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中国推福建与台湾融合发展 官方热台商冷

中国推福建与台湾融合发展 官方热台商冷

文章来源: 德国之声 于 2023-09-14 03:21:3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中国官方本週推动福建和台湾融合发展,提出21项措施,希望吸引更多台商和台湾人到福建发展,但中国大陆台商为何对此反应冷淡?在中国工作的台籍学者向DW分析道,这项措施重点不在经济,而在政治宣示。

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週二(9月12日)联名公布了《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并推出21项措施,希望促进台湾民众和台商与福建融合发展。但台商多半认为,这些措施都是“旧瓶装新酒”;专家则指出,这项政策的政治意涵较大。

中国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6月17日曾在福建厦门举办的海峡论坛大会上宣布,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已制定了这项《意见》。不过,全文时隔约3个月才正式向外公布,共分为6大项、全长约4000字,旨在主打“两岸一家亲”,以及福建和台湾全方位融合的发展理念。

中国官媒新华社12日报道,《意见》工作目标是让“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并使福建作为台胞台商登陆“第一家园”的效应充分显现。

除了传统的“惠台”措施之外,这次还针对台湾的外岛居民,包含让金门居民在厦门享受当地居民待遇,以打造金门和厦门的“同城生活圈”。此外,政策还将加快推进与金门通电、通气、通桥,支持金门共用厦门新机场,并推进福州与马祖通水、通电、通气、通桥。

而在外界关注的台湾人才和台商政策方面,《意见》鼓励台湾人才到福建就业、支持福建企业聘雇台湾人才,让台湾民众可以加入福建的行业性、学术性、专业性社会团体,甚至担任仲裁员、调解员、陪审员、监督员、检察联络员及司法辅助人员等,并让台湾子女在福建的公立中小学和公立幼儿园就近就读。

《意见》也决定取消台胞在福建的暂住登记,并扩大台湾居住证使用范圍,让居住证与大陆身份证享受同等便利,同时鼓励台湾民众在福建购房,将台湾人纳入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体系中。

官方:欢迎台湾民众到福建逐梦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週四(14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下一步,还将结合两岸关系发展和闽台融合的实际情况,逐步推出一系列的配套文件,释放更多政策红利。他强调,未来将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福建优质台商在中国大陆上市。此外,北京也鼓励台湾农渔民参与福建农村的产业融合发展,并将提供更多便利。

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罗东川则表示,福建是广大台胞最主要的祖籍地,80%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而福建也正成为“两岸同胞最温馨的家园”。未来,福建将加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助力台湾青年来闽追梦、逐梦、圆梦”。

台商热情不高

虽然中国政府和媒体大力宣传这次的《意见》和相关措施,但DW访问到的台商,大多都对此冷静看待,并未有太多到福建发展的热情。

北京台干郑先生告诉DW,他认为这次关于福建涉台的21条意见没有新意,“基本上还是那些东西再拿来说一次”。

在上海从事科技业的台商陈先生也告诉DW,这些措施对他没有吸引力,基本上不会让他改变在中国的投资方向,而且他相信,大部分在中国的台商仍然会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投资目的地,因为福建的发展条件明显不如上述二地。

“上海有金融和国际资源,深圳有比较好的工厂和贸易资源,但福建什么都没有,或是至少比上海跟深圳都要弱一些。”陈先生甚至认为,这些在福建推动的政策,并没有办法吸引到比较菁英的台商或是台湾人才,反而可能会造成反效果,找到一些“在台湾混不下去的人”。

陈先生说,这些政策优惠若是对比经营成本,台商当然还是会选择留在上海或广东,而不可能为了这些政策就搬到福建。他反而希望福建的这些措施,可以推动到台商云集的上海、江苏或广东,否则就是“最该开的地方不开”。

上海台干周先生也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说,会去福建投资的台商,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且集中在餐饮等服务业和小型制造商,“分别不大,因为台商要来(中国大陆)的人早就来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媒体人告诉DW,这个措施的效果可能会类似中国先前发展广东大湾区,吸收到的是香港中低阶年轻人才。“这个(政策)针对的,还是在台湾没什么发展出路的年轻人”。

但四川台商李先生的看法比较正面。李先生告诉DW,因为福建本来就是中国对台政策的第一个阵地,理应能吸引到一些台商投资,“所以我觉得应该支持力度会很大”。

在《意见》最后一条中,提到中国中央政府会对福建开展涉台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提供资金支持,这点就让李先生很感兴趣:“反正我觉得还是有比没有好。”

专家:政治意涵强

相较于台商们的看法,在中国工作的两位台籍学者,都认为这次的《意见》,重点不在经济层面上的优惠,而在政治意涵上的宣示。

广西大学梧州学院台籍特聘教授王立本告诉DW,“简单说,没有什么新的措施”,因为台湾民众可以在中国大陆申请居住证、买房,工作、加入社保体系,这类措施都已经发布过。

王立本分析,这次《意见》唯一比较不一样的是,过去如果台湾人要中国大陆长期居留,必须向当地的公安机关申请登记,而这点现在要在福建取消了。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理由,包括以去福建观光为名,台湾民众都可以在福建任意长期居留。

但王立本认为,这样的举措政治意涵很强,“这一次的宣示,主要是因应两岸日渐紧张的战争危险,向台湾人做的一次心理上的喊话”。

华东師范大学亚欧商学院台籍教授陈弘信则认为,这项政策在中国对台政策、中国内部舆论和福建当地都有政治意涵。他告诉DW,因为台湾明年要选举,中国政府希望释放善意的信息,回到“和平统一”的统战基调,以免帮民进党助选。

在对内舆论方面,陈弘信解读,这几年操作下来,中国主流民意开始支持“武统”台湾,但中国政府很怕民意拉不回来。因此,这次也是藉由发布政策来提醒民众,“现在还不到武力统一台湾的时候”。

此外,福建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担任过重要职务的地方。但福建在地理上既不属于长三角,也不属于珠三角,同时又跟台湾密不可分;若能成功吸引台商和台湾人才到福建发展,就能拉动福建的经济、甚至是当地的房地产。

不过陈弘信推断,现阶段要中国政府释放出更多对台政策利多,其实也不太可行,“但目前这样做仍是必要的”。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5)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中领馆:所有在美中国公民尽快完成"海外公民登记"
中国父子德国风景区湖中溺亡 失踪一周后找到遗体
乌克兰喜收爱国者飞弹,俄议员酸"川普威胁"没人怕
宗庆后的双面人生 到底给宗馥莉留下多少烂摊子?
袁红冰爆中国机要官员带文件叛逃 曝2套俄垮台后方案

24小时讨论排行

川普突然变强硬真正原因,觉得自己被普京羞辱了
川普大赞爱妻"1句话"点醒他,让他看清普丁真面目
川普稳赚不赔的战争生意 拜登就想不出这样的办法
纽约时报:中国第二季度经济保持稳健增长
特朗普承诺军援,象征乌克兰战事的重要突破
开除一个被偷拍的女大学生,才是有损国格
纽约时报:“中国冲击2.0”比上一次严重得多
全球首例,深圳机器人搭地铁为商家送货
“同志”的年头要回归了?“共产”还远吗?
美国大汉学家,为何要写一个“中国荡妇”的故事
关税没引起物价上涨?白宫爱国说法遭打脸 3大原因曝
陈立人杀妻案,前女友提交重要证物并要求不公开!
美众议员:习近平在川普任内不会侵台 著眼50年…
比起三个美国籍孩子,宗家100多亿境外资产更值得关注
大连工大,你应该保护受害女生,而不是开除
欧巴马吁民主党"硬起来",勿因川普重返白宫而沉默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中国推福建与台湾融合发展 官方热台商冷

德国之声 2023-09-14 03:21:32

中国官方本週推动福建和台湾融合发展,提出21项措施,希望吸引更多台商和台湾人到福建发展,但中国大陆台商为何对此反应冷淡?在中国工作的台籍学者向DW分析道,这项措施重点不在经济,而在政治宣示。

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週二(9月12日)联名公布了《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并推出21项措施,希望促进台湾民众和台商与福建融合发展。但台商多半认为,这些措施都是“旧瓶装新酒”;专家则指出,这项政策的政治意涵较大。

中国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6月17日曾在福建厦门举办的海峡论坛大会上宣布,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已制定了这项《意见》。不过,全文时隔约3个月才正式向外公布,共分为6大项、全长约4000字,旨在主打“两岸一家亲”,以及福建和台湾全方位融合的发展理念。

中国官媒新华社12日报道,《意见》工作目标是让“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并使福建作为台胞台商登陆“第一家园”的效应充分显现。

除了传统的“惠台”措施之外,这次还针对台湾的外岛居民,包含让金门居民在厦门享受当地居民待遇,以打造金门和厦门的“同城生活圈”。此外,政策还将加快推进与金门通电、通气、通桥,支持金门共用厦门新机场,并推进福州与马祖通水、通电、通气、通桥。

而在外界关注的台湾人才和台商政策方面,《意见》鼓励台湾人才到福建就业、支持福建企业聘雇台湾人才,让台湾民众可以加入福建的行业性、学术性、专业性社会团体,甚至担任仲裁员、调解员、陪审员、监督员、检察联络员及司法辅助人员等,并让台湾子女在福建的公立中小学和公立幼儿园就近就读。

《意见》也决定取消台胞在福建的暂住登记,并扩大台湾居住证使用范圍,让居住证与大陆身份证享受同等便利,同时鼓励台湾民众在福建购房,将台湾人纳入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体系中。

官方:欢迎台湾民众到福建逐梦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週四(14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下一步,还将结合两岸关系发展和闽台融合的实际情况,逐步推出一系列的配套文件,释放更多政策红利。他强调,未来将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福建优质台商在中国大陆上市。此外,北京也鼓励台湾农渔民参与福建农村的产业融合发展,并将提供更多便利。

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罗东川则表示,福建是广大台胞最主要的祖籍地,80%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而福建也正成为“两岸同胞最温馨的家园”。未来,福建将加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助力台湾青年来闽追梦、逐梦、圆梦”。

台商热情不高

虽然中国政府和媒体大力宣传这次的《意见》和相关措施,但DW访问到的台商,大多都对此冷静看待,并未有太多到福建发展的热情。

北京台干郑先生告诉DW,他认为这次关于福建涉台的21条意见没有新意,“基本上还是那些东西再拿来说一次”。

在上海从事科技业的台商陈先生也告诉DW,这些措施对他没有吸引力,基本上不会让他改变在中国的投资方向,而且他相信,大部分在中国的台商仍然会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投资目的地,因为福建的发展条件明显不如上述二地。

“上海有金融和国际资源,深圳有比较好的工厂和贸易资源,但福建什么都没有,或是至少比上海跟深圳都要弱一些。”陈先生甚至认为,这些在福建推动的政策,并没有办法吸引到比较菁英的台商或是台湾人才,反而可能会造成反效果,找到一些“在台湾混不下去的人”。

陈先生说,这些政策优惠若是对比经营成本,台商当然还是会选择留在上海或广东,而不可能为了这些政策就搬到福建。他反而希望福建的这些措施,可以推动到台商云集的上海、江苏或广东,否则就是“最该开的地方不开”。

上海台干周先生也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说,会去福建投资的台商,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且集中在餐饮等服务业和小型制造商,“分别不大,因为台商要来(中国大陆)的人早就来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媒体人告诉DW,这个措施的效果可能会类似中国先前发展广东大湾区,吸收到的是香港中低阶年轻人才。“这个(政策)针对的,还是在台湾没什么发展出路的年轻人”。

但四川台商李先生的看法比较正面。李先生告诉DW,因为福建本来就是中国对台政策的第一个阵地,理应能吸引到一些台商投资,“所以我觉得应该支持力度会很大”。

在《意见》最后一条中,提到中国中央政府会对福建开展涉台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提供资金支持,这点就让李先生很感兴趣:“反正我觉得还是有比没有好。”

专家:政治意涵强

相较于台商们的看法,在中国工作的两位台籍学者,都认为这次的《意见》,重点不在经济层面上的优惠,而在政治意涵上的宣示。

广西大学梧州学院台籍特聘教授王立本告诉DW,“简单说,没有什么新的措施”,因为台湾民众可以在中国大陆申请居住证、买房,工作、加入社保体系,这类措施都已经发布过。

王立本分析,这次《意见》唯一比较不一样的是,过去如果台湾人要中国大陆长期居留,必须向当地的公安机关申请登记,而这点现在要在福建取消了。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理由,包括以去福建观光为名,台湾民众都可以在福建任意长期居留。

但王立本认为,这样的举措政治意涵很强,“这一次的宣示,主要是因应两岸日渐紧张的战争危险,向台湾人做的一次心理上的喊话”。

华东師范大学亚欧商学院台籍教授陈弘信则认为,这项政策在中国对台政策、中国内部舆论和福建当地都有政治意涵。他告诉DW,因为台湾明年要选举,中国政府希望释放善意的信息,回到“和平统一”的统战基调,以免帮民进党助选。

在对内舆论方面,陈弘信解读,这几年操作下来,中国主流民意开始支持“武统”台湾,但中国政府很怕民意拉不回来。因此,这次也是藉由发布政策来提醒民众,“现在还不到武力统一台湾的时候”。

此外,福建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担任过重要职务的地方。但福建在地理上既不属于长三角,也不属于珠三角,同时又跟台湾密不可分;若能成功吸引台商和台湾人才到福建发展,就能拉动福建的经济、甚至是当地的房地产。

不过陈弘信推断,现阶段要中国政府释放出更多对台政策利多,其实也不太可行,“但目前这样做仍是必要的”。