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十年之期已过!黄维院士豪言的诺奖在中国会成常态哪去了?

十年之期已过!黄维院士豪言的诺奖在中国会成常态哪去了?

文章来源: 老丁语云 于 2023-10-01 07:39:4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2013年9月29日,中科院院士、时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在迎接该校6900名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做了上述石破天惊一般的发言。对于“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创新型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他坦言自己并不太赞同。当时在黄维看来,中国大学的水平与质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取得了世人难以想象的巨大成功,“2011年我国研发投入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

因先后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等头衔,如今的黄维有所谓“七院院士”之称,其在国内有机电子学与柔性电子学等领域的领军地位或毋庸置疑。昨天是黄维院士豪言“10年后诺贝尔奖在中国出现将成常态”整整十周年的日子,尽管在这10年间有女药学家屠呦呦斩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这显然与黄维院士当年所言的“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整个倒了个个儿。

今天是那“十年之约”正式到站后的第一天,尽管黄维院士当年预言时的口吻,可能是那么的斩钉截铁,但此刻回看,那更像是一个美好的祝福,或者说是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几度擦燃火柴后,眼前浮现出的幻境。

对于黄维院士预言的大失水准,老丁在此并不想做过多的苛责,不过一家之言尔。老丁想跟各位一起简单回顾一下,三位已获或很可能将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的经历。或许您可以从中多少体会出些什么,这三位分别是莫言、屠呦呦以及残雪。

首先是莫言。2012年10月,大约在此之前1年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但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因当年那篇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一些作品题材涉及“伤痕文学”,以及“我有一种偏见,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的说法等,获奖后的莫言饱受国内“极左”群体的攻击和侮辱,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还把一顶“汉奸”的大帽子扣在了他头上。

老丁注意到,大约在去年年中前后,左派“大V”司马南对莫言发动一轮时长绵延数月的攻击。直到今天,一个网名为“毛星火”的带“V”网民,每天仍在微博上高频率“碰瓷”莫言,他甚至还说怀疑莫言是“文化间谍”,并已向“国安部门举报莫言”。

其次是屠呦呦。根据媒体此前的报道,由于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媒体报道为“三无科学家”。她曾4次申报院士,但都没有成功。对此有知情人士曾说,“好在屠呦呦秉性坚强,对院士评选一事并无多言。她虽然不是院士,但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青蒿素事业。”

换言之,对于屠呦呦,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没有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国内的有关体制下,她即便不能说是个边缘人,也几乎断难走上较核心的位置。

最后是残雪。媒体这两天的报道称,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5日晚上7时揭晓,中国女作家残雪目前高居诺贝尔赔率榜首位。残雪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先锋派小说主要指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出现的一批具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余华、潘军等。

媒体报道称,残雪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有“三最”:作品被翻译得最多、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以及作品有为数众多的机构专门研究。不过在公众层面,残雪在中国不算知名,而她自己也不愿意和中国文坛中人有更多交流,甚至不愿意再作评价。她曾经说:“我早就说了,不抱什么希望了,也懒得评价了。因为我搞这一套,他们不欣赏我,我也不欣赏他们那一套。”

或许有的国人会想,凭什么要按西方的规则来呢?我们就不能建一个自己的诺贝尔奖吗?从纯技术的角度,这当然没有问题。就在上个月16日,有报道称,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揭晓2023年“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名单,共有8位学者获这一奖项。

但也必须看到,跟真正的诺贝尔奖相比,未来科学大奖在分量上总还有略逊一筹的感觉。倘若希望黄维院士十年前的豪言在下一个十年有所斩获的话,那一些相关的环境与土壤,就必须得到精进与改善。

毕竟,盐碱地里只能生出歪瓜裂枣,肥沃的土地上才能长出茁壮的庄稼。您说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查看评论(45)

24小时热点排行

近代最大规模缠斗!125架战机激战1小时 38人丧命
快讯!梵蒂冈冒白烟 新教皇当选
中国国家卫健委最新发文 大批医院要开设这个科室
铁棒殴打、强行剃发 两华裔少女遭15人暴力围殴
特朗普对华加征145%的关税后 美国企业“爆单”了?

24小时讨论排行

散播假消息?印驳斥“巴击落军机”:拿旧照发文
沈阳将举行纪念苏军“不朽军团”游行 中小学生也参加
川普对等关税第一国!美国与英国签署贸易协议
普京和习近平发表联合声明谴责美国,强调中俄互信
印巴爆发近20年最严重冲突后,莫迪首次发声
习近平告诉普京 面对“霸权骚扰”他与俄罗斯站在一起
不减息!川普发文大骂鲍威尔:蠢材 什么都不懂
习近平冒着无人机袭击的危险来到莫斯科
纽约时报:中国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时代已经终结
中又赢?巴基斯坦证实:使用J10战机击落印军“阵风”
被拜登怼急眼,白宫怒批:他是国家之耻
印度称摧毁巴防空系统 遭嘲讽:派几架阵风来查看
比尔盖茨决定捐99%财产,却没准备给新女友留点
美商务部证实 川普将撤销“拜登版”AI芯片出口禁令
中西医之争,到底是哪一个更厉害?
比尔·盖茨:未来20年,我将捐出几乎全部财富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十年之期已过!黄维院士豪言的诺奖在中国会成常态哪去了?

老丁语云 2023-10-01 07:39:41
“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2013年9月29日,中科院院士、时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在迎接该校6900名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做了上述石破天惊一般的发言。对于“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创新型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他坦言自己并不太赞同。当时在黄维看来,中国大学的水平与质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取得了世人难以想象的巨大成功,“2011年我国研发投入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

因先后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等头衔,如今的黄维有所谓“七院院士”之称,其在国内有机电子学与柔性电子学等领域的领军地位或毋庸置疑。昨天是黄维院士豪言“10年后诺贝尔奖在中国出现将成常态”整整十周年的日子,尽管在这10年间有女药学家屠呦呦斩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这显然与黄维院士当年所言的“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整个倒了个个儿。

今天是那“十年之约”正式到站后的第一天,尽管黄维院士当年预言时的口吻,可能是那么的斩钉截铁,但此刻回看,那更像是一个美好的祝福,或者说是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几度擦燃火柴后,眼前浮现出的幻境。

对于黄维院士预言的大失水准,老丁在此并不想做过多的苛责,不过一家之言尔。老丁想跟各位一起简单回顾一下,三位已获或很可能将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的经历。或许您可以从中多少体会出些什么,这三位分别是莫言、屠呦呦以及残雪。

首先是莫言。2012年10月,大约在此之前1年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但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因当年那篇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一些作品题材涉及“伤痕文学”,以及“我有一种偏见,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的说法等,获奖后的莫言饱受国内“极左”群体的攻击和侮辱,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还把一顶“汉奸”的大帽子扣在了他头上。

老丁注意到,大约在去年年中前后,左派“大V”司马南对莫言发动一轮时长绵延数月的攻击。直到今天,一个网名为“毛星火”的带“V”网民,每天仍在微博上高频率“碰瓷”莫言,他甚至还说怀疑莫言是“文化间谍”,并已向“国安部门举报莫言”。

其次是屠呦呦。根据媒体此前的报道,由于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媒体报道为“三无科学家”。她曾4次申报院士,但都没有成功。对此有知情人士曾说,“好在屠呦呦秉性坚强,对院士评选一事并无多言。她虽然不是院士,但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青蒿素事业。”

换言之,对于屠呦呦,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没有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国内的有关体制下,她即便不能说是个边缘人,也几乎断难走上较核心的位置。

最后是残雪。媒体这两天的报道称,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5日晚上7时揭晓,中国女作家残雪目前高居诺贝尔赔率榜首位。残雪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先锋派小说主要指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出现的一批具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余华、潘军等。

媒体报道称,残雪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有“三最”:作品被翻译得最多、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以及作品有为数众多的机构专门研究。不过在公众层面,残雪在中国不算知名,而她自己也不愿意和中国文坛中人有更多交流,甚至不愿意再作评价。她曾经说:“我早就说了,不抱什么希望了,也懒得评价了。因为我搞这一套,他们不欣赏我,我也不欣赏他们那一套。”

或许有的国人会想,凭什么要按西方的规则来呢?我们就不能建一个自己的诺贝尔奖吗?从纯技术的角度,这当然没有问题。就在上个月16日,有报道称,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揭晓2023年“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名单,共有8位学者获这一奖项。

但也必须看到,跟真正的诺贝尔奖相比,未来科学大奖在分量上总还有略逊一筹的感觉。倘若希望黄维院士十年前的豪言在下一个十年有所斩获的话,那一些相关的环境与土壤,就必须得到精进与改善。

毕竟,盐碱地里只能生出歪瓜裂枣,肥沃的土地上才能长出茁壮的庄稼。您说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