魏书钧所说:小说与电影的交集不应止步于情节和人物。

从目前的预告片来看,色调风格大致趋向于“东北悬疑”,无论是深沉的气质,清冷的场面,相对缓和的节奏,直接对标《漫长的季节》《暴雪将至》《南方车站的聚会》,特别是片中命案河边的场景,像极了《白日焰火》的命案现场,或是《漫长的季节》中,范伟在河边的踱步浪荡。

区别于前作的文艺气息,魏书钧在《河边的错误》中更像是刁亦男的徒弟。胶片质感,暗沉布光,凝重色调,让人直接想起《漫长的季节》里,坐在空旷泳池边的蒋奇明,他刚刚实施了一场杀戮,温热的血腥气息还在身旁环绕,懊悔的情绪压抑在胸口,迟迟无法消散。

同时又让人想起曹保平的《烈日灼心》,忻钰坤的《心迷宫》,目前已经透露对情节做了大量充实和改编。预测会是在凶案上,对女人、钓友等模糊角色的身份都做了强化。

尽管余华出生的地点是海盐,但是《河边的错误》的场景更像是在三十多年前的东北,皮夹克、理发店、面容模糊的警察和路人,河边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只有等着电影上映方能解开。

03. 顶流交锋:强力改编拉满期待

尽管年过花甲,也并没像莫言那样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余华这几年却成功翻红。

余华翻红却不是因为作品,他最后出版的《兄弟》《第七天》,与巅峰时期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无比正常,“没有最红,只有当红”,同样适用于文学界,每位作家都有时代的局限性,只能在某个契机中获得大众期待,时过境迁便不再占据巅峰。

可是余华凭借着睿智幽默的谈吐和言论,几个吐槽和自嘲的小段子视频广为流传,从如何进入文化馆写作,到安排史铁生当守门员;接着参加了《我在岛屿读书》等节目的访谈录制,目前在传统作家中的热度,已经与莫言齐平。

当年张艺谋最早买下了《河边的错误》的版权,可是畏惧于小说中的含混模糊和开放推理,迟迟不敢动手,最终却把后写的《活着》先完成改编,也是享誉至今的经典作品。

朱一龙自然能接住余华的热度。刚刚主演《消失的她》的朱一龙正在聚光灯下,通过《人生大事》《消失的她》和《志愿军》的精彩表演,他已经在观众中确立了专业演员的身份,并且留下了印象深刻的优秀角色。

《消失的她》无疑是目前朱一龙的暂时巅峰,因为过分真切地饰演渣男,以至于人像立牌被入戏过深的观众推倒切断。

在《河边的错误》中,朱一龙饰演刑警马哲。他带着小李,在理发店询问面色苍白的许亮,提及了河边大波浪的女人。以及,他陪着怀孕的妻子,在饭桌旁笑得全身颤抖。

在二位顶流的背后,则是近几年风头正健,迅猛爬升的青年导演魏书钧。

这位90后导演早在2018年,就凭借处女作短片《延边少年》获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特别提及奖。

之后更是不断在戛纳上露面,2020年,处女作长片《野马分鬃》入围第73届戛纳电影节官方单元;2021年,《永安镇故事集》入围戛纳平行单元导演双周的展映;目前这部《河边的错误》进入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并角逐大奖。

当然,戛纳的青睐只代表着某种美学范式的喜好。能否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目前还无法定论。色调、角色、原作都只是表象,还是需要精彩完整的故事,饱满真切的人物,还有一以贯之的悬念,才能成就一部真正的悬疑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